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臨沭:移風易俗為群眾減負擔

□本報記者 李寶榮通訊員 張豔豔

字正腔圓的快板《移風易俗做榜樣》讓老百姓頻點頭, 搞笑小品《隨禮記》讓大家在歡笑中深化了對“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拒絕鋪張浪費”新風尚的認識……這是臨沭縣蛟龍鎮蛟龍村近日舉行的移風易俗送戲下鄉專場文藝演出現場。

臨沭縣創新宣傳形式, 力爭在群眾心中種下移風易俗的種子, 讓新風尚入腦、入心、入行。 黨員幹部帶頭執行各項制度, 縣鄉村措施服務到位, 切實減輕了群眾負擔。

該縣依託縣委黨校、“新農村新生活”培訓課堂、道德講堂、百家講沭大講堂等平臺, 舉辦各類培訓150餘場次, 印製倡議書4萬份, 印製指導手冊、培訓資料等2000本, 對全縣幹部群眾進行教育培訓。 廣播、電視、報刊和“兩微一端”等媒體全面發聲, 攝製《移風易俗樹新風》專題片和《營子的婚事》等6部微電影, 錄製《臨沭縣移風易俗知識問答》音訊滾動播放。

統一編發移風易俗公益短信, 在城市社區和村居製作移風易俗公益宣傳牌1300餘塊、公交站牌電子公益廣告87處, 出動宣傳車150車次, 繪製牆體美化宣傳圖1200餘幅, 印製《“我帶頭、我承諾、我踐行、我傳播”小手拉大手校園文明倡議書》10萬份。 開展“移風易俗小記者行動”, 讓學生從小轉變思想觀念, 樹立文明新風, 引導廣大群眾移風易俗。

“我是黨員, 得帶頭!”當移風易俗的新風吹到大興鎮友誼村時, 村裡84歲的老黨員李慶吉帶頭執行, 率先簽了《黨員帶頭移風易俗協議書》並按下了手印。 為了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移風易俗工作中發揮示範作用, 臨沭縣率先出臺《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進移風易俗的意見》, 與黨員幹部簽訂《黨員幹部帶頭移風易俗承諾書》,

並將各村(社區)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普通黨員年度記實, 納入村(社區)“兩委”成員千分制考核, 抓好黨員帶頭執行, 帶頭簽訂承諾書, 文明節儉辦事, 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和大操大辦之風, 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 全縣16.5萬餘戶群眾簽訂承諾書, 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全面開展。 同時, 臨沭縣堅持示範引領、逐步推進, 縣裡重點抓好後高湖村、豐嶺村、華山社區等5個示範村居, 各鎮街分別打造2至5個示範村居, 省、市、縣派駐第一書記64個村率先開展移風易俗。

在鄭山街道豐嶺村, 過去村民礙于面子, 在紅白喜事上鋪張浪費, 不少村民因此陷入貧困。 為了刹住這種不良風氣, 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 制定了紅白喜事三不准。 其中白事三不准規定:一是不准用大盒,

直接用骨灰盒下葬, 不准埋大墳頭;二是不准請吹鼓手, 村裡統一買了音響器材, 直接放哀樂代替吹鼓手;三是不准大吃大喝, 凡是來弔孝的一律實行“四菜一湯”, 本村弔孝的一律不招待。 豐嶺村村民邢俊利說:“沒達成協議的時候, 花費2萬元到3萬元, 達成協議以後, 僅花費7000元。 ”村民們也慢慢看到了實惠, 改革得到了順利推行。 為解決群眾“後顧之憂”, 臨沭縣加大財政投入突出“一條龍”服務。 對按標準建設的農村公益性公墓, 縣財政按100元/個的標準給予補助。 累計投入資金360余萬元, 建成紅白事服務大廳80餘處、農村公益性公墓26處、1.2萬座, 統一為村居配備了移動音箱、錄音帶和小推車等取代吹鼓手。 同時,
開展規範殯葬服務專項整治行動, 積極推行“陽光殯葬”, 為群眾減輕負擔。

在市里組織的兩次移風易俗暗訪中, 臨沭縣分別取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績。 據該縣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電話測評資料顯示, 群眾對村裡辦喜喪事現狀滿意率達91.8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