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些年的針線活兒

尚紅雲(山東)

舊社會的女孩子大多沒有讀書的機會, 老輩人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 但針線活兒卻另當別論, 家境殷實點的人家從小就培養女孩子做繡工,

以便以後做富家太太。 裹著三寸金蓮, 獨坐繡樓倚窗繡花的富家女子總是幽怨哀憐, 其實並不幸福, 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學會縫縫漿漿、操持家務是本分, 卻很快樂。

早些年, 縫紉機很稀罕, 更沒有成品服裝, 春夏秋冬, 身上穿的裡裡外外全指望手工縫製, 自然都是女人的活絡。 女孩子到了當嫁的年齡, 除了給家裡縫補織漿, 也會忙裡偷閒給自己準備點嫁妝, 最典型的當數納鞋底、鞋墊、繡花鞋了。 一個女孩子優秀不優秀, 關鍵要看針線活絡精緻不精緻, 長相倒還在其次, 媒人提親, 先說家境如何, 如果再有一手好針線活兒, 只要女孩子中意, 這門親事就算成了。

納鞋底、繡花鞋的活絡看起來簡單, 其實工序非常多,

那年月家家捉襟見肘, 衣服舊得實在沒法穿了, 才撕了打確子, 用案板鋪一層布, 刷一層漿子, 漿子是用小米熬制的糊糊, 布要鋪平整, 漿要刷均勻, 連續鋪刷三層曬乾晾好, 確子才算打好了。 記憶中, 家家都有一本珍藏多年發了黃的書, 不是為了讀, 多半用來夾鞋樣。 忙完農活, 女人們選好心儀的鞋樣, 依樣從確子上剪下來, 隨身帶著, 一有空閒便拿出來穿上幾針。 未出嫁的姑娘從相親那天就悄悄瞄好了心上人的腳, 夜深人靜, 田間地頭, 將埋在心底的愛慕和思念一針針一線線, 真真切切結結實實地縫進一雙雙鞋裡。 家裡富足些的, 確子打得多, 也會給公公婆婆、大姑小叔納幾雙, 出嫁時當嫁妝帶過去, 鄰里百家會羡慕地誇這家人緣好,
修來個好媳婦, 做媳婦的聽了自然喜上眉梢, 心裡美滋滋的。

小時候, 我很願意看農家大姐納鞋底的模樣, 夏日的柳樹下、冬日的火盆旁, 都有她們穿針引線的身影, 把粗長的黑辮子往身後一甩, 左手拿鞋底, 右手執針錐, 使勁一頂, 紮一個眼, 仞了麻線的針立馬就穿過去了。 納一會兒, 便把針錐在濃密的頭髮上輕輕抿一下, 順便抬頭直腰, 歇息一會兒, 正當黃花姑娘, 窈窕淑女, 那優美的動作, 曾成為無數畫家筆下美麗的肖像。

那年月, 手繡的鞋墊、鞋幫、枕頭就算高檔產品了。 所謂繡, 其實是用彩線縫製, 五顏六色的花線是用剪的大辮子從貨郎挑子那裡換的, 根據圖樣的搭配不斷變換著彩線的顏色,

縫得越密實越好看, 繡完後要用鋒利的鐮刀從中間割開, 將參差不齊的線剪平, 一雙雙漂亮的繡花鞋墊、繡花鞋幫就像藝術品, 看得自己都愛不釋手。

近些年, 那些沉寂了多年的針線活兒似乎又被人們重拾。 農忙之余, 農家婦女又找出了繡花針, 買回了各種布料彩線, 拿出了娘家教的看家本領, 用最原始的手工縫製、人工繡花, 小孩的虎頭帽、虎頭鞋、小布兜, 大人的繡花鞋墊、千層底布鞋、時尚的十字繡, 五彩裡繡著祥和, 古樸裡透著典雅, 成為沂蒙山區一道靚麗的品牌, 令客人讚不絕口、爭相購買。 針線活兒繡出了沂蒙山人當今的幸福生活, 也以一種質樸的美感滿足了人們懷舊戀舊的情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