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習尖子成了“手機控”怎麼辦?


學習尖子成了“手機控”怎麼辦?

典型案例

開學後, 曉斌如願以償上了重點高中的實驗班, 沒想到, 他依然如故。

開學這幾個月來,

曉斌的心思全在手機上。 每天起床,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每天睡前, 他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放下手機;平時只要一有閒暇, 他就不停地用手機刷屏或者打遊戲;如果一段時間手機沒有動靜, 他一定要查看一下手機。 更讓人心煩的是, 晚上他看書做作業時也要玩手機, 就連上個廁所也把手機帶在身邊。 一進衛生間, 他就半天不出來。

反正, 曉斌著了手機的“魔”!本來, 曉斌就是個較內向的孩子, 平時不太與他人交流。 自從有了手機, 就成了曉斌隨身攜帶的一個寶貝, 早也玩晚也玩。 偶爾有個別同學來家做客, 他們談的也都是手機裡的什麼遊戲。

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和精力多了, 自然在讀書學習上就分心了。 現在,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曉斌的學習成績退步很大,

剛剛過去的期中考試, 語文、英語成績還可以, 但數學和物理在及格的邊沿, 老師說, 再這樣滑落下去, 就要轉到普通班去了。 還有就是曉斌的視力明顯下降。

為此, 曉斌和家長都很著急, 爸爸更是後悔買了個蘋果智慧手機送兒子, 但要曉斌完全不用手機也不現實, 畢竟, 手機在校園裡已經很普及了, 同時有了手機聯繫孩子的確也更方便。

那麼, 今後曉斌該怎麼面對手機?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心理分析

現代社會流行各種“控”, 尤其是年輕人, 從美食到時尚到玩偶到明星, 無所不“控”。 在種種“控”的背後, 其實都是一種成癮心理在作祟。

為什麼會出現“手機控”?為什麼曉斌這樣的青少年特別容易對手機著迷上癮?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 人類有四種基本本能:一是尋求新體驗、好奇的本能;二是尋求安全、畏懼的本能;三是尋求反應(愛情、友誼等)的本能;四是尋求讚揚的本能。 凡是能夠滿足人們這些本能的事物, 都具備讓人成癮的條件。 而手機本身新穎繁多的功能、網路間接互動的特性、便攜隱蔽的特點,

恰恰能夠滿足人們的這些願望。 於是, 在手機不斷普及、功能逐漸完善、為人們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 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機的“溫柔陷阱”。

但是同樣用手機, 為什麼有人“控”得厲害, 有人卻能把握得當?

從心理學角度看, 這和個人的挫折經歷與個性特徵有關。 生活和學習工作中經常受挫、自信不足、興趣缺乏、內心空虛、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的人, 容易成為“控一族”。 相反, 在工作和學習中能充分獲得成就感、興趣廣泛、內心充實、人際交往順利的人, 則不易為手機這樣的身外之物所影響。

“機不離手”的青少年就像“活在氣泡裡”。 手機和其他多媒體工具像氣泡一樣把這些青少年包裹起來,

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小小的幾英寸的螢幕上。 經常使用手機的青少年不但缺乏和周圍人的溝通, 對父母的態度也更為叛逆。

這一層氣泡隔絕了“自我”和外界的關聯, 讓人變得孤獨, 甚至對生活失去興趣, 從而懶散、消沉。 同時, 手機等多媒體工具會讓人陷入一種持續的“多工”狀態, 長此以往, 容易出現注意力障礙, 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干擾而分神, 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做深度的思考, 這對以學習為主業的學生而言, 不良影響尤其明顯。

心理處方

首先,曉斌要深刻意識到沉迷手機的危害。並從內心產生主動改變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服從家長被迫改變。這是戒除任何成癮行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條件。相對于其他成癮行為,手機成癮者只要認識到其危害,並得到身邊人的幫助和支持,還是比較容易戒除的。

其次,制定使用手機的時間規定,對犯規懲罰到位。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無論是過度放縱還是嚴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確的做法。曉斌可和家長約法三章,什麼時候可以用手機、什麼時候不行(比如讀書學習期間堅決關閉手機),並要求家長的幫助和監督。如果違反了約定應該受到什麼懲罰、做好了又有什麼獎勵等。按照規矩來做,慢慢地就會習慣於規定。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意志力,用意志力壓制玩手機的念頭。

為培養意志力,曉斌可在左手腕帶上粗的橡皮筋,當在非規定時間有玩手機念頭時立即用右手拉彈橡皮筋,橡皮筋回彈便會產生疼痛感,轉移並壓制上網的念頭。拉彈的同時,曉斌還要提醒自己,“手機控”有危害,此時堅決不能玩。

另外,培養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

生活中我們發現,那些擁有健康的興趣愛好,能夠將時間與注意力投入其中,並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的人,對手機的依賴就會大大降低。青少年讀書學習之余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所以不成為“手機控”則必須找別的愛好替代。如游泳、打球、登山等,尤其要積極參加可以和同齡人良性互動的團體活動。

最後,充分發揮同學同伴的力量。

平時,曉斌要多和同學朋友進行面對面地交流,少用手機短信和QQ。當面對面的交流能夠滿足心理需要時,手機對你而言就不會那麼重要了。另外,也可以請同學、朋友充當監督員,在違規時互相提醒,共同參與到戒除手機成癮的活動中來。

當手機不再成為自己生活的一種時尚和潮流,那麼“控”也就不復存在了。

文 (廣東)章睿齊

青春西固

期待您的關注

心理處方

首先,曉斌要深刻意識到沉迷手機的危害。並從內心產生主動改變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服從家長被迫改變。這是戒除任何成癮行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條件。相對于其他成癮行為,手機成癮者只要認識到其危害,並得到身邊人的幫助和支持,還是比較容易戒除的。

其次,制定使用手機的時間規定,對犯規懲罰到位。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無論是過度放縱還是嚴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確的做法。曉斌可和家長約法三章,什麼時候可以用手機、什麼時候不行(比如讀書學習期間堅決關閉手機),並要求家長的幫助和監督。如果違反了約定應該受到什麼懲罰、做好了又有什麼獎勵等。按照規矩來做,慢慢地就會習慣於規定。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意志力,用意志力壓制玩手機的念頭。

為培養意志力,曉斌可在左手腕帶上粗的橡皮筋,當在非規定時間有玩手機念頭時立即用右手拉彈橡皮筋,橡皮筋回彈便會產生疼痛感,轉移並壓制上網的念頭。拉彈的同時,曉斌還要提醒自己,“手機控”有危害,此時堅決不能玩。

另外,培養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

生活中我們發現,那些擁有健康的興趣愛好,能夠將時間與注意力投入其中,並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的人,對手機的依賴就會大大降低。青少年讀書學習之余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所以不成為“手機控”則必須找別的愛好替代。如游泳、打球、登山等,尤其要積極參加可以和同齡人良性互動的團體活動。

最後,充分發揮同學同伴的力量。

平時,曉斌要多和同學朋友進行面對面地交流,少用手機短信和QQ。當面對面的交流能夠滿足心理需要時,手機對你而言就不會那麼重要了。另外,也可以請同學、朋友充當監督員,在違規時互相提醒,共同參與到戒除手機成癮的活動中來。

當手機不再成為自己生活的一種時尚和潮流,那麼“控”也就不復存在了。

文 (廣東)章睿齊

青春西固

期待您的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