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頻繁關店的沃爾瑪引入VR技術,但虛擬實境還撐不起零售業

線下零售店近幾年活得並不順暢, 不僅國內的實體超市迎來了一波閉門潮流, 就連深紮國民文化的日本便利店, 目前也面臨著尷尬的窘境。

根據日本特許經營協會公佈的一份資料來看, 日本各地便利店的客流量從5年前開始就增速變緩, 而近一年內甚至出現了持續下跌的態勢。

沃爾瑪作為線下零售業的巨頭自然無法免受波及, 此前它們針對全球大約11600家門店進行了評估, 並隨即關閉了269家門店。 在2015年的投資者大會上, 沃爾瑪的市值已經略低於亞馬遜, 短時間內下跌了200億美元。

Conlumino諮詢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尼爾·桑德斯表示:

“沃爾瑪關閉美國門店的作法, 代表了過去幾年零售業版圖發生了重大變化, 實體商店目前來說仍然十分必要, 但優先順序已經大不如前了。 ”

沃爾瑪並非沒有電商基礎, 它們早在1996年就開設了自己的線上平臺Walmart.com。 不過, 網站內容自此之後完全沒有拓展,

長達4年的時間內上面只有公司的信息展示。 這家零售巨頭追趕各大電商平臺十數年後, 才逐漸抓到一絲訣竅(其電商業務在2016年的第四季度增長了29%)。

嘗到甜頭的沃爾瑪正在逐漸加大步伐, 它們在矽谷建立了一個名為Store NO.8的科技孵化器, 而通過這個孵化器的幫助, 其電商業務將有可能加持VR/AR、無人送貨、人工智慧等個性化的購物選項。

然而, 僅靠新興科技的運用是否能夠助其突圍尷尬的境遇呢?答案是, 目前還不能。

電商業務的發展, 主要還是靠“傳統部門”的支持

去年下半年, 阿裡大肆宣揚自己的VR+購物戰略, 不僅請來了新創黑馬Magic Leap背書, 還以購物節為舞臺演示了一番“線上購物的未來”。 而當其實際應用亮相于雙十一時,

消費者只能摸摸後腦勺表示又被這些“花邊概念”給蒙了一把。

HTC Vive上精細的建模和交互元素, 最終被替換成了手機平臺中的全景圖, VR購物所包含的貨品則被限定於海外門店中的極個別產品。 不僅如此, 對於移動頻寬和流量的高需求, 也讓隨時隨地沉浸購物成為了一席空話。

根據沃爾瑪流出的資訊來看, 它們目前在美國有172個大型配送點, 其活動空間達到1100萬平方米, 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配送速度以及提貨保障。 另一方面, 它們正在依託體量優勢擴充自己的“惠宜”品牌, 試圖直接向消費者提供優質和廉價的商品, 以此來緩解其它線上平臺帶來的壓力, 並為自己的電商平臺提供基礎。

傳統零售所涉及的貨存、物流以及商品豐富度仍然是電商平臺角逐的熱點, 沃爾瑪在這些領域有著自己的長期積累, 因此才能逐漸回到全美電商第二的位置。

虛擬實境還撐不起零售業, 巨頭們都懂這個道理

在沃爾瑪開啟VR項目之前, 亞馬遜其實早已在VR領域玩了幾年了。

不僅買活了奄奄一息的遊戲引擎開發團隊Crytek, 推出了與VR相關Lumberyard, 而且從去年年初時就開始招兵買馬, 尋求靠譜的VR高級軟體發展工程師。

不過, 亞馬遜看起來並不打算將這些資源投入到電商業務中, 它們主要面向的是Twitch相關的直播業務。 儘管不能排除亞馬遜以Twitch為核心, 進而展開VR數字購物的可能, 但至少現在還沒有什麼苗頭。

有趣的是,沃爾瑪暫且也沒有將虛擬實境作為電商業務的一個中心。根據彭博社的一篇報導來看,沃爾瑪創辦孵化器的目的是融合各種新興技術,並將它們投入到日常的運營工作中。

我們可以將AR/VR視為一個購買環境的可選介面,在獲取訂單之後,通過人工智慧和機器演算法迅速規劃配送路線,最後再由機器人組成的無人送貨大軍完成電商業務的最後一環。從這一點上來看,虛擬實境可以說是權重較輕的一個“添頭”。

如何改變消費者行為,是新興技術面臨的首要難題

VR不能單獨改變電商的業態,那整個技術矩陣呢?儘管這些科技運用在某些人眼中還很“虛”,但實際也並非如此。

亞馬遜謀劃自動化超市的野望由來已久,它們將視覺識別和機器學習技術引入到了品控系統中,以此來降低成本並加強品質保證。而沃爾瑪收購的Jet.com也有一套自己的商品演算法,它們偏向于最低運輸成本的核算,並最終將節約下來的錢轉移到商品折扣中,這讓它們的價格比市場均價低10%以上。

硬體方面,送貨機器人近日也是頻頻亮相,Marble先是將自己的作品帶到了三藩市的街道上,而Starship甚至參與了維吉尼亞州的法案起草,試圖讓這些四四方方的小東西也能“合法”上街。儘管新興技術的進展並不如我們想的那樣迅速,但亞馬遜和沃爾瑪等零售公司,都在嘗試用這些東西去潛移默化的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

然而,這兩個零售巨頭走的路子有所不同。以傳統零售起家的沃爾瑪,在電商道路上踉踉蹌蹌的走了許多年,這也許得歸咎於其陳舊的商業模式,它們無法忍受為了規模化而不盈利的長期投入。但慶倖的是,龐大的體量最終讓其完成了逆轉。

在改變消費者行為這個議題上,亞馬遜目前走得要更遠一些。Amazon Go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其免結帳系統在視覺傳感和機器學習的加持上,允許顧客拿取商品後直接離店,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更加便利的體驗。

包括虛擬實境在內的新興技術,在電商業務的運用上還無法一蹴而就,不過它們仍是改變消費者購買習慣的一個契機,儘管亞馬遜在這個領域的進度顯得更快一點,但當前線上零售互拼的還是那些更為“傳統”的內容。除此之外,單一的技術革新已經不比當年,看起來只能引起漣漪了。

有趣的是,沃爾瑪暫且也沒有將虛擬實境作為電商業務的一個中心。根據彭博社的一篇報導來看,沃爾瑪創辦孵化器的目的是融合各種新興技術,並將它們投入到日常的運營工作中。

我們可以將AR/VR視為一個購買環境的可選介面,在獲取訂單之後,通過人工智慧和機器演算法迅速規劃配送路線,最後再由機器人組成的無人送貨大軍完成電商業務的最後一環。從這一點上來看,虛擬實境可以說是權重較輕的一個“添頭”。

如何改變消費者行為,是新興技術面臨的首要難題

VR不能單獨改變電商的業態,那整個技術矩陣呢?儘管這些科技運用在某些人眼中還很“虛”,但實際也並非如此。

亞馬遜謀劃自動化超市的野望由來已久,它們將視覺識別和機器學習技術引入到了品控系統中,以此來降低成本並加強品質保證。而沃爾瑪收購的Jet.com也有一套自己的商品演算法,它們偏向于最低運輸成本的核算,並最終將節約下來的錢轉移到商品折扣中,這讓它們的價格比市場均價低10%以上。

硬體方面,送貨機器人近日也是頻頻亮相,Marble先是將自己的作品帶到了三藩市的街道上,而Starship甚至參與了維吉尼亞州的法案起草,試圖讓這些四四方方的小東西也能“合法”上街。儘管新興技術的進展並不如我們想的那樣迅速,但亞馬遜和沃爾瑪等零售公司,都在嘗試用這些東西去潛移默化的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

然而,這兩個零售巨頭走的路子有所不同。以傳統零售起家的沃爾瑪,在電商道路上踉踉蹌蹌的走了許多年,這也許得歸咎於其陳舊的商業模式,它們無法忍受為了規模化而不盈利的長期投入。但慶倖的是,龐大的體量最終讓其完成了逆轉。

在改變消費者行為這個議題上,亞馬遜目前走得要更遠一些。Amazon Go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其免結帳系統在視覺傳感和機器學習的加持上,允許顧客拿取商品後直接離店,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更加便利的體驗。

包括虛擬實境在內的新興技術,在電商業務的運用上還無法一蹴而就,不過它們仍是改變消費者購買習慣的一個契機,儘管亞馬遜在這個領域的進度顯得更快一點,但當前線上零售互拼的還是那些更為“傳統”的內容。除此之外,單一的技術革新已經不比當年,看起來只能引起漣漪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