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法是追求生命圓滿覺醒的修證體系——潘麟導師講授《金剛經》2

1.什麼是“佛法”?

佛法就是通過修行達到成佛之目的的方法與途徑。 佛法傳自於誰?傳自于佛和菩薩。 佛菩薩把自己的證悟過程公佈出來,

讓我們也通過他們已經成功了的道路獲得成功, 即經過切實的身心修證而達到佛菩薩所特有的境界與覺醒。 這個時候我們和佛的視角是平視關係, 不是仰視關係。 這與信徒與教主之間的關係, 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

2.眾生與佛陀的關係

在佛法中, 眾生與佛陀是什麼關係呢?是平視關係, 是迷與覺的關係。 佛陀無非是比我們生命覺醒得早一點, 我們比佛陀的生命覺醒晚了幾天, 僅此而已。 除去時間上的前後因素, 我們與佛陀沒有本質差別。 我們不比佛陀少一點, 佛陀也不比我們多一點, 這就是《心經》裡講的“不增不減”——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佛陀與生俱來的般若智慧與我們的般若智慧是一樣的, 是無二無別的。

佛陀有一個實相般若, 我們也有一個實相般若, 佛陀只不過是早幾天把他的實相般若, 通過身心的實修實證而徹底地彰顯了出來, 我們只不過是遲上幾天而已。 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成為佛陀的“神奴”或“佛奴”, 沒有必要對佛陀進行萬般膜拜, 過分仰視,

搖尾乞憐, 大家誰都不能拯救誰——都是自己拯救自己。 如果沒有開顯般若智慧, 釋迦牟尼比我們更像一個凡夫。 釋迦牟尼之所以是釋迦牟尼, 無非就是因為他的般若智慧彰顯後拯救了他, 讓他到達了解脫和圓滿的彼岸。 我們經過切實的修行, 同樣也可以通過彰顯我們與生俱來的般若智慧, 來拯救我們自己, 把我們自己拯救到彼岸, 僅此而已。

3.佛陀也是人

“佛陀”在梵語中的意思就是“覺悟或覺醒了的人”, 引申之意為“實現了人生終極關懷, 達到生命圓滿的人”。 總之, 佛陀是人, 他是由一個極普通的人經過努力成長, 圓滿實現人生的聖人。 既然他通過努力能實現, 我們也是人, 我們通過努力當然也能實現和達成。 ——佛陀在世時用了四十九年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你們不要自暴自棄, 你們只要通過正確的努力和修行, 必定成佛——成為和我一樣的佛, 請不要懷疑!你們是待覺悟者, 而我只是已覺悟者。 僅此而已!”這相當於一個是已經大學畢業的人, 一個是很快要上大學的人, 或正在上大學的人。

4.佛法強調自度

在佛法的精神中, 非常強調自度自救, 即使對釋迦牟尼進行禮拜、磕頭, 也僅僅是為了表達某種尊重和敬意而已;而在佛教徒那裡, 禮佛、拜佛是為了獲得佛陀超自然之神力的救贖。 在外相上看, 同樣是對佛陀的禮拜、磕頭, 但其動機與性質則存在著巨大的差別。 好比我們給父母磕頭一樣, 不是為了得到父母的救贖, 而是為了表達對生身父母的感恩與尊敬。

在佛法的精神中,對佛菩薩磕頭禮拜,其動機亦複如是,僅僅是表達我們的一個敬意,不是希望從佛菩薩那裡獲得多麼大的救贖。因為佛法教導我們,沒有誰可以拯救誰,所有的拯救都是般若的拯救,連佛自己都是般若拯救的,他又有何能來拯救我們?《心經》裡明確地說,般若是三世一切佛之母,一切佛都是從般若這個母親中生出來的。

在過去,般若生下了釋迦牟尼;在當代,般若同樣可以讓我們再生。般若是一切佛陀之父母,這就是佛法。佛法是用來證悟的,是用來修行的,這裡面沒有迷信——盲目的、非理性的信仰,只有在理性和知性所護衛下的生命覺醒,只有身心切實修證下的生命覺醒。

5.佛法的精神——求證而非信仰

佛法的精神是非常科學的精神,不容許有迷信,每一步都要親證。就像現在的科學家一樣,提出一個假設或學說,馬上就要到實驗室裡去驗證其真假,經過一番驗證後,發現錯了就改正,正確就肯定下來。但不管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是在實驗室通過某種方式檢驗它,而不是盲目地迷信它,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

佛法是最具科學精神的,因為佛法不准許信仰,信仰阻礙佛法的成長,就像信仰阻礙科學驗證一樣。試問科學家在從事科學活動時,怎麼能有信仰呢?科學家只准許提出科學假設,然後通過相應的實驗方式,來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故而修佛法的人,都是生命科學家,都必須具備一切科學門類所共通之精神——求證精神。故佛法提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一定要有所質疑,有疑才能有悟。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是在大疑的基礎上,才最終獲得大徹大悟的。沒有大疑就不會有大悟。質疑精神,求證精神,才是佛法修行(或者叫生命實踐)的真精神。

ISBN978-7-5085-3613-2 作者:潘麟 定價:45元 五洲傳播出版社2017年

附錄:

佛教、佛法與佛學區別在哪裡?

在佛法的精神中,對佛菩薩磕頭禮拜,其動機亦複如是,僅僅是表達我們的一個敬意,不是希望從佛菩薩那裡獲得多麼大的救贖。因為佛法教導我們,沒有誰可以拯救誰,所有的拯救都是般若的拯救,連佛自己都是般若拯救的,他又有何能來拯救我們?《心經》裡明確地說,般若是三世一切佛之母,一切佛都是從般若這個母親中生出來的。

在過去,般若生下了釋迦牟尼;在當代,般若同樣可以讓我們再生。般若是一切佛陀之父母,這就是佛法。佛法是用來證悟的,是用來修行的,這裡面沒有迷信——盲目的、非理性的信仰,只有在理性和知性所護衛下的生命覺醒,只有身心切實修證下的生命覺醒。

5.佛法的精神——求證而非信仰

佛法的精神是非常科學的精神,不容許有迷信,每一步都要親證。就像現在的科學家一樣,提出一個假設或學說,馬上就要到實驗室裡去驗證其真假,經過一番驗證後,發現錯了就改正,正確就肯定下來。但不管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是在實驗室通過某種方式檢驗它,而不是盲目地迷信它,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

佛法是最具科學精神的,因為佛法不准許信仰,信仰阻礙佛法的成長,就像信仰阻礙科學驗證一樣。試問科學家在從事科學活動時,怎麼能有信仰呢?科學家只准許提出科學假設,然後通過相應的實驗方式,來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故而修佛法的人,都是生命科學家,都必須具備一切科學門類所共通之精神——求證精神。故佛法提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一定要有所質疑,有疑才能有悟。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是在大疑的基礎上,才最終獲得大徹大悟的。沒有大疑就不會有大悟。質疑精神,求證精神,才是佛法修行(或者叫生命實踐)的真精神。

ISBN978-7-5085-3613-2 作者:潘麟 定價:45元 五洲傳播出版社2017年

附錄:

佛教、佛法與佛學區別在哪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