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單霽翔演講實錄:故宮博物院曾開到淩晨四點,還發速食麵

【編者按】

7月26日, 新華網思客講堂“創新路 工匠心”系列活動在京舉辦,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發表了題為“用‘新’守護故宮的下一個600年”的主旨演講。

故宮歷經幾百年未變, 卻也一直在為觀眾“改變”。 為了讓遊客有尊嚴地逛故宮, 故宮的工作人員一直在尋求改變。 為了解決參觀標識牌不清楚的問題, 博物院做了512塊標識牌;為了解決講解問題, 博物院研發出了有40多種語言的講解器;為了解決遊客無處休息的問題, 博物院做了1400把椅子和可供11000人同時坐下來休息的樹凳;為了解決大殿光線問題, 博物院研發了能保護文物的LED冷光源,

點亮了紫禁城。 此外, 他們還用了三年時間建成了融公眾教育、文化展示, 參觀導覽, 休閒娛樂、社交廣場、學術交流、電子商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數位故宮社區。

演講中, 單霽翔說:“我們希望人們到故宮博物院後, 看到的是綠地、藍天、紅牆、黃瓦的景色。 今天除了藍天有時候我們不能保證, 其他我們都已經做到了。 ” 單霽翔強調, 故宮博物院院長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責任, 萬無一失, 一失就萬無。 哪怕做對了9999件事, 一件事對不起歷史、對不起社會、對不起民眾, 就必須要辭職, 這就是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責任。

圖為單霽翔。 新華網記者 陳競超 供圖

以下是單霽翔演講內容摘錄:

大家去故宮博物院, 長期以來可能都是這樣的情形:人們進去以後基本都是目不斜視地往前面走。 第一個先看皇帝坐在什麼地方?太和殿。 然後去看皇帝躺在什麼地方?養心殿。 然後去看皇帝的花園——御花園。 看看表, 1個小時已經過去了, 於是很多人就離開了。

但是, 前年5月份發生了一件事,

很多人進了故宮不是往前走, 而是往西邊跑, 越跑人越多, 越跑越快, 於是新華網有了一個新名詞, 叫“故宮跑”。 我看到很多人在跑, 於是就跟著看看他們在跑什麼?後來發現, 原來是跑去看我們新舉辦的展覽。 有位老先生見我來了, 就給我提意見, 說:“你們故宮博物院怎麼搞的?辦一個展覽怎麼像運動會一樣還要跑?”他說, 你瞧我七十歲了一大早就來排隊, 排在最前面的, 買完票等著開門, 一開館人就跑起來了, 我穿了一雙球鞋結果第一批沒能進去。

我想他說的對, 我們很快開會研究怎麼辦運動會。 我們做了20個牌子, 一千個胸牌, 第二天不到7點就把牌子在廣場上立起來, 先來的觀眾排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不到8點, 運動會的開幕式就舉辦了,

開幕式之後是入場式, 第一組入場、第二組入場……老人孩子都不用跑了。 後來我聽說全世界的博物館舉辦展覽有入場式的只有故宮博物院。 但確實是, 來的人太多了。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 70%來看展覽的人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3小時、5小時的等待入場, 我請我們的專家學者、志願者在一旁給他們解說。 當時製作了二維碼掃描, 通過手機連結就可以知道裡面的每一件展品, 節省了大家很多的時間, 但確實來的人太多了。 過去故宮博物院舉辦一個展覽, 十米、八米的排隊, 但現在居然展覽外是幾百米、幾千人在排隊。

排隊的人到下午, 最糾結的一件事, 就是幾點關門。 我一露面, 他們就問我說:“今天能不能晚一點關門?我們排了好幾個小時了能不能我們看完展覽後再關門?”當時我也很激動,

我承諾說:“今天最後一個觀眾走了以後我們再關門”。 結果豪言壯語說出去以後, 後果很慘, 這就到了後半夜了。

我們的員工到晚上8點, 去看大家, 問觀眾累不累, 大家說:“累也要堅持, 但是你們怎麼搞的啊?怎麼晚上沒有賣水的啊?”我一想, 確實晚上展覽從來沒開放過, 所以賣水的系統也都停止了。 工作人員趕緊燒茶, 燒了2500杯茶送給大家。 到了夜裡12點的時候, 我去看大家, 說:“怎麼樣還堅持呢?喝水了吧?”大家說:“喝水了, 但是餓了, 有沒有速食麵?”我們又拿出了僅有的800多盒速食麵, 一個人發了一盒。 後來, 我聽說全世界的博物館舉辦展覽, 只有故宮博物院發過速食麵。 夜裡4點,最後一批觀眾進去了。等最後一個觀眾參觀完,雄赳赳氣昂昂走出去的時候,天都快亮了。

那段時光,我們的感觸很深。我們在思考,什麼樣的博物館能成為人們喜歡的博物館呢?過去說起故宮博物院,我們經常驕傲地說:“這是世界之最”。比如說,這是世界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這是世界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裡收藏著世界最豐富的文物藏品,也是世界觀眾來訪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館。但今天仔細想,這些世界之最真的那麼重要嗎?其實不是。說館舍大,可70%的區域都豎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藏品多,但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裡,人們根本看不到;觀眾多,可是如果人們從前門走到後門,都沒有看過展覽,你能說這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們喜歡的博物館嗎?

什麼樣的博物館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館呢?我覺得應該看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對社會、民眾做了多大程度的貢獻。你貢獻了什麼,讓人們獲得了什麼,才是最主要的問題。怎麼讓人有收穫呢?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收藏在紫禁城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的大地上;讓收藏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告訴我們,應當重新認識文物的價值,它們是有生命歷程的,它們可以活在當代,可以融入人們現在的生活。

觀眾要怎麼融入其中呢?第一,我們要系統梳理傳統的文化資源;第二,要以多種方式來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要文物活起來,按這個理念,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們進入博物館之時,一到旺季,排隊買票,我形容就像在進行擴展訓練,排1個多小時的隊,驗票、安檢、存筐,進去後已經精疲力盡了,沒有人還有心思看展覽。因此,我們要改變。

首先把我們前面的廣場搞的清新莊重典雅,修繕這排房子。過去的端門廣場是一個商業化的廣場,不僅遍佈小商品,當時還有排房子是出租的。“租房子的人就辦了一些格調不高的展覽,像什麼太監展、宮女展,跟故宮文化沒有關係。20塊錢一張票,遊客看完了以後都罵故宮博物院,可也不是故宮辦的。故宮博物院接手後進行清理,房子修繕後用來賣票。”

我們對端門廣場進行了清理,清退商販,將清理出來的房子改為售票視窗,故宮一下子開了32個視窗,採取了加大售票力度的辦法。同時,我們嘗試網上購票,加大網上購票的力度,今天50%以上的人在網上購票,另外30%的人到現場掃碼,只有20%左右的人還在視窗購票。所以今天我們實現了全民3分鐘買票。過去廣場上沒有一把椅子,沒有一個凳子,所有人累了後就要席地而坐,當時最好的座位就是樹坑。人們大清早看升旗、逛天安門廣場、參觀毛主席紀念堂,到了故宮就渴了、累了,只能很沒有尊嚴地休息一下。

我們開始製作椅子,一開始製作200把椅子,每把椅子上坐3個觀眾,600人能坐下來。樹坑沒有人坐了後,我們就趕快把它做平了。為什麼做平呢?我們要做樹凳,一棵樹一圈凳子,坐上去很舒服。我們有56棵樹,就做了56個樹凳,又有600人能坐下了。員工還提醒我說:“咱們故宮56棵樹,咱們正好56個民族,一棵樹起個名多好!”我說:“千萬不能這樣,要是死一棵咋整!”我們要做群眾滿意的事,現在看到人們有尊嚴地坐下來了,這是最欣慰的。

過去的制度設置不太合理。買票的觀眾走兩邊的小門,中間的大門走貴賓。兩邊每年1500萬人以上,中間每年只有七八百人次。這樣兩頭總是排長長的隊。有位從東北來的老大爺,到這就跟我們商量:“我一輩子就來一次故宮,我得像皇帝一樣走中間的門進去。”我們跟大爺說:“您不能當皇帝,因為中間沒安檢。”大爺對我們很不滿意。今天,所有的人都不能開車進入故宮博物院了,因此三個大門就打開了,就通暢了。誰願意當皇帝誰當皇帝,誰願意當大臣誰當大臣。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是以管理者方便為中心還是以服務物件觀眾為中心呢?如果是前者,就會設置很多的障礙。如果是後者,一切都會變。所以我們號召,我們的員工去當觀眾。你當四天觀眾,你就會知道觀眾的苦與樂。

故宮進去以後,該有標識的地方沒有標識。一些公告、通知堆在一邊。人們都走到太和殿下面了還在問“太和殿怎麼走”。後來,我們做了512塊標識,在三叉路口、十字路口、展廳展館必須有明確的統一的標識。除了這些標識以外,我們還製作了很多電子標識,每天更換最新的資訊,人們通過手機可以連結應用獲得更多的資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個片子感動了很多人。令我感動的是,點贊最多的是年輕人,18-22歲的學生。原想著這些學生喜歡蹦蹦跳跳、打打鬧鬧的節目,沒想到喜歡看我們的專家學者在日復一日地細心地修復文物。這也把我們學者的工作價值呈現給消費者。比如,古書畫裝裱修復的單教授,青銅器修復的,瓷器、木器、漆器、樂器、唐卡、織繡....確實很不容易。今年春天,《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大家的男神王勁請假去美國領獎——國際電影節的白金獎。其實他什麼都沒演,就是在做日常的工作。導演、演員獲獎司空見慣,文物修復人員獲國際電影節的獎,有史以來第一次。

但是我們也在想,這樣兢兢業業、細心的修復夠嗎?其實是不夠的。人是會得病的,到了醫院任何一個醫生都不會上來就給我們打針,吃藥,一定要先做檢查,先看病歷病史,測量血壓等去測查我們的病情,一系列的檢查分析報告出來後,才開始治療。

文物不會說話,但是他們是有生命的,他們的生命歷程會比人的生命歷程更長。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所以我們成立了世界第一所文物醫院,我們拿出最長的一排房子,365米長,13000平米的院所籌建故宮的文物醫院。我們彙集了200名文物醫生,世界各大博物館有30/40名文物修復人員了不起了,我們拿出200名編制,要認真地對待我們的文物和藏品,來進行研究和修復。

這所文物醫院是對外開放的,觀眾可以參觀,世界各地的文物修復人員可以進行交流。我們的儀器設備使我們的工作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這些文物藏品得到了細心的診斷和精心的修復。

故宮博物院究竟有多少件文物藏品?長期以來社會公眾是不知道的,故宮博物院的員工是不知道的,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也是不知道的。但六年前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第一天我就知道故宮博物院有189萬7558件文物。我來的第一天,鄭院長就告訴我,鄭院長領導工人從2004年到2011年用了7年的時間,把故宮的文物藏品作了一次最全面的清理。

我們國家今天4700餘座博物館,收藏著國家頂級、一級、二級文物一共401萬件,其中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168萬件,占全部博物館珍貴文物的41.98%。

再打個比方,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基本上是金字塔型的藏品結構,塔尖是鎮館之寶,珍貴。故宮博物院不是金字塔型的藏品結構,我們是倒金字塔型。珍貴文物占館藏文物的93.2%,一般文物占6.4%,資料只占0.4%。根據國家的安排,我們又進行了三年的修理,進行了加固、細心的清理,增加了5萬5000件,所以到去年年底,故宮的文物藏品186萬2690件,每天還在增長。今天這些文物藏品被分為了231個類別。

中國博物館收藏的外國文物很少,因為我們是文明古國,沒有去偷盜、搶劫其他國家的東西,所以中國的博物館基本收藏的是本國文物。但故宮是一個例外,這裡住過24個皇帝,他們曾在太和殿裡坐著,讓萬國來朝。後來,各國傳教士也送來大量18世紀的西洋鐘錶和儀器設備,所以故宮收藏著130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

故宮博物院對文物藏品進行了系統的清理和修復,並對外展示,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協就把故宮博物院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我認為這是當之無愧的。同為世界五大博物館的成員,還有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美國的大都會、俄國的聖彼德堡冬宮,這五座博物館恰恰屬於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個國家一個,我們甚至開玩笑說,國家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是不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

我們還要加強學術研究。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研究院。我們有350名高級職稱的研究人員,其中200多名都已經接近退休年齡或已經退休多年了,這是故宮最寶貴的財富。那麼這些老專家應該給他們研究的崗位。所以我們成立了故宮研究院,請鄭院長擔任我們故宮研究院的院長,成立了考古、古建築、古文獻、明清檔案研究所、陶瓷研究所等20個研究所。我們一位95歲高齡的專家每天都堅持來上班。他們的身邊帶著年輕一代的故宮學者,大量的研究也進入了國家的課題。

這些文物不斷經過研究、揭示出獨特的內涵、舉辦更多的展覽。

我們還要不斷擴大開放,紫禁城過去只是開放30%,去年開放到了76%,這樣開放3/4的區域,我們可以舉辦更多的展覽,開放更多的展區。西部區域從來沒有開放過,顯得很神秘,我們故宮的員工把這片稱為“女性的世界”,我想了想加了兩個字,有點搞笑,叫“退休女性的世界”,在職的還沒到這邊來。他們有很多的時間,皇太后、太妃等等建了很多的佛堂和花園,風景很美。這些年輕觀眾還沒進去,但是進去了就知道去找甄嬛住的地方。

我們今天開放了東西路。過去人們來到故宮博物院看到的是一種景觀,高大的宮殿、寬闊的廣場上面一根樹都沒有。今天東西路打開之後,人們發現紫禁城裡有這麼好的生態景觀。我們希望三年以後故宮博物院開放程度到80%,這就要做兩件事。一是目前要把5100平米還未修繕的古建築,未開放完成。故宮裡有23萬平米的古建築,其中5萬平米我們希望這三年修繕完成並開放。

我們建了外國文物館以後,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就能看到系列的收藏的來自世界各國的文物。當然來的觀眾再多,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也是很少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更多地通過互聯網系統,通過數位技術傳播文化。我們不斷加大網站的建設,故宮的網站現在每天的點擊率上百萬人次,我們進行了三項提升,一是把英文的網站做得更加強大,世界各國的人們通過網站可以瞭解到我們的文化;二是把青少年網站做得更加活潑;三是讓他們願意走進博物館。

我們也舉辦網上展覽,過去舉辦過的展覽、現在正在舉辦的展覽,網上進行展示,足不出戶,網上可以參觀故宮的展覽。那麼我們率先把全國的文物藏品在網上進行了公示,186萬件文物每一件都可以查到基礎資訊。我們現在正在緊鑼密鼓地設計三個攝像室,把文物的影像資料配合上去,使得我們的網站獲得更多的支援。大前年開始,我們陸續出品故宮APP,現在已經9部APP,每部都獲獎了。媒體給我們一個公正的評價是“故宮出品,必屬精品”。

今年我們上線的是故宮展覽,人們通過手機可以到展廳裡去漫遊,像親臨其境的參觀一樣,去感受展廳的氛圍,詳細觀看展覽。總之,故宮博物院用了3年時間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通過數位社區,我們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包括公眾教育、文化展示、參觀導覽、休閒娛樂、社交廣場、學術交流、電子商務等。

今年我們在構建數字社區的時候增加了參與性,在社區上積分多了就可以在紫禁城獲得一塊地,可以開始蓋房子。這是北京最便宜的地最便宜的房子,所以參與的人非常多。我們還要用3年時間緊鑼密鼓地建設智慧故宮,我們希望故宮的安保系統更加強大,傳播力量更加強大,人們的感受更加豐富。用這些新技術我們建立了數字博物館,我認為這是世界最好的數位博物館,它之所以好不僅在於技術先進、設備先進,關鍵是原創,關鍵是每一個專案都深度挖掘自己藏品、古建築的資訊。故宮有很多藏卷,不經常展示,展示也是光線比較暗,但是通過數字藏卷可以詳細看書畫的每一個細節,甚至可以再放大,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服裝、表情。製作了數位多寶閣,喜歡器物的觀眾可以到數位多寶閣調閱,放大,旋轉各個角度來看。製作了宮廷原狀,可以深入到那些還沒有開放的地方,通過虛擬實境進入養心殿、太和殿等等。製作了數位屏風,觀眾在屏風前就可以自己穿起皇帝的服裝感受一下。

此外,建設智慧故宮還有一個核心項目,叫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今天,我們已有3500個高清晰攝像頭在監測故宮,但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是要監測看不到的地方,頂棚上面、瓦下面或是其他一些隱蔽空間,毫無遺漏的監測對於內部管理太重要了。總之今天我們要用更多的手段傳播故宮文化,把故宮的文化能夠更深入地融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這樣才能使文物“活”起來。

我們也在研發文創產品。我們有四百多個手機殼,大家可以選購。我們要研究人們的生活中需要什麼,怎麼能滿足人們這些要求,結合故宮藏品,深入挖掘自己藏品的資訊,這樣才能把人們的需要對接起來。我們從文物中找尋經典的形象來設計產品。例如,帶有藻井文化元素的藻井傘,帶有宮門文化元素的宮門箱,帶有十二美人元素的美人圖,帶有太和殿脊獸元素的跳棋。

過去我們的行銷有兩方面不好。一個是故宮商店賣的東西80%不是自己研發的,都是來自各地的,滿足不了人們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願望。經過幾年的努力,到2015年年底,我們已經研發了大約8700種文化創意產品,能夠滿足人們把文化帶回家的願望。第二是我們過去商店商業氣氛太濃,文化氣息不夠。現在我們要更多地增加文化氣息,乾脆不叫商店,叫文創館;服裝店叫服飾館,展示故宮的服飾文化;陶瓷店叫陶藝館,展示故宮的定窯文化。

今天人們參觀故宮,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不夠,人們要休息,要喝茶、吃速食,所以建了故宮的服務中心。尋找了既不能蓋臨時建築,又不能破壞古建築,所以選擇了這種“冰窖”,過去是存冰的。那麼這一百年沒有存冰,就被當做一般場所使用,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我們把這組冰窖進行修繕,然後建了冰窖觀眾服務中心,現在同時300人能在裡面喝茶、就餐。二三十分鐘吃好以後,別人再來吃,這樣一個中午換三到四次桌,一個中午1000人能在冰窖裡就餐。人們在就餐的過程中能夠參觀到這組別具一股的建築。過去旅遊到北京有一個口號,叫逛故宮,登長城,吃烤鴨。我對逛故宮一直有意見,現在我們新的口號是參觀故宮,登故宮城牆,吃故宮烤鴨。

我們成立了故宮學院,進行社會教育。國家把故宮學院作為全國博物館培訓基地之一,我們承擔更多的教育職能。我們在12個城市陸續建立了故宮學院的分院,更多是開展社會教育,把故宮的教育深入到社區、深入到學校。去年我們舉辦了25000場次活動。故宮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活動中是最活躍的。我們的故宮知識講堂每天都爆滿,孩子們在這裡串朝珠、做龍袍、做皇帝的新衣、做堆秀...所有的都是免費的。

孩子們在一邊實踐一邊動手的過程中瞭解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結合學校的課程,研發更多實踐性的課程,今天成熟的已經有30多組,使不同興趣的孩子們都能夠有所獲得。每一個課程都被做成了學習卡的材料包,每一個材料包按照指導做成成品伴隨著他們的生活,引起他們的興趣。我們的教育活動也深入到更多的城市,古建築修復以後更多地用於社會教育。去年年底我們增加了4個大教室,使更多的孩子到故宮的庭院裡來學習。總之我們希望故宮博物院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學習課堂。

我們也開展社會傳播教育,“故宮講堂”這個品牌,第一百講130萬人線上觀看。我們把更多的活動深入社區,比如楷書技法、古琴太極、茶技花技。我們也積極開展國際教育與傳播,國際博物館協會培訓了16個國家,到去年年底我們已經培訓了61個國家的學員,所以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故宮博物院加強與國外博物館的合作,舉辦更多展覽,開放更多展區。現在,我們每年有20多個展覽走出紅牆,走向大千世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在不斷增加故宮展示的能力,希望不斷開放的故宮,能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片綠洲,也希望故宮的文化活動能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我想,故宮作為文化機構只要擁有文化自信,就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演講者審定)

夜裡4點,最後一批觀眾進去了。等最後一個觀眾參觀完,雄赳赳氣昂昂走出去的時候,天都快亮了。

那段時光,我們的感觸很深。我們在思考,什麼樣的博物館能成為人們喜歡的博物館呢?過去說起故宮博物院,我們經常驕傲地說:“這是世界之最”。比如說,這是世界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這是世界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裡收藏著世界最豐富的文物藏品,也是世界觀眾來訪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館。但今天仔細想,這些世界之最真的那麼重要嗎?其實不是。說館舍大,可70%的區域都豎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藏品多,但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裡,人們根本看不到;觀眾多,可是如果人們從前門走到後門,都沒有看過展覽,你能說這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們喜歡的博物館嗎?

什麼樣的博物館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館呢?我覺得應該看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對社會、民眾做了多大程度的貢獻。你貢獻了什麼,讓人們獲得了什麼,才是最主要的問題。怎麼讓人有收穫呢?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收藏在紫禁城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的大地上;讓收藏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告訴我們,應當重新認識文物的價值,它們是有生命歷程的,它們可以活在當代,可以融入人們現在的生活。

觀眾要怎麼融入其中呢?第一,我們要系統梳理傳統的文化資源;第二,要以多種方式來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要文物活起來,按這個理念,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們進入博物館之時,一到旺季,排隊買票,我形容就像在進行擴展訓練,排1個多小時的隊,驗票、安檢、存筐,進去後已經精疲力盡了,沒有人還有心思看展覽。因此,我們要改變。

首先把我們前面的廣場搞的清新莊重典雅,修繕這排房子。過去的端門廣場是一個商業化的廣場,不僅遍佈小商品,當時還有排房子是出租的。“租房子的人就辦了一些格調不高的展覽,像什麼太監展、宮女展,跟故宮文化沒有關係。20塊錢一張票,遊客看完了以後都罵故宮博物院,可也不是故宮辦的。故宮博物院接手後進行清理,房子修繕後用來賣票。”

我們對端門廣場進行了清理,清退商販,將清理出來的房子改為售票視窗,故宮一下子開了32個視窗,採取了加大售票力度的辦法。同時,我們嘗試網上購票,加大網上購票的力度,今天50%以上的人在網上購票,另外30%的人到現場掃碼,只有20%左右的人還在視窗購票。所以今天我們實現了全民3分鐘買票。過去廣場上沒有一把椅子,沒有一個凳子,所有人累了後就要席地而坐,當時最好的座位就是樹坑。人們大清早看升旗、逛天安門廣場、參觀毛主席紀念堂,到了故宮就渴了、累了,只能很沒有尊嚴地休息一下。

我們開始製作椅子,一開始製作200把椅子,每把椅子上坐3個觀眾,600人能坐下來。樹坑沒有人坐了後,我們就趕快把它做平了。為什麼做平呢?我們要做樹凳,一棵樹一圈凳子,坐上去很舒服。我們有56棵樹,就做了56個樹凳,又有600人能坐下了。員工還提醒我說:“咱們故宮56棵樹,咱們正好56個民族,一棵樹起個名多好!”我說:“千萬不能這樣,要是死一棵咋整!”我們要做群眾滿意的事,現在看到人們有尊嚴地坐下來了,這是最欣慰的。

過去的制度設置不太合理。買票的觀眾走兩邊的小門,中間的大門走貴賓。兩邊每年1500萬人以上,中間每年只有七八百人次。這樣兩頭總是排長長的隊。有位從東北來的老大爺,到這就跟我們商量:“我一輩子就來一次故宮,我得像皇帝一樣走中間的門進去。”我們跟大爺說:“您不能當皇帝,因為中間沒安檢。”大爺對我們很不滿意。今天,所有的人都不能開車進入故宮博物院了,因此三個大門就打開了,就通暢了。誰願意當皇帝誰當皇帝,誰願意當大臣誰當大臣。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是以管理者方便為中心還是以服務物件觀眾為中心呢?如果是前者,就會設置很多的障礙。如果是後者,一切都會變。所以我們號召,我們的員工去當觀眾。你當四天觀眾,你就會知道觀眾的苦與樂。

故宮進去以後,該有標識的地方沒有標識。一些公告、通知堆在一邊。人們都走到太和殿下面了還在問“太和殿怎麼走”。後來,我們做了512塊標識,在三叉路口、十字路口、展廳展館必須有明確的統一的標識。除了這些標識以外,我們還製作了很多電子標識,每天更換最新的資訊,人們通過手機可以連結應用獲得更多的資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個片子感動了很多人。令我感動的是,點贊最多的是年輕人,18-22歲的學生。原想著這些學生喜歡蹦蹦跳跳、打打鬧鬧的節目,沒想到喜歡看我們的專家學者在日復一日地細心地修復文物。這也把我們學者的工作價值呈現給消費者。比如,古書畫裝裱修復的單教授,青銅器修復的,瓷器、木器、漆器、樂器、唐卡、織繡....確實很不容易。今年春天,《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大家的男神王勁請假去美國領獎——國際電影節的白金獎。其實他什麼都沒演,就是在做日常的工作。導演、演員獲獎司空見慣,文物修復人員獲國際電影節的獎,有史以來第一次。

但是我們也在想,這樣兢兢業業、細心的修復夠嗎?其實是不夠的。人是會得病的,到了醫院任何一個醫生都不會上來就給我們打針,吃藥,一定要先做檢查,先看病歷病史,測量血壓等去測查我們的病情,一系列的檢查分析報告出來後,才開始治療。

文物不會說話,但是他們是有生命的,他們的生命歷程會比人的生命歷程更長。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所以我們成立了世界第一所文物醫院,我們拿出最長的一排房子,365米長,13000平米的院所籌建故宮的文物醫院。我們彙集了200名文物醫生,世界各大博物館有30/40名文物修復人員了不起了,我們拿出200名編制,要認真地對待我們的文物和藏品,來進行研究和修復。

這所文物醫院是對外開放的,觀眾可以參觀,世界各地的文物修復人員可以進行交流。我們的儀器設備使我們的工作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這些文物藏品得到了細心的診斷和精心的修復。

故宮博物院究竟有多少件文物藏品?長期以來社會公眾是不知道的,故宮博物院的員工是不知道的,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也是不知道的。但六年前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第一天我就知道故宮博物院有189萬7558件文物。我來的第一天,鄭院長就告訴我,鄭院長領導工人從2004年到2011年用了7年的時間,把故宮的文物藏品作了一次最全面的清理。

我們國家今天4700餘座博物館,收藏著國家頂級、一級、二級文物一共401萬件,其中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168萬件,占全部博物館珍貴文物的41.98%。

再打個比方,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基本上是金字塔型的藏品結構,塔尖是鎮館之寶,珍貴。故宮博物院不是金字塔型的藏品結構,我們是倒金字塔型。珍貴文物占館藏文物的93.2%,一般文物占6.4%,資料只占0.4%。根據國家的安排,我們又進行了三年的修理,進行了加固、細心的清理,增加了5萬5000件,所以到去年年底,故宮的文物藏品186萬2690件,每天還在增長。今天這些文物藏品被分為了231個類別。

中國博物館收藏的外國文物很少,因為我們是文明古國,沒有去偷盜、搶劫其他國家的東西,所以中國的博物館基本收藏的是本國文物。但故宮是一個例外,這裡住過24個皇帝,他們曾在太和殿裡坐著,讓萬國來朝。後來,各國傳教士也送來大量18世紀的西洋鐘錶和儀器設備,所以故宮收藏著130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

故宮博物院對文物藏品進行了系統的清理和修復,並對外展示,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協就把故宮博物院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我認為這是當之無愧的。同為世界五大博物館的成員,還有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美國的大都會、俄國的聖彼德堡冬宮,這五座博物館恰恰屬於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個國家一個,我們甚至開玩笑說,國家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是不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

我們還要加強學術研究。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研究院。我們有350名高級職稱的研究人員,其中200多名都已經接近退休年齡或已經退休多年了,這是故宮最寶貴的財富。那麼這些老專家應該給他們研究的崗位。所以我們成立了故宮研究院,請鄭院長擔任我們故宮研究院的院長,成立了考古、古建築、古文獻、明清檔案研究所、陶瓷研究所等20個研究所。我們一位95歲高齡的專家每天都堅持來上班。他們的身邊帶著年輕一代的故宮學者,大量的研究也進入了國家的課題。

這些文物不斷經過研究、揭示出獨特的內涵、舉辦更多的展覽。

我們還要不斷擴大開放,紫禁城過去只是開放30%,去年開放到了76%,這樣開放3/4的區域,我們可以舉辦更多的展覽,開放更多的展區。西部區域從來沒有開放過,顯得很神秘,我們故宮的員工把這片稱為“女性的世界”,我想了想加了兩個字,有點搞笑,叫“退休女性的世界”,在職的還沒到這邊來。他們有很多的時間,皇太后、太妃等等建了很多的佛堂和花園,風景很美。這些年輕觀眾還沒進去,但是進去了就知道去找甄嬛住的地方。

我們今天開放了東西路。過去人們來到故宮博物院看到的是一種景觀,高大的宮殿、寬闊的廣場上面一根樹都沒有。今天東西路打開之後,人們發現紫禁城裡有這麼好的生態景觀。我們希望三年以後故宮博物院開放程度到80%,這就要做兩件事。一是目前要把5100平米還未修繕的古建築,未開放完成。故宮裡有23萬平米的古建築,其中5萬平米我們希望這三年修繕完成並開放。

我們建了外國文物館以後,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就能看到系列的收藏的來自世界各國的文物。當然來的觀眾再多,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也是很少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更多地通過互聯網系統,通過數位技術傳播文化。我們不斷加大網站的建設,故宮的網站現在每天的點擊率上百萬人次,我們進行了三項提升,一是把英文的網站做得更加強大,世界各國的人們通過網站可以瞭解到我們的文化;二是把青少年網站做得更加活潑;三是讓他們願意走進博物館。

我們也舉辦網上展覽,過去舉辦過的展覽、現在正在舉辦的展覽,網上進行展示,足不出戶,網上可以參觀故宮的展覽。那麼我們率先把全國的文物藏品在網上進行了公示,186萬件文物每一件都可以查到基礎資訊。我們現在正在緊鑼密鼓地設計三個攝像室,把文物的影像資料配合上去,使得我們的網站獲得更多的支援。大前年開始,我們陸續出品故宮APP,現在已經9部APP,每部都獲獎了。媒體給我們一個公正的評價是“故宮出品,必屬精品”。

今年我們上線的是故宮展覽,人們通過手機可以到展廳裡去漫遊,像親臨其境的參觀一樣,去感受展廳的氛圍,詳細觀看展覽。總之,故宮博物院用了3年時間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通過數位社區,我們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包括公眾教育、文化展示、參觀導覽、休閒娛樂、社交廣場、學術交流、電子商務等。

今年我們在構建數字社區的時候增加了參與性,在社區上積分多了就可以在紫禁城獲得一塊地,可以開始蓋房子。這是北京最便宜的地最便宜的房子,所以參與的人非常多。我們還要用3年時間緊鑼密鼓地建設智慧故宮,我們希望故宮的安保系統更加強大,傳播力量更加強大,人們的感受更加豐富。用這些新技術我們建立了數字博物館,我認為這是世界最好的數位博物館,它之所以好不僅在於技術先進、設備先進,關鍵是原創,關鍵是每一個專案都深度挖掘自己藏品、古建築的資訊。故宮有很多藏卷,不經常展示,展示也是光線比較暗,但是通過數字藏卷可以詳細看書畫的每一個細節,甚至可以再放大,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服裝、表情。製作了數位多寶閣,喜歡器物的觀眾可以到數位多寶閣調閱,放大,旋轉各個角度來看。製作了宮廷原狀,可以深入到那些還沒有開放的地方,通過虛擬實境進入養心殿、太和殿等等。製作了數位屏風,觀眾在屏風前就可以自己穿起皇帝的服裝感受一下。

此外,建設智慧故宮還有一個核心項目,叫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今天,我們已有3500個高清晰攝像頭在監測故宮,但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是要監測看不到的地方,頂棚上面、瓦下面或是其他一些隱蔽空間,毫無遺漏的監測對於內部管理太重要了。總之今天我們要用更多的手段傳播故宮文化,把故宮的文化能夠更深入地融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這樣才能使文物“活”起來。

我們也在研發文創產品。我們有四百多個手機殼,大家可以選購。我們要研究人們的生活中需要什麼,怎麼能滿足人們這些要求,結合故宮藏品,深入挖掘自己藏品的資訊,這樣才能把人們的需要對接起來。我們從文物中找尋經典的形象來設計產品。例如,帶有藻井文化元素的藻井傘,帶有宮門文化元素的宮門箱,帶有十二美人元素的美人圖,帶有太和殿脊獸元素的跳棋。

過去我們的行銷有兩方面不好。一個是故宮商店賣的東西80%不是自己研發的,都是來自各地的,滿足不了人們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願望。經過幾年的努力,到2015年年底,我們已經研發了大約8700種文化創意產品,能夠滿足人們把文化帶回家的願望。第二是我們過去商店商業氣氛太濃,文化氣息不夠。現在我們要更多地增加文化氣息,乾脆不叫商店,叫文創館;服裝店叫服飾館,展示故宮的服飾文化;陶瓷店叫陶藝館,展示故宮的定窯文化。

今天人們參觀故宮,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不夠,人們要休息,要喝茶、吃速食,所以建了故宮的服務中心。尋找了既不能蓋臨時建築,又不能破壞古建築,所以選擇了這種“冰窖”,過去是存冰的。那麼這一百年沒有存冰,就被當做一般場所使用,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我們把這組冰窖進行修繕,然後建了冰窖觀眾服務中心,現在同時300人能在裡面喝茶、就餐。二三十分鐘吃好以後,別人再來吃,這樣一個中午換三到四次桌,一個中午1000人能在冰窖裡就餐。人們在就餐的過程中能夠參觀到這組別具一股的建築。過去旅遊到北京有一個口號,叫逛故宮,登長城,吃烤鴨。我對逛故宮一直有意見,現在我們新的口號是參觀故宮,登故宮城牆,吃故宮烤鴨。

我們成立了故宮學院,進行社會教育。國家把故宮學院作為全國博物館培訓基地之一,我們承擔更多的教育職能。我們在12個城市陸續建立了故宮學院的分院,更多是開展社會教育,把故宮的教育深入到社區、深入到學校。去年我們舉辦了25000場次活動。故宮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活動中是最活躍的。我們的故宮知識講堂每天都爆滿,孩子們在這裡串朝珠、做龍袍、做皇帝的新衣、做堆秀...所有的都是免費的。

孩子們在一邊實踐一邊動手的過程中瞭解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結合學校的課程,研發更多實踐性的課程,今天成熟的已經有30多組,使不同興趣的孩子們都能夠有所獲得。每一個課程都被做成了學習卡的材料包,每一個材料包按照指導做成成品伴隨著他們的生活,引起他們的興趣。我們的教育活動也深入到更多的城市,古建築修復以後更多地用於社會教育。去年年底我們增加了4個大教室,使更多的孩子到故宮的庭院裡來學習。總之我們希望故宮博物院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學習課堂。

我們也開展社會傳播教育,“故宮講堂”這個品牌,第一百講130萬人線上觀看。我們把更多的活動深入社區,比如楷書技法、古琴太極、茶技花技。我們也積極開展國際教育與傳播,國際博物館協會培訓了16個國家,到去年年底我們已經培訓了61個國家的學員,所以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故宮博物院加強與國外博物館的合作,舉辦更多展覽,開放更多展區。現在,我們每年有20多個展覽走出紅牆,走向大千世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在不斷增加故宮展示的能力,希望不斷開放的故宮,能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片綠洲,也希望故宮的文化活動能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我想,故宮作為文化機構只要擁有文化自信,就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演講者審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