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數人死於貪婪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32篇原創首發文章

如果有人指著馬路口等紅綠燈的流浪漢和白領, 問你一句“你能說這兩人的區別只在於運氣嗎?”,

你會不會被他說動;又如果有人告訴你, 你只有像他一樣非常富有, 才能夠得著你中意的某個氣質非凡的時裝設計師, 你是否就此唯其馬首是瞻, 為斂財而不擇手段、不計後果。 假使說這些話來誘導你的那個人, 原本就是你夢寐以求想要追隨並成為的偶像呢?這個砝碼是否累積的足夠重, 足夠令你不假思索。

奧利弗·斯通的那部商戰教科書《華爾街》理清頭緒來看就是上面這個故事, 電影用極具藝術感染力的手法呈現了上世紀80年代華爾街金融的沉淪與膨脹, 以及人性與金錢之間的複雜關係。 比很多電影更暗黑之處在於, 《華爾街》中引經據典、口吐蓮花的哲人形象卻從一開始就站在了道德與情感的對立面。

他想成為高登·蓋克

主人公巴德從紐約商學院畢業後在華爾街的傑史證劵做最基層的股票交易工作, 雖然身在世界金融中心, 但小職員的掙扎感以及各種財務上的消耗滿滿地壓在巴德身上, 表面上光鮮亮麗的他甚至連助學貸款都還沒有還清。

在嘈雜的工作環境中消磨了一天后, 坐到酒館裡的巴德又聽到他那個在航空公司掙了一輩子辛苦錢的工人父親的教育。 父親抱怨他入錯了行, 不應該去這個物欲橫流的地方當業務員。 年輕氣盛的巴德很敏感地回應道自己不是業務員, 而是帳戶執行官, 並且馬上就要去投資銀行部門了。 他身為工會代表的父親卻閒庭信步地拆穿了巴德的障眼法:“你打電話跟陌生人要錢, 對吧, 這就是業務員”。

在華爾街,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早期, 技術含量少、從業門檻低的股票交易員仍是被人看不起的工作。 正是在電影背景的80年代中後期, 隨著債券及其衍生品的強勢崛起, 交易員的工資水漲船高後, 這項職業才開始登堂入室, 很多原本只會向投資銀行行注目禮的名校商學院的畢業生開始大量湧入這一行。 但至少在巴德這裡, 時代的紅利還沒有砸下來, 混得不如意的他一方面需要在父親面前以一句“貧窮不再是清高的象徵”來為奮鬥賦予意義, 另一方面還得極力去解釋自己的身份。

巴德認為自己的轉機就是被他每日電話的撥打物件——華爾街股市大亨高登·蓋克挑中, 後者從事的正是80年代華爾街最火熱的職業, 即私募股權投資。 當主人公憑藉著死纏爛打的毅力終於得到了面見高登的機會後, 卻發現那個金融圈大咖遠比自己想像中更生猛。 巴德雖然野心勃勃,但其本質上仍是教堂唱詩班最後一排的模範生;而屢出狂言、無視規矩的高登則從來都是教堂門口叼著煙捲的惡童。當巴德把華爾街那些精心裝潢過的金科玉律都奉為圭臬之後,現實中百聞不如一見的實戰派導師卻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多數連狗屎都不如。這一行需要窮苦的聰明人,要夠饑渴、還須冷血,勿論輸贏,都必須血戰到底。若你需要朋友,不如去養條狗,外面的世界是場近身戰。”

精英的變節

在高登約見巴德的時候,他跟金融小白談論的不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是套路縱橫的《孫子兵法》。高登和巴德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但巴德身上也有很多高登在意的品質,比如執著、可靠、做事認真並富有激情,這些可不是在商學院就能學來的。所以高登授意巴德為自己提供股票交易的內線消息,價碼則是帶領後者成為華爾街的人上人。巴德明白一旦事情敗露,自己執照不保的同時還將面臨牢獄之災,但他又不能無視高登的那一番話:“若你不是局內人,你就是出局了。做不成真正的玩家,就只能當無名小卒。”

在金錢、美色以及上流社會的誘惑下,巴德選擇了效仿高登去當一個賭徒,畢竟在高登的轉盤上,每一步都天衣無縫,風險似乎是不存在的。精英的變節是最可悲的事情,就像讀了半輩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頭來不想只是混口飯吃就必須認同犬儒草莽的“讀書無用論”,這是一整個社會的悲哀。雖然巴德的父親告訴過他,真正重要的是以自己為榮,而不是讓別人以你為榮;雖然他那個年長的同僚也勸導過他工作沒有捷徑可走,但這些箴言在久入高登的鮑魚之肆的巴德那裡,越來越顯得無足輕重。高登並不是在淤泥中浸染太久,他就是淤泥本身。巴德邁向淤泥的這一步委實挺沉重,紐約商學院科班出身,他的未來原本應當是“有恆產者、始有恒心”,如今則必須屈從於“笑貧不笑娼”的邏輯。

由於金融業較其它行業本身受監管更嚴格,因此只要能找到規避監管的法則,新的經營空間便會出現,豐厚的利潤也會不請自來。高登就是利用規則、尋找漏洞的高手,憑藉著敏銳嗅覺與辛辣手段站上浪潮之巔。電影中其收購泰達紙業時股東會上的那一番慷慨陳詞大抵正是那個年代資本主義的最強音:“我不是來毀滅公司的,我是來解放公司的。重點就在於貪婪,抱歉我不能找到更合適的詞。貪婪是好的、對的、有用的,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荊斬棘直搗演化的精髓,貪婪正是一切的本質。無論是生活、愛情和知識,貪婪都是其中最好的助推器。貪婪不僅能挽救我們的企業,更是挽救機制失調的美國之所在。”

區分電影或者文學是嚴肅的還是通俗的,標準就是其中有沒有臉譜化相互對立的好人和壞人。《華爾街》是一部嚴肅的電影,貪婪者的對立面還是貪婪,不義之財不會為合法收入讓步,懸念只在於鹿死誰手尚未得知。電影中當高登的競爭對手賴瑞批判其罔顧底層勞動者權益時,高登之所以能底氣十足地反唇相譏,是因為賴瑞壓榨一線生產者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所以那是一個金元年代的浮世繪,用高登後來對巴德說的話就是:“新聞、戰爭、和平、饑荒、動亂和迴紋針的價格都是我定的,我們從帽中變出兔子,大家卻只能坐著納悶。你不會真的以為我們是活在民主國家吧?”

多數人死於貪婪

《華爾街》是想借著高登·蓋克的醜惡行徑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所以導演奧利弗·斯通在展現那種急功近利的流行文化時可謂不遺餘力、直搗黃龍。高登先是對巴德勤勞致富的價值觀嗤之以鼻,為此他還舉了自己辛勞一生但並未過上好生活的已逝父親的例子。那個年代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可以被高登援引來證實“良”應當變成“娼”,卻沒有人能夠回答第一個笑貧的人是誰?第一個開啟破窗效應的人是誰?按照高登的哲學,貪婪應當存在於人類血液裡,而情感則是最古老的神話——“那是種人造幻覺,好讓自己不去跳樓”。

但真正值得人們擔憂的是這部經典後來卻以一種正面姿態風靡了金融圈,越來越多巴德式的年輕人甚至從髮型和穿著上都力求與高登靠攏。《華爾街》的製片人後來在採訪中提到,高登的個人魅力、他在交易中的獵手嗅覺和積累財富時毫不留情的做派,都使得其成為華爾街後輩們心中指標式的英雄,他們打從心底相信“貪婪是好的”,這些出乎電影創作者的意料。畢竟電影中的巴德的角色設定,最終是悔悟了的;現實中的巴德們將往何處去,則未可知?但與其說是《華爾街》造就了現實中的巴德們,不如說是現實中潛在的巴德們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可供喬裝的藝術品。

巴德和高登的反目與巴德父親工作的藍星航空公司有關,高登原本答應了巴德在收購公司後會完成重組與復興,但當巴德把一切都爭取過來之後才發現出爾反爾的高登只是想解散公司並賣掉它。憤怒的巴德質問高登為何要毀掉這家公司,高登的邏輯斬釘截鐵——“因為它有漏洞!”這就好比A問B,“你為何要拿刀子殺我”,B的回答不指向原因,而是“因為刀子可以殺死你”。此前,看出高登陰謀計畫的巴德父親已經告訴過巴德:“你看到的這個人,從不以皮夾厚薄來衡量成功。我從不拿人手短、也絕不吃人嘴軟,這是我生活的原則,我不知道你是怎麼了。”

最終幡然醒悟的巴德利用高登教會他的股市戰術完成了對高登的反擊和絕殺,挽救了父親航空公司的工人們不至於老無所依。巴德因違法操縱股票內線交易面臨牢獄生涯,他設計獲取了高登幕後主使的證據,把在零和遊戲中如魚得水的高登也拉下馬來。電影的最後,良知壓哨戰勝了欲望,被員警帶走前,巴德交易所裡那個隱士一般的老交易員告訴巴德:“人往深淵裡看,他看不到倒影。人在此刻才能瞭解自己的個性,而這也使他能離開深淵。”這句話與送巴德接受法律嚴懲的路上父親對巴德的那番話遙相呼應:“別再一心只想著賺容易錢,去做些事情讓自己不枉此生。自己去創造些什麼,而不是靠別人吃飯。”

按照巴德父親的觀點,亡羊補牢的巴德在這個可笑的世界算是剛好及格,這個觀點連同他對巴德講的那番話是與高登的價值取向格格不入的另一種標準。尷尬的一點在於,即便是在電影之外的世界,巴德父親堅守的這種標準同高登那套翻雲覆雨、落地生根的理念相比,的確顯得有些形而上。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巴德雖然野心勃勃,但其本質上仍是教堂唱詩班最後一排的模範生;而屢出狂言、無視規矩的高登則從來都是教堂門口叼著煙捲的惡童。當巴德把華爾街那些精心裝潢過的金科玉律都奉為圭臬之後,現實中百聞不如一見的實戰派導師卻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多數連狗屎都不如。這一行需要窮苦的聰明人,要夠饑渴、還須冷血,勿論輸贏,都必須血戰到底。若你需要朋友,不如去養條狗,外面的世界是場近身戰。”

精英的變節

在高登約見巴德的時候,他跟金融小白談論的不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是套路縱橫的《孫子兵法》。高登和巴德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但巴德身上也有很多高登在意的品質,比如執著、可靠、做事認真並富有激情,這些可不是在商學院就能學來的。所以高登授意巴德為自己提供股票交易的內線消息,價碼則是帶領後者成為華爾街的人上人。巴德明白一旦事情敗露,自己執照不保的同時還將面臨牢獄之災,但他又不能無視高登的那一番話:“若你不是局內人,你就是出局了。做不成真正的玩家,就只能當無名小卒。”

在金錢、美色以及上流社會的誘惑下,巴德選擇了效仿高登去當一個賭徒,畢竟在高登的轉盤上,每一步都天衣無縫,風險似乎是不存在的。精英的變節是最可悲的事情,就像讀了半輩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頭來不想只是混口飯吃就必須認同犬儒草莽的“讀書無用論”,這是一整個社會的悲哀。雖然巴德的父親告訴過他,真正重要的是以自己為榮,而不是讓別人以你為榮;雖然他那個年長的同僚也勸導過他工作沒有捷徑可走,但這些箴言在久入高登的鮑魚之肆的巴德那裡,越來越顯得無足輕重。高登並不是在淤泥中浸染太久,他就是淤泥本身。巴德邁向淤泥的這一步委實挺沉重,紐約商學院科班出身,他的未來原本應當是“有恆產者、始有恒心”,如今則必須屈從於“笑貧不笑娼”的邏輯。

由於金融業較其它行業本身受監管更嚴格,因此只要能找到規避監管的法則,新的經營空間便會出現,豐厚的利潤也會不請自來。高登就是利用規則、尋找漏洞的高手,憑藉著敏銳嗅覺與辛辣手段站上浪潮之巔。電影中其收購泰達紙業時股東會上的那一番慷慨陳詞大抵正是那個年代資本主義的最強音:“我不是來毀滅公司的,我是來解放公司的。重點就在於貪婪,抱歉我不能找到更合適的詞。貪婪是好的、對的、有用的,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荊斬棘直搗演化的精髓,貪婪正是一切的本質。無論是生活、愛情和知識,貪婪都是其中最好的助推器。貪婪不僅能挽救我們的企業,更是挽救機制失調的美國之所在。”

區分電影或者文學是嚴肅的還是通俗的,標準就是其中有沒有臉譜化相互對立的好人和壞人。《華爾街》是一部嚴肅的電影,貪婪者的對立面還是貪婪,不義之財不會為合法收入讓步,懸念只在於鹿死誰手尚未得知。電影中當高登的競爭對手賴瑞批判其罔顧底層勞動者權益時,高登之所以能底氣十足地反唇相譏,是因為賴瑞壓榨一線生產者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所以那是一個金元年代的浮世繪,用高登後來對巴德說的話就是:“新聞、戰爭、和平、饑荒、動亂和迴紋針的價格都是我定的,我們從帽中變出兔子,大家卻只能坐著納悶。你不會真的以為我們是活在民主國家吧?”

多數人死於貪婪

《華爾街》是想借著高登·蓋克的醜惡行徑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所以導演奧利弗·斯通在展現那種急功近利的流行文化時可謂不遺餘力、直搗黃龍。高登先是對巴德勤勞致富的價值觀嗤之以鼻,為此他還舉了自己辛勞一生但並未過上好生活的已逝父親的例子。那個年代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可以被高登援引來證實“良”應當變成“娼”,卻沒有人能夠回答第一個笑貧的人是誰?第一個開啟破窗效應的人是誰?按照高登的哲學,貪婪應當存在於人類血液裡,而情感則是最古老的神話——“那是種人造幻覺,好讓自己不去跳樓”。

但真正值得人們擔憂的是這部經典後來卻以一種正面姿態風靡了金融圈,越來越多巴德式的年輕人甚至從髮型和穿著上都力求與高登靠攏。《華爾街》的製片人後來在採訪中提到,高登的個人魅力、他在交易中的獵手嗅覺和積累財富時毫不留情的做派,都使得其成為華爾街後輩們心中指標式的英雄,他們打從心底相信“貪婪是好的”,這些出乎電影創作者的意料。畢竟電影中的巴德的角色設定,最終是悔悟了的;現實中的巴德們將往何處去,則未可知?但與其說是《華爾街》造就了現實中的巴德們,不如說是現實中潛在的巴德們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可供喬裝的藝術品。

巴德和高登的反目與巴德父親工作的藍星航空公司有關,高登原本答應了巴德在收購公司後會完成重組與復興,但當巴德把一切都爭取過來之後才發現出爾反爾的高登只是想解散公司並賣掉它。憤怒的巴德質問高登為何要毀掉這家公司,高登的邏輯斬釘截鐵——“因為它有漏洞!”這就好比A問B,“你為何要拿刀子殺我”,B的回答不指向原因,而是“因為刀子可以殺死你”。此前,看出高登陰謀計畫的巴德父親已經告訴過巴德:“你看到的這個人,從不以皮夾厚薄來衡量成功。我從不拿人手短、也絕不吃人嘴軟,這是我生活的原則,我不知道你是怎麼了。”

最終幡然醒悟的巴德利用高登教會他的股市戰術完成了對高登的反擊和絕殺,挽救了父親航空公司的工人們不至於老無所依。巴德因違法操縱股票內線交易面臨牢獄生涯,他設計獲取了高登幕後主使的證據,把在零和遊戲中如魚得水的高登也拉下馬來。電影的最後,良知壓哨戰勝了欲望,被員警帶走前,巴德交易所裡那個隱士一般的老交易員告訴巴德:“人往深淵裡看,他看不到倒影。人在此刻才能瞭解自己的個性,而這也使他能離開深淵。”這句話與送巴德接受法律嚴懲的路上父親對巴德的那番話遙相呼應:“別再一心只想著賺容易錢,去做些事情讓自己不枉此生。自己去創造些什麼,而不是靠別人吃飯。”

按照巴德父親的觀點,亡羊補牢的巴德在這個可笑的世界算是剛好及格,這個觀點連同他對巴德講的那番話是與高登的價值取向格格不入的另一種標準。尷尬的一點在於,即便是在電影之外的世界,巴德父親堅守的這種標準同高登那套翻雲覆雨、落地生根的理念相比,的確顯得有些形而上。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