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擦去留守兒童眼前的灰黃,讓兒童不再被留守

擦去留守兒童“眼前的灰黃”

2月21日, 為期40天的2017年春運結束。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 這意味著短暫的天倫之樂結束, 生活又要照舊。 “爸爸愛你, 但我又必須要離開你。 ”近日, 外出打工的一對父母寫給留守兒子的一封信感動了不少人。

為了生存或更好的生存, 不得不骨肉分離, 沒有情感慰藉和父母保護的“被留守”兒童, 就這樣成長在有各種隱患的環境中。 留守兒童遭遇意外傷害等新聞並不鮮見。 “沒有紅, 沒有綠, 眼前只有一片灰黃”, 一位留守兒童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基本沒有什麼衛生的概念和習慣, 害怕和陌生人說話, 不會也不懂得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性格孤僻自我封閉, 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更遑論接納自己……借由一檔情感觀察秀節目《閃亮的爸爸》(第二季)的攝像機鏡頭, 留守兒童“成長的煩惱”得以直觀呈現。 令人難忘的一幕是, 參加情感觀察秀的嘉賓給學生上課, 讓他們畫出自己最愛的一位親人。 有的孩子畫著畫著就大哭起來, 長期缺乏情感依靠和親子教育讓他們找不到情感的宣洩出口, 親人故事哭訴中滿溢的孤獨苦悶和對親情的渴望, 讓每個觀看者久久不能平靜。

讓兒童不再“被留守”

不獨同情和悲憫的情愫, 在更深層面上關注、愛護留守兒童, 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作為一檔綜藝觀察秀, 《閃亮的爸爸》選擇將焦點對準貧困地區的鄉村教育和留守兒童群體, “慢”下來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成長痛點, 為他們與父母之間建立心的溝通橋樑,

這種現實關照和人文關懷是社會共治的鮮明注腳。

沒有愛與希望的澆灌, 錯過了每個孩子的萌芽期, 恐怕收穫的就不僅僅是“花自凋零”了。 一檔節目可以把現實推到台前讓人關注, 也可以激發起更多向度的公共討論和幫扶嘗試, 但要還留守兒童正常的童年和青春,

僅靠一檔或幾檔節目的關照和公眾同情的眼淚, 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讓兒童不再“被留守”, 讓關照國民基本需求的制度提升到社會共識的水位線, 各級政府責無旁貸。 在政府資助下, 更多像拍攝地雲南瀘西縣城子村小學那樣的新校舍拔地而起, 但構建嚴密的責任制度、啟動補償機制、提供充足的教育保障等更有效有力的行動, 還要加速再加速。

再全能的政府,也有力所不逮、觸及不到的角落和末端。填補治理空白,有賴於一些成熟的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發揮作用。據瞭解,借助“互聯網+”,支教平臺的建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吸引更多有愛心和才藝的年輕人加入支教行列。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相比物質的捐助,心理疏導與情感交流、精神培育與文化滋養的需求更為緊迫和重要。如何通過社會協作創新途徑,對留守兒童展開心靈看護與調適,需要投入更多思考。

“心靈的留守”更讓我們揪心。同在一片藍天下,希望這些孩子能同樣享有幸福快樂的童年。多一些真摯平等,多一些實際行動,給留守兒童更多關懷與溫暖。

再全能的政府,也有力所不逮、觸及不到的角落和末端。填補治理空白,有賴於一些成熟的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發揮作用。據瞭解,借助“互聯網+”,支教平臺的建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吸引更多有愛心和才藝的年輕人加入支教行列。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相比物質的捐助,心理疏導與情感交流、精神培育與文化滋養的需求更為緊迫和重要。如何通過社會協作創新途徑,對留守兒童展開心靈看護與調適,需要投入更多思考。

“心靈的留守”更讓我們揪心。同在一片藍天下,希望這些孩子能同樣享有幸福快樂的童年。多一些真摯平等,多一些實際行動,給留守兒童更多關懷與溫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