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流浪者臨時避暑點 見證城市“凉心”

編輯手記:

7月26日《錢江晚報》報導, 超40℃高溫的杭州, 已經快被曬化了。 那些白天在街頭流浪, 晚上在橋洞睡覺的人怎麼辦?7月, 杭州市民政局啟動了流浪救助人員應急避暑救助機制, 開放了48個臨時避暑點。 不僅是空調房, 還準備了水和乾糧, 可以成為流浪乞討人員暫時歇腳的地方。

“農夫心內如湯煮”, 大約就是指這種大暑天氣。 而流浪漢者內同樣如湯煮, 此時有政府部門站出來替流浪者送清涼, 何其“善哉”之舉!因此, 替流浪者送清涼, 不僅讓流浪者感動, 也讓萬千線民感受到社會與政府的互動, 一直處於良性交融之中。

同時, 設立臨時避暑點是一種及時的救助方式, 是一場降溫的“及時雨”, 主動聯繫流浪人員, 以最大的誠意接納他們, 只為了生命的安全。 這是現代文明城市該有的品質, 杭州能夠做到的, 其它城市也不應該缺席。 從人性的角度出發, 在炎炎夏日, 讓流浪人員獲得清涼, 體現的是城市的溫暖, 見證的是城市“涼心”(良心)。

流浪者臨時避暑點體現城市胸懷和包容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 有城市對待流浪乞討人員等弱勢群體, 不僅沒有關懷與幫助, 反倒對他們存有偏見, 恨不能將他們驅逐出城市而後快。 比如執法人員在寒冬搶走流浪人員棉被大衣的新聞時有發生, 有收容中心人員毆打流浪人員等等。 不僅是執法者, 在一些普遍民眾看來, 對待流浪乞討人員等弱勢群體也不應有太多同情, 他們甚至認為流浪人員會影響社會治安, 而如果對他們太好, 反倒會讓他們長留城市, 成為城市長期存在的安全隱患。 再者, 對這些流浪人員這麼好, 讓他們免費蹭吃蹭喝,

是不是也會助長他們好逸惡勞的品性?

這些擔憂都是多慮, 也顯得太過功利與狹隘, 一個城市善待流浪人員, 體現出的是對弱勢群體應有的關懷, 救助弱勢群體, 不是“做生意”, 不能講究經濟效益, 而要顧及社會效益。 當然, 救濟流浪人員, 也可以與其戶籍所在地的救助機構及其家屬進行接洽, 讓其家屬及戶籍所在地的救助機構為流浪人員返鄉做好準備。

救助弱勢群體, 能體現一座城市的胸懷與包容程度, 而這更是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情懷與責任。 流浪乞討人員臨時避暑點, 就是這種情懷與責任的最好表現, 是酷暑之下的最美風景, 值得各地借鑒與學習。

(戴先任)

流浪者臨時避暑點彰顯城市溫度和良心

這幾日, 各地氣溫不斷攀高,

杭州突破了40℃高溫, 江浙滬被曬乾成了“工折戶”。 在如此高溫的日子裡, 廣大流浪人員如果繼續在戶外過著烤曬生活, 或者仍然把地下通道、橋樑涵洞當成避暑場所, 很容易中暑, 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 7月24日晚上7點左右, 合肥績溪路上一名流浪男子熱倒在安醫家屬區大門口的崗亭旁, 最終還是經搶救無效不幸死亡。 杭州民政部門開放臨時避暑點, 專供流浪人員應急避暑。 這顯然有助於幫助流浪人員清涼度夏, 避免發生中暑等不幸事故, 彰顯了城市溫度、城市良心, 溫暖的是人心, 值得點贊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實際上從前幾年開始, 杭州、上海等地民政部門就在每年的酷夏提供流浪人員避暑救助服務,

現在已經逐漸成為民政部門夏季的一項常規工作。 但由於宣傳力度不夠等原因, 不少市民並不瞭解流浪人員避暑救助機制, 流浪人員也不清楚避暑點的具體位置, 在一定程度上讓流浪人員避暑救助服務效果大打折扣。

現在流浪人員臨時避暑點已經建起來了, 分佈在城市各個角落, 但是, 要讓避暑點充分用起來並且用好, 顯然不能只是靠民政部門的少量工作人員通過在大街小巷中巡邏的辦法, 勸說發現到的流浪人員去避暑點避暑, 還必須發揮出社會力量, 讓更容易發現流浪人員的廣大市民參與進來。 民政部門要加大流浪人員避暑救助政策和流浪人員臨時避暑點的宣傳, 引導市民勸說身邊的流浪人員就近前去避暑點避暑, 或者向民政部門提供線索,由民政部門安排工作人員前去進行勸導。同時,應當呼籲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為流浪人員提供避暑服務或者避暑方便,不要粗暴驅趕避暑的流浪人員。

另一方面,在實施流浪人員避暑救助好政策的過程中,對於需要避暑救助的流浪人員,在給他們提供救助服務的同時,應當多一些人情味,多尊重流浪人員的個人意願和自主選擇權。對於個人已經找到了避暑場所不願意去避暑點的流浪人員,或者已經習慣了流浪生活的流浪人員,不能強制要求他們必須前往避暑點接受避暑救助,而應是充分保障他們的來去自由,不想在避暑點生活了,隨時都可以選擇離開。

(張立美)

流浪者臨時避暑點凸顯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愛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紛紛跨入“燒烤模式”。對於普通的市民百姓來說,在這樣的天氣可以通過減少戶外活動、增加防暑降溫措施等等來對抗高溫天氣,防止中暑等危害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情發生。但是對於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來說,這樣的天氣卻比平時更加難過。

一方面因為衣著形象等問題,像商場、超市這類普通市民可以免費“蹭涼”的地方,他們一般都進不去,多數人也不好意思進去;另一方面,這些流浪乞討人員往往需要在街上進行乞討、撿拾廢品等活動來謀生,所以即便天氣很熱,他們也不得不上街“討生活”。正是這兩種原因的存在,導致這一群體在高溫天氣下日子變得格外難熬,發生中暑等危害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意外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每年進入冬季數九寒天的時候,地方民政部門、社會公益慈善組織等,為防止流浪乞討人員遭遇凍傷、凍死等等意外情況,會採取專門的救助措施。那麼,現在炎熱的夏天到了,針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這一特殊群體,也同樣應該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救助舉措,避免各種意外情況的發生。

杭州市民政局啟動流浪救助人員的應急避暑救助機制,通過開放臨時避暑點,在避暑點配備空調、準備水和乾糧等方式,來説明流浪乞討人員度過難熬的夏天,避免各種意外情況的發生。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度過炎炎夏日,不但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凸顯了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與呵護,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而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的,也不僅僅是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一些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企業以及熱心市民,都可以參與其中,比如看到哪裡有流浪乞討人員,就勸導他們去就近的避暑點,或者直接聯繫就近避暑點,由工作人員前來迎接護送等等。

不管寒冷還是高溫,我們都互相關心、互相呵護,以守望相助的精神來對抗季節和天氣給我們帶來的困擾,不讓任何一個人成為這個社會的“棄兒”,這同樣是文明社會、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苑廣闊)

流浪者臨時避暑點應成納涼服務樣本

進入7月下旬,各地持續高溫不退,酷熱難忍。杭州市啟動流浪人員應急避暑救助機制,開放了48個臨時避暑點,並提供空調、水和乾糧,如此人性化服務措施,見證了城市的“涼心”,值得點贊。然而,必須正視的是,城市還有更多的弱勢群體,如農民工等,沒有享受到“高溫權益”和納涼服務,需要城市提供更多的避暑點。

2012年7月,新修訂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開始實施,對高溫津貼、工作時長、工傷認定、降溫措施等核心內容,從法律上進行了明確界定與規範,強化執行力與責任追究,以此杜絕高溫災害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既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最大的關懷和尊重,又可以檢測城市關注民生的溫度。然而,從執行情況來看,顯然不盡人意,一些與公眾休戚相關的“高溫權益”,還停留在紙面上,未能真正惠及大眾。

特別是,農民工等仍然游離在“高溫權益”之外,“高溫權益”被忽視,在城市普遍存在,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要求用人單位給農民工宿舍裝空調,已經成為廣大農民工群體的共同訴求。問題是,維護農民工“高溫權益”,遠非給農民工宿舍裝空調這麼簡單,用人單位應從各個方面對農民工實施“高溫關懷”。比如,給農民工宿舍增加電扇,免費向農民工提供降溫飲品和防暑藥品,極端高溫天氣下,臨時停工應對酷暑,等等。

可見,提供流浪人員避暑點,應成為公共納涼服務的一個樣本。事實上,在炎炎夏日,開放防空洞,已成為西安、武漢、重慶等城市管理部門的“必修課”,即免費向社會開放一批可用於避暑納涼的人防工程,以更好地體現人民防空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根本宗旨。因此,各地不妨借鑒這些城市做法,免費開放人防納涼點。不僅如此,城市的銀行、超市、圖書館、書店等公共場所,在夏日都應該向市民免費開放。市民有了納涼好去處,夏天不再難熬,這些人性化舉措,自然會深受公眾好評。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證市民安全、健康、快樂納涼,有關部門應對公共納涼設施的內外環境、內部裝修、空氣濕度、燈光照明、閉路電視、桌椅板凳等硬體設施進行改造,全面提檔升級,使納涼點的設計更人性化。特別是,應提供配套服務。比如,在納涼點內,還可以增設閱覽區、娛樂區等,設置讀書、下棋、看電影、看電視等活動專案,豐富納涼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使納涼點形成一道納涼休閒的文化風景。

(張西流)

或者向民政部門提供線索,由民政部門安排工作人員前去進行勸導。同時,應當呼籲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為流浪人員提供避暑服務或者避暑方便,不要粗暴驅趕避暑的流浪人員。

另一方面,在實施流浪人員避暑救助好政策的過程中,對於需要避暑救助的流浪人員,在給他們提供救助服務的同時,應當多一些人情味,多尊重流浪人員的個人意願和自主選擇權。對於個人已經找到了避暑場所不願意去避暑點的流浪人員,或者已經習慣了流浪生活的流浪人員,不能強制要求他們必須前往避暑點接受避暑救助,而應是充分保障他們的來去自由,不想在避暑點生活了,隨時都可以選擇離開。

(張立美)

流浪者臨時避暑點凸顯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愛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紛紛跨入“燒烤模式”。對於普通的市民百姓來說,在這樣的天氣可以通過減少戶外活動、增加防暑降溫措施等等來對抗高溫天氣,防止中暑等危害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情發生。但是對於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來說,這樣的天氣卻比平時更加難過。

一方面因為衣著形象等問題,像商場、超市這類普通市民可以免費“蹭涼”的地方,他們一般都進不去,多數人也不好意思進去;另一方面,這些流浪乞討人員往往需要在街上進行乞討、撿拾廢品等活動來謀生,所以即便天氣很熱,他們也不得不上街“討生活”。正是這兩種原因的存在,導致這一群體在高溫天氣下日子變得格外難熬,發生中暑等危害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意外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每年進入冬季數九寒天的時候,地方民政部門、社會公益慈善組織等,為防止流浪乞討人員遭遇凍傷、凍死等等意外情況,會採取專門的救助措施。那麼,現在炎熱的夏天到了,針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這一特殊群體,也同樣應該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救助舉措,避免各種意外情況的發生。

杭州市民政局啟動流浪救助人員的應急避暑救助機制,通過開放臨時避暑點,在避暑點配備空調、準備水和乾糧等方式,來説明流浪乞討人員度過難熬的夏天,避免各種意外情況的發生。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度過炎炎夏日,不但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凸顯了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與呵護,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而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的,也不僅僅是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一些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企業以及熱心市民,都可以參與其中,比如看到哪裡有流浪乞討人員,就勸導他們去就近的避暑點,或者直接聯繫就近避暑點,由工作人員前來迎接護送等等。

不管寒冷還是高溫,我們都互相關心、互相呵護,以守望相助的精神來對抗季節和天氣給我們帶來的困擾,不讓任何一個人成為這個社會的“棄兒”,這同樣是文明社會、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苑廣闊)

流浪者臨時避暑點應成納涼服務樣本

進入7月下旬,各地持續高溫不退,酷熱難忍。杭州市啟動流浪人員應急避暑救助機制,開放了48個臨時避暑點,並提供空調、水和乾糧,如此人性化服務措施,見證了城市的“涼心”,值得點贊。然而,必須正視的是,城市還有更多的弱勢群體,如農民工等,沒有享受到“高溫權益”和納涼服務,需要城市提供更多的避暑點。

2012年7月,新修訂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開始實施,對高溫津貼、工作時長、工傷認定、降溫措施等核心內容,從法律上進行了明確界定與規範,強化執行力與責任追究,以此杜絕高溫災害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既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最大的關懷和尊重,又可以檢測城市關注民生的溫度。然而,從執行情況來看,顯然不盡人意,一些與公眾休戚相關的“高溫權益”,還停留在紙面上,未能真正惠及大眾。

特別是,農民工等仍然游離在“高溫權益”之外,“高溫權益”被忽視,在城市普遍存在,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要求用人單位給農民工宿舍裝空調,已經成為廣大農民工群體的共同訴求。問題是,維護農民工“高溫權益”,遠非給農民工宿舍裝空調這麼簡單,用人單位應從各個方面對農民工實施“高溫關懷”。比如,給農民工宿舍增加電扇,免費向農民工提供降溫飲品和防暑藥品,極端高溫天氣下,臨時停工應對酷暑,等等。

可見,提供流浪人員避暑點,應成為公共納涼服務的一個樣本。事實上,在炎炎夏日,開放防空洞,已成為西安、武漢、重慶等城市管理部門的“必修課”,即免費向社會開放一批可用於避暑納涼的人防工程,以更好地體現人民防空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根本宗旨。因此,各地不妨借鑒這些城市做法,免費開放人防納涼點。不僅如此,城市的銀行、超市、圖書館、書店等公共場所,在夏日都應該向市民免費開放。市民有了納涼好去處,夏天不再難熬,這些人性化舉措,自然會深受公眾好評。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證市民安全、健康、快樂納涼,有關部門應對公共納涼設施的內外環境、內部裝修、空氣濕度、燈光照明、閉路電視、桌椅板凳等硬體設施進行改造,全面提檔升級,使納涼點的設計更人性化。特別是,應提供配套服務。比如,在納涼點內,還可以增設閱覽區、娛樂區等,設置讀書、下棋、看電影、看電視等活動專案,豐富納涼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使納涼點形成一道納涼休閒的文化風景。

(張西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