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77歲羅美瑜從醫54年:我喜歡當婦產科醫生

因母親罹患宮頸癌立志從醫, 為填補我省人類輔助生殖領域技術空白作出貢獻, 77歲仍堅守一線看病問診

東南網7月28日訊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的病人, 多半求子心切。 不少病人提起這裡的老醫生羅美瑜, 都會豎起大拇指:“不僅診斷準確, 而且態度很好, 我們信賴她。 ”

77歲的羅美瑜, 已從醫54年, 一頭花白短髮整整齊齊, 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當人們稱讚她的醫術和敬業時, 她淡淡地說:“我只是喜歡當婦產科醫生。 ”

一線問診

羅美瑜的門診, 從週一至週六上午, 每週有五天半。 近日, 記者採訪時看到,

生殖醫學中心門診排隊的病人沿走廊兩側牆壁蜿蜒成兩條長龍。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 來看診的病人數量激增。 如何幫助高齡婦女順利懷孕、指導她們優生優育, 成為醫生們的新挑戰。

羅美瑜是病人通往人類輔助生殖路上的第一位“守門人”, 主要任務是評估、心理疏導、提供生育策略。

“醫生, 我快40歲了。 這是我上周在別家醫院開的藥, 快吃完了;這是我前天做的檢查。 ”排到號的病人一坐下, 就迫不及待地掏出一遝報告單。

羅美瑜翻閱病人的檢查報告, 拿起筆, 在一張報告單上畫圈圈:“你看, 這份檢查報告上的指標顯示, 你的肝功能不好。 這些藥, 你吃了多久?吃藥期間, 身體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圍繞著藥要怎麼調整、吃藥期間要注意哪些事項、藥吃多久後再進行哪些複查、複查要選擇哪家醫院,

羅美瑜和病人交流了15分鐘。 病人丈夫的身體情況、平日雙方生活習慣、工作環境等, 羅美瑜都詳細詢問, 並記錄在病歷本上。

所有事項都交代完畢後, 羅美瑜輕柔地問:“明白了嗎?”看見病人肯定地點了點頭, 她也跟著點了點頭, 始終保持微笑。

從下午3時直至下班, 十幾位病人大多帶著沉甸甸的、幾乎能裝訂成冊的檢查報告、就診病歷。 而對每位病人, 羅美瑜都認真翻閱她們的單據, 在病歷上寫下重要指標、症狀等關鍵資訊。 各類化驗報告繁多, 每每翻看後, 羅美瑜都主動按一定次序幫病人整理好, 幫她們夾在病歷裡, 還提醒她們不要弄亂。

年事已高的羅美瑜仍堅守一線,

感動著病人和同事。 兩年前, 同事們看見她坐下時突然緩慢不少, 勸她檢查、休息, 她卻稱自己只是人老了腰不舒服, 不肯休息。 後來, 同事們堅持送她就醫, 才發現是腰椎壓縮性骨折。 而她在傷癒後第一時間又回到了崗位。 “病人那麼多, 你們太辛苦了, 我能幫一點是一點。 ”羅美瑜對年輕的同事們說。

領銜攻關

羅美瑜出生在醫生家庭。 父親羅彬曾是福州市區道山路一帶有名的兒科醫生。 包括羅美瑜在內, 兄弟姐妹9人中有3個是醫生。

“打從記事起, 我就看著爸爸幫助鄰居的小孩看病。 看到原本病懨懨的小朋友在我爸爸手上治癒, 蹦蹦跳跳來說‘謝謝’, 覺得爸爸好了不起。 ”而幼年時期, 母親患宮頸癌早逝, 更深深觸動羅美瑜:“那時宮頸癌沒法治癒。

當時我就想, 我要去學醫, 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 大學畢業後, 我做了婦產科醫生。 ”

省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的醫護團隊, 在省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在這支小分隊裡, 羅美瑜是元老級隊員, 她和省婦幼保健院名譽院長陳文禎教授一起, 為生殖醫學中心的創建、發展、壯大立下汗馬功勞。

上世紀90年代, 我省的人類輔助生殖領域存在技術空白, 不少病人為了求子, 只能遠赴外地。 1997年, 省婦幼保健院成立輔助生殖技術研究室, 由陳文禎、羅美瑜承擔試管嬰兒攻關專案。

“成立之初, 條件簡陋, 地盤小、儀器少、資金缺, 醫院拿了兩間病房當研究室, 只有30多平方米。 一台顯微鏡、一台培養箱、一台離心機,

就是研究室全部家當。 ”羅美瑜回憶, 陳文禎和她專門去了趟廣州參加學習培訓, 回來後領著兩個年輕人, 頂著壓力開始研究。

萬事開頭難。 卵子很小, 肉眼看不見, 當時買的顯微鏡型號不對, 卵子都找不到。 但他們從未氣餒, 經過反復操作, 逐漸掌握了取卵子技術。

1999年, 全省首例“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試管嬰兒”在省婦幼保健院成功分娩;2000年, 全省首例“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試管嬰兒”誕生, 全省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誕生;2002年, 全省首例“自然週期試管嬰兒”誕生;2005年, 全省首例“玻璃化凍融胚胎試管嬰兒”誕生;2006年, 全省首例“未成熟卵母細胞體外成熟試管嬰兒”誕生;2013年, 全省首例“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試管嬰兒”誕生……

這些成績, 凝聚著包括羅美瑜在內的整個生殖醫學中心醫護團隊的心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