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印度朋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魔王】

在奧克蘭這樣的多元文化的城市, 雲集了全球近200個國家的移民, 任何國家的人都可能遇到任何國家的人, 一個中國人就有很大的概率與一個印度人有這樣那樣的交集。 中國和印度兩個原本陌生、鮮有往來的民族, 在他們祖國萬里之外的一個小島上, 卻命運交錯地共同生活著。

其實, 印度人在華人社群中的印象並不好。 相當多的華人認為印度人能說會道卻很懶惰, 在守時守信方面也是惡評滿滿, 也有不少華人不喜歡印度人住處飄來的咖喱味(當然筆者作為吃貨,

還是非常喜歡咖喱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 很多印度人喜歡耍小聰明。 華人其實也喜歡耍小聰明, 但手法比較圓滑隱蔽, 而印度人耍小聰明卻不加掩飾, 有一副“你們都是傻瓜, 你們看不見我”的迷之自信, 這往往會讓人深感智商被侮辱。

比如有一次我與一個印度地板工人約好9點到我家見面。 9點時給他打電話, 他說正在路上, 結果10點了都沒到, 電話也不接了。 最後他的老闆才說這工人宿醉了沒法上工, 馬上再派一個過來——而我給他打電話時對面口齒清晰、思維正常, 根本不是宿醉的樣子。 雖然不知道對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雖然也理解對方要安撫客戶需要編一些藉口, 但這樣低級的自相矛盾的謊話, 實在讓我有一種智商被老闆和工人雙雙侮辱了的感覺。

奧克蘭一些印度人聚居的地段, 開始變得不受華人喜歡。 聽過不少朋友抱怨, 一般三臥室的住宅住一個家庭比較正常, 而他的印度鄰居招來很多房客, 幾乎一間臥室住一個家庭, 三個家庭擠在一起, 汽車停滿了他家門口的街道,

垃圾桶也經常是滿的, 大風一吹塑膠袋經常飄到他家院子甚至窗戶上。

這些擠在一起的印度居民一般都從事低於最低薪資標準的工作, 這些地段的學校評分因此大幅降低, 重視教育環境的華人也越來越不願意把孩子送這些學校上學(紐西蘭學校的decile評分與成績無關, 而與校區居民平均收入水準有直接關係), 這些學校叫苦不迭, 近來紛紛修改規則, 要求每個住址只允許一個家庭註冊上學。

因此我經常懷疑華人, 包括我自己是“種族主義分子”, 只要見到印度人的臉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就會產生一絲的不快與警惕, 即使已經有十多年與印度人做同學、同事的經歷也是如此。 直到我的兒子上了小學,

這問題我才初步有了答案, 並不是。

我現在居住的區, 歐洲白人移民居多, 有少數華人, 偶爾會有一些韓國、日本人, 而膚色較深的印度人一旦出現在這個區, 就會明顯有“外區居民”的感覺。 兒子的小學班上就有一位唯一的印度小朋友, 名叫米蘭(Milaan, 實際發音更接近“麥浪”)。 我一“種族主義者”當然是不希望兒子跟他在一起玩,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兒子和他不到半年時間就成了一對鐵哥們。 由於兒子的關係, 我們也逐漸開始與米蘭的父母接觸、交流。

米蘭的父母與我們初次見面時作了一番自我介紹, 那時得知他們也是在留學後定居下來的, 呆在紐西蘭的時間也有十幾年。 於是, 我們之間產生了一種“老同學”的感覺, 兩家人快速打成一片。

米蘭媽媽曾感歎, 她跟她的印度同胞交朋友的速度都沒這麼快, 親切感都沒這麼深, 感覺我們兩家人之間說話和做事都很默契, 性格也很對路。 她將這點歸功於我們相似的出國經歷, 認為我們一家與她印象中的中國人明顯不同。

這點我很同意,因為其他族裔的朋友也曾對我做出類似的評價:中國人不是喜歡男孩嗎,你怎麼這麼想要女兒?中國人不是喜歡風水和賭博嗎,你怎麼這麼反感?中國人不是很內向嗎,你怎麼這麼愛說?等等。

“中國人不喜歡印度人”不也是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嗎?我可是一樣的很呢,只不過這個想法沒好意思當著米蘭一家的面說罷了。並且,在我的眼裡,他們一家與我刻板印象中的印度人也是不同的。

米蘭的父母在奧克蘭經營四個家居零售店,今年還要再開兩個分店,自從結識了——看起來是他們人生中第一個——中國人家庭後,他們就開始向我們詢問如何直接從中國採購進貨,並邀請我們幫忙聯繫工廠。在認識我們之前,他們都是在紐西蘭本地的批發商進貨。

我很好奇地問,印度的製造業不也挺厲害的嗎,價格也便宜,你們怎麼不從印度進貨?米蘭爸爸說,他們試過了,結果被嫌棄訂貨量太少而拒絕出售。我的下巴快要驚掉了,因為在中國網店上即使買一顆螺絲,只要給夠錢,對方都會把它包得好好的再給你寄出來,而不是直接拒絕。

據米蘭爸爸描述,印度沒有像阿裡巴巴這樣的外貿電商,只有像雜亂的鬧市一樣擺攤出售的“外貿集市”,這些集市上展示的產品只是樣品,只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外貿批發商才可以入內選購和下單。印度本地批發商混進去也是沒用的,因為他們的發貨方式是集裝箱海運。今年兩個分店開張之後,也許才勉強夠外貿集市的“接待標準”。

即使如此,外貿集市上商品的多樣性也比中國電商少得多,這對商品獨特性和多樣性要求很高的家居店來說並不是好事。

在認識中國朋友之前,他們出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也不敢貿然到中國電商那裡大批採購,只好被迫從本地批發商進貨,利潤自然被吃掉很多。

由於這種合作關係,我們兩家的關係似乎又進了一步。得知我喜歡吃地道的咖喱後,米蘭的媽媽還經常親手做素咖喱給我吃。

咖喱資料圖(圖/搜狐)

不久之後,中國和印度邊界就起了衝突。事件鬧得很大也很不愉快,中國軍隊已在西藏集結,印度軍隊也在屯兵備戰,兩方的訴求基本沒有交集,而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也摻雜著喊打喊殺的聲音——似乎一場戰爭真的要打響了。

關係到國家主權和戰爭的事件沒人會忽視,然而米蘭的父母一直刻意不談這話題,兩家人依然熱情來往,仿佛自己是一個毫不關心時政,並不知曉這件事的人。講真,我對印度政府隨便入侵別國領土的行徑反感,但絲毫不會影響到和米蘭一家的友情;反而讓我擔心的是,如果戰事起來,米蘭一家的生意會不會受影響,無論他從哪裡進貨。

於是,我在一次聚會時關心地問米蘭爸爸,“你們聽說中國和印度邊界的事情了沒?”米蘭爸爸閃過一絲不快,答道:“知道,那些腐敗的混蛋肯定是拿了回扣,想要挑起戰爭。”他看了看我,繼續說:“但是這樣的話題在我們之間談有點怪異……印度有些人喜歡戰爭,我們在紐西蘭的人能做什麼?只能祈禱沒有戰爭了。”

中國人和印度人談自己祖國之間的衝突甚至戰爭,確實怪異了,我也覺得我問得有點冒失,但既然已經問了,看得出米蘭爸爸對這件事也有自己的觀點,且觀點與印度國內的主流意見不大一樣。我也看出來他對中印未來可能的戰爭,態度是非常沮喪的,可能是擔心影響到他的生意,或許也會影響到我們兩家之間的友情——假如我是一個極端的愛國主義者,也許真的會斷絕兩家往來,硬切斷我兒子和米蘭的友誼?

此外,中印都是有核武器的大國,戰事一旦開啟,沒人能準確預測會如何結束。戰爭的始作俑者沒有或不屑考慮百姓往來,為個人或集團利益越境入侵別國領土、挑起大國戰爭。遭遇這樣的領導人及政府,真乃國民之不幸。野心勃勃要開拓貿易、剛結交了中國朋友的米蘭爸爸心情沮喪也是自然的了。

作為80後,我沒有經歷過戰爭,從沒有過“自己的身家性命即將放在賭桌上”的無助感;圍觀外國戰爭,看到的只是一些死亡數字,學習中國近代戰爭史,也少有切膚之痛。然而,假如中印真發生戰爭,對我來說刷新的不僅是身處戰爭時代的感覺,也包括如何面對來自敵對國家的朋友的那種感受——這些都將是對彼此人性的徹底考驗,而我最恨被考驗人性。

我會為了國家矛盾而切斷兒子和米蘭之間天真無邪的兒時友誼嗎?我現在根本不敢回答的問題,屆時可能要被迫做出回答了。我希望我永遠都不會遭遇這樣的考驗,我希望中印之間永遠都不要發生戰爭。而如果真的不幸,戰爭發生了,我希望戰爭結束得越早越好,我希望那個造成如此殘忍局面的始作俑者,那些挑起戰爭的混蛋們很快得到應有的懲罰,以祭奠兩國百姓心中因戰爭而死去的人性。這,可能是安慰所有愛好和平的朋友們最好的方式了吧。

魔王/旅居紐西蘭自由撰稿人

這點我很同意,因為其他族裔的朋友也曾對我做出類似的評價:中國人不是喜歡男孩嗎,你怎麼這麼想要女兒?中國人不是喜歡風水和賭博嗎,你怎麼這麼反感?中國人不是很內向嗎,你怎麼這麼愛說?等等。

“中國人不喜歡印度人”不也是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嗎?我可是一樣的很呢,只不過這個想法沒好意思當著米蘭一家的面說罷了。並且,在我的眼裡,他們一家與我刻板印象中的印度人也是不同的。

米蘭的父母在奧克蘭經營四個家居零售店,今年還要再開兩個分店,自從結識了——看起來是他們人生中第一個——中國人家庭後,他們就開始向我們詢問如何直接從中國採購進貨,並邀請我們幫忙聯繫工廠。在認識我們之前,他們都是在紐西蘭本地的批發商進貨。

我很好奇地問,印度的製造業不也挺厲害的嗎,價格也便宜,你們怎麼不從印度進貨?米蘭爸爸說,他們試過了,結果被嫌棄訂貨量太少而拒絕出售。我的下巴快要驚掉了,因為在中國網店上即使買一顆螺絲,只要給夠錢,對方都會把它包得好好的再給你寄出來,而不是直接拒絕。

據米蘭爸爸描述,印度沒有像阿裡巴巴這樣的外貿電商,只有像雜亂的鬧市一樣擺攤出售的“外貿集市”,這些集市上展示的產品只是樣品,只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外貿批發商才可以入內選購和下單。印度本地批發商混進去也是沒用的,因為他們的發貨方式是集裝箱海運。今年兩個分店開張之後,也許才勉強夠外貿集市的“接待標準”。

即使如此,外貿集市上商品的多樣性也比中國電商少得多,這對商品獨特性和多樣性要求很高的家居店來說並不是好事。

在認識中國朋友之前,他們出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也不敢貿然到中國電商那裡大批採購,只好被迫從本地批發商進貨,利潤自然被吃掉很多。

由於這種合作關係,我們兩家的關係似乎又進了一步。得知我喜歡吃地道的咖喱後,米蘭的媽媽還經常親手做素咖喱給我吃。

咖喱資料圖(圖/搜狐)

不久之後,中國和印度邊界就起了衝突。事件鬧得很大也很不愉快,中國軍隊已在西藏集結,印度軍隊也在屯兵備戰,兩方的訴求基本沒有交集,而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也摻雜著喊打喊殺的聲音——似乎一場戰爭真的要打響了。

關係到國家主權和戰爭的事件沒人會忽視,然而米蘭的父母一直刻意不談這話題,兩家人依然熱情來往,仿佛自己是一個毫不關心時政,並不知曉這件事的人。講真,我對印度政府隨便入侵別國領土的行徑反感,但絲毫不會影響到和米蘭一家的友情;反而讓我擔心的是,如果戰事起來,米蘭一家的生意會不會受影響,無論他從哪裡進貨。

於是,我在一次聚會時關心地問米蘭爸爸,“你們聽說中國和印度邊界的事情了沒?”米蘭爸爸閃過一絲不快,答道:“知道,那些腐敗的混蛋肯定是拿了回扣,想要挑起戰爭。”他看了看我,繼續說:“但是這樣的話題在我們之間談有點怪異……印度有些人喜歡戰爭,我們在紐西蘭的人能做什麼?只能祈禱沒有戰爭了。”

中國人和印度人談自己祖國之間的衝突甚至戰爭,確實怪異了,我也覺得我問得有點冒失,但既然已經問了,看得出米蘭爸爸對這件事也有自己的觀點,且觀點與印度國內的主流意見不大一樣。我也看出來他對中印未來可能的戰爭,態度是非常沮喪的,可能是擔心影響到他的生意,或許也會影響到我們兩家之間的友情——假如我是一個極端的愛國主義者,也許真的會斷絕兩家往來,硬切斷我兒子和米蘭的友誼?

此外,中印都是有核武器的大國,戰事一旦開啟,沒人能準確預測會如何結束。戰爭的始作俑者沒有或不屑考慮百姓往來,為個人或集團利益越境入侵別國領土、挑起大國戰爭。遭遇這樣的領導人及政府,真乃國民之不幸。野心勃勃要開拓貿易、剛結交了中國朋友的米蘭爸爸心情沮喪也是自然的了。

作為80後,我沒有經歷過戰爭,從沒有過“自己的身家性命即將放在賭桌上”的無助感;圍觀外國戰爭,看到的只是一些死亡數字,學習中國近代戰爭史,也少有切膚之痛。然而,假如中印真發生戰爭,對我來說刷新的不僅是身處戰爭時代的感覺,也包括如何面對來自敵對國家的朋友的那種感受——這些都將是對彼此人性的徹底考驗,而我最恨被考驗人性。

我會為了國家矛盾而切斷兒子和米蘭之間天真無邪的兒時友誼嗎?我現在根本不敢回答的問題,屆時可能要被迫做出回答了。我希望我永遠都不會遭遇這樣的考驗,我希望中印之間永遠都不要發生戰爭。而如果真的不幸,戰爭發生了,我希望戰爭結束得越早越好,我希望那個造成如此殘忍局面的始作俑者,那些挑起戰爭的混蛋們很快得到應有的懲罰,以祭奠兩國百姓心中因戰爭而死去的人性。這,可能是安慰所有愛好和平的朋友們最好的方式了吧。

魔王/旅居紐西蘭自由撰稿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