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CCAI 2017 演講實錄丨王穎:論人工智慧與藝術

7 月 22 - 23 日, 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的指導下, 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阿裡巴巴集團 & 螞蟻金服主辦, CSDN、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承辦的 2017 中國人工智慧大會(CCAI 2017)在杭州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

文/CSDN賈維娣

大會第二天下午, 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參與了【人工智慧科學與藝術論壇】的討論, 並發表了《人工智慧與藝術》主題演講。 王穎認為,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 教育發展將呈現諸多明顯趨勢, 比如“線上學習方式”與“面對面學習方式”相互結合的混合學習將成為主要模式, 學生將從知識的消費者變為知識的創造者;我們需要重新設計學習空間, 從以講授為主的講座型空間設計, 轉變為基於專案合作, 基於團隊展示, 基於自主學習等多樣化的空間設計。 但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將是在快速變化時代中一個不變因素。

以下為演講實錄,

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進行了刪減和調整。

我只談一個觀點, 就是在人工智慧這麼火熱的時代, 我們人還有哪些東西不會被人工智慧所改變?

人工智慧對人類的衝擊

我跟大家分享兩個尤瓦爾·赫拉利的觀點, 他認為人工智慧在越來越多工上的表現將超過人類, 無須多久人類50%的工種將由電腦完成, 新的工種會出現, 但它們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此外, 他預測到2040年我們可能看到一個新的階層——無用的階層, 數十億人不是失業而是失去了被雇傭的價值。 我於1999-2004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講人工智慧這門課, 當時講的東西都是人工智慧1.0, 現在發展到了人工智慧3.0, 我還能回到講臺上再講課嗎?2012年斯坦福大學吳恩達教師的課程被以免費的方式放到網上之後,

報名的人數竟超過了10萬人, 而通常吳教授的課每年聽課的人數是400人, 必須連上250年課才能接觸到10萬名學生。 看來, 我不可能再回到大學講臺上講人工智慧了!

藝術是什麼?

藝術一直沒有一個特別公認的定義, 但大家的基本共識是, 藝術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等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 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 所謂的有機物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藝術和人實際上是共生的, 脫離了人的思想和情感產生的“藝術形式”, 很難再說它是藝術。

藝術起源於哪裡?流派非常多, 有的說源於政治, 有的說源於宗教, 有的說源於祭祀、源於迷信、源於生活。 我比較認可席勒--斯賓塞理論,

他們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遊戲本能, 因為人類有過剩的精力, 而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作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 體現為一種自由的“遊戲”, 這就是藝術。

人和人工智慧的不同

我們人是怎樣感知藝術的呢?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和直覺來感知。 要讓機器人擁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些能力並不難。 但人還能夠直覺感知, 這對機器人來說有些難。

上圖是賈裡尼克給出的一個語音辨識模型, 這就是一個機器聽到音樂的模型。 電腦“聽”音樂, 相當於一個通信系統的信號傳輸過程, 經過編碼、傳輸和解碼的過程完成, 對於所有音樂都對應同樣的反應過程。

人工智慧對於教育發展的影響

從近年大學畢業生的規模來看, 畢業學生量最大的五大專業是會計、英語、藝術設計、土木工程和電腦。 可以發現藝術和電腦的學生數量是在同步增長的, 因為電腦專業的學生是研究人工智慧的主體, 似乎藝術類人才在隨著人工智慧的人才同步發展。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也在擔心我自己今後的職業發展,《2017年的地平線報告》裡面給出了教育發展面臨的幾類挑戰,有短期可以解決的挑戰,有遠期可以解決的挑戰,還有棘手的挑戰。其中“重新思考教師的角色”就是個棘手的挑戰。隨著人工智慧的高度發展,我們真的尚不知曉教師未來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但是我們知道這個角色必需重新思考。

但是我們看一下,在藝術領域,小孩在學音樂、舞蹈的時候,老師一般都要親自指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10年,藝術類的教師會不會失業?一部分人會不會像我剛才提到的人工智慧類課程一樣,一個人講的課可以在全球免費分享了,那麼更多的老師沒必要再去講了。這些教藝術的教師,似乎不用有這個擔心。所以我覺得它就變成了在人工智慧時代一個不變的因素,就是給人有一點安慰的地方。

今後的教育,應該不僅是老師講學生聽,單向的知識傳遞,學習的方式也應該是線上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的結合。但線上的方式能夠滿足藝術教育的需求嗎?因為藝術教育很重要的一條是,除了掌握藝術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外,還得有技能訓練,這種線上的學習,對藝術技能的訓練似乎有些失效。一般藝術類的教師都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一對一的指導。

如果說今後很多課程都是線上學習了,那麼教室的作用就是提供討論、面對面的學習交流的場所。那麼藝術教室,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它的功能需要改變嗎?似乎也不會。

還有一點,也是一個教育發展趨勢之一,今後每個人的教育支出將大大增加。好的講師、好的課程平臺將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這個是一個手機上的App:得到,2016年5月份上線,已經有400萬用戶,付費用戶超過100萬。羅振宇從一個網紅低調轉身,成為“得到”這家知識小店的跑堂小二,不再是一個講者,而是和每一個得到用戶一樣終身學習。事實上,得到App是一個音訊課程平臺,其中《5分鐘商學院》這個專欄有11萬用戶,每個用戶付199塊錢,每年就2000萬元的收入。如果這個講者和平臺之間五五分成,講師能得到1000萬。現在哪個老師一年能夠掙到1000萬的工資?

藝術理論的課程也有網上資源,但是真正的藝術創作或者藝術實踐,是不能通過網上學習的。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們願意為教育付費,為藝術學習付費的人已經開始增加,這可能在是教育發展與藝術發展相一致的一個方面。

前面我想表達的觀點是人工智慧時代似乎把很多事情都改變了,很多人要成為一個“無用”的階層,但有了藝術我們人類又可以稍微安心一點,因為藝術的本質沒有變。當然,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發展,藝術的載體、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會發生變化。

我相信,藝術將與人工智慧攜手,共同創造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CAAI原創 丨 作者王穎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及翻譯

如需轉載合作請向學會或本人申請

轉發請注明轉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也在擔心我自己今後的職業發展,《2017年的地平線報告》裡面給出了教育發展面臨的幾類挑戰,有短期可以解決的挑戰,有遠期可以解決的挑戰,還有棘手的挑戰。其中“重新思考教師的角色”就是個棘手的挑戰。隨著人工智慧的高度發展,我們真的尚不知曉教師未來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但是我們知道這個角色必需重新思考。

但是我們看一下,在藝術領域,小孩在學音樂、舞蹈的時候,老師一般都要親自指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10年,藝術類的教師會不會失業?一部分人會不會像我剛才提到的人工智慧類課程一樣,一個人講的課可以在全球免費分享了,那麼更多的老師沒必要再去講了。這些教藝術的教師,似乎不用有這個擔心。所以我覺得它就變成了在人工智慧時代一個不變的因素,就是給人有一點安慰的地方。

今後的教育,應該不僅是老師講學生聽,單向的知識傳遞,學習的方式也應該是線上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的結合。但線上的方式能夠滿足藝術教育的需求嗎?因為藝術教育很重要的一條是,除了掌握藝術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外,還得有技能訓練,這種線上的學習,對藝術技能的訓練似乎有些失效。一般藝術類的教師都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一對一的指導。

如果說今後很多課程都是線上學習了,那麼教室的作用就是提供討論、面對面的學習交流的場所。那麼藝術教室,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它的功能需要改變嗎?似乎也不會。

還有一點,也是一個教育發展趨勢之一,今後每個人的教育支出將大大增加。好的講師、好的課程平臺將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這個是一個手機上的App:得到,2016年5月份上線,已經有400萬用戶,付費用戶超過100萬。羅振宇從一個網紅低調轉身,成為“得到”這家知識小店的跑堂小二,不再是一個講者,而是和每一個得到用戶一樣終身學習。事實上,得到App是一個音訊課程平臺,其中《5分鐘商學院》這個專欄有11萬用戶,每個用戶付199塊錢,每年就2000萬元的收入。如果這個講者和平臺之間五五分成,講師能得到1000萬。現在哪個老師一年能夠掙到1000萬的工資?

藝術理論的課程也有網上資源,但是真正的藝術創作或者藝術實踐,是不能通過網上學習的。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們願意為教育付費,為藝術學習付費的人已經開始增加,這可能在是教育發展與藝術發展相一致的一個方面。

前面我想表達的觀點是人工智慧時代似乎把很多事情都改變了,很多人要成為一個“無用”的階層,但有了藝術我們人類又可以稍微安心一點,因為藝術的本質沒有變。當然,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發展,藝術的載體、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會發生變化。

我相信,藝術將與人工智慧攜手,共同創造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CAAI原創 丨 作者王穎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及翻譯

如需轉載合作請向學會或本人申請

轉發請注明轉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