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鮮紅胸鸚鵡品種介紹

鮮紅胸鸚鵡的棲息地多為澳洲南部從昆士蘭的最西南端、西南威爾斯的西部、維多利亞省西北、以及澳洲西部等地。 在野外的澳洲草原鸚鵡(Grass Parakeet, Neophema)中, 是屬於數量稀少的種類。 籠養的數量也很少, 澳洲人工飼養的數量約只有1萬隻, 野外的數量更是只介於5千隻至1萬隻上下;它們是相當溫馴的草原鸚鵡, 不太怕人, 常可接近觀察或餵食, 母鳥的羽色較暗, 公鳥胸前有鮮紅色的羽毛, 母鳥則無, 身長約20公分(8吋)。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喉嚨和面部為鈷藍色, 喉嚨和臉頰的藍色較深;胸部鮮紅色;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橙黃色;翅膀外側和中間的覆羽以及次要飛行羽的賦予均為淺藍色;翅膀外側小飛行羽和內側覆羽為紫色;次要飛行羽附近為藍綠色;尾巴外側為黃色,

底色深綠, 尾巴內側也為黃色;鳥喙黑色;虹膜灰棕色。 母鳥體色較暗, 臉部的藍色面積較少, 胸部沒有紅色羽毛, 全部為綠色。 幼鳥體色為深綠, 年幼的公鳥面部的藍色大部分較深, 翅膀內側會有淺色的斑紋;幼鳥需要2年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幼鳥約於在4個月大時羽毛的顏色就很接近成鳥, 但須2年才能有成鳥般鮮豔亮麗的羽色, 有多種顏色的變種。

棲息環境和習性:鮮紅胸鸚鵡主要棲息于乾燥的馬利植被區(Mallee vegetation)、穆拉加(Mulga)金合歡屬灌木叢林區、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樹和金合歡屬植物的草原地區。

他們平時大多成對或是組成10到20只左右的小群體, 在某些地區也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數量;在白天他們大多在地面覓食, 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也不顯眼;他們的戒心並不重, 有時候可以近距離接近到數米;如果受到驚嚇或是有危險訊號, 他們會從地面上飛行一段很短的距離到附近的樹上觀察情況;每天破曉後的一兩個小時他們就會飛往覓食處, 在黃昏前的一小時則會陸續返巢休息;他們平時並不常前往水源處, 大多從清晨的露水或是植物葉上的水珠取得所需;在某些地區他們有著遷移的習性, 地點則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決定。

鮮紅胸鸚鵡主要棲息在乾燥的澳洲內陸地區,

喜愛在開闊的林地及草原活動, 平時多成對或10-20只成群活動與覓食, 主要以草類種子為食, 大部分都在地面上覓食, 覓食時十分安靜, 它們鮮少到水源區喝水, 因為所需的水分主要都由露水或植物中的水分獲得, 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

食物:鮮紅胸鸚鵡主要以草類的種子、野草種子、植被和地面上撿拾的東西為食。

繁殖:繁殖期主要介於8月至1月間, 但可能發生在任何季節, 通常好幾對會一起築巢在同一顆樹上, 而彼此的巢穴距離都很相近, 它們偏愛築巢于尤佳利樹的樹洞中, 以小樹枝、樹葉、羽毛、木屑鋪於洞穴中, 一窩產3-6顆蛋, 母鳥只有被公鳥餵食的時候才會離巢, 孵化期約18天, 30天后羽毛長成;籠養鳥叫聲柔和悅耳,

不會吵人, 剛飼養時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敏感, 很快能適應新環境及飼主, 飼主最好能定期地為它們除蟲, 與一般草原鸚鵡一樣, 它們也喜歡到地面上活動, 食物的供應主要以各種混合種子與穀物為主, 新鮮的青菜水果也應適量供應。

鮮紅胸鸚鵡成對繁殖效果較佳, 繁殖難度不高, 整年都能繁殖, 一窩通常產4-5顆蛋, 孵化期約18-19天。 鮮紅胸鸚鵡幼鳥約4周大時羽毛長成, 7-8周時即會離巢獨立活動, 若將幼鳥抓出手養, 一年可望能繁殖好幾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