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爭議:塞弗和他的中國老師——王大勇

每次說塞弗, 我們國家的媒體總要大肆宣傳另一個人, 那就是塞弗在比利時的教練王大勇。 宣傳的內容很簡單, 不外乎就是王大勇怎麼怎麼英明神武,

為塞弗的成功做出了多麼多麼巨大的貢獻。 類似的案例還有老瓦15歲來上海呆了兩個多月便頓悟了, 波爾跟許增才一個俱樂部打球於是就受了多少多少啟發等。 更進一步, 居然還有人造謠說什麼施拉格之所以能拿世乒賽男單冠軍, 就是因為娶了一個中國姑娘, 得到了床上的指點, 氣得施拉格和那位女運動員都站出來紛紛澄清謠言。

對此, 全言我只想說四個字:藥店碧蓮。

有些人的愛國思維就是這麼的莫名其妙, 咱們打得贏的時候, 吹天下無敵;打不贏了, 仍然要曲線吹天下無敵。 90年代前期中國人被歐洲吊打, 客觀事實擺在這兒, 沒法寒磣別人, 於是就只能瞎編一些段子出來發揮阿Q精神,

說什麼“洋人強, 還不是因為我們的指點”, 這話何異於那句什麼話來著?

“洋人強, 還不是用了我們的四大發明!”

中國人對老外的“幫助”, 絕對是有的, 但也絕沒那麼神奇, 關鍵還在於運動員個人, 尤其像老瓦、塞弗、波爾這種級別的選手。 何況90年代歐洲那麼多高手,

接受中國教育的也就這幾個, 剩下沒接受的不還是照樣牛逼哄哄地吊打我們?

不是我否定中國人對他們的幫助, 只是有些宣傳把這些幫助說得太神乎其神, 好像沒有中國人就沒有老瓦沒有塞弗沒有波爾了一樣:這種話永遠是最噁心的, 不想多說。

可以想像, 王大勇去比利時執教也沒有太多什麼崇高的思想——那會兒的中國有一股強烈的出國、下海潮流, 環境也相對比較寬鬆, 像乒乓球教練、運動員, 都是技術型人才(一般都是外國技術人才來中國, 中國能輸出的技術人才恐怕也就乒乓球等少數行業的了), 所以出國的很多, 這也是導致國乒出現一代斷層的原因之一, 比如蔡振華就去義大利當過總教頭, 差一點就與今天的政府高官職務失之交臂:人生,

真是有趣啊!

另外咱也說句不好聽的話, 大家都是在國內不知道幹嘛了才出去的, 混得好的還不早就留隊內吃體制的金飯碗了!若不是國乒成績遭遇了大滑坡, 國家隊又怎會將已經成為半個洋人的蔡振華召回, 又大膽提拔了吳敬平這種省隊“淘汰生”做國乒教練呢!

所以王大勇與塞弗的邂逅未必有多少浪漫的初衷, 也許就是現實的碰撞罷了。 但是我們有時候也真不必要去追問一個人做事的出發點是什麼, 因為一件事的意義本就不由其初衷所決定。

典型的例子, 忙著宮廷鬥爭一輩子的蔡倫公公當年大概沒有過什麼普及文化知識之類的想法, 大約是閑得淡騰, 外加喜歡玩一些小發明創造, 於是便參與改進了造紙術, 不料最後竟為人類留下了如此一大寶貴遺產, 這不就是所謂的無心插柳柳成蔭麼?

比如王大勇, 你管他為什麼要選擇去比利時, 是混口飯吃呢還是為了別的, 但我們只需知道, 在塞弗每次比賽的時候, 總有那麼一個中國人模樣的人坐在指導的位置上認真地觀看著,陪塞弗哭,和塞弗笑,同他一起分享所有的失敗與榮耀,這就足夠了。

所以我們的結論很簡單:他王大勇就是一個跨越國界的盡心盡職的好教練,僅此而已,但有此也就足夠了。

有時候乒乓球給人的感動不限於運動員最後一球的那一刻(雖然我承認那一刻是自己感動最多的時候),但是當王大勇拍著比賽失利的塞弗肩膀時,當老瓦雅典奧運離場向觀眾席扔出行李包時,當佩爾森北京奧運銅牌之戰拉傷大腿而倒地接受治療時,當王皓站在亞軍席上朝倫敦所有觀眾敬禮時……

所有這些時刻,體育的精神更能真正震撼到了每一個喜歡這項運動的朋友們。所以摘下那些虛偽的面罩,王大勇仍然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乒乓人!

原標題:《乒壇二十四年(47):自信?自負?自欺欺人?》

總有那麼一個中國人模樣的人坐在指導的位置上認真地觀看著,陪塞弗哭,和塞弗笑,同他一起分享所有的失敗與榮耀,這就足夠了。

所以我們的結論很簡單:他王大勇就是一個跨越國界的盡心盡職的好教練,僅此而已,但有此也就足夠了。

有時候乒乓球給人的感動不限於運動員最後一球的那一刻(雖然我承認那一刻是自己感動最多的時候),但是當王大勇拍著比賽失利的塞弗肩膀時,當老瓦雅典奧運離場向觀眾席扔出行李包時,當佩爾森北京奧運銅牌之戰拉傷大腿而倒地接受治療時,當王皓站在亞軍席上朝倫敦所有觀眾敬禮時……

所有這些時刻,體育的精神更能真正震撼到了每一個喜歡這項運動的朋友們。所以摘下那些虛偽的面罩,王大勇仍然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乒乓人!

原標題:《乒壇二十四年(47):自信?自負?自欺欺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