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供應鏈、物聯網,互聯網家裝到底還有多少創新點?

文|孟永輝

相對於教育、醫療、美食、金融這些大熱的行業來講, 家裝行業的表現似乎異常平靜。 這裡說的平靜, 並不是說資本並未彙聚到這個行業,

而是這個行業的創新點總是少之又少。 土巴兔獲得紅杉資本、經緯投資、58同城的2億美元C輪融資, 齊家網獲得總額1.6億美金的D輪融資, 而就在之前雷軍剛剛注資愛空間6000萬元。

相比資本市場的火爆, 互聯網家裝行業的創新卻是少之又少。 即使獲得了資本的支持, 土巴兔、齊家網和愛空間卻依然沒有拿出非常讓人信服的創新項目來說服整個市場。 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的瓶頸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每一個互聯網家裝行業都需要解決的課題。 如何將現有科技條件下的一些先進技術應用到家裝行業當中, 並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呈現到用戶面前是現在所有互聯網家裝公司都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互聯網家裝缺少讓人眼前一亮的質變

這在任何人看來都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任何一件事物的變革都必然能夠有一種引發它產生質變的力量。 如果建構於這個事物上的東西無法引起它的質變的話, 那麼即使是附著在它身上再多的東西都無法給人帶來想像的空間。

家裝行業並不例外, 互聯網家裝更要遵循這一規律, 但真正的改變卻並未在互聯網家裝行業發生。 舉個例子吧。 以土巴兔為例, 儘管它選擇了汪涵主打“省錢, 省時間”的slogan, 但依然改變不了它作為一個家裝資訊聚合平臺的事實。 不加甄別的資訊內容簡單附加, 儘管內容的聚合吸引了很多用戶的關注, 但這些沒有經過篩選的資訊對於使用者來講何嘗不是一種傷害。

從土巴兔的網站架構上來看, 它主要包括首頁、效果圖、裝修攻略、設計與報價、裝修公司、傢俱商城等版塊, 這些資訊中與實際裝修關係最為緊密的裝修公司則是一些線下裝修公司的大雜燴, 也就是說用戶在土巴兔上選擇了裝修公司之後, 依然享受到的是傳統裝修公司提供的服務, 使用者的痛點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對傳統裝修沒有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主要是因為附著在傳統裝修上的外力並未引起質的改變。 而資訊的簡單聚合頂多帶來用戶流量的增加, 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卻是真真切切的改變。 只有將互聯網技術真正運用到實際的裝修過程中, 並給傳統裝修帶來真實改變, 才能算作是互聯網家裝的創新點。

如何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實際的裝修過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裝修相關的環節全部以技術的形式呈現出來, 並且給原本的流程帶來質的改變, 並且這種改變必須是正向的。 而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實際的裝修過程中則需要將互聯網技術與裝修過程進行深度糅合, 並且產生一種創新的東西。 這種創新的東西對於傳統裝修來講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 用戶便不會再感受到以往的痛點。

以傳統家裝的設計環節為例, 以往的設計基本上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 這些個體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繫, 它們只是存在於不同用戶的千差萬別的需求裡, 這些千差萬別的需求便是一個個的資料來源,

這些資料來源聚合到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 將這些資料來源上傳的雲端進行聚合, 抽離其中繁雜的外衣, 留下的便是不同用戶之中的共同的東西。 這些共同的東西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共性。 以共性為基礎資料進行設計則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對這些共性的設計進行差異化的處理便能夠完成更加精准, 更加貼合實際的設計。 聚合這些設計的IDI系統就成了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裝修糅合之後形成的發生本質改變的東西, 這些東西便是我們所說的創新點。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 互聯網家裝缺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點, 主要是因為創新的結果有好有壞, 而企業自身固有的惰性最終讓互聯網家裝創新缺少十足的原發動力。動力的疲軟無力帶來質的改變,互聯網家裝已經開始蘊藏著較高風險。

高風險、低產出讓互聯網家裝缺少創新

風險與產出無法成正比是互聯網家裝缺少創新的主要原因。如果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了實際的裝修過程中並未產生一些好的改變,這對於這家企業來講無疑是一件極其不好的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企業正常發展,這就是創新的風險性。以裝修過程中的物料供應為例,如今的物料供應模式依然是傳統的經銷商供應模式,這種供應模式形成的巨大的利益鏈條已經極大地禁錮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雖然業內人士都明白,但是利益的牢籠已經足夠堅固,微弱的力量根本無法將這個鏈條斬斷。

新鮮事物的產生必然經過不停地推翻重來、改造、升級,這個過程消耗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讓創新本身便變成了一個產出率極低的事情。在現代的企業制度當中,特別是在很多VC看來,產出率是衡量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要素。作為以利潤率為主要追求目標的企業來講,如果一味地追求能夠給家裝帶來質的改變,而忽視了這種改變本身帶來的利潤率,那麼這就背離了企業作為一個個體存在的意義。因此,儘管物料網技術、3D列印技術、超級互聯技術、無線傳感技術、大資料聚合技術已經發展相當成熟,依然缺少互聯網家裝公司進行嘗試。

可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行業內公司都對這個觀點持贊同態度,依然有一些“有情懷”的公司試圖通過將這些技術適用到傳統家裝過程中,給互聯網家裝帶來新鮮改變。將裝修過程聚合到APP上,讓用戶能夠在工作、生活、學習當中能夠看到整個裝修過程;通過改造供應鏈模式將傳統的F2C供應鏈模式改造成為C2F的供應鏈模式……這些創新本身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版本的開發、測試、修改、上線、升級;供應鏈流程的重構、聚合、再梳理……這些本身都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整個過程存在著擱淺的風險,產出時的利潤率無法達到投入的高度將會讓互聯網家裝公司的創新存在很多變數。

智慧化、大資料、物聯網……遠不止這些

如果將現在應用到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旅遊、互聯網美食上的技術全部都適用到互聯網家裝上面,很難想像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適用到互聯網家裝之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吸引人們眼球的事情,至少從目前來看會是這樣。而適用到互聯網家裝上面之後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改變則更加會讓人眼前一亮。

這就是互聯網家裝與其他互聯網+行業的不同之處,缺少改變,缺少創新,卻又始終都找不到原發的東西,更加找不到完美的契合點。找不到並不意味著不存在,智慧科技、大資料、物聯網技術……已經真真切切地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互聯網家裝不可能“獨善其身”。

完成對用戶需求的顆粒度拆解以及用戶群體的個體性差異挖掘將會讓互聯網家裝回歸上游,產生一種自上而下的創新動力。以供應鏈為例,C2F供應鏈模式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工廠的生產是一種目的性極強的標準化行為,而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建材則是單一需求,也是相對較多的需求,通過顆粒化這些差異化較高的需求,找出其中的共性,則能夠得到一種較為容易入手的原發性的創新需求和動力。作為一個最重要的裝修環節,通過大資料的進行資料聚合,模型塑造,鎖定一個群體的最大共性,利用這種共性進行生產,這就等於另外產生了一種標準,這種標準便能夠成為一種原發性的創新點。

所以,這種創新才算是進入了一個良心迴圈:為用戶提供某種應用場景,並在這個應用場景中找到共性需求,而通過對這些共性進行顆粒化的整合找到其中的個性需求,從而完成對裝修材料的反向定制,定制出來之後在對產品進行標準化處理,並在另外的一個場景中將產品賣出去(配送到裝修現場)。這種發端於行業內部的本身的創新既減少了試錯造成的時間和成本浪費又讓這種模式更加易於被使用者接受。

而在互聯網創新的過程中,是每個企業都需要做的一個超長期預期管理的過程。即打造不同用戶的應用場景,並將這些場景中的內容進行高度整合與重構,進而讓用戶產生原發的購買預期,這也會促使用戶朝著本身自發的協助購買行為,而對於廠家來講也是一件好事。這種由圓心到圈層的擴散過程,本身就具有一種十足的創新韌勁。

其實,原發性的創新動力遠遠不止供應鏈這一個環節這麼簡單,其他環節也存在創新的可能性。而對互聯網家裝進行高度的顆粒化之後,大規模進行複製則會遭遇到來自自身的相似行業平臺角色的挑戰。而這就是創新帶來的模仿風險。

創新存在風險,並不能成為不去改變的理由。而作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群體來講,身處其中的互聯網家裝行業更多地應該思考的是創新出來如此多的引爆點之後,如何更好地管控大規模複製帶來的“失創新危機”。深入挖掘創新點背後的創新點,以創新點來規模“失創新危機”,繼續以微顆粒化的思維方式進行更加細緻的流程拆解與梳理將會成為未來新的“盈利爆點”。

而企業自身固有的惰性最終讓互聯網家裝創新缺少十足的原發動力。動力的疲軟無力帶來質的改變,互聯網家裝已經開始蘊藏著較高風險。

高風險、低產出讓互聯網家裝缺少創新

風險與產出無法成正比是互聯網家裝缺少創新的主要原因。如果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了實際的裝修過程中並未產生一些好的改變,這對於這家企業來講無疑是一件極其不好的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企業正常發展,這就是創新的風險性。以裝修過程中的物料供應為例,如今的物料供應模式依然是傳統的經銷商供應模式,這種供應模式形成的巨大的利益鏈條已經極大地禁錮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雖然業內人士都明白,但是利益的牢籠已經足夠堅固,微弱的力量根本無法將這個鏈條斬斷。

新鮮事物的產生必然經過不停地推翻重來、改造、升級,這個過程消耗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讓創新本身便變成了一個產出率極低的事情。在現代的企業制度當中,特別是在很多VC看來,產出率是衡量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要素。作為以利潤率為主要追求目標的企業來講,如果一味地追求能夠給家裝帶來質的改變,而忽視了這種改變本身帶來的利潤率,那麼這就背離了企業作為一個個體存在的意義。因此,儘管物料網技術、3D列印技術、超級互聯技術、無線傳感技術、大資料聚合技術已經發展相當成熟,依然缺少互聯網家裝公司進行嘗試。

可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行業內公司都對這個觀點持贊同態度,依然有一些“有情懷”的公司試圖通過將這些技術適用到傳統家裝過程中,給互聯網家裝帶來新鮮改變。將裝修過程聚合到APP上,讓用戶能夠在工作、生活、學習當中能夠看到整個裝修過程;通過改造供應鏈模式將傳統的F2C供應鏈模式改造成為C2F的供應鏈模式……這些創新本身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版本的開發、測試、修改、上線、升級;供應鏈流程的重構、聚合、再梳理……這些本身都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整個過程存在著擱淺的風險,產出時的利潤率無法達到投入的高度將會讓互聯網家裝公司的創新存在很多變數。

智慧化、大資料、物聯網……遠不止這些

如果將現在應用到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旅遊、互聯網美食上的技術全部都適用到互聯網家裝上面,很難想像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適用到互聯網家裝之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吸引人們眼球的事情,至少從目前來看會是這樣。而適用到互聯網家裝上面之後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改變則更加會讓人眼前一亮。

這就是互聯網家裝與其他互聯網+行業的不同之處,缺少改變,缺少創新,卻又始終都找不到原發的東西,更加找不到完美的契合點。找不到並不意味著不存在,智慧科技、大資料、物聯網技術……已經真真切切地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互聯網家裝不可能“獨善其身”。

完成對用戶需求的顆粒度拆解以及用戶群體的個體性差異挖掘將會讓互聯網家裝回歸上游,產生一種自上而下的創新動力。以供應鏈為例,C2F供應鏈模式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工廠的生產是一種目的性極強的標準化行為,而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建材則是單一需求,也是相對較多的需求,通過顆粒化這些差異化較高的需求,找出其中的共性,則能夠得到一種較為容易入手的原發性的創新需求和動力。作為一個最重要的裝修環節,通過大資料的進行資料聚合,模型塑造,鎖定一個群體的最大共性,利用這種共性進行生產,這就等於另外產生了一種標準,這種標準便能夠成為一種原發性的創新點。

所以,這種創新才算是進入了一個良心迴圈:為用戶提供某種應用場景,並在這個應用場景中找到共性需求,而通過對這些共性進行顆粒化的整合找到其中的個性需求,從而完成對裝修材料的反向定制,定制出來之後在對產品進行標準化處理,並在另外的一個場景中將產品賣出去(配送到裝修現場)。這種發端於行業內部的本身的創新既減少了試錯造成的時間和成本浪費又讓這種模式更加易於被使用者接受。

而在互聯網創新的過程中,是每個企業都需要做的一個超長期預期管理的過程。即打造不同用戶的應用場景,並將這些場景中的內容進行高度整合與重構,進而讓用戶產生原發的購買預期,這也會促使用戶朝著本身自發的協助購買行為,而對於廠家來講也是一件好事。這種由圓心到圈層的擴散過程,本身就具有一種十足的創新韌勁。

其實,原發性的創新動力遠遠不止供應鏈這一個環節這麼簡單,其他環節也存在創新的可能性。而對互聯網家裝進行高度的顆粒化之後,大規模進行複製則會遭遇到來自自身的相似行業平臺角色的挑戰。而這就是創新帶來的模仿風險。

創新存在風險,並不能成為不去改變的理由。而作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群體來講,身處其中的互聯網家裝行業更多地應該思考的是創新出來如此多的引爆點之後,如何更好地管控大規模複製帶來的“失創新危機”。深入挖掘創新點背後的創新點,以創新點來規模“失創新危機”,繼續以微顆粒化的思維方式進行更加細緻的流程拆解與梳理將會成為未來新的“盈利爆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