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雲南紅河:產業扶貧精准“滴灌”

記者 李樹芬 文/圖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很多貧困地區位於哀牢山的崇山峻嶺中, 自然資源豐富, 但長期以來, 這些區域受困於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規模小散弱、科技水準低等問題, 地方經濟徘徊不前, 貧困人口脫貧任務艱巨。

面對困難, 紅河州在精准推進上下實功, 把產業扶貧作為抓手, 堅持扶貧開發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與農業轉型升級相互促進, 與生態保護並駕齊驅,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變“輸血”為“造血”, 不斷增強扶貧工作品質,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產業怎麼選 立足本地資源稟賦, 把特色資源變為優勢產業

“客商有時候打電話、有時候直接來地裡收, 也沒個准, 黑燈瞎火的也要忙著採摘、裝車。 ”回憶起去年荔枝銷售的火熱情形, 熊保福樂滋滋回味, “一棵樹產二三十斤, 賣得300多塊, 一下就收入1.3萬元。 ”

熊保福家所在的屏邊苗族自治縣灣塘鄉五家村委會三號村, 是十幾年前的移民搬遷村, 村裡幾乎沒有適宜規模化耕種的平地。 一直以來, 全村靠種植包穀、香蕉等傳統作物, 經濟效益低下, 群眾增收困難, 這兩年, 借助縣裡發展荔枝、獼猴桃、枇杷三大特色產業, 三號村村民開始試種荔枝,

去年荔枝樹開始陸續掛果, 讓村民嘗到了甜頭。

“種荔枝總算找對了路, ”羅進飛家以前種香蕉, 由於缺技術、產量少、品相差, 加之市場價格低迷, 收入越來越差, 在政府指導下, 他家種了3000多棵荔枝, 進入盛果期收入不會低於七八萬元, 對於他來說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這兩年, 屏邊荔枝聲名鵲起, 一到端午節前後, 市場火得不行, “只要市場穩定, 要不了幾年家裡就可以蓋新房了。 ”羅進飛盤算著未來的日子。

“今年的荔枝要賣到上海、北京, 拉得遠, 要保證果實均勻, 大小合適, 可以抓緊雨水到來前, 追施一次水肥。 ”在地裡, 縣農業局熱區開發辦主任楊國安向村民講解果樹管理、打花修枝技術。 上世紀八十年代從雲南農業大學畢業的老楊,

已經和屏邊的熱區農業打了一輩子交道, 經常有人問他, 為什麼屏邊的荔枝特別甜, 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 這裡溫差大、光照強、土壤適合, 再加上多年摸索的種植管理經驗, 屏邊荔枝就是好吃!

據介紹, 屏邊縣在4鎮3鄉大力發展的以屏邊荔枝、獼猴桃、枇杷三大特色產業為主的“十百千”工程, 不僅調整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 還助推了全縣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步伐。 截至目前, 全縣已累計發展荔枝7.61萬畝、獼猴桃7.51萬畝、枇杷7.23萬畝;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4105戶16524人。 建成百畝以上連片示範基地81個, 戶均50畝以上種植大戶541戶;投產面積1萬餘畝, 總產量4500餘噸, 直接經濟收入1億餘元, 實現貧困戶人均增收1153元。 2016年, 實現15200人貧困人口穩步脫貧,

減貧率29.49%。

“既立足本地資源稟賦, 又以市場為導向, 把資源變為特色優勢產業。 ”縣扶貧辦主任李學亮表示, “過去我們只見綠水青山, 卻看不見金山銀山, 如今通過產業培育, 調優種植結構,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 也要金山銀山。 ”

項目怎麼扶 突破科技、金融創新瓶頸, 提升扶貧產業品質和效益

黑永福, 50多歲, 一家4口人, 人均5分地, 為照顧生病的妻子, 他除了種地還打點零工, 日子過得艱難, 去年他加入合作社把地流轉給了紅河縣牛多樂梯田水產育苗中心, 每畝每年獲得8000元的保底分紅, 還可以到基地打工, 實現家門口就業。 “眼看自家土地快撂荒了, 心裡只能幹著急, 現在背靠水產育苗中心, 不僅有了收入, 還穩妥呢。 ”

“以前種一季水稻和兩季蔬菜, 毛收入剛剛過萬,現在增加泥鰍養殖,僅此一項收入就上萬。”猛龍村委會總支書記白福說。

扶貧產業不能光看產量,更要看品質,看發展後勁。針對貧困戶靠自身難以發展產業的困境,紅河縣成立紅楓種豬仔豬培育中心、灃圃園禽苗中心、牧野小黃牛繁育中心、牛多樂梯田水產育苗中心、工廠化育苗中心,由“五大中心”以優惠價格提供優質種苗給各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轉變。公司利用成熟的市場銷售管道,按略高於市場價格回購產品,解決了貧困戶種養什麼、怎麼種養、產品銷哪裡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引進中國林科院育苗中心、中國水產養殖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國字型大小”科研部門,強化農業項目的科技含量,為提質增產提供有力保障。2016年,通過發放仔豬、牛犢、禽苗、魚苗、泥鰍種苗、農林種苗等,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9806戶,帶動農民增收27054萬元。

扶貧開發,金融創新也不能“缺席”,越是貧困的地區,越容易成為金融的盲區。合作社、公司、協會、能人大戶等面臨著貸款難、貸款貴的困難,沒有發展的本錢。為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主導作用和聚集效應,屏邊縣出臺產業扶貧貸款方案,設立產業發展風險補償基金,金融部門按照1:10比例確定貸款額度,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扶貧產業,去年,農業銀行、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部門共發放產業貸款23600萬元,其中發放小額貸款10000萬元,涉及農戶2162戶,包括貧困戶1607戶;發放農業龍頭企業貸款3000萬元,涉及企業10家;發放其他支農貸款10600萬元,走出了一條“政府+銀行+企業+農戶”的產業扶貧發展路子。

利益如何享 真正建立起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的有效機制

一場如期而至的倒春寒,讓河口縣瑤山鄉牛塘村檸檬種植示範基地顯得有些冷寂,仔細一看,在溝溝坎坎裡依然有農民忙碌的身影。“我們用土地入股到基地,前4年有固定的租金收入,第5年起還可以參與公司總收入的10%分紅,平時我們在基地上除草、修枝,每天還有100塊的工錢。”在基地打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有興高興地說。

至2015年末,河口縣有3個貧困鄉鎮,15個貧困村,貧困人口2413戶8670人。為如期完成脫貧摘帽任務,河口縣按照“開放主動、內外互動、產業驅動、三區聯動、邊產城融合”的“四動一融合”發展思路,成立了由州縣鄉三級工作骨幹組成的15支扶貧工作隊駐村入戶。

梁子村是一個瑤族聚居村寨,屬民族直過區,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8戶328人,針對群眾思想觀念滯後、自主脫貧意識不強、產業結構單一、後續發展不足的實際,扶貧工作隊在精准識別的基礎上因村因戶施策,按人均5000元的產業扶持資金,制訂了“長短結合、種養結合”的脫貧計畫和發展規劃。

工作中,工作隊結合實際,注重讓產業發展的效益真正落到貧困戶身上,建立起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的有效機制,做到“靶向治療”與“精准投放”並舉,確保幫扶措施到村到戶到人,增加貧困戶與扶貧產業鏈和利益鏈的粘合度,讓他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確保精准“滴灌”。

一年來,15支駐村工作隊參與組織召開群眾會議494次,走訪貧困戶3001戶,制訂了15個貧困村脫貧發展規劃,到戶幫扶計畫3001個,累計整合各類幫扶資金1.66億元,實施了產業發展、村內道路、人畜飲水等工程,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力地推進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截至目前,完成了3個貧困村566戶2100人的脫貧摘帽任務。

“工作隊帶領村民發展檸檬、砂糖桔、砂仁等12種產業,實現可持續增收脫貧,現在群眾住房好了、收入高了,我們工作有了成效,脫貧攻堅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工作隊長唐飆表示,“我們相信,只要用真心、用真情,就能扶真貧。”

毛收入剛剛過萬,現在增加泥鰍養殖,僅此一項收入就上萬。”猛龍村委會總支書記白福說。

扶貧產業不能光看產量,更要看品質,看發展後勁。針對貧困戶靠自身難以發展產業的困境,紅河縣成立紅楓種豬仔豬培育中心、灃圃園禽苗中心、牧野小黃牛繁育中心、牛多樂梯田水產育苗中心、工廠化育苗中心,由“五大中心”以優惠價格提供優質種苗給各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業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轉變。公司利用成熟的市場銷售管道,按略高於市場價格回購產品,解決了貧困戶種養什麼、怎麼種養、產品銷哪裡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引進中國林科院育苗中心、中國水產養殖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國字型大小”科研部門,強化農業項目的科技含量,為提質增產提供有力保障。2016年,通過發放仔豬、牛犢、禽苗、魚苗、泥鰍種苗、農林種苗等,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9806戶,帶動農民增收27054萬元。

扶貧開發,金融創新也不能“缺席”,越是貧困的地區,越容易成為金融的盲區。合作社、公司、協會、能人大戶等面臨著貸款難、貸款貴的困難,沒有發展的本錢。為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主導作用和聚集效應,屏邊縣出臺產業扶貧貸款方案,設立產業發展風險補償基金,金融部門按照1:10比例確定貸款額度,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扶貧產業,去年,農業銀行、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部門共發放產業貸款23600萬元,其中發放小額貸款10000萬元,涉及農戶2162戶,包括貧困戶1607戶;發放農業龍頭企業貸款3000萬元,涉及企業10家;發放其他支農貸款10600萬元,走出了一條“政府+銀行+企業+農戶”的產業扶貧發展路子。

利益如何享 真正建立起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的有效機制

一場如期而至的倒春寒,讓河口縣瑤山鄉牛塘村檸檬種植示範基地顯得有些冷寂,仔細一看,在溝溝坎坎裡依然有農民忙碌的身影。“我們用土地入股到基地,前4年有固定的租金收入,第5年起還可以參與公司總收入的10%分紅,平時我們在基地上除草、修枝,每天還有100塊的工錢。”在基地打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有興高興地說。

至2015年末,河口縣有3個貧困鄉鎮,15個貧困村,貧困人口2413戶8670人。為如期完成脫貧摘帽任務,河口縣按照“開放主動、內外互動、產業驅動、三區聯動、邊產城融合”的“四動一融合”發展思路,成立了由州縣鄉三級工作骨幹組成的15支扶貧工作隊駐村入戶。

梁子村是一個瑤族聚居村寨,屬民族直過區,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8戶328人,針對群眾思想觀念滯後、自主脫貧意識不強、產業結構單一、後續發展不足的實際,扶貧工作隊在精准識別的基礎上因村因戶施策,按人均5000元的產業扶持資金,制訂了“長短結合、種養結合”的脫貧計畫和發展規劃。

工作中,工作隊結合實際,注重讓產業發展的效益真正落到貧困戶身上,建立起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的有效機制,做到“靶向治療”與“精准投放”並舉,確保幫扶措施到村到戶到人,增加貧困戶與扶貧產業鏈和利益鏈的粘合度,讓他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確保精准“滴灌”。

一年來,15支駐村工作隊參與組織召開群眾會議494次,走訪貧困戶3001戶,制訂了15個貧困村脫貧發展規劃,到戶幫扶計畫3001個,累計整合各類幫扶資金1.66億元,實施了產業發展、村內道路、人畜飲水等工程,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力地推進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截至目前,完成了3個貧困村566戶2100人的脫貧摘帽任務。

“工作隊帶領村民發展檸檬、砂糖桔、砂仁等12種產業,實現可持續增收脫貧,現在群眾住房好了、收入高了,我們工作有了成效,脫貧攻堅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工作隊長唐飆表示,“我們相信,只要用真心、用真情,就能扶真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