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垂直森林”大樓,把大自然搬回家的燒腦嘗試

▲第一座“垂直森林”在米蘭一經建成, 就引起了廣 泛關注。

“垂直森林”將森林的植物生命彙集在城市空間中, 是人、動物和植物共同的棲居之地, 集環境可持續性、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價值於一體。

久在樊籠裡, 複得返自然。 如若無法遷居森林, 何不把它搬回家?種在陽臺上, 育於生活中。

在生態建築這個圈子, 斯坦法諾·博埃裡(Stefano Boeri)的名字總是與“垂直森林”如影隨形。 這也難怪, 自米蘭“垂直森林”大樓建成後, 這位來自義大利的建築設計師就有意將“垂直森林”的種子播撒到世界各地。 “播種”進程表上, 能窺見“垂直森林”落地亞洲甚至中國的端倪。

繼米蘭“垂直森林”、洛桑雪松之塔、貴州山之酒店後, 博埃裡及其建築設計事務所的第四座“垂直森林”大樓——南京“垂直森林”, 將于明年完工建成。 而在不久的將來, 上海或有望成為博埃裡版“垂直森林”的下一站。

採訪斯坦法諾·博埃裡和他的設計師夥伴, 是一次“燒腦”卻又讓人豁然開朗的過程體驗, 博埃裡對“垂直森林”的理解讓人印象深刻。 目前, 在博埃裡的“垂直森林”藍圖上, 唯一建成並投入使用的, 只有米蘭“垂直森林”大樓, 從這點來看, 將自然狀態中的森林移植到都市摩天大樓, 難度之大超過想像, 其背後是十年磨一劍的積累, 以及對各種植物、結構、風洞和景觀的技術研發。 對於“垂直森林”這一創新理念,

市場目前仍處在觀望和期待階段。 正因為如此, 米蘭這組“垂直森林”雙子建築, 才更值得人們仔細品味。

窗前即見會呼吸的“春夏秋冬”

如果你家所在的大樓每一層都鋪滿綠色植物, 將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一些居民, 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位於米蘭伊索拉區的“垂直森林”於2007年動工, 2014年竣工, 是“垂直森林”01號, 也即“母版”。 兩棟居民樓分別高110米和76米, 包含113間公寓, 視野非常開闊, 城市風景盡收眼底。 與周圍建築有所不同的是, 它的陽臺上總共種有730棵喬木、5000株灌木和1.1萬株草本植物, 藤蔓、花卉根據陽光、高度等條件分佈在建築的溝溝壑壑。 要知道, 這些植物相當於1公頃森林所擁有的綠化量。 平均下來, 居住在這裡的每個人被對應分配了2棵大喬木、8棵大灌木和40棵小灌木。

你也許會感歎, 怎麼會有如此另類的居民樓。 其實, 它們正是博埃裡踐行“可持續建築設計”理念的產物——把建築和植物融合在一起。 再準確點說, “垂直森林”是披著植物外衣、具有生命的高層建築, 它將森林的植物生命彙集在城市空間中, 是人類、動物和植物共同的棲居之地, 集環境可持續性、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價值於一體。 建築師希望, 這兩棟居民樓有助於淨化米蘭糟糕的城市空氣, 增加周邊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同時保護居民免受陽光和雜訊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 兩幢大樓內種植的花草樹木, 其所有權並非由購房者所有, 根據相關協定, 它們的處置權歸物業持有及管理者。

早在建設規劃之初, 設計師就根據建築的層高及空間佈局定好了相關樹木及花草品種。 也就是說, 業主在選房的時候不單要考慮戶型、朝向等傳統要素, 還要附加一項條件:未來將和什麼樣的植物生活在一起。

在真正播種植物之前, 建築師們曾花費兩年左右時間和植物學家一道, 決定適宜“垂直森林”使用的植物品種和尺寸, 選出包括栓皮楓、歐洲山毛櫸、星花木蘭、常綠櫧、大葉早櫻、金鏈樹、紅皮柳、銀杏、冬青樹、常春藤、喬葉山麥冬等100多種本土植物。 其中, 最高的樹木為9米, 常綠植物33種, 鳥兒喜愛的植物59種, 適合昆蟲繁衍的植物65種, 宜於授粉昆蟲的植物66種, 吸引蝴蝶的植物62種。 在米蘭“垂直森林”建造過程中,

樹木被直接運送到外立面的陽臺上。 在居民樓裡, 最先被種下的是地被植物, 然後是灌木、喬木, 最後住進了人。

當人入住以後, 鳥類、昆蟲也開始築巢, 這兩棟樓最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當然, 居民樓還採用了“抗植物蔓延”措施。 據博埃裡建築設計事務所中國合夥人胥一波介紹, 這樣的“變形”所帶來的土建建造成本, 比同規格的普通摩天大樓只高出7%。

由於其獨特的實驗性質, 第一座“垂直森林”在米蘭一經建成, 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建築領域, 它獲得了2014年國際高層建築大獎, 還有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授予的2015年歐洲最佳高層建築獎。

來到中國後, “垂直森林”因時因地進行一系列改妝。 在南京專案中, 建築師需要對南京當地氣候、景觀、植被、現場條件等要素進行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南京“垂直森林”位於浦口區,兩座塔樓的特點是綠色樹池以及陽臺的交替,這也是米蘭“垂直森林”形態的翻版。不同之處在於,兩座分別高200米和108米塔樓未來會承載商業、娛樂、教育等多種功能。

根據設計,沿著建築外立面,600棵高大喬木、500棵中型喬木娉婷而立——它們皆選自當地26種樹木品種,還有2500株植物和灌木層疊交錯,共同覆蓋6000平方米的建築體表面積。根據估測,這些樹木將每年吸收25噸的二氧化碳,同時每天可以釋放60千克的氧氣。

建築師希望這座被植物包圍的建築能成為南京的新地標——不僅讓人從室內向外望去,可以觀賞景色,大樓的外觀也將因植物多樣性帶來鮮明的季節顏色元素:春天,一片清淡柔和的色彩,而到秋季,生長季節結束之時,暖色調凸顯出來……

▲米蘭“垂直森林”大樓視野非常開闊,城市風景盡收眼底

安全問題專家早有考慮

建成三年後,米蘭“垂直森林”一直運轉有序,也沒有傳來令建築師擔心的資訊。但這也不代表南京的“複製版”也能順利落地,畢竟氣候等自然環境不一樣。

南京“垂直森林”被媒體大肆報導後,不少網友質疑這個由義大利人提出的“綠色建築”更像一個噱頭。讓圈外人士擔心的事情還有許多,比如將喬木植在200米的高層建築上,遠比花草難得多:蚊蟲滋擾、樹枝掉落等都是高空種樹面臨的問題。

安全,自然是人們最為關心的。胥一波介紹,風是被主要考慮的氣候因素。一方面,由於風會對植物產生直接影響,另一方面,當樹的大小和重量承受強風時,就會向建築結構傳導一系列巨大且複雜的力量。為此,在最初的規劃階段,他們就在米蘭理工大學進行了“一比一”的風洞測試,以此確定出樹木和建築結構的應力分佈……從中可以看出,“垂直森林”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建築項目,而是由植物學家、昆蟲學家、風動力學家和材料學家聯合的科技團隊構築而成的。

南京“垂直森林”當下還只見骨架,未見皮肉,但也可先從米蘭“垂直森林”的大量實驗中,窺見一斑。胥一波介紹,當時專家團隊對種植盆、植物、錨、封裝基板的實體模型進行了仔細計算與真實測試:測試真樹在風速190千米/小時條件下,各部件的空氣動力係數,以及在67米/秒的風速下,植物底部的力和力矩。同時,還要考慮當前和未來的建成城市形態,因為城市形態也會對風的流量起到決定性作用。

為了幫助樹木抵抗住狂風的摧殘,米蘭“垂直森林”的樹木錨固系統具有三重安全防護措施——

臨時安全裝置:所有中型和大型植物的樹根土球,被固定在種植盆中,裡面有很多管柱組成的水準框架,而種植盆上會覆蓋厚厚的草皮,草皮上面又用安全皮帶來固定。這樣一層又一層,可以防止樹幹傾斜或樹木從草皮甚至從種植盆中翻出來。

基本固定裝置:通過三根彈性安全皮帶,所有中型和大型植物被固定在一個懸空的拉伸鋼索上。鋼索一端接在陽臺地坪上,另一端固定在上層陽臺板上。這樣可以預防植物在某些極端條件下傾覆或造成枝杆斷裂,當然安全皮帶富有彈性,可以根據樹木的生長情況定期調整。

保險的安全裝置:樹木一旦遭遇極端惡劣的環境狀況,比如風速超出了設計所允許的速度,那麼還有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鋼制籃將樹根球固定在混凝土結構上作為保護。這個體系由兩根交叉的橫樑組成,並束縛在垂直框架的上部,可以降低樹根土球和草皮從種植盆傾覆而出的可能性。

植物的安全性與其佈局是分不開的。胥一波介紹,考慮到風向及植物對於陽光的要求,常綠植物多置於西南方佈置,落葉植物則種在東北方。

▲南京“垂直森林”項目藍圖

退役攀岩運動員將勝任“飛翔的園丁”

“垂直森林”能否最終呈現如效果圖一般的美好景象,取決於植物的健康成長。在高樓上管理植被的難處在於,不僅要應付植物生長的普通需求,還需綜合考慮日常管理養護。

在米蘭的“垂直森林”大樓中,每一株植物因光照條件和生長高度的不同,其需水量也會有明顯差異。因此“垂直森林”使用了集中“智慧”滴灌系統,根據植物有機體的需求、分佈和定位而進行專門設計。據介紹,這套灌溉系統有一個可以獨立管理一小組種植盆的設備,一系列由電腦設備遠端控制的探測器,可以監控植物的濕度。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供水系統靈活地開關,依循這組植物的實際需求來調整耗水量。

即使“垂直森林”更多傳達出其機械化、智慧化的省力一面,以消減來自社會上的質疑和錯解,增加接受度和親切感,但它仍然離不開人的親力親為,還創造衍生出世界上最酷的職業之一——飛翔的園丁,專司樹木維護。在米蘭“垂直森林”中,“飛翔的園丁”每隔兩三個月工作一次,這份與眾不同的職業從淩晨4點開始工作,不僅能從高空森林中見證整座城市的蘇醒,還可以在數千棵樹木和植物間攀援、下落,幫植物枝條修理身姿,順便叫醒蝸牛、甲殼蟲和鴿群。從5月到10月,每個月要進行一次植物檢疫,並檢查植物狀態,而所有滅害蟲的行為,都是通過生物方法進行的。

作為專業的空中園丁,不僅僅要懂植物學、園藝,更要學會在空中保護自己。他們要在樓頂牢牢固定好安全繩,然後在不同樓層間的陽臺上跳躍,逐層而下,在陽臺之間穿梭,這是一個高強度的體力活。胥一波介紹,“植物學家+攀登者”是這份職業的雙重要求,當“垂直森林”來到中國後,建築師們已在物色“飛翔的園丁”合適人選,最終他們在南京找到了幾十位退役的攀岩運動員。

如果園丁發現樹木不幸死亡怎麼辦?別急,苗圃裡有“替補”。因為“垂直森林”最重要的過程之一,就是選擇需要培育和種植的樹木,以保證其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完整性。植物苗放在專門的可回收塑膠空氣盆中,空氣盆的大小都經過特別校準,以確保根系的尺寸達到所需要求。

>>>相關閱讀

“垂直森林”在上海

“垂直森林”雖然是一個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摩天大樓類型,但事實上在世界各地,一些樓層不是太高的高層建築,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嘗試綠色植物垂直覆蓋的設計,你能在新加坡、曼谷、臺北見到許多類似的綠色大樓。

在上海,浦東機場T2航站樓的部分區域,就被改造成“候機室裡的叢林”;市中心的九江路501號一幢其貌不揚的老建築中庭,就藏著迷你版的“垂直森林”,至於近期的“網紅”——位於蘇州河畔的天安陽光廣場,更是以“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名號,受到廣泛關注。

從複雜性由深入淺來說,建築採用大面積綠植佈置的手法廣泛出現在城市生活中,儘管它們的叫法有所不同——垂直綠化、立體綠化、空中花園……諸如此類,都體現了建築師把綠意引入鋼筋混凝土的決心和創意。

老房子的綠色改造實驗

位於九江路501號的原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大樓,記載著當年上海灘金融巨頭的風雲歲月。不過,它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標籤”——上海首個以“垂直森林”手法進行改造的老建築,而承擔這一專案規劃的,正是博埃裡建築設計事務所。

2014年,博埃裡建築設計事務所接手這一專案時,考慮到消防和文保風貌的有關規定,最終決定在建築的西立面引入垂直綠化。“從城市區域建設的角度考慮,這一抹綠意有助於建築開放原本‘封閉’的空間”。建築師認為,這幢建築所在區域的周邊用地規劃相對緊湊,尺度也顯得十分擁擠,在如此高密度的區域內,幾乎不可能有相應的公共綠化以供社會享用。因此,在建築改造中,從立體維度出發引入綠化,可行性最高、投入產出比最合理的手段。因此,在引入“垂直森林”模式的指導原則下,建築師們就技術、結構、規範等適應性實施問題展開多層面的斟酌商榷。

考慮到建築本身的特殊性,不能增加額外受力,改建時,建築師的做法是給老建築新做一件“外套”——在老建築外牆間隔3米的地方建造一套獨立的鋼結構承重系統,從地面貫穿到建築頂部,形成了一個獨立“垂直森林”空間。錯落的綠色植物通過鋼結構,形成一個平衡的、向兩邊懸挑的姿態,一邊與老立面之間採取鉸接,一邊則是垂直森林向外的陽臺。在視覺上給老樓帶來新生感的同時,也在結構上做到了“零負擔”。

考慮到上海氣候條件和夏季的颱風天氣,植物的錨固系統也需要有針對性的設計:植物的根球通過放置在一個鋼制籃裡再固定在混凝土樹缸上,並且植物種植筐表面還會有彈性的安全皮帶綁住固定。對於中大型樹木,除了以上兩個固定措施,還將使用伸縮鋼索通過上下兩個陽臺的固定點,在極端的大風天氣可以拉住樹木,避免樹幹被吹落危險。

至於構件承受力設計,都是根據上海的氣象參數來計算的,以對抗各種極端情況保證安全。在植物的選種方面也實現了本土化,結合實際的光照條件、高度、位置等因素排兵佈陣。建築師表示,這一“垂直森林”專案由於受制於現場的客觀環境,既無法參考已有的成功案例,同時它也很難被複製到其他項目中,如果要對它進行歸類,只能說它是垂直綠色理想在不同語境下新的變身。

“生命柱”上構建千樹風貌

400個相互交錯的露臺,高低錯落種植了1000棵樹,遠遠看去宛如峭壁上一簇簇綠洲。近日,一組蘇州河畔的另類建築群效果圖在網上廣泛傳播,引起不同聲音的熱評(上圖),有的說好看,有的說怪異,有的網貼直接冠上了“古代巴比倫空中花園驚現上海蘇州河旁”的吸睛標題。

其實,所謂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真名是“天安陽光廣場西塊地區”。這一專案總建築面積約為11萬平方米,建築整體構思設計為“山峰型”,建築設計師為大名鼎鼎的英國人湯瑪斯·赫斯維克——他的作品在中國引發熱議並非首次,上海世博會英國館、上海外灘金融中心就出自他的手筆。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個綠樹覆蓋的建築單體,其實是參差排列的140個“生命柱”——它們由一個個獨立的水泥樁澆築而成,樁徑分別為70釐米、60釐米,柱高50多米,外觀形似火炬,位於柱子頂端的每個露臺花盆擁有五種規格,上面依不同尺寸,種著一棵體格相當的樹木……從這點來看,它可以算是另一種版本的“垂直森林”。

針對高空種植以及抗風、抗旱兩個問題,天安陽光廣場專案的園林設計師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案:首先,對土球和樹幹採用鋼絲繩固定,通過吊車牽引,將一株株樹木種到“生命柱”內。其次,每個柱內均採用20釐米厚的鵝卵石做為蓄水層,為預防夏季高溫時段土壤水分蒸發,及時給樹木補水,確保樹木能在狹小的水泥空間內良好生長。與此同時,在施工時還專門調配介質土追加營養,以提高苗木的存活率。景觀配置方面,設計師選用了本地常見的桂花、青楓、紅楓、紫荊等20多種常綠、色葉的樹種。

上海建工一建集團專案經理張文軍介紹,在今年5月底移植到現場之前,這些植物已經在苗圃裡培育了整整3個春夏秋冬。目前,這批喬木的根須尚待培育,預計達到茁壯穩定狀態還需要一年時間,所以在養護上要格外用心。他說,為了讓這1000棵樹健康成林,這座空中花園配備了先進的喬木固定、自動滴灌、雨水感應一體的現代種植系統。其中的自動滴灌系統,易控制精確施水深度,節水的同時,又可以有效濕潤作物根部附近土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傳統綠化澆水養護造成的土壤沖刷和板結等諸多不利。

南京“垂直森林”位於浦口區,兩座塔樓的特點是綠色樹池以及陽臺的交替,這也是米蘭“垂直森林”形態的翻版。不同之處在於,兩座分別高200米和108米塔樓未來會承載商業、娛樂、教育等多種功能。

根據設計,沿著建築外立面,600棵高大喬木、500棵中型喬木娉婷而立——它們皆選自當地26種樹木品種,還有2500株植物和灌木層疊交錯,共同覆蓋6000平方米的建築體表面積。根據估測,這些樹木將每年吸收25噸的二氧化碳,同時每天可以釋放60千克的氧氣。

建築師希望這座被植物包圍的建築能成為南京的新地標——不僅讓人從室內向外望去,可以觀賞景色,大樓的外觀也將因植物多樣性帶來鮮明的季節顏色元素:春天,一片清淡柔和的色彩,而到秋季,生長季節結束之時,暖色調凸顯出來……

▲米蘭“垂直森林”大樓視野非常開闊,城市風景盡收眼底

安全問題專家早有考慮

建成三年後,米蘭“垂直森林”一直運轉有序,也沒有傳來令建築師擔心的資訊。但這也不代表南京的“複製版”也能順利落地,畢竟氣候等自然環境不一樣。

南京“垂直森林”被媒體大肆報導後,不少網友質疑這個由義大利人提出的“綠色建築”更像一個噱頭。讓圈外人士擔心的事情還有許多,比如將喬木植在200米的高層建築上,遠比花草難得多:蚊蟲滋擾、樹枝掉落等都是高空種樹面臨的問題。

安全,自然是人們最為關心的。胥一波介紹,風是被主要考慮的氣候因素。一方面,由於風會對植物產生直接影響,另一方面,當樹的大小和重量承受強風時,就會向建築結構傳導一系列巨大且複雜的力量。為此,在最初的規劃階段,他們就在米蘭理工大學進行了“一比一”的風洞測試,以此確定出樹木和建築結構的應力分佈……從中可以看出,“垂直森林”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建築項目,而是由植物學家、昆蟲學家、風動力學家和材料學家聯合的科技團隊構築而成的。

南京“垂直森林”當下還只見骨架,未見皮肉,但也可先從米蘭“垂直森林”的大量實驗中,窺見一斑。胥一波介紹,當時專家團隊對種植盆、植物、錨、封裝基板的實體模型進行了仔細計算與真實測試:測試真樹在風速190千米/小時條件下,各部件的空氣動力係數,以及在67米/秒的風速下,植物底部的力和力矩。同時,還要考慮當前和未來的建成城市形態,因為城市形態也會對風的流量起到決定性作用。

為了幫助樹木抵抗住狂風的摧殘,米蘭“垂直森林”的樹木錨固系統具有三重安全防護措施——

臨時安全裝置:所有中型和大型植物的樹根土球,被固定在種植盆中,裡面有很多管柱組成的水準框架,而種植盆上會覆蓋厚厚的草皮,草皮上面又用安全皮帶來固定。這樣一層又一層,可以防止樹幹傾斜或樹木從草皮甚至從種植盆中翻出來。

基本固定裝置:通過三根彈性安全皮帶,所有中型和大型植物被固定在一個懸空的拉伸鋼索上。鋼索一端接在陽臺地坪上,另一端固定在上層陽臺板上。這樣可以預防植物在某些極端條件下傾覆或造成枝杆斷裂,當然安全皮帶富有彈性,可以根據樹木的生長情況定期調整。

保險的安全裝置:樹木一旦遭遇極端惡劣的環境狀況,比如風速超出了設計所允許的速度,那麼還有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鋼制籃將樹根球固定在混凝土結構上作為保護。這個體系由兩根交叉的橫樑組成,並束縛在垂直框架的上部,可以降低樹根土球和草皮從種植盆傾覆而出的可能性。

植物的安全性與其佈局是分不開的。胥一波介紹,考慮到風向及植物對於陽光的要求,常綠植物多置於西南方佈置,落葉植物則種在東北方。

▲南京“垂直森林”項目藍圖

退役攀岩運動員將勝任“飛翔的園丁”

“垂直森林”能否最終呈現如效果圖一般的美好景象,取決於植物的健康成長。在高樓上管理植被的難處在於,不僅要應付植物生長的普通需求,還需綜合考慮日常管理養護。

在米蘭的“垂直森林”大樓中,每一株植物因光照條件和生長高度的不同,其需水量也會有明顯差異。因此“垂直森林”使用了集中“智慧”滴灌系統,根據植物有機體的需求、分佈和定位而進行專門設計。據介紹,這套灌溉系統有一個可以獨立管理一小組種植盆的設備,一系列由電腦設備遠端控制的探測器,可以監控植物的濕度。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供水系統靈活地開關,依循這組植物的實際需求來調整耗水量。

即使“垂直森林”更多傳達出其機械化、智慧化的省力一面,以消減來自社會上的質疑和錯解,增加接受度和親切感,但它仍然離不開人的親力親為,還創造衍生出世界上最酷的職業之一——飛翔的園丁,專司樹木維護。在米蘭“垂直森林”中,“飛翔的園丁”每隔兩三個月工作一次,這份與眾不同的職業從淩晨4點開始工作,不僅能從高空森林中見證整座城市的蘇醒,還可以在數千棵樹木和植物間攀援、下落,幫植物枝條修理身姿,順便叫醒蝸牛、甲殼蟲和鴿群。從5月到10月,每個月要進行一次植物檢疫,並檢查植物狀態,而所有滅害蟲的行為,都是通過生物方法進行的。

作為專業的空中園丁,不僅僅要懂植物學、園藝,更要學會在空中保護自己。他們要在樓頂牢牢固定好安全繩,然後在不同樓層間的陽臺上跳躍,逐層而下,在陽臺之間穿梭,這是一個高強度的體力活。胥一波介紹,“植物學家+攀登者”是這份職業的雙重要求,當“垂直森林”來到中國後,建築師們已在物色“飛翔的園丁”合適人選,最終他們在南京找到了幾十位退役的攀岩運動員。

如果園丁發現樹木不幸死亡怎麼辦?別急,苗圃裡有“替補”。因為“垂直森林”最重要的過程之一,就是選擇需要培育和種植的樹木,以保證其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完整性。植物苗放在專門的可回收塑膠空氣盆中,空氣盆的大小都經過特別校準,以確保根系的尺寸達到所需要求。

>>>相關閱讀

“垂直森林”在上海

“垂直森林”雖然是一個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摩天大樓類型,但事實上在世界各地,一些樓層不是太高的高層建築,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嘗試綠色植物垂直覆蓋的設計,你能在新加坡、曼谷、臺北見到許多類似的綠色大樓。

在上海,浦東機場T2航站樓的部分區域,就被改造成“候機室裡的叢林”;市中心的九江路501號一幢其貌不揚的老建築中庭,就藏著迷你版的“垂直森林”,至於近期的“網紅”——位於蘇州河畔的天安陽光廣場,更是以“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名號,受到廣泛關注。

從複雜性由深入淺來說,建築採用大面積綠植佈置的手法廣泛出現在城市生活中,儘管它們的叫法有所不同——垂直綠化、立體綠化、空中花園……諸如此類,都體現了建築師把綠意引入鋼筋混凝土的決心和創意。

老房子的綠色改造實驗

位於九江路501號的原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大樓,記載著當年上海灘金融巨頭的風雲歲月。不過,它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標籤”——上海首個以“垂直森林”手法進行改造的老建築,而承擔這一專案規劃的,正是博埃裡建築設計事務所。

2014年,博埃裡建築設計事務所接手這一專案時,考慮到消防和文保風貌的有關規定,最終決定在建築的西立面引入垂直綠化。“從城市區域建設的角度考慮,這一抹綠意有助於建築開放原本‘封閉’的空間”。建築師認為,這幢建築所在區域的周邊用地規劃相對緊湊,尺度也顯得十分擁擠,在如此高密度的區域內,幾乎不可能有相應的公共綠化以供社會享用。因此,在建築改造中,從立體維度出發引入綠化,可行性最高、投入產出比最合理的手段。因此,在引入“垂直森林”模式的指導原則下,建築師們就技術、結構、規範等適應性實施問題展開多層面的斟酌商榷。

考慮到建築本身的特殊性,不能增加額外受力,改建時,建築師的做法是給老建築新做一件“外套”——在老建築外牆間隔3米的地方建造一套獨立的鋼結構承重系統,從地面貫穿到建築頂部,形成了一個獨立“垂直森林”空間。錯落的綠色植物通過鋼結構,形成一個平衡的、向兩邊懸挑的姿態,一邊與老立面之間採取鉸接,一邊則是垂直森林向外的陽臺。在視覺上給老樓帶來新生感的同時,也在結構上做到了“零負擔”。

考慮到上海氣候條件和夏季的颱風天氣,植物的錨固系統也需要有針對性的設計:植物的根球通過放置在一個鋼制籃裡再固定在混凝土樹缸上,並且植物種植筐表面還會有彈性的安全皮帶綁住固定。對於中大型樹木,除了以上兩個固定措施,還將使用伸縮鋼索通過上下兩個陽臺的固定點,在極端的大風天氣可以拉住樹木,避免樹幹被吹落危險。

至於構件承受力設計,都是根據上海的氣象參數來計算的,以對抗各種極端情況保證安全。在植物的選種方面也實現了本土化,結合實際的光照條件、高度、位置等因素排兵佈陣。建築師表示,這一“垂直森林”專案由於受制於現場的客觀環境,既無法參考已有的成功案例,同時它也很難被複製到其他項目中,如果要對它進行歸類,只能說它是垂直綠色理想在不同語境下新的變身。

“生命柱”上構建千樹風貌

400個相互交錯的露臺,高低錯落種植了1000棵樹,遠遠看去宛如峭壁上一簇簇綠洲。近日,一組蘇州河畔的另類建築群效果圖在網上廣泛傳播,引起不同聲音的熱評(上圖),有的說好看,有的說怪異,有的網貼直接冠上了“古代巴比倫空中花園驚現上海蘇州河旁”的吸睛標題。

其實,所謂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真名是“天安陽光廣場西塊地區”。這一專案總建築面積約為11萬平方米,建築整體構思設計為“山峰型”,建築設計師為大名鼎鼎的英國人湯瑪斯·赫斯維克——他的作品在中國引發熱議並非首次,上海世博會英國館、上海外灘金融中心就出自他的手筆。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個綠樹覆蓋的建築單體,其實是參差排列的140個“生命柱”——它們由一個個獨立的水泥樁澆築而成,樁徑分別為70釐米、60釐米,柱高50多米,外觀形似火炬,位於柱子頂端的每個露臺花盆擁有五種規格,上面依不同尺寸,種著一棵體格相當的樹木……從這點來看,它可以算是另一種版本的“垂直森林”。

針對高空種植以及抗風、抗旱兩個問題,天安陽光廣場專案的園林設計師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案:首先,對土球和樹幹採用鋼絲繩固定,通過吊車牽引,將一株株樹木種到“生命柱”內。其次,每個柱內均採用20釐米厚的鵝卵石做為蓄水層,為預防夏季高溫時段土壤水分蒸發,及時給樹木補水,確保樹木能在狹小的水泥空間內良好生長。與此同時,在施工時還專門調配介質土追加營養,以提高苗木的存活率。景觀配置方面,設計師選用了本地常見的桂花、青楓、紅楓、紫荊等20多種常綠、色葉的樹種。

上海建工一建集團專案經理張文軍介紹,在今年5月底移植到現場之前,這些植物已經在苗圃裡培育了整整3個春夏秋冬。目前,這批喬木的根須尚待培育,預計達到茁壯穩定狀態還需要一年時間,所以在養護上要格外用心。他說,為了讓這1000棵樹健康成林,這座空中花園配備了先進的喬木固定、自動滴灌、雨水感應一體的現代種植系統。其中的自動滴灌系統,易控制精確施水深度,節水的同時,又可以有效濕潤作物根部附近土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傳統綠化澆水養護造成的土壤沖刷和板結等諸多不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