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陸的國際學校為何無法超越香港的國際學校 紮心了老鐵

如今的祖國大陸, 早已經過了, 為湊齊冰箱、彩電、洗衣機“三大件”而省吃儉用的年代, 百萬戶已不足為奇;隨著收入的提升, 新中產家庭對國際教育愈加青睞;在7月15日發佈的《2017中美國際教育白皮書》中, 對大陸國際學校的迅猛發展做了詳細介紹。

與此同時, 卻又頻繁看到, 明星為了送孩子去香港的國際學校, 購置豪宅的新聞。

大陸的國際學校是否已超越香港了呢?香港的國際學校對比內地還有什麼優勢呢?又為何受到內地菁英的青睞呢?

小編今天就根據已發佈的報告, 從辦學時間和取得的成績上給大家說說中港國際學校的差距。

《2017中美國際教育白皮書》發佈會現場

還不成熟的內地國際學校

自1973年大陸第一所國際學校正式誕生,

截止到2016年底學校數目達到703所, 國際學校產業可謂是發展迅猛, 而其中民辦國際學校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從上圖可見, 2000年以後成立的國際學校數量高達617所, 但這些學校能否長久保持生命力, 卻有待時間來檢驗。

據《廣州日報》2016年10月報導, 近一年來,

深圳出現“國際學校”大躍進, 僅粗略統計, 新開的學校有十幾家。 由於很多“洋學校”匆忙上馬, 部分學校師資沒到位, 導致有學生入學後發現和宣傳出入太大, 師生流動率都比較大。

此外, 因投資方和管理團隊理念不合, 導致管理團隊不穩定等也是不少“洋學校”面臨的問題。 甚至有學校出現一年內兩校長離職、開業半年就被收購、開學一年即停止招生的情況。

“在這個問題上, 所有行業內人士都應該有所思考, 否則, 長期以往將可能嚴重影響學校發展。 ”國際學校協力廠商服務平臺CEO吳越說, 國際學校作為一個複雜的教育體系, 從宗旨、教學到招生、市場, 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治理結構、運營管理機制以及具體的操作執行系統。

然而, 現實卻是受制于投資者與辦學者的理念, 在學校管理上存在較多的非標準化、家族式管理方式和機制。

香港學校百年歷史

上述問題在香港並不存在。

香港因其歷史特殊性, 早在100多年前就誕生了國際學校。 1890年, 港英殖民政府為了滿足當時駐港官員(來自印度)及商界人士子女教育需要, 開辦了一所具有國際性質的小學--艾理斯▪卡多爵士小學。也有人認為,第一所國際學校是成立於1902年4月19日的九龍英童學校,該校1948年更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

至此以後,國際學校在香港開始生根發芽,政府也對國際學校表示支援,于1967年成立了英基學校協會。1983年,漢基國際學校成立,同期一些宗教辦學團體先後在香港開辦國際學校。

香港目前共有51所國際學校,提供41106個學位,但依然供不應求。據香港教育局報告,2016-2017學年,光是香港國際小學就缺至少4200個學位。

悠久的辦學歷史,成熟的辦學體制,讓香港本地的家長對國際學校信賴有加,甚至有內地的家長為了送孩子去香港的國際學校選擇全家移民。

學生成績

不過,單憑辦學歷史並不足以說明學校的優劣,學生的成績表現才更具說服力。

在2017年5月份國際預科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考試中,約有16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應考,共218名考生考獲滿分。香港今年有33人滿分,平均分為35.94分,亦高於全球的29.95分,香港IB考生表現優異,成績斐然!學生更獲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知名學府取錄。

其中英基學校協會轄下合共7間學校、共有15名學生考獲45分滿分;聖保羅男女中學59位考生中,有6名狀元,另有15位考獲44分的榜眼;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及加拿大國際學校各誕生1名IB狀元;而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則誕生了6名44分IB「榜眼」,19名學生考獲40分以上,連續六年有學生獲英國劍橋及牛津大學取錄。

相比於香港的捷報頻傳,內地就顯得寂靜無聲,並未收到太多關於狀元的消息。關心狀元之余,再讓我們看看兩地學校平均成績情況。

當我們解讀以上的這份表格時,還需要考慮一些其他因素,如畢業生去向、學生在大型國際比賽中的獲獎情況等。

比如英基的學生基數如此龐大還能保持如此高水準的學術表現,作為非選拔性的IB學校在保持香港國際學校的龍頭地位時還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再比如弘立這種雙語學校,學生很多都必須選擇英國語言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雙母語課程,課程的難度和閱讀量遠非一般的一門母語加一門外語課程可比。

生源差異巨大

除去成績和辦學歷史,香港國際學校與內地國際學校還有一個巨大的不同。

香港國際學校開辦的初衷,是為了赴港工作的外籍子女提供教育,課程是以各個國家的課程為藍本,宗旨是為了能讓外籍人士便於將來回國繼續學習。這就表明香港國際學校能更多的保留原有國家的課程特色;另外香港政府對於國際學校的收生是有要求的,學校招收的來港工作或投資的海外家庭子女,或持學生簽證來港就學的非本地學生必須占到學校收生名額的50%。

國際學校錄取的本地學生人數及百分比

(2008年9月調查)

而內地新興的國際學校,雖說也是為外籍子女提供教育,但更多的是為內地孩子留學海外做基礎。在《2017中美國際教育白皮書》中,國際學校在校生,仍以中國籍為主。與2016 年相比,中國籍學生占比上升達到87%(2016 年這一數字為85.43%)。

這就意味著,在香港讀國際學校真的能結識一大批來自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同學,與他們的交流相處中,能更多的學到不同的文化和習俗;而在內地上國際學校,恐怕就很難交到世界各地的同學朋友了。

開辦了一所具有國際性質的小學--艾理斯▪卡多爵士小學。也有人認為,第一所國際學校是成立於1902年4月19日的九龍英童學校,該校1948年更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

至此以後,國際學校在香港開始生根發芽,政府也對國際學校表示支援,于1967年成立了英基學校協會。1983年,漢基國際學校成立,同期一些宗教辦學團體先後在香港開辦國際學校。

香港目前共有51所國際學校,提供41106個學位,但依然供不應求。據香港教育局報告,2016-2017學年,光是香港國際小學就缺至少4200個學位。

悠久的辦學歷史,成熟的辦學體制,讓香港本地的家長對國際學校信賴有加,甚至有內地的家長為了送孩子去香港的國際學校選擇全家移民。

學生成績

不過,單憑辦學歷史並不足以說明學校的優劣,學生的成績表現才更具說服力。

在2017年5月份國際預科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考試中,約有16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應考,共218名考生考獲滿分。香港今年有33人滿分,平均分為35.94分,亦高於全球的29.95分,香港IB考生表現優異,成績斐然!學生更獲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知名學府取錄。

其中英基學校協會轄下合共7間學校、共有15名學生考獲45分滿分;聖保羅男女中學59位考生中,有6名狀元,另有15位考獲44分的榜眼;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及加拿大國際學校各誕生1名IB狀元;而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則誕生了6名44分IB「榜眼」,19名學生考獲40分以上,連續六年有學生獲英國劍橋及牛津大學取錄。

相比於香港的捷報頻傳,內地就顯得寂靜無聲,並未收到太多關於狀元的消息。關心狀元之余,再讓我們看看兩地學校平均成績情況。

當我們解讀以上的這份表格時,還需要考慮一些其他因素,如畢業生去向、學生在大型國際比賽中的獲獎情況等。

比如英基的學生基數如此龐大還能保持如此高水準的學術表現,作為非選拔性的IB學校在保持香港國際學校的龍頭地位時還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再比如弘立這種雙語學校,學生很多都必須選擇英國語言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雙母語課程,課程的難度和閱讀量遠非一般的一門母語加一門外語課程可比。

生源差異巨大

除去成績和辦學歷史,香港國際學校與內地國際學校還有一個巨大的不同。

香港國際學校開辦的初衷,是為了赴港工作的外籍子女提供教育,課程是以各個國家的課程為藍本,宗旨是為了能讓外籍人士便於將來回國繼續學習。這就表明香港國際學校能更多的保留原有國家的課程特色;另外香港政府對於國際學校的收生是有要求的,學校招收的來港工作或投資的海外家庭子女,或持學生簽證來港就學的非本地學生必須占到學校收生名額的50%。

國際學校錄取的本地學生人數及百分比

(2008年9月調查)

而內地新興的國際學校,雖說也是為外籍子女提供教育,但更多的是為內地孩子留學海外做基礎。在《2017中美國際教育白皮書》中,國際學校在校生,仍以中國籍為主。與2016 年相比,中國籍學生占比上升達到87%(2016 年這一數字為85.43%)。

這就意味著,在香港讀國際學校真的能結識一大批來自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同學,與他們的交流相處中,能更多的學到不同的文化和習俗;而在內地上國際學校,恐怕就很難交到世界各地的同學朋友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