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沙灣古鎮——為食而來,乘韻而歸

作者:FrankV(旅行家)

7月的酷暑高溫, 擋不住出行的蠢蠢欲動, 更何況豔陽高照, 即使是0攝影技術, 出好片子也毫無壓力。 週六一早起來, 拉開窗簾, 果是大好晴天。 想起能令老饕流涎的沙灣雙皮奶, 不過就在二十多公里之外, 說走就走。

取道新光快速路, 進入番禺市橋城區週邊, 沿途“沙灣古鎮”指示牌清晰可見, 車程約半小時, 順利抵達古鎮西門。

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 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 廣東音樂、飄色等民間藝術飲譽南國, 最聞名遐邇的當數《雨打芭蕉》、《賽龍奪錦》等。

才下車, 好大一片荷塘, 正是荷花盛放的時節,

青青荷葉, 碩碩蓮蓬, 簇擁著水沐清蓮, 倚塘楊柳垂岸, 引來無數長槍短炮。 塘邊樹蔭下, 村民三五成群, 或乘涼、或下棋、或喝茶, 那份悠然自得的閒適感讓我羡慕不已。

古鎮景區的正門是南門, 但最宏偉的建築留耕堂離西門最近。 誤打誤撞之下, 此行首先造訪的便是它。 留耕堂(何氏大宗祠), 沙灣大族何姓的宗祠, 始建於600多年前的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 後幾毀幾建, 現規模於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 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面積3334.25平方米, 平面為中軸對稱的五開五進格式佈局, 依次分為頭門、儀門、象賢堂、後殿等四大組成部分, 以柱多而出名, 共有木、石柱112條。 堂名得自於該祠堂的對聯:“陰德遠從宗祖種, 心田留與子孫耕。

”意即建祠造福後人。

據不完全統計, 從南宋始, 沙灣何氏族人在歷次科舉考試中, 除考取秀才外, 高中進士的有8人(其中武進士1人), 省元1人, 舉人35人(其中武舉人5人), 副榜13人。 首任澳門特首何厚鏵據聞也是沙灣何氏後人, 2014年的大年初三當天曾回鄉祭祖。

古鎮的建築, 大多都有經年歷史, 保留了古典的建築風格, 每一塊青磚、石板都刻有深深的歷史痕跡。 經過後人的保護和修葺, 大多保留了歷史原貌。 看慣了城市裡整齊歸一的混凝土森林和方寸天空, 走在這橫街小巷中, 別有一種閒適人生的感覺。

古鎮建築中, 頗有特色的, 當數“鑊耳屋”。 “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 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 外牆壁都有有花鳥的圖案。

因為牆壁像鑊耳, 所以叫“鑊耳屋”。 鑊是古代的一種大鍋, 鑊耳屋也叫“鍋耳屋”。

此外, 沙灣還有一種南方沿海地區較為常見的蠔殼屋。 蠔殼屋有著幾百年的歷史, 是海邊居民就地取材從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蠔殼建造的房子。 據說用這種材料構建的屋子, 冬暖夏涼, 而且不積雨水, 不怕蟲蛀, 很適合嶺南的氣候。

沙灣古鎮歷史上人才輩出, 不知與風水是否有關。 但古鎮裡矗立的唯一一座塔, 並非佛塔, 而是文峰塔。 塔為六角三層,是何族留耕堂的風水建築。 塔內供奉“文魁星”神像, 原為鄉中讀書人和兒童“開冬學”必來叩拜之神。 由此可見沙灣的昌盛文風,勉勵讀書人努力學習,奮發進取。 塔旁邊的古鎮書齋是明初進士何子海的原居地,還原了古時的“卜蔔齋”,是清末民初私塾與先生的居所。

誕生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等廣東音樂作品的三稔廳, 是古鎮上需要門票進入的景點之一, 始建於清代中葉, 是沙灣何氏留耕堂族中富戶何高堯建起的小宗祠。 庭院左邊是一棵大桂花樹, 可以想見待桂花飄香之時, 滿庭桂花香, 輕彈絲竹韻的美妙意境。

與鳳凰、陽朔等已非常商業化的古城相比, 沙灣煥發出的更多是一種生活氣息。 走了大半天, 鎮上遊客如織, 卻只在不經意間發現一間小家庭客棧, 而繁華的商業街上, 更多的是當地特色小吃店, 爛大街的賣紀念品的攤檔幾乎絕跡。

時近中午, 自然要到古鎮名氣最大的“沙灣奶牛皇后”滿足口腹之欲——雙皮奶、薑撞奶、馬蹄糕、牛奶糯米糍……小店不大,

食客不少, 翻台率卻極高。 和我們搭台的是三位從澳門過來玩的阿姨, 對這裡的出品也贊口不絕。 當地另一家小吃名店“沁芳園”, 位於古鎮巷尾, 並非專營甜品, 粥粉面飯齊全, 不知是在奶牛皇后吃飽了還是咋的, 覺得出品略遜一籌。

吃飽喝足, 兩個多小時的遊玩盡興而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