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原創連載,回憶中的年味,你們小時候過年的味道還記得嗎?

——花灘老街的故事

‌我的家鄉在一個叫花灘的小鎮上。

‌花灘是個好名字, 原本卻是叫花溪。 這個名字的美麗傳說, 源于清朝咸豐年間,

小鎮老街區下街一座三孔石拱小橋上的一段美麗故事。 在這座石橋建成之前, 兩岸百姓均要沿河岸繞道而行, 隔岸相望, 苦於奔走。 時光逆向倒流, 橋墩這頭連著橋墩那頭, 橋下山泉水的清涼中, 哪怕人們淘米拔雞毛也會有成片成片的鯉魚從水底遊上來吃。 這條花溪河上的三孔石拱小橋竣工建成之日, 那叫一個鬧熱, 十裡八鄉的人們都來看, 小鎮上的人們敲鑼打鼓, 普天同慶, 舞獅子, 放鞭炮, 好不歡慶。

但石橋無名, 正當眾人為石橋提名之事眾說紛紜時, 大青石的橋墩, 卻偏偏迎來了一頂迎親的花轎子。 花轎子來到橋頭停住, 一位美貌嬌滴的新娘子便俏皮地掀開轎簾來瞧。 新橋建成之日遇上迎親花轎, 也算得是上一件錦上添花的好事,

只不過在這新橋初建的節骨眼上, 轎子載人過橋犯忌諱的舊俗陳規, 卻是難住了迎親在場的眾人。 正當迎親眾人一籌莫展之時, 卻只見著這調皮的新娘子金蓮寸足, 便要悄悄下得轎來踏上這三孔石拱新橋的橋面。 新人迎親途中新娘子下轎, 這在當地婚嫁中可是破天荒頭一回, 更何況新橋初成, 還沒人踩過, 便也是奇了風情, 染了世故。

偏是在眾人驚愕詫異的目光中, 新娘子一襲嫁衣, 玉手輕展, 將頭上一朵小花抽下, 插在陽光下橋頭的青石縫中, 轉身對著人群莞爾一笑, 一笑傾城。 那小花便立刻在石縫的滋養中長出了根須, 一時開得更嬌豔了, 三孔石拱橋便在這勃勃生機中仿佛畫龍點睛一般活了過來。

人群中一窮書生見此場景, 便即興高聲打油唱詩一首:‌“新娘下轎踩新橋, 今日踩過萬年牢;抽只花兒橋上插, 取名就叫花丹橋!”

‌時光流轉, 花丹的稱謂也漸漸在民間口述流傳中演變成了花灘, 後人為讚美這種打破舊俗的勇氣, 便將這座橋取名叫做花灘橋, 這座小鎮就叫花灘鎮。 這段鄉鄰間傳聞口述的故事版本, 在此處便也算是筆錄了, 也算了卻我多年來的一樁心事。

——年味的籌碼

花灘這個山清水秀的小鎮上, 那時候還只有一條叫萬年街的老街, 不像現在這般, 新街林立, 四通八達。 那時候的萬年街, 雖說是依山傍水, 卻是有些交通不便的。 可即便如此, 年味兒在那個斑駁土樓的鄉鎮上, 在那些寡淡平常的歲月裡, 也是人們生活中一件比天還大的事情。

‌過年前的那一段時間, 十裡八鄉的農民都會去廟會燒香, 上街趕場。 去廟裡給菩薩燒香還願, 去鄉鎮趕場時置辦薰制土臘肉和秌香腸的年貨原材料, 用走幾裡山泥路挑來的水靈菜蔬換購幾袋兒養人的細面,

添置一家老老小小過年的新衣以便過年出門衣褲兒不能有補丁, 購買燒給先人的香燭火盆和象徵年味的幾掛勁響火炮兒, 順便再找老先生請上那麼幾副紅紙墨香的春聯兒來, 總之要熱熱鬧鬧地籌備著, 迎接大年三十的到來。

‌為什麼春聯要用請?那是因為鄉下人對春聯之講究程度, 絕不亞于對農耕時令的遵循恪守, 什麼時候該插秧, 什麼時候該打穀, 春去秋來, 輪回四季, 農民心存天道敬畏, 所以口頭上自然要用請。 家境好的人家請春聯, 用的是紅布朱砂, 龍檀寶墨, 請來落筆提書的自然也是教書先生或威望鄉紳, 大多數家境貧窮的人家卻是玩不起這些格的, 但窮講究, 窮講究, 越窮越要講究, 就算貼幾片兒紅紙, 寫上幾筆狂草的毛筆字也是作數的。

大字不識的農村人家不在少數,代寫春聯這營生年年也不至奚落,鄉鎮上便有嗜酒如命的落魄老瘋子以代寫春聯為業,一手仙風道骨的毛筆字,請得一手好春聯,換得幾兩酒錢遊戲人間。那時候請春聯,是一種與大城市春聯可貼可不貼截然不同的鄉鎮潮流,就仿佛家家戶戶不論家境殷實,或階級貧寒,總之大門上少了紅撲撲的新春聯,便仿佛再沒有了年味兒的感覺。

‌可春聯為什麼是一請就請幾副呢?那是因為鄉下人家,即便是院門、堂屋、套屋、廂房、糧倉,甚至於便是廁所臭烘烘的豬圈茅舍門口,也要請上一副聯子來衝衝喜氣,要圖一個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好彩頭。請不要笑在豬圈門口貼春聯,那是因為豬對農民的重要性,就跟春聯對於過年的重要性,跟關鍵時候老天爺落不落雨一樣,關係著民生大計,關係著農作物的生死存亡和農民的家業興衰。因為農民有豬才有肉,有肉才能換錢,有錢才能買鹽,才能換種子,才能添新衣買農具,才能置換農業之外的生活必需品。豬就是農民心中的年,是生活唯一的重心和辛福等價的籌碼。喂幾頭豬,養多少雞鴨,種多少畝地,一年打多少擔穀子,是劃分農民貧窮和富裕的標準,可即便是再窮的人家,卻也是窮不可以窮年。平時裡吃糠咽菜,過年至少也要吃豬兒粑,以便於來慰籍日子裡粗茶淡飯的清苦,期許來年肥美油水的富裕,這樣便可以算是一個肥年了。

這種口舌上的安慰和寄託,在老百姓心裡根深蒂固地化成了一種對年的厚愛,所以家家戶戶都講究請春聯的原因大致亦是如此了。‌農民望天吃飯,靠豬過年,而鄉鎮上指望這些農民吃飯的商戶們居住的老街,則成了聚散鄉鄰集市中,對年味籌碼的寄託和承載之地。

——老街上的年前趕集

於是樹木竹林中或土牆磚瓦,或籬笆白灰腐蝕的雕花土閣樓建築群,羊腸小徑般歪歪扭扭的老街上,都是人擠人腳踩腳擠滿了的鄉土氣息。沿街老店過年前短暫的生意興隆;地攤上農具花樣和年貨的豐盈富足;沿街扁擔挑菜時汗水晨露的吆喝叫賣;人們背著背篼,夾背兒;或牽,或舉著還是一褲腿兒黃泥巴,兩眼新奇沒見過場面的農村娃兒,來回趕場,急於在年前置辦齊了家中的過年所需。人們就在這座年歲古老的小鎮上,那麼來來回回地忙碌,逛耍,趕場,叫賣,置辦,過活。

‌那時候我家破敗垂危的老房子,就坐落在中街狀元巷上面一點的石坎子,提起硬石條打磨成臺階的石坎子,便能打聽到老韓家。因為老屋清貧,地處寒門,所以一不小心便融匯了四川盆地複雜多樣的幾大地貌特徵,連街道面都是仰角抬頭四十五度,傾斜得顛沛流離。上街中街下街之分,便要源於老街這令人感慨的陡坡了,老街中段的傾斜,卻是老街人們心中劃分的上下方位。茶餘飯後,站在下街能夠聽得清楚上街的風吹草動,站在上街看得清下街人家的家長里短,於是石坎子的狀元巷,成了老街精確的分水嶺,成了花灘鎮上不屈的英魂。穿過狹窄的狀元巷,街面背後便是花灘小學老校區,老農貿市場,老區工所和清靜帶墳的林業站,街道房屋後面隔斷著花灘河曲,於是乎石坎子也竟成了一時的街口要塞,講述著市井民生,書寫著人頭湧動。

從上街到下街的豬肉鋪子,布匹攤子,裁縫店鋪,豆花飯攤子,紅苕酒鋪子,鴨兒粑粑攤子,糧油鋪子,五金店子……老街的居民鄉鄰沿水而居,隔街相握,明明有著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憂傷的先覺條件,卻偏偏選擇面朝街面背朝屋樑的艱難過活,於是早已成為危房的老房子,仿佛成了我印象中關於年獸的唯一記憶的點。只因為年獸是傳聞說過年時出來害世人的一種生物,而那個年代,家中老人講的卻是怕盜不怕鬼,大致是說,因為強盜搶錢搶糧食,而鬼只會害人卻不搶錢糧,所以鬼便不如強盜來得可怕。所以成年後想來,年獸便也多半如此了,于窮人,卻是人沒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了錢糧,於過年關之時,眼巴巴看著一家老小遮無片瓦,餓死街頭。

——煤炭和老房子的童年

危房老屋中用高粱杆捆綁的掃帚,永遠掃不乾淨的帶土包的泥巴地,下雨天堂廳裡點著煤油燈伴著蚊蟲看書趕作業的專注心情,坐在屋中央用鍋碗瓢盆、瓷盅碗盞接瓦簷漏水的童年,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屋外數星星,屋裡聽風語。

屋後小院壩靜候過年的那棵仿佛永遠長不大的歪脖子摳癢樹開出的美麗的花下,年邁多病的我的婆婆用開滿冰口裂紋的雙手,擇著鄉下親戚捎來的帶著泥土味道的折耳根,慈愛地笑著給我講美麗的花灘橋名字由來的故事,講吃榆錢葉咽觀音土的故事,講走幾十裡山路空手去搶剛出爐的燒紅的煤炭疤換取糧票的故事,講專屬於那個年代打秋老虎戴高帽子天方夜譚的故事,講八九個兄弟姐妹之間生存的故事,講帶著年幼的弟弟和兒子兩碗紅苕飯分不平吃不飽的故事,講灶王爺上天給玉皇大帝交差的故事,講給鄉下裡吃人的老熊家婆拜年的故事,講好多好多故事……

就這樣講到了歲月的永恆,講熟了牆角歲月靜置帶柭的老南瓜。那些昨天的故事對今天的我來說,都活生生地過於久遠和虛幻,於是婆婆就對我說,再窮不可以窮年,就像摻雜在豬兒粑裡面的豆腐和芽菜,即使稍微多一點,也不會掩蓋炒香的肥肉的美好,反而正是因為有了豆腐和芽菜的鋪墊,肉更香,豬兒粑更好吃。我在後院的小板凳上彎腰錘著煤炭,聽了婆婆的話,卻是饞了,巴不得馬上就過年,馬上就吃豬兒粑。

‌年幼的我,時常要坐在後院裡錘個百十斤的煤炭,老街上人沒有鄉下人取木柴枝丫生火的便利,而且那時候又沒有天然氣或者沼氣,錘煤炭成了維持灶王爺口糧的唯一途徑。要錘的煤炭在後院的牆角堆成山,黑不溜秋的一點也沒有院壩花園該有的美感,父母親忙於年前黃金時期的一家生計,這錘煤炭的重任卻是落在了年幼的我身上。

錘煤炭,是一件極其枯燥,但卻偏偏是件有趣的事情,其實也就是把在地底深處沉澱了幾萬年的一坨坨極大的煤炭錘裂,改小,直到方便燒火。手上的繭泡教會了我使用錘子的技巧,萬萬不要捏得太緊,要活用杠杆原理,精通掄錘子所產生的離心力,要看清落錘的作力點,摸清煤炭省力的紋路,下手要狠,錘子掄圓,要無視飛濺的炭渣和濃得化不開的炭灰。錘煤炭是為了生火,生火是為了做飯,做飯是為了滿足口舌之欲,滿足口舌之欲是為了生存,於是小小的我也隱約懂得了生存之道,也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和那盼望一年來之不易的年味的珍貴,還有錘好過年儲備的煤炭換來婆婆滿是贊許的笑臉!

——過年豬的重量

有了炭火,還要有包豬兒粑的豬肉,而我家的豬肉,卻是來自于農村鄉下外婆家過年的饋贈。鄉鎮上的年,是不如農村的年殷實的,所以豬兒粑才顯得尤為重要,簡直可以說就像農民家裡殺過年豬一樣重要。外婆家殺的過年豬,都是外婆辛辛苦苦用紅苕、包穀、帶米渣的糠頭、糧食的邊角料、以及漫山遍野的豬草和紅苕藤喂大的。日日披風帶雨,趁著露珠摘割回來細細宰碎了,用巨大的鐵鍋燒柴煮成熟豬食,涼透了窖在場壩邊,過些時候再掀開蓋在上面的薄膜,舀到巨石打造的潲水缸裡發酵,要用時才小心翼翼地摻上半打紅苕米糠,提上兩桶又重新回鍋煮熱了,拿去喂豬圈裡那群餓得嗷嗷直叫喚著哄搶的豬兒。

外婆煮的豬食味道也是格外好聞,連雞鴨貓狗都常常忍不住偷吃兩口,但豬食卻是豬的專利,就連辛辛苦苦幹活,在牲口棚津津有味兒嚼草莓味兒(草沒味兒)幹穀草的老牛,也不能享受到如此之高的特殊待遇。我問外婆煮豬食為什麼要這樣麻煩,外婆卻笑了,說是生豬草給豬吃了容易生病,豬不作肉,過年豬養得好不好全要看喂的豬草窖得好不好,豬是金貴牲口,卻是要經營仔細才行。

年前殺幾百斤重的過年豬的時候,要約上幾個壯實的鄉鄰長輩,男人們在自家曬穀子的場壩邊上架上幾條板凳,拿人拽豬耳朵,拿人按豬腳,拿人操刀,拿人接盆放豬紅,而女人們卻是圍著柴火青煙的灶頭打轉,用那口平日裡又煮豬食,又煮一家人飯菜的碩大的鐵鍋,燒殺豬燙毛用的開水。屋舍上方的青瓦或穀草棚輕煙繚繞,男人們叼著葉子煙喊著招呼著,女人們聊著笑著手裡忙碌著,享受著鄉里年間生活最樸實的歡樂。

人們用年豬的豬頭祭拜神明和先人,用拿得上檯面的好豬肉去趕場換錢換物,用豬的下水和邊角籌備下酒肉食,犒勞下重勞力的男人們,留下豬身上唯一的四條腿,用松柏枝秌成上好的臘豬腳,儲存起來,招待日後遠方而來的尊貴的客人。

——香腸臘肉的滋味

提到過年豬,不得不提到香腸和臘肉。香腸和臘肉是個好東西,剛蒸熟的熱氣騰騰的臘肉和香腸,菜板上還用刀切著,大人看不下去一旁孩童灼熱的目光,便熱騰騰地餘下一節香腸屁股,欣喜接過了,大口放到嘴裡也不顧燙熱,那味道,那叫一個香!吃不完的豬肉,想盡辦法通過勞動人民的雙手和智慧去創造更高的價值,於是便誕生了這一象徵著年味兒的美好食物。沒有香腸和臘肉的年是不完整的年,就像吃豬兒粑沒有豬兒粑葉葉,沒有煤炭火,沒有竹子編制的大蒸籠上升騰的熱氣。香腸和臘肉在民間已經有些歷史,全國各處製作手法也是不同,雖然市面上有各種各樣品牌的香腸臘肉,但是還是沒有老家本土臘味土法自製的風味。鄉下地方對香腸和臘肉的講究也是極具門戶特色,是一種對巧婦烹飪製作手法的究極考核,就像各家菜桌子上的一道亮麗的品牌風景,每當農村的紅白事流水席上,大大小小的客宴酒席上,總能看到香腸和臘肉熟悉的身影,哪家的味道好,風味兒足,便會有人不辭辛苦地上門來取經。

年前香腸臘肉的製作籌備,對一家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將要製作香腸的腸衣用溫水泡軟,洗淨,一端用棉線封口,將用鹽,糖、白酒、味精、生薑末、海椒面、花椒面、五香粉等各家獨自的比例配方碼味醃好的豬肉細塊,慢慢灌入套在腸衣一端的廢礦泉水瓶或線筒子做漏斗中,用手將肥瘦摻拌的肉塊擠緊到腸衣滿滿,再將灌得滾圓的香腸紮緊,用繡花老破針紮孔排氣,風乾,等待和醃好的臘肉和香腸一起,用半幹的松香丫枝,煙薰火燎地秌製成一堆香噴噴黃燦燦,冒油飄香的美味年貨。一時間,那一家家一戶戶的窗臺,院壩,都滿滿地掛滿了年,微風吹過,遍地生香,這便是年的臘味。

寫上幾筆狂草的毛筆字也是作數的。

大字不識的農村人家不在少數,代寫春聯這營生年年也不至奚落,鄉鎮上便有嗜酒如命的落魄老瘋子以代寫春聯為業,一手仙風道骨的毛筆字,請得一手好春聯,換得幾兩酒錢遊戲人間。那時候請春聯,是一種與大城市春聯可貼可不貼截然不同的鄉鎮潮流,就仿佛家家戶戶不論家境殷實,或階級貧寒,總之大門上少了紅撲撲的新春聯,便仿佛再沒有了年味兒的感覺。

‌可春聯為什麼是一請就請幾副呢?那是因為鄉下人家,即便是院門、堂屋、套屋、廂房、糧倉,甚至於便是廁所臭烘烘的豬圈茅舍門口,也要請上一副聯子來衝衝喜氣,要圖一個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好彩頭。請不要笑在豬圈門口貼春聯,那是因為豬對農民的重要性,就跟春聯對於過年的重要性,跟關鍵時候老天爺落不落雨一樣,關係著民生大計,關係著農作物的生死存亡和農民的家業興衰。因為農民有豬才有肉,有肉才能換錢,有錢才能買鹽,才能換種子,才能添新衣買農具,才能置換農業之外的生活必需品。豬就是農民心中的年,是生活唯一的重心和辛福等價的籌碼。喂幾頭豬,養多少雞鴨,種多少畝地,一年打多少擔穀子,是劃分農民貧窮和富裕的標準,可即便是再窮的人家,卻也是窮不可以窮年。平時裡吃糠咽菜,過年至少也要吃豬兒粑,以便於來慰籍日子裡粗茶淡飯的清苦,期許來年肥美油水的富裕,這樣便可以算是一個肥年了。

這種口舌上的安慰和寄託,在老百姓心裡根深蒂固地化成了一種對年的厚愛,所以家家戶戶都講究請春聯的原因大致亦是如此了。‌農民望天吃飯,靠豬過年,而鄉鎮上指望這些農民吃飯的商戶們居住的老街,則成了聚散鄉鄰集市中,對年味籌碼的寄託和承載之地。

——老街上的年前趕集

於是樹木竹林中或土牆磚瓦,或籬笆白灰腐蝕的雕花土閣樓建築群,羊腸小徑般歪歪扭扭的老街上,都是人擠人腳踩腳擠滿了的鄉土氣息。沿街老店過年前短暫的生意興隆;地攤上農具花樣和年貨的豐盈富足;沿街扁擔挑菜時汗水晨露的吆喝叫賣;人們背著背篼,夾背兒;或牽,或舉著還是一褲腿兒黃泥巴,兩眼新奇沒見過場面的農村娃兒,來回趕場,急於在年前置辦齊了家中的過年所需。人們就在這座年歲古老的小鎮上,那麼來來回回地忙碌,逛耍,趕場,叫賣,置辦,過活。

‌那時候我家破敗垂危的老房子,就坐落在中街狀元巷上面一點的石坎子,提起硬石條打磨成臺階的石坎子,便能打聽到老韓家。因為老屋清貧,地處寒門,所以一不小心便融匯了四川盆地複雜多樣的幾大地貌特徵,連街道面都是仰角抬頭四十五度,傾斜得顛沛流離。上街中街下街之分,便要源於老街這令人感慨的陡坡了,老街中段的傾斜,卻是老街人們心中劃分的上下方位。茶餘飯後,站在下街能夠聽得清楚上街的風吹草動,站在上街看得清下街人家的家長里短,於是石坎子的狀元巷,成了老街精確的分水嶺,成了花灘鎮上不屈的英魂。穿過狹窄的狀元巷,街面背後便是花灘小學老校區,老農貿市場,老區工所和清靜帶墳的林業站,街道房屋後面隔斷著花灘河曲,於是乎石坎子也竟成了一時的街口要塞,講述著市井民生,書寫著人頭湧動。

從上街到下街的豬肉鋪子,布匹攤子,裁縫店鋪,豆花飯攤子,紅苕酒鋪子,鴨兒粑粑攤子,糧油鋪子,五金店子……老街的居民鄉鄰沿水而居,隔街相握,明明有著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憂傷的先覺條件,卻偏偏選擇面朝街面背朝屋樑的艱難過活,於是早已成為危房的老房子,仿佛成了我印象中關於年獸的唯一記憶的點。只因為年獸是傳聞說過年時出來害世人的一種生物,而那個年代,家中老人講的卻是怕盜不怕鬼,大致是說,因為強盜搶錢搶糧食,而鬼只會害人卻不搶錢糧,所以鬼便不如強盜來得可怕。所以成年後想來,年獸便也多半如此了,于窮人,卻是人沒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了錢糧,於過年關之時,眼巴巴看著一家老小遮無片瓦,餓死街頭。

——煤炭和老房子的童年

危房老屋中用高粱杆捆綁的掃帚,永遠掃不乾淨的帶土包的泥巴地,下雨天堂廳裡點著煤油燈伴著蚊蟲看書趕作業的專注心情,坐在屋中央用鍋碗瓢盆、瓷盅碗盞接瓦簷漏水的童年,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屋外數星星,屋裡聽風語。

屋後小院壩靜候過年的那棵仿佛永遠長不大的歪脖子摳癢樹開出的美麗的花下,年邁多病的我的婆婆用開滿冰口裂紋的雙手,擇著鄉下親戚捎來的帶著泥土味道的折耳根,慈愛地笑著給我講美麗的花灘橋名字由來的故事,講吃榆錢葉咽觀音土的故事,講走幾十裡山路空手去搶剛出爐的燒紅的煤炭疤換取糧票的故事,講專屬於那個年代打秋老虎戴高帽子天方夜譚的故事,講八九個兄弟姐妹之間生存的故事,講帶著年幼的弟弟和兒子兩碗紅苕飯分不平吃不飽的故事,講灶王爺上天給玉皇大帝交差的故事,講給鄉下裡吃人的老熊家婆拜年的故事,講好多好多故事……

就這樣講到了歲月的永恆,講熟了牆角歲月靜置帶柭的老南瓜。那些昨天的故事對今天的我來說,都活生生地過於久遠和虛幻,於是婆婆就對我說,再窮不可以窮年,就像摻雜在豬兒粑裡面的豆腐和芽菜,即使稍微多一點,也不會掩蓋炒香的肥肉的美好,反而正是因為有了豆腐和芽菜的鋪墊,肉更香,豬兒粑更好吃。我在後院的小板凳上彎腰錘著煤炭,聽了婆婆的話,卻是饞了,巴不得馬上就過年,馬上就吃豬兒粑。

‌年幼的我,時常要坐在後院裡錘個百十斤的煤炭,老街上人沒有鄉下人取木柴枝丫生火的便利,而且那時候又沒有天然氣或者沼氣,錘煤炭成了維持灶王爺口糧的唯一途徑。要錘的煤炭在後院的牆角堆成山,黑不溜秋的一點也沒有院壩花園該有的美感,父母親忙於年前黃金時期的一家生計,這錘煤炭的重任卻是落在了年幼的我身上。

錘煤炭,是一件極其枯燥,但卻偏偏是件有趣的事情,其實也就是把在地底深處沉澱了幾萬年的一坨坨極大的煤炭錘裂,改小,直到方便燒火。手上的繭泡教會了我使用錘子的技巧,萬萬不要捏得太緊,要活用杠杆原理,精通掄錘子所產生的離心力,要看清落錘的作力點,摸清煤炭省力的紋路,下手要狠,錘子掄圓,要無視飛濺的炭渣和濃得化不開的炭灰。錘煤炭是為了生火,生火是為了做飯,做飯是為了滿足口舌之欲,滿足口舌之欲是為了生存,於是小小的我也隱約懂得了生存之道,也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和那盼望一年來之不易的年味的珍貴,還有錘好過年儲備的煤炭換來婆婆滿是贊許的笑臉!

——過年豬的重量

有了炭火,還要有包豬兒粑的豬肉,而我家的豬肉,卻是來自于農村鄉下外婆家過年的饋贈。鄉鎮上的年,是不如農村的年殷實的,所以豬兒粑才顯得尤為重要,簡直可以說就像農民家裡殺過年豬一樣重要。外婆家殺的過年豬,都是外婆辛辛苦苦用紅苕、包穀、帶米渣的糠頭、糧食的邊角料、以及漫山遍野的豬草和紅苕藤喂大的。日日披風帶雨,趁著露珠摘割回來細細宰碎了,用巨大的鐵鍋燒柴煮成熟豬食,涼透了窖在場壩邊,過些時候再掀開蓋在上面的薄膜,舀到巨石打造的潲水缸裡發酵,要用時才小心翼翼地摻上半打紅苕米糠,提上兩桶又重新回鍋煮熱了,拿去喂豬圈裡那群餓得嗷嗷直叫喚著哄搶的豬兒。

外婆煮的豬食味道也是格外好聞,連雞鴨貓狗都常常忍不住偷吃兩口,但豬食卻是豬的專利,就連辛辛苦苦幹活,在牲口棚津津有味兒嚼草莓味兒(草沒味兒)幹穀草的老牛,也不能享受到如此之高的特殊待遇。我問外婆煮豬食為什麼要這樣麻煩,外婆卻笑了,說是生豬草給豬吃了容易生病,豬不作肉,過年豬養得好不好全要看喂的豬草窖得好不好,豬是金貴牲口,卻是要經營仔細才行。

年前殺幾百斤重的過年豬的時候,要約上幾個壯實的鄉鄰長輩,男人們在自家曬穀子的場壩邊上架上幾條板凳,拿人拽豬耳朵,拿人按豬腳,拿人操刀,拿人接盆放豬紅,而女人們卻是圍著柴火青煙的灶頭打轉,用那口平日裡又煮豬食,又煮一家人飯菜的碩大的鐵鍋,燒殺豬燙毛用的開水。屋舍上方的青瓦或穀草棚輕煙繚繞,男人們叼著葉子煙喊著招呼著,女人們聊著笑著手裡忙碌著,享受著鄉里年間生活最樸實的歡樂。

人們用年豬的豬頭祭拜神明和先人,用拿得上檯面的好豬肉去趕場換錢換物,用豬的下水和邊角籌備下酒肉食,犒勞下重勞力的男人們,留下豬身上唯一的四條腿,用松柏枝秌成上好的臘豬腳,儲存起來,招待日後遠方而來的尊貴的客人。

——香腸臘肉的滋味

提到過年豬,不得不提到香腸和臘肉。香腸和臘肉是個好東西,剛蒸熟的熱氣騰騰的臘肉和香腸,菜板上還用刀切著,大人看不下去一旁孩童灼熱的目光,便熱騰騰地餘下一節香腸屁股,欣喜接過了,大口放到嘴裡也不顧燙熱,那味道,那叫一個香!吃不完的豬肉,想盡辦法通過勞動人民的雙手和智慧去創造更高的價值,於是便誕生了這一象徵著年味兒的美好食物。沒有香腸和臘肉的年是不完整的年,就像吃豬兒粑沒有豬兒粑葉葉,沒有煤炭火,沒有竹子編制的大蒸籠上升騰的熱氣。香腸和臘肉在民間已經有些歷史,全國各處製作手法也是不同,雖然市面上有各種各樣品牌的香腸臘肉,但是還是沒有老家本土臘味土法自製的風味。鄉下地方對香腸和臘肉的講究也是極具門戶特色,是一種對巧婦烹飪製作手法的究極考核,就像各家菜桌子上的一道亮麗的品牌風景,每當農村的紅白事流水席上,大大小小的客宴酒席上,總能看到香腸和臘肉熟悉的身影,哪家的味道好,風味兒足,便會有人不辭辛苦地上門來取經。

年前香腸臘肉的製作籌備,對一家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將要製作香腸的腸衣用溫水泡軟,洗淨,一端用棉線封口,將用鹽,糖、白酒、味精、生薑末、海椒面、花椒面、五香粉等各家獨自的比例配方碼味醃好的豬肉細塊,慢慢灌入套在腸衣一端的廢礦泉水瓶或線筒子做漏斗中,用手將肥瘦摻拌的肉塊擠緊到腸衣滿滿,再將灌得滾圓的香腸紮緊,用繡花老破針紮孔排氣,風乾,等待和醃好的臘肉和香腸一起,用半幹的松香丫枝,煙薰火燎地秌製成一堆香噴噴黃燦燦,冒油飄香的美味年貨。一時間,那一家家一戶戶的窗臺,院壩,都滿滿地掛滿了年,微風吹過,遍地生香,這便是年的臘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