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從拼長板到補短板 城市競合焦點暗變

近日, 總部位於矽谷的全球最大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 首次發佈了一份“中國職場全球化榜單”。 榜單數據再次印證了杭州城市地位的冉冉升起:職場全球化指數, 杭州緊隨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四大一線城市之後;而從海歸人才流入的相對量來看, 杭州甚至超越了北上廣深, 排名全國第一。

身邊同樣不乏杭州城市吸引力提升的例證。 比如近日筆者與一位在京工作的同學小聚, 言談間對方就透露了打算回杭工作的意向。 這位同學供職于中央部委下屬的事業單位, 已經拿到北京戶口, 平臺高且掌握稀缺性資源。

以此衡量, 筆者本以為他會就此紮根北京。 而杭州, 會漸漸成為他人生旅途中短暫停留的驛站。 然而變化總比計畫快, 近兩年來狂飆突進的房價, 將定居北京的成本抬升到一個難以承受的水準, 他回歸錢塘的念想也愈發強烈。

告別歐風美雨和北方的霧霾, 他們為何紛紛選擇杭州?你當然可以說杭州經濟繁華, 但與北上廣相比, 杭州尚無法等量齊觀。 你當然可以說杭州充滿創新活力, 但若與矽谷、深圳相比, 杭州難言超拔出群;你當然可以說杭州人文熾盛, 但若論歷史文化積澱, 北京、西安、南京猶有過之;你當然也可以說舉辦了G20的杭州越來越有國際範, 但若論城市國際化程度, 杭州與近鄰上海的差距卻是全方位的。

那麼, 他們到底為何而來?在筆者看來, 杭州的吸引力在於它的平衡性。 經濟發展、歷史人文、城市環境、國際化程度, 雖然都難言首屈一指, 卻也無明顯短板。 按照木桶理論, 水量由最短的那塊板決定, 那麼或許可以這麼說, 杭州是一座工作生活的下限非常高的城市。 沒有明顯短板, 讓生活工作在杭州的不確定性降低, 前景更可預期。

在筆者看來, 杭州城市吸引力快速提升的背後, 是中國城市競合焦點的結構性嬗變:從追求拉伸“長板”到注重補齊“短板”。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之所以是一線, 正是因為他們的“長板”突出:北京擁有無可比擬的高端政商、文教資源, 上海經濟社會的國際化程度無出其右者, 廣州是外貿視窗和千年商都,

深圳則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創新之城和新經濟重鎮。 與四大一線比拼長板, 杭州難有勝算。 不過所幸的是, 一線城市在多年高速發展之後, 短板和軟肋也在漸次暴露。 比如高房價、高生活成本的擠出效應, 比如變本加厲的霧霾問題, 比如傳統商貿的路徑依賴問題。 短板的凸顯, 會拉低城市工作與生活品質的下限, 大幅削弱城市吸引力。 而彼之短板, 即為我之長板, 杭州在城市競合新格局下的比較優勢正是來源於此。

當然, 長板、短板都是相對而言和動態變化的。 長板有時會很脆弱, 稍不留神就可能淪為短板。 平衡性是杭州最值得驕傲的城市稟賦, 務須善加維護。 在經營城市過程中唯有深思慎行、如履薄冰,

方能免行差踏錯、誤入歧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