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曉波:為何理髮越來越貴,手機卻越來越便宜?

前段時間, 我與一位40後的老先生交流, 他感慨:這個世界變了。 30年前, 他在樓下的髮廊剃頭, 最多一元錢;買一隻電子手錶, 最多40元。 但今天, 他去樓下剪頭髮, 理髮師剪了沒幾下, 就要收30元;網購一隻電子手錶, 卻只要20元。 有的東西變得越來越貴, 有的東西卻越來越便宜, 這個世界真的看不懂了。

與理髮相似, 在今天, 我們發現冰箱、空調、洗衣機、手機和汽車的價格越來越便宜;與此同時, 聽一場音樂會、一場講座的價格卻越來越高。

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在經濟學理論中, 該現象叫做“成本疾病”。

1966年, 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與他的同事威廉·鮑恩進行了一項研究:為什麼搞藝術的文化組織總是財務吃緊?

最終, 他們得出了一個簡單卻震驚經濟學界的結論:

藝術工作者其實是與工廠裡的工人在同一個勞動力市場內競爭的。 製造業生產率提升, 工人的工資水準隨之上漲;與此同時,

藝術工作者的工資也隨之上漲, 如若不然, 他們就要辭職跑去工廠做工了。 但藝術工作者工資的上漲並未伴隨著生產率相應提升。

比如, 兩百多年前演繹莫札特的絃樂四重奏, 需要四位元音樂家演奏八分鐘;今天演奏也大致需要這個時間,

而且可以預料, 即使在遙遠的未來, 這一曲目的演奏時間也不可能被壓縮。 由此可見, 過去幾百年, 音樂家在演繹莫札特絃樂四重奏時的“生產”過程從未改變, “生產”效率也從未提高。

那麼, 四位演奏家的收入該如何提高?——只能提高門票價格。

由此, 鮑莫爾將社會分為“進步部門”與“停滯部門”。 他認為, 進步部門生產率相對快速的增長將導致停滯部門出現相對成本的不斷上升。

比如, 手錶、冰箱、空調、洗衣機、汽車等製造業屬於進步部門, 勞動效率不斷提高的同時, 製造成本也快速下降;而理髮師、廚師、音樂家、大學教授等屬於停滯部門, 其他領域勞動效率的提高, 將間接帶動停滯部門工資的上漲。

也就是說, 凡是服務行業, 尤其是那些機器難以進入、手工成分較高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都存在成本疾病現象。

曾有人統計過英美國家大學學費的上漲速度。 上世紀80年代, 美國本科生的學費為3500美元, 到2010年, 每名大學生每年支付的學費達到了20500美元, 年增長率超過6%, 遠高於美國的通脹水準。

按照這種趨勢, 至2035年美國頂尖私立大學學生的學費將接近20萬美元。

在中國, 同樣能夠感受到成本疾病的存在。 比如, 近幾年中國大中城市出現的天價“月嫂”, 就是典型的停滯部門。

那麼, 究竟該如何治癒成本疾病?

鮑莫爾教授認為, 成本病根本無法治癒。 而且在未來 30 年,我們的生活品質將持續惡化,因為與生活品質有關的許多服務將會變得更加昂貴,而批量生產的物品將會變得越來越便宜。

今年,最熱的技術名詞是“人工智慧”。在未來,機器人很可能將替代生產線上的工人,這意味著技術將使進步部門的生產效率繼續提高。與此同時,技術還能夠改造停滯部門。如果機器人醫生、機器人律師、機器人精算師問世,那些原本收入高、屬於停滯部門的工作,便會演變成進步部門。

但畢竟有些工作機器難以取代,我想不會有人樂意花上千元去聽機器人演奏的音樂會。如果下週末,鮑勃·狄倫將在美國舉辦一場音樂會,估計全世界將有很多人飛往美國,去聽那場昂貴的音樂會。

所以,未來社會將有兩大特點,一是廣為普及的先進技術,二是大規模的“成本疾病”現象。

而且在未來 30 年,我們的生活品質將持續惡化,因為與生活品質有關的許多服務將會變得更加昂貴,而批量生產的物品將會變得越來越便宜。

今年,最熱的技術名詞是“人工智慧”。在未來,機器人很可能將替代生產線上的工人,這意味著技術將使進步部門的生產效率繼續提高。與此同時,技術還能夠改造停滯部門。如果機器人醫生、機器人律師、機器人精算師問世,那些原本收入高、屬於停滯部門的工作,便會演變成進步部門。

但畢竟有些工作機器難以取代,我想不會有人樂意花上千元去聽機器人演奏的音樂會。如果下週末,鮑勃·狄倫將在美國舉辦一場音樂會,估計全世界將有很多人飛往美國,去聽那場昂貴的音樂會。

所以,未來社會將有兩大特點,一是廣為普及的先進技術,二是大規模的“成本疾病”現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