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918年孫中山不顧民眾安危命海軍炮擊廣州城?

1918年1月3日晚, 廣州城居民尚在殘冬的夢中酣睡, 忽然, 一聲聲震耳欲聾的炮聲, 劃破寒風, 驚醒了全城居民, 炮聲持續了兩個小時,

依稀還夾雜著零星的機關槍聲音。 循聲看去, 炮聲是從城外白鵝潭上的軍艦發射出來, 炮彈越過古城上空, 射向觀音山上的督軍府。

這場面說的可不是陳炯明叛變———當時觀音山上督軍府裡, 住著新任廣東督軍莫榮新, 他屬於桂系陸榮廷的心腹。 護法戰爭初期, 面對當時北洋政府揮師南下的態勢, 陸榮廷表面上與孫中山的廣州軍政府合作, 軍政府當時也要面對軍餉缺乏, 人心渙散的境地, 兩派在廣州便相安無事了一段短暫時期。 待戰事稍穩定, 桂系與孫系的矛盾, 便越發突出。

孫要擴展軍政府勢力, 在廣東到處徵兵, 陸榮廷曾對胡漢民多次提出抗議, 軍政府於是下令暫緩徵兵, 不過暗地裡各地仍在繼續。 1917年底, 莫榮新下令各縣,

將孫系派出的徵兵委員當做“土匪”一律槍斃。 12月初, 更將軍政府衛戍隊連長和五十名新兵當作“土匪”處決, 孫中山決定發動軍事行動教訓桂系。

大元帥要動手, 可是誰來出兵?至少在法理上, 莫榮新是合法的督軍, 何況莫手裡有兵權, 觀音山上有炮臺, 炮口正對著白鵝潭和大元帥府, 真要打起來, 塗炭的是城裡的無辜平民。 不過孫主意已定, 當時他能指揮得動的兵力並不多, 一下想到了程璧光的海軍艦艇。 程璧光帶來護法的艦隊之中, “豫章”號的艦長潘文治對孫中山一向敬重, 聽到這計畫後, 表示自己獨力難支持, 要加多一艘船幫助, 遂與“同安”號艦長一起, 淩晨出發駛到白鵝潭。

孫中山這次冒險行動, 其下屬也多表示反對,

在孫的計畫中, 除向督軍署所在地觀音山轟擊外, 同時命令朱執信促李耀漢、李福林等同時發難, 許崇清、鄧鏗、羅翼群協助陳炯明回應舉事。 陳炯明認為此舉“冒險”、“輕率”, 按兵不動, 袖手旁觀。 滇軍雖經大元帥參議劉德澤運動, 但因第四師師長方聲濤、旅長朱培德、張維新等極力反對, 亦不能行動。 其他部隊則表示中立, 徘徊觀望。

船駛到白鵝潭中央, 孫下令開炮, 由於沒有海軍總長的命令, 加上顧慮傷及城內民眾, 船上沒有人敢動手, 據文獻記載, 孫中山“親發數炮”, 又督促炮手連發七十余炮。 ———孫中山早年被人稱為“孫大炮”, 這下子, 倒真是名下無虛了。 但孫放炮後, 陸上部隊並沒有響應動手。 由於孫之前的多方聯絡, 早已有線人報到莫榮新耳中,

他並沒在炮擊中受傷, 同時下令督軍府及各衛戍陣地熄燈不准還擊, 避免了更多的傷亡。

三年前, 在一堆書店收來的舊紙中, 揀出了這幅當年《時報》印發的傳單(廣東人叫街招), 大大的木戳上刻著三行字:“廣東省城近日之擾亂, 變生倉猝, 傳聞異詞, 究莫得其真相, 近已探悉系孫文等聲稱莫榮新等阻撓軍政府行動, 未能達其目的, 故飭令豫章同安兩軍艦向督軍署開炮數小時, 現已平息, 民眾莫慌。 ”用小說家的話說, 這就是“安民告示”了, 《時報》的言辭頗為中立, 並不偏袒任何一方, 紙張邊沿已經發黃破損, 幸好當時某個熱心的“民眾”把這小紙片保留到今天。

這起衝突的結局, 影響甚大, 程璧光得知兩艦私自發炮,

認為有韙法制, 大為震怒, 雖不便怪罪大元帥, 亦將兩艦長撤職。 孫的手下如朱執信等, 卻因此認為程有二心, 遂下手將其刺殺, 為平息海軍將士情緒, 孫中山下令國葬程璧光, 並將其銅像樹立在珠江邊, 銅像豎立了四十餘年, 默默看著江水和穿梭的艦艇, 一直到文革禍起, 被今日的工人塑像所取代。

本文作者:梁基永 原題為:“孫大炮”名不虛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