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域旅遊看中國|“詩畫浙江”美在哪兒?

盛夏七月, 赤日炎炎, 陣雨頻繁。 在浙江杭州西湖邊, 不論陰晴晝夜, 隨時可以遇到不同膚色、講世界各地語言的遊客, 他們有的觀賞亭亭玉立的荷花, 有的體驗悠悠晃晃的手划船, 還有的抓拍雨霧繚繞的重湖疊山, 沉醉於“詩畫浙江”之美。

就在幾年前, 像杭州西湖景區這樣“風雨無阻受客追捧”現象還不多見。 近年來, 伴隨全域旅遊的深入發展, 各類旅遊新產品、新線路和新業態在浙江不斷湧現, 省域景區化特徵愈加明顯, 旅遊淡旺季界限逐漸模糊, 更多景區得到大量遊客青睞。 2016年, 全省旅遊接待遊客達5.8億人次,

同比增長9.2%。

移步換景好江南

先看吳越錢王墓、閩浙贛省委舊址, 再遊江南布達拉宮台回山梯田、中山堂茶園、西山古村落, 後去霞塢集賢祠堂和萬山來朝的真子坑小龍脈……走進衢州市開化縣長虹鄉, 不難發現, 這裡村村是景點, 處處可遊覽, 恰似一幅紅色、古色、綠色交織的絢麗畫卷。

一個鄉鎮能真正做到全域“美如畫卷”並不容易。 這歸功於長虹鄉堅持以全域規劃引領鄉村旅遊發展, 對照旅遊景區創建要求, 整合全域生態旅遊資源, 通過完善標識標牌、客服中心、停車場、換乘中心、旅遊商品店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服務品質, 成功將全鄉“打包”創建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成為浙江鄉鎮一級推進全域景區化的典型。

在嘉興市嘉善縣歌斐頌巧克力工廠, 一組占地10余畝的歐式外觀連體建築格外引人注目, 廠房四周佈滿鮮花和大片綠茵。 現在,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個家長帶著孩子到這裡參觀巧克力的生產流程、瞭解巧克力的發展歷程, 並在專業師傅的帶領下學習製作各種形態的巧克力, 離開時還順帶採購一些。 工廠創始人莫國平逢人就樂呵呵地說:“把工廠辦成了景區, 既能讓別人高興, 也能讓自己快樂, 真是百年難求的好事哩。 ”

“南洞藝穀”是位於舟山本島南部山坳的一個新建社區村落, 這裡沒有藝術院校, 卻隨處能看見大批剪紙、作畫的創作者, 各家院牆上都有風情各異的漁家畫。 近年來, 該社區依託海洋旅遊資源優勢,

建設起集創作、研發、展示、培訓等於一體的漁民畫原生態基地, 吸引了各路知名藝人進村, 帶動培訓出100多位漁民畫家, 成為“文藝青年”聚會地, 勾勒出一個“旅遊+海洋+鄉村+文化”多元融合的樣本。

產品供給更新, 讓遊客選擇更多、產業空間更大。 截至2016年年底, 浙江省共創建了像開化長虹鄉、嘉善巧克力工廠、舟山南洞藝穀這樣的旅遊產業融合示範基地或景區達300餘個。 浙江萬達旅遊集團負責人劉蒙松在浙江“賣旅遊”30餘年, 用他的話說, 如今到浙江旅遊, 不再是看一回風景、拍一張照片、吃一頓飯, 而是從山間到湖邊、從城市到農村、從“觀光遊”到“休閒度假遊”、從“住一夜”到“玩一周”遞進式的全域深度體驗。

“旅遊不僅是淋漓盡致展現浙江獨特韻味的視窗,

而且成了聯動一二三產業的紐帶。 ”浙江省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 旅遊業與鄉村、工業、文化、體育、林業等多行業從“簡單相加”到“相融相盛”, 不僅催生了一大批區別于傳統旅遊景區的新旅遊點, 推動全省走向“處處是風景、行行加旅遊、時時可旅遊”的全域旅遊願景, 更重要的是, 能夠增加整個經濟發展的活力, 體現出產業獨有的開放性、包容性和關聯性價值。

生態理念促發展

浙江旅遊這幾年的發展氛圍和速度史無前例, 正在逐步走向品質化、品牌化。 “十二五”期間, 浙江旅遊年均增長15%, 總產值達到7495億元。 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值2.07, 為全國最小, 26個欠發達縣摘掉貧困帽子, 旅遊在相關產業中貢獻度名列前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改革開放以來, 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的浙江, 憑藉工業等傳統支柱產業, 從“資源小省”蛻變成“經濟大省”。 但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 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諸多轉變。 就在此時, 蓄勢待發的旅遊業卻像“寒冬裡的臘梅”逆勢上揚。

作為浙江發展的“領頭雁”, 浙江省委、省政府敏銳察覺到新變化, 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為指引, 確立“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兩美浙江”總目標, 用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辦法全面發力, “把全省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建設, 推動旅遊打造支撐浙江未來發展的萬億產業。

他們創新性打出環境治理“組合拳”, 以“五水共治”行動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 以“四邊三化”行動對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進行全面潔化、綠化、美化,以“三改一拆”行動對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進行全面改造,拆除各類違法建築。這些舉措,極大地改善了全域生態環境,讓景區內外變得一樣美,為浙江全域旅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他們著力優化“為旅遊保駕護航”的頂層設計。省旅遊發展領導小組建立旅遊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和“一事一議”的工作推進機制;省委組織部首次將旅遊業納入對市黨政班子的考核內容;提出通過加強資金、土地等要素支持重點培育100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以上的特色小鎮,旅遊產業類特色小鎮要建成5A級旅遊景區,重點培育100個旅遊風情小鎮;剛閉幕不久的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對旅遊工作進行了闡述,尤其是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提升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經濟,加快發展海洋旅遊、交通旅遊,全面建成“詩畫浙江”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

“旅遊業是浙江在‘十三五’期間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有空間的支柱產業。”新一屆浙江省委領導班子履新不久,就這樣提到。值得浙江人驕傲的是,以旅遊為抓手撬動生態轉型,絕不是“上頭熱下頭冷”,而是全省各級黨委、政府業已形成的發展共識。在杭州、溫州、紹興、麗水、衢州等地,越來越多主政一方的“一把手”頻頻關注、調研、盯緊和推動旅遊發展,甚至在各個場合“為旅遊代言”,他們因此被旅遊行業內外譽為“旅遊書記”“旅遊市長”“旅遊縣長”。

目前,浙江省超過80%的市縣將旅遊列為戰略支柱產業,其中,衢州市以15分的占比考核百個鄉鎮鄉村旅遊。50%以上的市縣提出了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各地召開旅遊發展大會或全域旅遊發展大會128次,以黨委、政府名義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162項。33個市縣成立旅遊委員會,並由發改、交通、工商等部門分管領導兼任旅遊委分管領導,促使旅遊部門從單一的行業主管部門轉變為綜合協調部門。眼下,這些“受黨政主要領導影響”的數位還在不斷刷新,這不僅是浙江全域旅遊發展的普遍現象,更是全域旅遊得以推進的重要原因。

“現在幹旅遊工作,工作量翻了幾倍,但成就感也增加了好幾倍。”一名在旅遊部門任職超過15年的金華市旅遊局工作人員感歎,原來的工作主要是跑景區、企業,在部門和鄉鎮層面,許多事根本得不到有效配合。現在,他們開始經常跑部門、鄉鎮,各方面工作都能得到協同處理。可以說,旅遊人已經迎來了事業、行業和產業發展的黃金期。

全民共建大花園

漫步寧波市寧海縣前童古鎮,屋舍、流水依稀如舊,1300多間各式民居保存完整。兩年前,當地通過“政府少量補貼+民間眾籌”方式,將其中一棟100多平方米的廢舊老房子改造成今天的“前童驛事”民宿。沒想到,這不僅降低了群眾參與旅遊的風險,也迅速激起了古鎮全民參與民宿創業的浪花。一時間,花橋游居、好義堂、前童鏡舍等眾多獨具古鎮魅力的民宿相繼誕生,將前童古鎮原有的鄉村旅遊推向了“升級版”。

攝影愛好者上海遊客雷先生是前童古鎮民宿的“鐵粉”。這兩年,他每年都會到前童民宿小住一到兩個禮拜,每次都會拍攝大量的前童美圖,除了向朋友圈5000多名粉絲曬圖之外,他還會自己出資沖洗一些大圖,贈送給當地民宿老闆,以作裝飾。他認為,前童給了他美的享受,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向前童回饋美好。

旅遊越紅火,群眾越參與。群眾越參與,旅遊越紅火。這樣的良性迴圈,在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體現得更為明顯。鄉里截汙納管一次性投資6000多萬元,每年投入不少於500萬元用於生態保護和修復,投入不少於300萬元用於美麗鄉村創建提升和長效管理,斥資數千萬提升交通、遊覽、通信等公共服務工程,成功創建為國內首批全鄉域開放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村民紛紛將自家房屋改造利用,全鄉基本實現“一家一戶一民宿”,年接待遊客量超過290萬人次,戶均營業收入超過70萬元。

農民跨入市場後,迸發出較高程度的組織性。年過半百的農村婦女謝美琴原是城鄉公車售票員,村裡旅遊經濟發展起來後,嗅到商機的她“下海”組建了一支車隊,15輛大巴車每天往返上海、江蘇和長興,為水口鄉帶來源源不斷的客人。如今,從接送遊客到入住吃飯,再到打包周邊旅遊資源等各個服務環節和產品的“經理人”都是水口鄉本地村民,旅遊產業日趨成熟。這些發展變化令鄉黨委書記沈莊偉略感意外。他說,讓當地群眾感受到快樂、幸福和有尊嚴的全域旅遊,才是有生命力的。

去年以來,台州市天臺縣啟動了“全域旅遊、全民服務”旅遊志願者活動,推出了包括縣四套班子領導在內的全民性強大志願者服務陣容,同時通過興辦旅遊學校對專職和志願者導遊進行輪流培訓,使旅遊志願服務觸角延伸至全縣各景區、旅遊村,為遊客提供車輛導引、文明引導、環保衛生、免費茶水等服務。正是因為有天臺這樣全民興旅的氛圍濃厚,浙江旅遊才不斷引來各路資本“鳳凰”歸巢。2016年,全省旅遊項目總投資首次突破1萬億元,當年實際完成投資超過1400億元。

全域旅遊並非萬能鑰匙,但確實能給群眾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在浙江旅遊發展版圖上,因為社會各界群眾的參與,像“開發一個景、富了一個村”“豬棚變金棚、葉子變票子”“山下一張床,賽過城裡一套房”這樣的“共建共用”的典型案例俯拾皆是。2016年,全省旅遊從業人員已經接近300萬人。

“全域旅遊是大勢所趨,而群眾是全域旅遊發展的中堅力量。”浙江省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只有依託共建共用的模式,幹字當頭,通過旅遊發展把“大家園”建成“大花園”,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發展優勢,才能真正把旅遊培育成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戰略支柱產業,提前實現旅遊產業總產出超1萬億目標,率先建成全域旅遊的先行區和示範區,讓浙江在新一輪的生態綠色發展中勇立潮頭。

原題:《 浙江:相融相盛建設大景區》

編輯:邢麗濤

以“四邊三化”行動對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進行全面潔化、綠化、美化,以“三改一拆”行動對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進行全面改造,拆除各類違法建築。這些舉措,極大地改善了全域生態環境,讓景區內外變得一樣美,為浙江全域旅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他們著力優化“為旅遊保駕護航”的頂層設計。省旅遊發展領導小組建立旅遊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和“一事一議”的工作推進機制;省委組織部首次將旅遊業納入對市黨政班子的考核內容;提出通過加強資金、土地等要素支持重點培育100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以上的特色小鎮,旅遊產業類特色小鎮要建成5A級旅遊景區,重點培育100個旅遊風情小鎮;剛閉幕不久的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對旅遊工作進行了闡述,尤其是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提升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經濟,加快發展海洋旅遊、交通旅遊,全面建成“詩畫浙江”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

“旅遊業是浙江在‘十三五’期間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有空間的支柱產業。”新一屆浙江省委領導班子履新不久,就這樣提到。值得浙江人驕傲的是,以旅遊為抓手撬動生態轉型,絕不是“上頭熱下頭冷”,而是全省各級黨委、政府業已形成的發展共識。在杭州、溫州、紹興、麗水、衢州等地,越來越多主政一方的“一把手”頻頻關注、調研、盯緊和推動旅遊發展,甚至在各個場合“為旅遊代言”,他們因此被旅遊行業內外譽為“旅遊書記”“旅遊市長”“旅遊縣長”。

目前,浙江省超過80%的市縣將旅遊列為戰略支柱產業,其中,衢州市以15分的占比考核百個鄉鎮鄉村旅遊。50%以上的市縣提出了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各地召開旅遊發展大會或全域旅遊發展大會128次,以黨委、政府名義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162項。33個市縣成立旅遊委員會,並由發改、交通、工商等部門分管領導兼任旅遊委分管領導,促使旅遊部門從單一的行業主管部門轉變為綜合協調部門。眼下,這些“受黨政主要領導影響”的數位還在不斷刷新,這不僅是浙江全域旅遊發展的普遍現象,更是全域旅遊得以推進的重要原因。

“現在幹旅遊工作,工作量翻了幾倍,但成就感也增加了好幾倍。”一名在旅遊部門任職超過15年的金華市旅遊局工作人員感歎,原來的工作主要是跑景區、企業,在部門和鄉鎮層面,許多事根本得不到有效配合。現在,他們開始經常跑部門、鄉鎮,各方面工作都能得到協同處理。可以說,旅遊人已經迎來了事業、行業和產業發展的黃金期。

全民共建大花園

漫步寧波市寧海縣前童古鎮,屋舍、流水依稀如舊,1300多間各式民居保存完整。兩年前,當地通過“政府少量補貼+民間眾籌”方式,將其中一棟100多平方米的廢舊老房子改造成今天的“前童驛事”民宿。沒想到,這不僅降低了群眾參與旅遊的風險,也迅速激起了古鎮全民參與民宿創業的浪花。一時間,花橋游居、好義堂、前童鏡舍等眾多獨具古鎮魅力的民宿相繼誕生,將前童古鎮原有的鄉村旅遊推向了“升級版”。

攝影愛好者上海遊客雷先生是前童古鎮民宿的“鐵粉”。這兩年,他每年都會到前童民宿小住一到兩個禮拜,每次都會拍攝大量的前童美圖,除了向朋友圈5000多名粉絲曬圖之外,他還會自己出資沖洗一些大圖,贈送給當地民宿老闆,以作裝飾。他認為,前童給了他美的享受,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向前童回饋美好。

旅遊越紅火,群眾越參與。群眾越參與,旅遊越紅火。這樣的良性迴圈,在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體現得更為明顯。鄉里截汙納管一次性投資6000多萬元,每年投入不少於500萬元用於生態保護和修復,投入不少於300萬元用於美麗鄉村創建提升和長效管理,斥資數千萬提升交通、遊覽、通信等公共服務工程,成功創建為國內首批全鄉域開放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村民紛紛將自家房屋改造利用,全鄉基本實現“一家一戶一民宿”,年接待遊客量超過290萬人次,戶均營業收入超過70萬元。

農民跨入市場後,迸發出較高程度的組織性。年過半百的農村婦女謝美琴原是城鄉公車售票員,村裡旅遊經濟發展起來後,嗅到商機的她“下海”組建了一支車隊,15輛大巴車每天往返上海、江蘇和長興,為水口鄉帶來源源不斷的客人。如今,從接送遊客到入住吃飯,再到打包周邊旅遊資源等各個服務環節和產品的“經理人”都是水口鄉本地村民,旅遊產業日趨成熟。這些發展變化令鄉黨委書記沈莊偉略感意外。他說,讓當地群眾感受到快樂、幸福和有尊嚴的全域旅遊,才是有生命力的。

去年以來,台州市天臺縣啟動了“全域旅遊、全民服務”旅遊志願者活動,推出了包括縣四套班子領導在內的全民性強大志願者服務陣容,同時通過興辦旅遊學校對專職和志願者導遊進行輪流培訓,使旅遊志願服務觸角延伸至全縣各景區、旅遊村,為遊客提供車輛導引、文明引導、環保衛生、免費茶水等服務。正是因為有天臺這樣全民興旅的氛圍濃厚,浙江旅遊才不斷引來各路資本“鳳凰”歸巢。2016年,全省旅遊項目總投資首次突破1萬億元,當年實際完成投資超過1400億元。

全域旅遊並非萬能鑰匙,但確實能給群眾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在浙江旅遊發展版圖上,因為社會各界群眾的參與,像“開發一個景、富了一個村”“豬棚變金棚、葉子變票子”“山下一張床,賽過城裡一套房”這樣的“共建共用”的典型案例俯拾皆是。2016年,全省旅遊從業人員已經接近300萬人。

“全域旅遊是大勢所趨,而群眾是全域旅遊發展的中堅力量。”浙江省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只有依託共建共用的模式,幹字當頭,通過旅遊發展把“大家園”建成“大花園”,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發展優勢,才能真正把旅遊培育成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戰略支柱產業,提前實現旅遊產業總產出超1萬億目標,率先建成全域旅遊的先行區和示範區,讓浙江在新一輪的生態綠色發展中勇立潮頭。

原題:《 浙江:相融相盛建設大景區》

編輯:邢麗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