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軍人本色”永不變:炮火前線的駕駛員 和平年代的“中國好司機”

“出車前多看兩眼才放心, 萬一發現了問題, 還來得及調整。 ”26日中午, 在江蘇省南通市公交捷運公司, 一名身材高大的駕駛員走出休息室, 前往“熱火朝天”的公交停車場檢查車況, 為13時45分準時發車作準備。

他是公安部授予的“中國好司機”, 一身駕駛本領源自軍營、煉於戰火。 退伍前, 他主動請纓, 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民間稱“對越自衛反擊戰”), 於隆隆炮聲中駕車穿越火線;退伍後, 他不離本行, 成為公交文明先行者, 于斑馬線前帶頭停車禮讓行人。 他叫葛漢林, 今年59歲, 一名從炮火中走出的駕駛員, 始終用行動踐行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軍人本色。

“聽說同鄉一熟人在戰鬥中犧牲了, 我就更加迫不及待想上戰場。 ”1979年, 中越邊境之戰打響, 葛漢林還是濟南軍區炮十二師十五團的一名“新兵蛋子”, 噩耗傳來, 不但毫無畏縮, 反而激起他一腔熱血。

1984年, 炮十二師的兩個團接到參戰指令, 但葛漢林所在隊伍不在其列。 “戰場不是任誰想去就能去的。 ”已是駕駛班長的葛漢林, 自認技術過硬、表現優秀, 經積極上報批准, 被調往滕州二十四團炮兵連擔任駕駛員, 負責戰地物資及傷患運送, 如願以償奔赴中越作戰最前線--雲南老山地區。

“炮彈從頭頂飛過, 在陣地上爆炸, 神經時時刻刻緊繃著。 ”葛漢林說, 日夜不停的巨響攪得人寢食難安, 上百門152毫米加農榴彈炮齊發, 震得地動山搖, 人感覺像是飄了起來, 腦袋裡嗡嗡作響, “一天下來, 炮兵們被震得耳鼻出血, 戴耳塞也不管用, 聽力嚴重受損。 ”至1985年撤離的一段時間, 葛漢林坦言簡直度日如年, 他深切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離開戰場後多年, 他都得依賴藥物才能入眠。

1989年, 葛漢林脫下戎裝, 從部隊轉業。 當時, 正值南通組建外貿公司, 急需駕駛員。 葛漢林駕駛經驗豐富, 又是黨員, 被公司一眼相中, 負責拖運集裝箱。 2010年, 葛漢林又輾轉進入南通市公交總公司, 目前在公交捷運公司擔任廠包車駕駛員, 為企業提供接送服務。 轉業不轉行, 葛漢林的手幾乎未離開過方向盤。

(葛漢林工作照)

當兵上戰場不含糊, 轉業作服務同樣如此。 “部隊鍛煉軍人氣質, 現在的很多習慣都是當兵時養成的。 ”葛漢林說, 部隊裡一聲令下, 最快三五分鐘內就得集合完畢, 車子說上就上, 拉得出、跑得快, 事前準備要充分, 戰場之上更是如此。 強烈的准點意識、提前意識, 讓葛漢林的服務無可挑剔, 駕駛公交六七年來“零差評”, 一封封來自乘客的表揚信, 像是一枚枚軍章, 記錄著他在公交崗位的“赫赫戰功”。

憶往昔, 葛漢林感慨萬千, 說得最多的就是珍惜和平年代歲月靜好。如有“如果”,他不願再遇戰爭,不再輕言奔赴沙場;但對於當兵,他無怨無悔,因為保家衛國,既是軍人天職,也是公民義務,七尺男兒更應敢為人先。

說得最多的就是珍惜和平年代歲月靜好。如有“如果”,他不願再遇戰爭,不再輕言奔赴沙場;但對於當兵,他無怨無悔,因為保家衛國,既是軍人天職,也是公民義務,七尺男兒更應敢為人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