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北京城內除了故宮、頤和園,這些小眾有歷史的地方你去了嗎?

北京, 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 有無數隱秘的風景, 或隱於鬧市, 或遁於市井, 也許就在你日常活動的範圍之內, 只是從未進入到你的視線。 就讓我們為你帶來8段北京的秘境, 來一次重新發現北京的旅程吧!

五道營胡同

關於五道營胡同, 東起雍和宮大街, 西止安定門內大街, 南與箭廠胡同相通, 北有二條支巷通安定門東大街, 全長632米, 寬6米。

明朝屬崇教坊, 稱武德衛營為守城兵營駐地。

清朝屬鑲黃旗, 稱五道營, 民國後沿稱, 改稱五道營胡同。

在這條胡同裡有很多有意思, 很有情調的特色餐廳、咖啡館、小店, 店後身兒就是大雜院和民居。 早上可以看到穿著拖拉板, 端著搪瓷大碗出門買豆腐腦的大媽。

晚上可以見到穿著時尚的文藝青年。 胡同裡, 老外蹬著自行車自由的穿梭其中, 孩子們在沙子堆上刨坑嬉戲, 趕巧了還能聽到“磨剪子嘞……鏹菜刀!”的吆喝聲......

現在的五道營胡同相比南鑼鼓巷和什刹海, 五道營胡同多了些清靜和慵懶。

座標: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立交橋東南

十八個半截胡同

“通州鎮, 早在北齊始設, 金、元時即為北京漕運、倉儲重地。 明洪武元年始建磚城, 早於明代北京城池50年。 明正統十四年在舊城(今古城地區)之西又建新城, 以保護糧倉。

舊城共劃分五所,前所、後所、左所、右所和中所。“十八個半截兒”胡同位於“前所”,曾是舊城東南隅各胡同的總稱,亦即回族人較多的聚居地。

我們要說的就是通州區赫赫有名的南大街東側的區域!在這個區域,有七百餘年歷史的清真寺,其殘存碑刻上的馬、完、何姓氏,印證了“蒙古流民來通、漷二州”的史實。

1956年始鋪瀝青路面,這些刻著字的院門、門墩兒、院落內門廊上半米大的“福”字、還有北大街一帶留有的一些老店鋪,眾多的胡同……這些也應為通州符號的東西,失去了甚為可惜!

經過幾十年的拆遷改造,上面這張圖裡有些胡同消失不見了,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和高樓大廈。不過“十八個半截兒”都留下來了。

座標:北京市通州區南大街回民胡同周邊

西什庫教堂

教堂建在中南海紫光閣以西叫蠶池口的地方,當時叫蠶池口教堂。據說有一年康熙身染瘧疾,御醫久治不愈,耶穌會士洪若軒、劉應進奉西藥奎寧,藥到病除。

清中葉以後,屢起教案。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籍沒教堂並拆除大堂。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又被迫歸還教堂產業,同意重建。

慈禧在擴建中南海時,深感教堂離御苑太近,教堂的高塔仿佛時時在窺視、威脅著她。她執意要教堂遷走,但又不敢得罪洋人。經與羅馬教廷磋商,慈禧不得不賠地贈銀,將教堂遷至已廢棄的西什庫舊址。

1900年庚子之亂中,義和團團民一萬多人包圍並進攻北堂,教堂受到嚴重損壞。在後來的修復中,教堂又加高了一層,成為今天的樣子。

座標:西什庫大街南口路西33號

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

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從南方運到北京的大米要在這一帶卸貨集散。南方的糯米北方俗稱江米,久而久之,這個地方便被人們稱作江米巷。修建棋盤街時,將江米巷截斷成為東西兩段,現在的東交民巷就是東江米巷。

東江米巷因靠近皇城,是明清時期中央機關較為集中的地方。兵部、吏部、戶部、工部、翰林院、太醫院、等都設在這一帶。

東交民巷不僅是中央機關的聚集地,也是高官大員們的選址建府之地。在東交民巷禦河東岸,就有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府,淳親王府則位於玉河橋西岸,吳三桂降清前的家也在東江米巷東頭。

1900年的庚子國難,讓東江米巷從大清國的官府重地變成了列強武裝獨立的國中之國。義和團攻打東江米巷各國使館,八國聯軍借機入侵北京。

《辛丑合約》規定東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館街),建起6米高的圍牆,允許各國可以在使館區內駐兵。儼然成了“國中之國”,成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座標: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

菊兒胡同

20年前,這裡實施了一項頗具轟動效應的舊城改造工程,北京首例新四合院脫穎而出,不料之後卻成“絕版”。

20年後,滄海桑田,這片承滿歷史故事的新四合院卻依舊韻味十足。它的身上,刻著時代的烙印,當年聞名中外,如今默守時光。雖隱身幕後,然幽幽魅力,卻愈加獨特而神秘。

社區同時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魚骨式”胡同體系的特點,突破了北京傳統四合院的全封閉結構,給人的感覺頗似古代江南富豪的庭院。

因其首創性,當時菊兒胡同的改造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設計師由大名鼎鼎的吳良鏞擔綱,菊兒社區可以說是吳良鏞“有機更新”理論的生動注解。

1992年,吳良鏞也因菊兒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榮獲當年的世界人居獎。一下子,世界各地的參觀“取經者”蜂擁而至。

座標: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南鄰後圓恩寺胡同

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在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是一條東西向的胡同。清代名“成賢街”,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又稱國子監胡同。

東西貫通的國子監街全長669米,平均寬度11米,是北京市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條牌樓街。乾隆皇帝贊其為“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街裡立有4塊牌樓。街東西兩頭的牌樓是街牌樓,國子監大門兩側的牌樓,則是為國子監特意修建的,以示對國家最高學府的尊崇。所以,街東西兩頭牌樓的題匾都是“成賢街”,而國子監兩側牌樓的題匾都是“國子監”。

國子監街有著種植槐樹的悠久傳統,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盛夏之時街外是驕陽似火,街內綠蔭如蓋,夾道的古槐樹在天空織成一張大網,順著幽靜的街道蜿蜒向前。

除了國子監和孔廟兩座標誌性建築以外,國子監街依舊保存著老北京街巷的風貌。

座標: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

報國寺

始建於一千多年前的報國寺,到了清朝,成了京城最大的廟市、花市和書市,曾是當時文人墨客的雅遊之地,留下了許多傳奇佳話。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在清順治十五年入京後,即寓住在報國寺內,每日除流覽書市外,潛心著述。

“潘家園的集週六日,週四就去報國寺”。雖然低調,但不管從商家數量、藏品質量,還是高手水準上,報國寺古玩市場都是北京城的頭份兒。

目前,改造後的報國寺以展覽展示為主,寺內辟有中國錢幣館、外國錢幣館、中國書報刊館、中國票證館、中國連環畫館和中國撲克館。

座標:北京西城區報國寺前街1號

法源寺

法源寺,京城第一古刹,900年前,宋欽宗在此坐牢;600年前,永樂帝照它建御花園;100年前,戊戌六君子在此停靈……

如今,地處宣南鬧市的法源寺,作為中國佛教最高學府,已洗卻紅塵,唯餘香陣陣。直應了那句偈語:聖解凡情俱坐斷,曇花猶放一枝新。

法源寺已有1400年歷史,最早由唐太宗李世民修造寺廟,當時命名憫忠寺。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歷史,在寺內寫下“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清兩代,當年殺氣騰騰的牢房,卻因花事著名京城。開始是海棠,後改為丁香。清代的宣南詩社曾經來這裡賞花。

康乾以後的詩人,像林則徐、紀曉嵐、龔自珍都曾在此留下過足跡和詩篇。1924年,詩人徐志摩還曾陪同印度詩聖泰戈爾來寺賞丁香。由此法源寺的丁香更是蜚聲海內外。

座標: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

你也愛自駕,你也愛旅行

[車遊天下自駕旅行]

如果有可能,讓我帶你去遠行~

以保護糧倉。

舊城共劃分五所,前所、後所、左所、右所和中所。“十八個半截兒”胡同位於“前所”,曾是舊城東南隅各胡同的總稱,亦即回族人較多的聚居地。

我們要說的就是通州區赫赫有名的南大街東側的區域!在這個區域,有七百餘年歷史的清真寺,其殘存碑刻上的馬、完、何姓氏,印證了“蒙古流民來通、漷二州”的史實。

1956年始鋪瀝青路面,這些刻著字的院門、門墩兒、院落內門廊上半米大的“福”字、還有北大街一帶留有的一些老店鋪,眾多的胡同……這些也應為通州符號的東西,失去了甚為可惜!

經過幾十年的拆遷改造,上面這張圖裡有些胡同消失不見了,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和高樓大廈。不過“十八個半截兒”都留下來了。

座標:北京市通州區南大街回民胡同周邊

西什庫教堂

教堂建在中南海紫光閣以西叫蠶池口的地方,當時叫蠶池口教堂。據說有一年康熙身染瘧疾,御醫久治不愈,耶穌會士洪若軒、劉應進奉西藥奎寧,藥到病除。

清中葉以後,屢起教案。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籍沒教堂並拆除大堂。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又被迫歸還教堂產業,同意重建。

慈禧在擴建中南海時,深感教堂離御苑太近,教堂的高塔仿佛時時在窺視、威脅著她。她執意要教堂遷走,但又不敢得罪洋人。經與羅馬教廷磋商,慈禧不得不賠地贈銀,將教堂遷至已廢棄的西什庫舊址。

1900年庚子之亂中,義和團團民一萬多人包圍並進攻北堂,教堂受到嚴重損壞。在後來的修復中,教堂又加高了一層,成為今天的樣子。

座標:西什庫大街南口路西33號

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

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從南方運到北京的大米要在這一帶卸貨集散。南方的糯米北方俗稱江米,久而久之,這個地方便被人們稱作江米巷。修建棋盤街時,將江米巷截斷成為東西兩段,現在的東交民巷就是東江米巷。

東江米巷因靠近皇城,是明清時期中央機關較為集中的地方。兵部、吏部、戶部、工部、翰林院、太醫院、等都設在這一帶。

東交民巷不僅是中央機關的聚集地,也是高官大員們的選址建府之地。在東交民巷禦河東岸,就有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府,淳親王府則位於玉河橋西岸,吳三桂降清前的家也在東江米巷東頭。

1900年的庚子國難,讓東江米巷從大清國的官府重地變成了列強武裝獨立的國中之國。義和團攻打東江米巷各國使館,八國聯軍借機入侵北京。

《辛丑合約》規定東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館街),建起6米高的圍牆,允許各國可以在使館區內駐兵。儼然成了“國中之國”,成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座標: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

菊兒胡同

20年前,這裡實施了一項頗具轟動效應的舊城改造工程,北京首例新四合院脫穎而出,不料之後卻成“絕版”。

20年後,滄海桑田,這片承滿歷史故事的新四合院卻依舊韻味十足。它的身上,刻著時代的烙印,當年聞名中外,如今默守時光。雖隱身幕後,然幽幽魅力,卻愈加獨特而神秘。

社區同時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魚骨式”胡同體系的特點,突破了北京傳統四合院的全封閉結構,給人的感覺頗似古代江南富豪的庭院。

因其首創性,當時菊兒胡同的改造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設計師由大名鼎鼎的吳良鏞擔綱,菊兒社區可以說是吳良鏞“有機更新”理論的生動注解。

1992年,吳良鏞也因菊兒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榮獲當年的世界人居獎。一下子,世界各地的參觀“取經者”蜂擁而至。

座標: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南鄰後圓恩寺胡同

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在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是一條東西向的胡同。清代名“成賢街”,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又稱國子監胡同。

東西貫通的國子監街全長669米,平均寬度11米,是北京市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條牌樓街。乾隆皇帝贊其為“京師為首善之區,而國子監為首善之地”。

街裡立有4塊牌樓。街東西兩頭的牌樓是街牌樓,國子監大門兩側的牌樓,則是為國子監特意修建的,以示對國家最高學府的尊崇。所以,街東西兩頭牌樓的題匾都是“成賢街”,而國子監兩側牌樓的題匾都是“國子監”。

國子監街有著種植槐樹的悠久傳統,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盛夏之時街外是驕陽似火,街內綠蔭如蓋,夾道的古槐樹在天空織成一張大網,順著幽靜的街道蜿蜒向前。

除了國子監和孔廟兩座標誌性建築以外,國子監街依舊保存著老北京街巷的風貌。

座標: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

報國寺

始建於一千多年前的報國寺,到了清朝,成了京城最大的廟市、花市和書市,曾是當時文人墨客的雅遊之地,留下了許多傳奇佳話。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在清順治十五年入京後,即寓住在報國寺內,每日除流覽書市外,潛心著述。

“潘家園的集週六日,週四就去報國寺”。雖然低調,但不管從商家數量、藏品質量,還是高手水準上,報國寺古玩市場都是北京城的頭份兒。

目前,改造後的報國寺以展覽展示為主,寺內辟有中國錢幣館、外國錢幣館、中國書報刊館、中國票證館、中國連環畫館和中國撲克館。

座標:北京西城區報國寺前街1號

法源寺

法源寺,京城第一古刹,900年前,宋欽宗在此坐牢;600年前,永樂帝照它建御花園;100年前,戊戌六君子在此停靈……

如今,地處宣南鬧市的法源寺,作為中國佛教最高學府,已洗卻紅塵,唯餘香陣陣。直應了那句偈語:聖解凡情俱坐斷,曇花猶放一枝新。

法源寺已有1400年歷史,最早由唐太宗李世民修造寺廟,當時命名憫忠寺。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歷史,在寺內寫下“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清兩代,當年殺氣騰騰的牢房,卻因花事著名京城。開始是海棠,後改為丁香。清代的宣南詩社曾經來這裡賞花。

康乾以後的詩人,像林則徐、紀曉嵐、龔自珍都曾在此留下過足跡和詩篇。1924年,詩人徐志摩還曾陪同印度詩聖泰戈爾來寺賞丁香。由此法源寺的丁香更是蜚聲海內外。

座標: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

你也愛自駕,你也愛旅行

[車遊天下自駕旅行]

如果有可能,讓我帶你去遠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