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民熊慶華的畫家夢:在嘲笑中畫了20多年,被稱“畢卡索”

一小時不到, 畫布上出現了一匹牛駝著一個少年和少女的輪廓, 少女裸露著胸脯, 似要從奔跑著的牛身上滑落。

熊慶華開始上色, 他一隻手插在褲子口袋, 或畫, 或低頭沉思, 或轉身在筐子裡尋找合適的顏料, 時而他又後退幾步, 琢磨整體佈局。

熊慶華在自己的畫室內畫畫。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1976年出生的熊慶華是湖北仙桃永長河村村民, 在這個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的村莊裡, 他差不多是唯一留守的男青年。 他在這裡生活了40多年, 不種地, 不工作, 不出門, 整天躲在家裡畫畫。

在前35年裡, 他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毫無前途可言的人, 村民稱他“蠢材”。 但如今大家開始叫他畫家。 不僅如此, 外界甚至還有人把他稱為“中國畢卡索”。 今年3月26日, 他的第三個個人畫展又將在北京開幕。

鄉村城堡

“噢, 是那個畫家啊!”司機沒問具體地址, 徑直從鎮上開往村裡。 路不寬,

但幾乎沒人。 繞了幾個彎, 車子就被油菜花包圍了。

“喏, 就那兒!”沒等記者反應過來, 司機指著遠處一個尖尖的綠屋頂喊道。 在一群大同小異又毫無美感的建築中, 它顯得鶴立雞群。

熊慶華的“城堡”, 建築風格在村裡顯得很特別。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熊慶華主動走上前與澎湃新聞, 他也不跟你說。 ”在父親熊光元看來, 熊慶華一直到現在“搞這個事”, 也是他這個性格造成的。

熊元光夫婦都是農民, 在繪畫方面無能為力, 但他們也不強迫他幹農活。

“小時候畫畫, 周圍人對你更多的是讚賞。 一個人有特長, 別人總會對你另眼相看。 後來慢慢長大, 又不去做事, 別人好像感覺你這個人一生會廢掉。 ”熊慶華已經慢慢感受到周圍人態度的變化。

那段時間, 邁克爾·傑克遜剛開始流行, 他買了一盤磁帶, 每天用收音機放傑克遜的歌, 邊聽邊畫畫。 “鄰居都聽得吵死了, 都說你怎麼天天聽一些哭啊吵架的東西。 ”

村裡和他同齡的孩子, 基本都出去打工了。 冷嘲熱諷越來越多, 父親熊光元有時也忍不住說:“你(幹嗎)非要搞這個事,

你那些讀美院的同學也沒搞成功。 ”

同樣喜歡畫畫的同學雷才兵走上了另一條路。 他初三參加了美術培訓班, 考上了中等師範學校美術專業, 畢業後被分配到鎮上當老師, 當時鎮上已經有了美術教師, 便派他教數學。

教書頭幾年, 雷才兵還隨身帶個速寫本, 閒暇之餘畫些東西。 後來有了其他的興趣愛好, 開始打籃球、乒乓球, 慢慢就不畫了。

非議在熊慶華結婚後達到頂峰。 1998年, 經人介紹, 他認識另一個村莊的女孩付愛嬌, 她比他小一歲, 認識10個月後, 兩人結婚了。

“那是到了一個年紀吧, 可能要完成父母的期待, 或者任何一個年輕人要完成的任務。 ”他總結自己婚姻的起源。 至於愛情, 他害羞地笑起來,

“哈哈哈……這怎麼說”。

他稱呼妻子是“最親的人”, 畫畫煩躁的時候可能只對“認為最親的人”發火。

熊慶華在房間牆壁上給妻子畫的畫像

付愛嬌起初對丈夫“整天畫畫”的事一無所知, 知道後一度對他崇拜不已。 兩人婚後育有一子, 但隨著孩子長大, 付愛嬌越來越希望丈夫可以出去打工掙錢, 熊慶華依然不願意。

小學四年級就輟學的付愛嬌沒有什麼技能。2003年,她決定獨自去深圳打工。妻子離開後,經不住鄰里家人的輿論壓力,熊慶華決定外出打工,這是他第一次離開仙桃。

他去了一家工廠流水線,負責清理手錶外殼上的毛料。他一天清理200多個手錶,而他身邊一個老頭一天可以做幾千個。熊慶華覺得自尊受挫,三天后,招呼也不打就走了。

2006年,熊慶華又做了第二次嘗試。他得知深圳有個大芬村,很多人在那裡做畫工。

大芬村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有60多家規模相對較大的油畫經營公司,1200多家畫廊、工作室以及繪畫材料門店。

熊慶華打算去找個畫畫的活兒,他把作品帶去了,結果畫廊老闆提出各種質疑,說“你都畫了些什麼東西啊,你的基礎根本不行啊”。

一直夢想成為最偉大畫家的熊慶華,心裡落差非常大,“想死的心都有”:“努力了這麼多年,一下子就被人全部抹殺了。”

但過了幾天之後,他又恢復了“打不倒的小強”本色:“你瞧不起我,我偏要在這一行做出成績來。”

那天晚上,熊慶華去廠裡接妻子回租住的小屋。路上,妻子一直勸他安安心心找一份工作,“堅持一年,我們一起回去。”這是付愛嬌當時最低的要求。

熊慶華卻突然煩躁起來,“我永遠不會在工廠做事!”他一甩妻子的手,悶著頭就往前走。通往出租屋的路黑黢黢的,付愛嬌喊住他,說:“你要往哪裡去?”熊慶華心裡也覺得很好笑:“是的,我能往哪裡去呢?”

“獨狼”

最困難的時期,有鄰居勸誡付愛嬌奪掉他的畫筆,偷掉他的畫具。但後來,妻子也心灰意冷了。“他就像個小孩子一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懷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情回到村裡後,熊慶華覺得一生畫畫如果沒什麼名堂也就沒什麼名堂,大不了種田嘛,反正在農村也不會餓死。

村子裡早已閒話四起。“各種各樣難聽的話都有,什麼最沒有用的人啊,蠢才啊……就連父母也時不時影射自己為蠢材。”

2015年的作品《揚穀》

“蠢材”是當地對一個人最低的評價,逆反心理很重的熊慶華覺得,“他們越說,我就偏要向那個方向走。”

他每天帶著兒子一起畫畫,兩人一塊在牆上塗鴉。兒子把下麵的牆塗完了,他又拿著梯子爬到房頂上畫,牆壁全部畫滿了後,他索性把牆都粉刷了重新畫。

永長河村主要種植水稻,外加小麥和油菜。家裡的收入完全靠著妻子打工,父母種地、養魚塘。付愛嬌在電子廠打工,每個月工資不到1000塊,每年回家,她把錢一股腦都給丈夫用。

“我從父母那裡要不到錢畫畫,只能跟老婆要點,自己再打點零工,摸摸蝦。”為了買筆和紙,熊慶華去田溝裡摸泥鰍,挖鱔魚。

但他做這些事都堅持不了十天。“做十天之後我就各種怨言,找各種理由不幹了,你把錢給我吧。錢一到手,我就去買繪畫材料,沒錢了我又去給人做事。”

他不是一個好的莊稼漢,農活基本都幹不好。也插過秧,但插得既慢也不規範。送牛奶是他堅持時間最長的一份工作。2007年,他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給村民送牛奶,一直送到七點半左右。這不會影響他畫畫,也買得起油畫材料了。他一個月大概賺900塊錢,堅持了一兩年。

熊慶華的創作靈感大都源於農村生活,但他的畫筆落到畫布上有種幽默的天馬行空。比如,幾個孩童踩到西瓜皮摔倒了,他畫裡的西瓜皮碎片漫天飛舞,孩子們手舞足蹈,動作誇張。

坐在門口閒聊的鄰居議論著他的畫:“我們老看他畫,就搞不清楚什麼名堂”;“太深奧了也不懂,我們只能有時候看得懂”;“有的是打魚,有的是玩耍……”

他從不在乎村裡人的眼光。“我一直認為,做藝術就是純粹自我,過多地在乎別人的眼光是做不好藝術的。”他形容自己從小就像只獨狼,喜歡一個人到處跑,玩耍也不合群。

“他認為我們不懂,跟他談不到一塊。”父親熊光元一邊在磨刀石上磨著鐮刀,一邊嘟囔說:“我們要是發表一點看法,他就說你不曉得!”

妻子付愛嬌身形微胖,有張溫和的圓臉。她今年39歲,普通話帶些方言口音,回答問題時總是羞澀地笑起來。有時無聊,付愛嬌也會來看看丈夫畫畫。她並不都能看懂,但也不會去問,擔心丈夫說她“操冤枉心”。

結婚之初,熊慶華曾跟妻子交流過幾次畫畫,但感覺說的不合自己胃口。“她指出應該怎麼畫、應該畫什麼後,我就不想跟她說了。”

2010年的作品《老鷹捉小雞》

大多時候,付愛嬌扮演的是一個勤懇而任勞任怨的主婦角色。她打工賺錢,照顧丈夫和兒子的起居,幾乎從不參與熊慶華的創作。

畫家

2003年,在當了8年鄉鎮中學教師後,26歲的雷才兵嫌工資太低,地方太小,辭職去了深圳打工。

在深圳的那些年,雷才兵沒有見過熊慶華,但他偶爾會聽說,熊慶華還在家裡畫畫,賺不到錢,很孤僻。“當時覺得他這個人很固執,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做這麼久。”

2009年,兩人偶遇。雷才兵記得,當時熊慶華完全是一幅農民打扮,整個人甚至比一般的農民還要沉默,“他很內向,孤僻,不自信。”

雷才兵問他在幹嘛?“我說我在畫畫,就覺得很醜(丟人)。”熊慶華很不好意思。此時的熊慶華正處於人生中很絕望的時刻,他再次面臨著是否要出去打工的抉擇。

雷才兵想看看他這些年都畫了些什麼。一進他家,就看到大門上熊慶華畫的門神,二樓有個房間是熊慶華的畫室,天花頂上、牆壁上、木床上、畫架上都是他的畫。他沒錢買畫框畫布,只得自己用木頭做畫框,蒙上白布就畫,有時布不好,破了,他就隨隨便便作為裝飾訂在牆上。

雷才兵驚奇不已,拿著相機到處拍。他喜歡這些畫,在他看來熊慶華的畫貼近現實,“但不是純寫實,而是經過了提煉、誇張”。

之後,雷才兵在一些論壇上開了帖子,陸續上傳熊慶華的作品。過了兩三個月,網上反響很好。

過去從未接觸過網路的熊慶華,世界像是被打開了。他原本只是期待雷才兵能把他的畫介紹給某個老闆,給自己找份工作。但沒想到網路上有這麼多人喜歡自己的畫,雷才兵告訴他,每天要頂一下帖子,帖子才不會沉,讓他再發點畫過來。

熊慶華像是看到了希望,他加緊創作。為了拍畫傳給雷才兵,他買了人生第一台卡片相機。周圍的鄰居都說他瘋了,花1000塊錢買這個東西。

2010年,他賣出人生第一批畫。一位女士打電話聯繫到雷才兵要買畫,雷才兵告訴了熊慶華。熊慶華興奮得難以形容,他什麼都沒說,有點不敢相信。

“當時最大的希望是一幅畫賣兩三百塊錢,像大芬村一樣。”他從來沒想過自己的畫會有人買,甚至也不知道如何定價,他去問雷才兵,最終以1000元一幅賣了5幅畫。

“當時對我來說,是一筆鉅款。鄰居說,啊,一幅畫一千啊,誰這麼蠢啊。”他回憶時,又忍不住咧開嘴笑了。

2013年作品《漁民》

熊慶華當時不善言辭,普通話又不好,溝通很困難,最終還是熊才兵幫他談下這筆交易。由於畫框很大,郵政不讓寄,鎮上又沒有快遞,熊慶華只能把五幅畫堆起來背到仙桃市區物流處寄送。

賣了第一批畫之後,他給自己買了台電腦,開始自己發帖,賣畫。網上的作品吸引了他後來的策展人郭宇寬。

郭宇寬對那些畫“過目不忘”,從北京一路南下,尋到熊慶華家。“不像北京宋莊,那地方沒有一點藝術氣息。”郭宇寬回憶說。

熊慶華從床底拉出來好幾幅畫給他看。後來,郭宇寬把身上的2萬塊錢都給他了,以5000元一幅的價格買了幾幅。他告訴熊慶華,以後每個月買他一幅畫,並且給他5000元工資。

2014年,郭宇寬開始做畫廊,要給熊慶華辦展。2015年1月和2016年7月,熊慶華先後兩次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畫展。

辦展後的熊慶華像是在藝術界騰空出世,被很多人關注,也有褒貶不一的評價。

郭宇寬說,最早一些藝術評論界的人不認可他,美院的畫家說他畫的一點都不好。“熊慶華是野路子殺出來的,美院的人學了一輩子基本功,所以抵觸比較大。”

畫家黃志瓊覺得,熊慶華的畫的確是有些想像力,帶點詼諧、調侃。但他認為熊慶華的畫屬於農村風俗畫類型,不是藝術作品,不能進入當下的藝術語境。“他的畫不少人很喜歡,是因為很容易明白作品裡的故事”

郭宇寬認為,熊慶華的天性裡有著詼諧樂天的部分,“在窮成這樣的一個地方創作,他不是愁眉苦臉的,是自得其樂的。”

對於一直習慣獨自琢磨的熊慶華來說,藝術上的規範需要遵從,不能完全打破,“比如說,構圖上怎樣保持均衡,色彩上如何調配。”

但他同樣堅持,畫畫是一種出於人本能的東西,過於強調基本功這套思想是過時的。“像羅忠義,他這麼高深的美術工底都不做寫實,你還強迫後來的人再去學這些,有什麼意義呢。”

他到外面也很少跟人交流繪畫,“基本上都是客套話,他們的某些觀點我也不會贊同。”

“熊熊火”

8年來,熊慶華的畫早已從單幅一千元漲到六七萬元。他不再是村裡“沒有用的人”,而是人盡皆知的畫家。他現在有了一個學生,是村裡喜歡畫畫的孩子。

雷才兵感覺熊慶華如今比過去開朗自信很多。原來基本不跟外人接觸的他,今年春節還去參加了初中同學聚會。採訪期間,熊慶華的幾個初中同學來看他,還有同樣愛好攝影的朋友專門從市區開車來拜訪他。

但如果沒有朋友來,他也不覺得孤單。幾十年來,他早已習慣了一個人。成名後,除了給自己建了個“城堡”外,他的生活基本與之前一樣,他不買車,不買房,也依然不愛出門。

2014年作品《馱》

互聯網為他解決了生活和創作材料的問題。過去沒有網路,他經常坐三個小時的公車去武漢買繪畫材料和書。“那時畫布很重,顏料也很重,我用一個蛇皮袋裝滿,然後扛回來。”

現在,需要什麼材料,他都從網上買,畫畫累了,就去做些手工,修理一下噴泉。畫室的建築都是他自己設計建造的,畫室外面掛著“滌渡”兩個大字,是熊慶華起的名字,表示“在河邊畫畫”。

他對一切視覺傳達的東西感興趣,如今最大的支出是攝影,買了各種頂級相機和鏡頭。去年春節,他買了無人機玩航拍,想從天空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

郭宇寬曾問熊慶華要不要來北京發展,熊慶華說還是喜歡鄉村的環境,他在城市裡很迷惘,走在街上都會迷路。雖然他並不喜歡村裡的人,也不喜歡他們討論的話題,但時間久了,他又會很想見那些村人。

“這個地方是我創作的根,離開這個地方,感覺也不想畫畫了。”他緩慢而又慵懶地說著,“只有住在這裡心才能靜下來,才能天天想如何畫畫,怎麼畫。”

鳥在林子裡叫著,嘰嘰喳喳,農村的婦女們在“城堡”外頭聊天,也是嘰嘰喳喳。當熊慶華沉浸在畫室裡時,付愛嬌帶孩子,忙家務,或者跟一群村民坐在門前的小板凳上曬太陽,他們閒聊,話題無非孩子、麻將這些瑣事。熊慶華從不參與,“跟他們談不攏。”

付愛嬌不再出去打工,人們羡慕她,總算熬出了頭。過去獨自在外打工時,有時在路上看到別的夫妻或情侶,付愛嬌常常失落。但熊慶華沒有對妻子感到過內疚,“因為我要畫畫,要是內疚,肯定沒法畫畫了。”

付愛嬌感到丈夫不夠關心她,她說著說著就眼裡泛淚。今年情人節,她說,過情人節了啊。熊慶華說,情人節是給情人買東西,又不是給老婆買東西。

熊慶華唯一為妻子做過的事還是畫畫。在舊屋二樓的臥室裡,床頭牆壁上有一張妻子穿著婚紗的巨幅畫像,這是2004年、2005年妻子在外打工時,熊慶華陸陸續續畫完的。“因為我們結婚時沒有拍婚紗照,她就老要我補拍,我一直不肯。我覺得結婚都好幾年了,沒必要浪費錢拍。”於是他就親自在牆上畫妻子的畫像。

熊慶華的攝影作品

畫畫已經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它影響。畫得很有感覺,心情就會很好;畫得很糟糕,心情也會很糟糕;如果哪天不畫又覺得很失落。

有時畫畫煩躁,跟他說話都會被罵。要是妻子對罵,他就暴跳如雷了。妻子被吼了後,就一個人躲在床上偷偷哭。

這時,畫畫再次成為熊慶華逃避現實的出口。他從來不去哄妻子,“我被她弄得心情煩躁,就要靠畫畫去調節,直到自己心情好一點。”

對他來說,畫畫一直都高於一切,他時常感歎畫畫的時間還不夠,“每天畫一下一天就過去了。”

他的朋友鄭剛打扮整齊入時,倚著池邊的欄杆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他的莊園,一直不斷在建設,去年來的時候還沒有柵欄。”

原本,鄭剛想叫熊慶華一起去武漢拍照,但熊慶華不去。他喜歡自己安排事情,不希望畫畫節奏被打亂。

畫室裡到處都是畫,剛完成的、未完成的,油蹟未幹,他提醒我們不要弄到身上。隨後,他展示了櫃子裡這兩個月的作品,將近10幅。

他從2008年真正開始創作,一年創作5-10幅畫。2010年後,他開始要求自己一個月保持創作4幅畫的頻率。他的目標是一生畫2000幅油畫。

前幾天,一個70多歲的老人去拜訪他,自我介紹說畫畫一生,沒有成功。“如果我不被認可,可能跟他一樣。”熊慶華時常有危機感,一想到萬一哪天自己的畫別人不喜歡了,就覺得恐懼。

他現在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多吃飯,大概9點開始畫畫,一畫就畫到晚上10點。他覺得自己在繪畫方面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想創造自己的繪畫風格,“辨識度非常高,讓別人一看就知道,啊,這是熊慶華的畫。”

熊慶華依然不願意。

小學四年級就輟學的付愛嬌沒有什麼技能。2003年,她決定獨自去深圳打工。妻子離開後,經不住鄰里家人的輿論壓力,熊慶華決定外出打工,這是他第一次離開仙桃。

他去了一家工廠流水線,負責清理手錶外殼上的毛料。他一天清理200多個手錶,而他身邊一個老頭一天可以做幾千個。熊慶華覺得自尊受挫,三天后,招呼也不打就走了。

2006年,熊慶華又做了第二次嘗試。他得知深圳有個大芬村,很多人在那裡做畫工。

大芬村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有60多家規模相對較大的油畫經營公司,1200多家畫廊、工作室以及繪畫材料門店。

熊慶華打算去找個畫畫的活兒,他把作品帶去了,結果畫廊老闆提出各種質疑,說“你都畫了些什麼東西啊,你的基礎根本不行啊”。

一直夢想成為最偉大畫家的熊慶華,心裡落差非常大,“想死的心都有”:“努力了這麼多年,一下子就被人全部抹殺了。”

但過了幾天之後,他又恢復了“打不倒的小強”本色:“你瞧不起我,我偏要在這一行做出成績來。”

那天晚上,熊慶華去廠裡接妻子回租住的小屋。路上,妻子一直勸他安安心心找一份工作,“堅持一年,我們一起回去。”這是付愛嬌當時最低的要求。

熊慶華卻突然煩躁起來,“我永遠不會在工廠做事!”他一甩妻子的手,悶著頭就往前走。通往出租屋的路黑黢黢的,付愛嬌喊住他,說:“你要往哪裡去?”熊慶華心裡也覺得很好笑:“是的,我能往哪裡去呢?”

“獨狼”

最困難的時期,有鄰居勸誡付愛嬌奪掉他的畫筆,偷掉他的畫具。但後來,妻子也心灰意冷了。“他就像個小孩子一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懷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情回到村裡後,熊慶華覺得一生畫畫如果沒什麼名堂也就沒什麼名堂,大不了種田嘛,反正在農村也不會餓死。

村子裡早已閒話四起。“各種各樣難聽的話都有,什麼最沒有用的人啊,蠢才啊……就連父母也時不時影射自己為蠢材。”

2015年的作品《揚穀》

“蠢材”是當地對一個人最低的評價,逆反心理很重的熊慶華覺得,“他們越說,我就偏要向那個方向走。”

他每天帶著兒子一起畫畫,兩人一塊在牆上塗鴉。兒子把下麵的牆塗完了,他又拿著梯子爬到房頂上畫,牆壁全部畫滿了後,他索性把牆都粉刷了重新畫。

永長河村主要種植水稻,外加小麥和油菜。家裡的收入完全靠著妻子打工,父母種地、養魚塘。付愛嬌在電子廠打工,每個月工資不到1000塊,每年回家,她把錢一股腦都給丈夫用。

“我從父母那裡要不到錢畫畫,只能跟老婆要點,自己再打點零工,摸摸蝦。”為了買筆和紙,熊慶華去田溝裡摸泥鰍,挖鱔魚。

但他做這些事都堅持不了十天。“做十天之後我就各種怨言,找各種理由不幹了,你把錢給我吧。錢一到手,我就去買繪畫材料,沒錢了我又去給人做事。”

他不是一個好的莊稼漢,農活基本都幹不好。也插過秧,但插得既慢也不規範。送牛奶是他堅持時間最長的一份工作。2007年,他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給村民送牛奶,一直送到七點半左右。這不會影響他畫畫,也買得起油畫材料了。他一個月大概賺900塊錢,堅持了一兩年。

熊慶華的創作靈感大都源於農村生活,但他的畫筆落到畫布上有種幽默的天馬行空。比如,幾個孩童踩到西瓜皮摔倒了,他畫裡的西瓜皮碎片漫天飛舞,孩子們手舞足蹈,動作誇張。

坐在門口閒聊的鄰居議論著他的畫:“我們老看他畫,就搞不清楚什麼名堂”;“太深奧了也不懂,我們只能有時候看得懂”;“有的是打魚,有的是玩耍……”

他從不在乎村裡人的眼光。“我一直認為,做藝術就是純粹自我,過多地在乎別人的眼光是做不好藝術的。”他形容自己從小就像只獨狼,喜歡一個人到處跑,玩耍也不合群。

“他認為我們不懂,跟他談不到一塊。”父親熊光元一邊在磨刀石上磨著鐮刀,一邊嘟囔說:“我們要是發表一點看法,他就說你不曉得!”

妻子付愛嬌身形微胖,有張溫和的圓臉。她今年39歲,普通話帶些方言口音,回答問題時總是羞澀地笑起來。有時無聊,付愛嬌也會來看看丈夫畫畫。她並不都能看懂,但也不會去問,擔心丈夫說她“操冤枉心”。

結婚之初,熊慶華曾跟妻子交流過幾次畫畫,但感覺說的不合自己胃口。“她指出應該怎麼畫、應該畫什麼後,我就不想跟她說了。”

2010年的作品《老鷹捉小雞》

大多時候,付愛嬌扮演的是一個勤懇而任勞任怨的主婦角色。她打工賺錢,照顧丈夫和兒子的起居,幾乎從不參與熊慶華的創作。

畫家

2003年,在當了8年鄉鎮中學教師後,26歲的雷才兵嫌工資太低,地方太小,辭職去了深圳打工。

在深圳的那些年,雷才兵沒有見過熊慶華,但他偶爾會聽說,熊慶華還在家裡畫畫,賺不到錢,很孤僻。“當時覺得他這個人很固執,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做這麼久。”

2009年,兩人偶遇。雷才兵記得,當時熊慶華完全是一幅農民打扮,整個人甚至比一般的農民還要沉默,“他很內向,孤僻,不自信。”

雷才兵問他在幹嘛?“我說我在畫畫,就覺得很醜(丟人)。”熊慶華很不好意思。此時的熊慶華正處於人生中很絕望的時刻,他再次面臨著是否要出去打工的抉擇。

雷才兵想看看他這些年都畫了些什麼。一進他家,就看到大門上熊慶華畫的門神,二樓有個房間是熊慶華的畫室,天花頂上、牆壁上、木床上、畫架上都是他的畫。他沒錢買畫框畫布,只得自己用木頭做畫框,蒙上白布就畫,有時布不好,破了,他就隨隨便便作為裝飾訂在牆上。

雷才兵驚奇不已,拿著相機到處拍。他喜歡這些畫,在他看來熊慶華的畫貼近現實,“但不是純寫實,而是經過了提煉、誇張”。

之後,雷才兵在一些論壇上開了帖子,陸續上傳熊慶華的作品。過了兩三個月,網上反響很好。

過去從未接觸過網路的熊慶華,世界像是被打開了。他原本只是期待雷才兵能把他的畫介紹給某個老闆,給自己找份工作。但沒想到網路上有這麼多人喜歡自己的畫,雷才兵告訴他,每天要頂一下帖子,帖子才不會沉,讓他再發點畫過來。

熊慶華像是看到了希望,他加緊創作。為了拍畫傳給雷才兵,他買了人生第一台卡片相機。周圍的鄰居都說他瘋了,花1000塊錢買這個東西。

2010年,他賣出人生第一批畫。一位女士打電話聯繫到雷才兵要買畫,雷才兵告訴了熊慶華。熊慶華興奮得難以形容,他什麼都沒說,有點不敢相信。

“當時最大的希望是一幅畫賣兩三百塊錢,像大芬村一樣。”他從來沒想過自己的畫會有人買,甚至也不知道如何定價,他去問雷才兵,最終以1000元一幅賣了5幅畫。

“當時對我來說,是一筆鉅款。鄰居說,啊,一幅畫一千啊,誰這麼蠢啊。”他回憶時,又忍不住咧開嘴笑了。

2013年作品《漁民》

熊慶華當時不善言辭,普通話又不好,溝通很困難,最終還是熊才兵幫他談下這筆交易。由於畫框很大,郵政不讓寄,鎮上又沒有快遞,熊慶華只能把五幅畫堆起來背到仙桃市區物流處寄送。

賣了第一批畫之後,他給自己買了台電腦,開始自己發帖,賣畫。網上的作品吸引了他後來的策展人郭宇寬。

郭宇寬對那些畫“過目不忘”,從北京一路南下,尋到熊慶華家。“不像北京宋莊,那地方沒有一點藝術氣息。”郭宇寬回憶說。

熊慶華從床底拉出來好幾幅畫給他看。後來,郭宇寬把身上的2萬塊錢都給他了,以5000元一幅的價格買了幾幅。他告訴熊慶華,以後每個月買他一幅畫,並且給他5000元工資。

2014年,郭宇寬開始做畫廊,要給熊慶華辦展。2015年1月和2016年7月,熊慶華先後兩次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畫展。

辦展後的熊慶華像是在藝術界騰空出世,被很多人關注,也有褒貶不一的評價。

郭宇寬說,最早一些藝術評論界的人不認可他,美院的畫家說他畫的一點都不好。“熊慶華是野路子殺出來的,美院的人學了一輩子基本功,所以抵觸比較大。”

畫家黃志瓊覺得,熊慶華的畫的確是有些想像力,帶點詼諧、調侃。但他認為熊慶華的畫屬於農村風俗畫類型,不是藝術作品,不能進入當下的藝術語境。“他的畫不少人很喜歡,是因為很容易明白作品裡的故事”

郭宇寬認為,熊慶華的天性裡有著詼諧樂天的部分,“在窮成這樣的一個地方創作,他不是愁眉苦臉的,是自得其樂的。”

對於一直習慣獨自琢磨的熊慶華來說,藝術上的規範需要遵從,不能完全打破,“比如說,構圖上怎樣保持均衡,色彩上如何調配。”

但他同樣堅持,畫畫是一種出於人本能的東西,過於強調基本功這套思想是過時的。“像羅忠義,他這麼高深的美術工底都不做寫實,你還強迫後來的人再去學這些,有什麼意義呢。”

他到外面也很少跟人交流繪畫,“基本上都是客套話,他們的某些觀點我也不會贊同。”

“熊熊火”

8年來,熊慶華的畫早已從單幅一千元漲到六七萬元。他不再是村裡“沒有用的人”,而是人盡皆知的畫家。他現在有了一個學生,是村裡喜歡畫畫的孩子。

雷才兵感覺熊慶華如今比過去開朗自信很多。原來基本不跟外人接觸的他,今年春節還去參加了初中同學聚會。採訪期間,熊慶華的幾個初中同學來看他,還有同樣愛好攝影的朋友專門從市區開車來拜訪他。

但如果沒有朋友來,他也不覺得孤單。幾十年來,他早已習慣了一個人。成名後,除了給自己建了個“城堡”外,他的生活基本與之前一樣,他不買車,不買房,也依然不愛出門。

2014年作品《馱》

互聯網為他解決了生活和創作材料的問題。過去沒有網路,他經常坐三個小時的公車去武漢買繪畫材料和書。“那時畫布很重,顏料也很重,我用一個蛇皮袋裝滿,然後扛回來。”

現在,需要什麼材料,他都從網上買,畫畫累了,就去做些手工,修理一下噴泉。畫室的建築都是他自己設計建造的,畫室外面掛著“滌渡”兩個大字,是熊慶華起的名字,表示“在河邊畫畫”。

他對一切視覺傳達的東西感興趣,如今最大的支出是攝影,買了各種頂級相機和鏡頭。去年春節,他買了無人機玩航拍,想從天空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

郭宇寬曾問熊慶華要不要來北京發展,熊慶華說還是喜歡鄉村的環境,他在城市裡很迷惘,走在街上都會迷路。雖然他並不喜歡村裡的人,也不喜歡他們討論的話題,但時間久了,他又會很想見那些村人。

“這個地方是我創作的根,離開這個地方,感覺也不想畫畫了。”他緩慢而又慵懶地說著,“只有住在這裡心才能靜下來,才能天天想如何畫畫,怎麼畫。”

鳥在林子裡叫著,嘰嘰喳喳,農村的婦女們在“城堡”外頭聊天,也是嘰嘰喳喳。當熊慶華沉浸在畫室裡時,付愛嬌帶孩子,忙家務,或者跟一群村民坐在門前的小板凳上曬太陽,他們閒聊,話題無非孩子、麻將這些瑣事。熊慶華從不參與,“跟他們談不攏。”

付愛嬌不再出去打工,人們羡慕她,總算熬出了頭。過去獨自在外打工時,有時在路上看到別的夫妻或情侶,付愛嬌常常失落。但熊慶華沒有對妻子感到過內疚,“因為我要畫畫,要是內疚,肯定沒法畫畫了。”

付愛嬌感到丈夫不夠關心她,她說著說著就眼裡泛淚。今年情人節,她說,過情人節了啊。熊慶華說,情人節是給情人買東西,又不是給老婆買東西。

熊慶華唯一為妻子做過的事還是畫畫。在舊屋二樓的臥室裡,床頭牆壁上有一張妻子穿著婚紗的巨幅畫像,這是2004年、2005年妻子在外打工時,熊慶華陸陸續續畫完的。“因為我們結婚時沒有拍婚紗照,她就老要我補拍,我一直不肯。我覺得結婚都好幾年了,沒必要浪費錢拍。”於是他就親自在牆上畫妻子的畫像。

熊慶華的攝影作品

畫畫已經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它影響。畫得很有感覺,心情就會很好;畫得很糟糕,心情也會很糟糕;如果哪天不畫又覺得很失落。

有時畫畫煩躁,跟他說話都會被罵。要是妻子對罵,他就暴跳如雷了。妻子被吼了後,就一個人躲在床上偷偷哭。

這時,畫畫再次成為熊慶華逃避現實的出口。他從來不去哄妻子,“我被她弄得心情煩躁,就要靠畫畫去調節,直到自己心情好一點。”

對他來說,畫畫一直都高於一切,他時常感歎畫畫的時間還不夠,“每天畫一下一天就過去了。”

他的朋友鄭剛打扮整齊入時,倚著池邊的欄杆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他的莊園,一直不斷在建設,去年來的時候還沒有柵欄。”

原本,鄭剛想叫熊慶華一起去武漢拍照,但熊慶華不去。他喜歡自己安排事情,不希望畫畫節奏被打亂。

畫室裡到處都是畫,剛完成的、未完成的,油蹟未幹,他提醒我們不要弄到身上。隨後,他展示了櫃子裡這兩個月的作品,將近10幅。

他從2008年真正開始創作,一年創作5-10幅畫。2010年後,他開始要求自己一個月保持創作4幅畫的頻率。他的目標是一生畫2000幅油畫。

前幾天,一個70多歲的老人去拜訪他,自我介紹說畫畫一生,沒有成功。“如果我不被認可,可能跟他一樣。”熊慶華時常有危機感,一想到萬一哪天自己的畫別人不喜歡了,就覺得恐懼。

他現在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多吃飯,大概9點開始畫畫,一畫就畫到晚上10點。他覺得自己在繪畫方面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想創造自己的繪畫風格,“辨識度非常高,讓別人一看就知道,啊,這是熊慶華的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