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日格斯台罕山下憶英魂

哥哥的革命烈士證明是龔占明最珍貴的收藏。 巴依斯古楞 攝

寶日格斯台烈士陵園一片靜謐。 巴依斯古楞 攝

寶日格斯台罕山位於錫林郭勒盟西烏旗白音華鎮境內, 風景秀麗、巍峨雄壯。 在這座山腳下的烈士陵園內, 長眠著69位英雄。

45年前, 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面前, 來自祖國各地的兵團戰士為了保護寶日格斯台草原, 一往無前, 奮力撲向火海, 用年輕的生命寫下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英雄是他們的共同稱謂

副指導員杜恒昌已經從火海裡搶救出了2名戰士, 看到還有人影在大火裡晃動, 他又一次沖進火海。 一面攙扶著1位戰士向外沖, 一面猛勁兒揮手示意大家儘快撤離火場。 他把第二名戰士搶救出來後, 自己已經遍體鱗傷, 但他緩了一口氣又一次沖進火海。 當他搶救第三名戰友時, 突然感到頭暈目眩, 眼前發黑, 與被他攙扶的戰士一起倒在地上, 再也沒有起來。 在他身上留下的唯一遺物, 就是鑲嵌在肉裡的那塊已經被烈火燒壞了的英格手錶……這段文字出自于榮成崗和劉俊鵬合著的紀實小說《那年那月》。

1972年5月5日, 原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五師四十三團境內不慎引發野火, 由於當時風勢較大,

火勢借助風勢迅速向東蔓延。 位於火勢東南方向的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五師四十三團四連戰士們, 發現火情並第一時間接到滅火命令後, 義無反顧地撲向火場。

曾經的四連戰士何金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當天, 我們一如既往地幹著分擔的活兒, 到了中午, 大家正要吃飯, 突然聽到有人喊“著火了”。 面對火情, 整個連隊戰士迅速集合, 連長和指導員開始動員。 那時, 一說打火, 就想著建設邊疆, 心裡只想著不能把草場燒著了, 大家就頂著火上去了。

就這樣, 一個個熱血青年手裡拿著鐵鍬、掃帚等簡陋的打火工具, 沖向了火場, 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熾熱和堅定的信念。 年輕的戰士們在兇猛的大火面前絲毫沒有畏懼和退縮,

然而, 猛烈的草原大火卻借助風勢迅速燃燒並蔓延開來。

何金玉說, 等戰士們跑到火場的時候, 火勢已經有四五層樓房那麼高, 但他們還是爭先恐後, 迎著大火, 投入到撲火戰鬥中。 這時, 整個連隊也都散開了。 “當時, 我們幾個人嗆得不行了, 就去了開荒地裡, 也就沒被燒著。 ”

何金玉他們是幸運的, 所處撲火陣地距離開荒地近, 躲過了一劫。 當他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連隊後, 眼前的情景卻讓他們一下子懵在了那裡。 2個多小時前還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戰友變成了一具具遺體, 被人們抬了回來。 遺體往床上一擱, 那麼長一溜兒……看著曾經朝夕相處的戰友們, 何金玉心裡特別難受, 直到今天也忘不了那種感覺。

就在那一天, 為了保護美麗的寶日格斯台草原, 來自天南地北的69名兵團戰士被烈火吞噬了年輕的生命。 在這些年輕的戰士當中, 有蒙古族、漢族, 也有回族、滿族。 在大火面前, 他們沒有一人退縮, 全都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撲火戰鬥中。 今天,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英雄。

烈火鑄就的深情

曾有人說, 知青是在口號聲中長大的一代, 他們年輕, 充滿朝氣, 渴望被承認, 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裡, 他們一心只想把青春和激情奉獻給祖國。

40多年前, 在黨的號召下, 一群懷揣革命熱情的年輕人為支援邊疆生產建設, 積極投身到上山下鄉的洪流中, 來到了西烏珠穆沁旗寶日格斯台蘇木。 在那個年代裡, 兵團戰士們白天忙著搞生產, 晚上學習毛主席語錄。據當時四連的老戰士回憶,剛到兵團時,大家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吃得也簡單,但沒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很快樂。在烈士紀念碑的照片上,記者看到,這群年輕人個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然而,這一切都在那一場大火中終止了,69條鮮活而年輕的生命,永遠長眠在了他們為之揮汗和奮鬥的地方。在69名烈士中包括44名男戰士和25名女戰士,他們中年齡最大的27歲,最小的只有15歲。同時,這場大火還令四連10多人被燒傷致殘。

那一場大火,留給倖存下來戰友們的,除了唏噓,還有永遠的懷念。他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知識青年到邊疆,青春生命為國防,烈火之中經考驗,士為祖國獻忠良,永遠活在我心中,垂首待立陵園旁,不想離去願變松,朽木襯汝眾英雄。”

一位名叫朝格吉勒的主人公在《那年那月》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正在撲火的一連牧民朝格吉勒和陶格陶發現,面前的火光中隱約看到有2個人影在晃動。朝格吉勒對陶格陶說,“不好,火裡有人!”於是,他們立即打馬向火中沖去。只見他們一彎身,將火中的人影拉起來,放在馬鞍前面,將蒙古袍迅速蓋在她們身上,將她們身上的火壓滅,跑出了火場。這2名被牧民從火中搶救出來的人是天津籍女戰士陳慧芳和許淑愛。火災過後,為了感謝救命之恩,這2位女戰士到一連找到了朝格吉勒和陶格陶,把他們認作大哥。從此,這2位蒙古族大哥就有了2個漢族小妹妹。

今年6月末,尋找英雄足跡的記者在西烏旗政府所在地巴拉嘎爾高勒鎮見到了朝格吉勒老人。在老人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懸掛著一幅錦旗,上書“烈火無情人有情,大恩大德情似海”,落款是“天津戰友許淑愛”。

由於一場大火而結緣,蒙古族大哥和漢族妹妹之間的友誼之花盛開了近半個世紀。“去年,妹妹還專程過來看我了!”朝格吉勒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

如今,在廣袤的寶日格斯台草原上,一座高聳的紀念碑和一個個整齊的墓碑並肩而立,無言地昭示著那段震撼天地的悲壯和難忘的歷史。45年過去了,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英雄,現在的寶日格斯台知青烈士陵園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及一些特殊日子,都會有許多單位、學校以及周邊群眾、兵團戰士和親屬來到陵園祭掃,緬懷英烈,追憶英雄。

用一生陪伴英雄

在寶日格斯台烈士陵園英雄紀念碑下,整齊地排列著69位英雄的遺像,其中,有1名英雄的遺像是手繪圖,他的名字叫龔占岐,犧牲時年僅18歲。

如今,守護這座烈士陵園的人叫龔占明,是烈士龔占岐最小的弟弟,因此,當地人習慣稱他為“老小”。記者見到老小,是在烈士陵園裡。

“這些哥哥姐姐們都是了不起的大英雄。我要用我的一生陪伴他們。”老小如是說。

45年前,老小還在母親肚子裡時,一場大火奪走了他大哥的生命,他的父親也被嚴重燒傷。從他懂事那天起,聽到最多的故事,就是母親給他講的69名英雄的事蹟。母親常把他抱到烈士陵園,流著淚給他講述,聽得多了,他也就一個個都記住了。老小21歲那年,母親去世了,留下的唯一遺囑就是——“把我埋在陵園附近,我要時常看著這些孩子們”。

手指著陵園西北地勢偏高處的2座墳,老小說,我的父母就長眠在這兒。

時光荏苒,鬥轉星移。20多年過去了,老小自從父母相繼去世後,也學著母親生前的樣子,每逢過年過節都到墓地來,為這些哥哥、姐姐們上香祭奠。慢慢的,老小發現,他再也離不開這片草原,離不開這些哥哥姐姐們了。

每當他看到墳墓上的水泥脫落,都要悉心維修。烈士們的家屬知情後,對他非常感激。後來,旗民政部門開始每個月為老小發工資,讓他安心守護陵園。

前些年,由於償還父母病重時留下的債務,老小的生活很是貧困。“有時,實在沒有辦法了,我就買上2瓶便宜的白酒,晚上一個人跑到陵園裡,自己喝1瓶,給哥哥姐姐們敬1瓶,邊訴說,邊喝酒,心情也就舒暢了。”

現在的老小,通過辛勤勞動,買了新車,還在當地開了一家叫“老戰友”的小飯館。由於日積月累在當地樹起的威望,他還成為了寶日格斯台社區主任,鄰里之間有什麼事兒都願意找他。

老小從小有個願望,就是要當兵。當年徵兵時,恰遇母親病重,他不得已放棄了心中的夢想。後來,兵團戰士們為老小送了一身軍裝,並且親切地稱呼他為建設兵團的最後一名戰士。如今,老小的兒子圓了老爸一生的夢,光榮地穿上了軍裝,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

“他們是英雄。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就要守護著他們。”老小的語氣無比堅定。

【記者手記】

45年前,突如其來的一場草原大火無情地奪走了69個年輕的生命,讓人們永遠記住了這些為集體捐軀的英雄,更感佩于他們在明知危險的情況下,仍然義無反顧、奮勇向前的英雄氣概。

在寶日格斯台烈士陵園裡,曾經的兵團戰士們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你們是死去的我們,我們是活著的你們”。烈士在陵園裡靜靜地長眠,他們用生命守護的這片土地現在被建設得美麗、富強,這是對英雄最好的慰藉。

如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生活在這和諧盛世裡,我們永遠不會、也不能忘記,這份幸福來之不易,是無數先輩英雄用辛勤的勞動,甚至是血汗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更會傳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一往無前、團結奮進、守望相助,把家園建設得更加富饒亮麗,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晚上學習毛主席語錄。據當時四連的老戰士回憶,剛到兵團時,大家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吃得也簡單,但沒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很快樂。在烈士紀念碑的照片上,記者看到,這群年輕人個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然而,這一切都在那一場大火中終止了,69條鮮活而年輕的生命,永遠長眠在了他們為之揮汗和奮鬥的地方。在69名烈士中包括44名男戰士和25名女戰士,他們中年齡最大的27歲,最小的只有15歲。同時,這場大火還令四連10多人被燒傷致殘。

那一場大火,留給倖存下來戰友們的,除了唏噓,還有永遠的懷念。他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知識青年到邊疆,青春生命為國防,烈火之中經考驗,士為祖國獻忠良,永遠活在我心中,垂首待立陵園旁,不想離去願變松,朽木襯汝眾英雄。”

一位名叫朝格吉勒的主人公在《那年那月》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正在撲火的一連牧民朝格吉勒和陶格陶發現,面前的火光中隱約看到有2個人影在晃動。朝格吉勒對陶格陶說,“不好,火裡有人!”於是,他們立即打馬向火中沖去。只見他們一彎身,將火中的人影拉起來,放在馬鞍前面,將蒙古袍迅速蓋在她們身上,將她們身上的火壓滅,跑出了火場。這2名被牧民從火中搶救出來的人是天津籍女戰士陳慧芳和許淑愛。火災過後,為了感謝救命之恩,這2位女戰士到一連找到了朝格吉勒和陶格陶,把他們認作大哥。從此,這2位蒙古族大哥就有了2個漢族小妹妹。

今年6月末,尋找英雄足跡的記者在西烏旗政府所在地巴拉嘎爾高勒鎮見到了朝格吉勒老人。在老人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懸掛著一幅錦旗,上書“烈火無情人有情,大恩大德情似海”,落款是“天津戰友許淑愛”。

由於一場大火而結緣,蒙古族大哥和漢族妹妹之間的友誼之花盛開了近半個世紀。“去年,妹妹還專程過來看我了!”朝格吉勒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

如今,在廣袤的寶日格斯台草原上,一座高聳的紀念碑和一個個整齊的墓碑並肩而立,無言地昭示著那段震撼天地的悲壯和難忘的歷史。45年過去了,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英雄,現在的寶日格斯台知青烈士陵園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及一些特殊日子,都會有許多單位、學校以及周邊群眾、兵團戰士和親屬來到陵園祭掃,緬懷英烈,追憶英雄。

用一生陪伴英雄

在寶日格斯台烈士陵園英雄紀念碑下,整齊地排列著69位英雄的遺像,其中,有1名英雄的遺像是手繪圖,他的名字叫龔占岐,犧牲時年僅18歲。

如今,守護這座烈士陵園的人叫龔占明,是烈士龔占岐最小的弟弟,因此,當地人習慣稱他為“老小”。記者見到老小,是在烈士陵園裡。

“這些哥哥姐姐們都是了不起的大英雄。我要用我的一生陪伴他們。”老小如是說。

45年前,老小還在母親肚子裡時,一場大火奪走了他大哥的生命,他的父親也被嚴重燒傷。從他懂事那天起,聽到最多的故事,就是母親給他講的69名英雄的事蹟。母親常把他抱到烈士陵園,流著淚給他講述,聽得多了,他也就一個個都記住了。老小21歲那年,母親去世了,留下的唯一遺囑就是——“把我埋在陵園附近,我要時常看著這些孩子們”。

手指著陵園西北地勢偏高處的2座墳,老小說,我的父母就長眠在這兒。

時光荏苒,鬥轉星移。20多年過去了,老小自從父母相繼去世後,也學著母親生前的樣子,每逢過年過節都到墓地來,為這些哥哥、姐姐們上香祭奠。慢慢的,老小發現,他再也離不開這片草原,離不開這些哥哥姐姐們了。

每當他看到墳墓上的水泥脫落,都要悉心維修。烈士們的家屬知情後,對他非常感激。後來,旗民政部門開始每個月為老小發工資,讓他安心守護陵園。

前些年,由於償還父母病重時留下的債務,老小的生活很是貧困。“有時,實在沒有辦法了,我就買上2瓶便宜的白酒,晚上一個人跑到陵園裡,自己喝1瓶,給哥哥姐姐們敬1瓶,邊訴說,邊喝酒,心情也就舒暢了。”

現在的老小,通過辛勤勞動,買了新車,還在當地開了一家叫“老戰友”的小飯館。由於日積月累在當地樹起的威望,他還成為了寶日格斯台社區主任,鄰里之間有什麼事兒都願意找他。

老小從小有個願望,就是要當兵。當年徵兵時,恰遇母親病重,他不得已放棄了心中的夢想。後來,兵團戰士們為老小送了一身軍裝,並且親切地稱呼他為建設兵團的最後一名戰士。如今,老小的兒子圓了老爸一生的夢,光榮地穿上了軍裝,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

“他們是英雄。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就要守護著他們。”老小的語氣無比堅定。

【記者手記】

45年前,突如其來的一場草原大火無情地奪走了69個年輕的生命,讓人們永遠記住了這些為集體捐軀的英雄,更感佩于他們在明知危險的情況下,仍然義無反顧、奮勇向前的英雄氣概。

在寶日格斯台烈士陵園裡,曾經的兵團戰士們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你們是死去的我們,我們是活著的你們”。烈士在陵園裡靜靜地長眠,他們用生命守護的這片土地現在被建設得美麗、富強,這是對英雄最好的慰藉。

如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生活在這和諧盛世裡,我們永遠不會、也不能忘記,這份幸福來之不易,是無數先輩英雄用辛勤的勞動,甚至是血汗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更會傳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一往無前、團結奮進、守望相助,把家園建設得更加富饒亮麗,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