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揚子江隧道開通19個月 日均車流量達11萬輛

圖為車輛行駛在揚子江隧道。 本報記者 徐琦攝

7月28日下午2點, 海德衛城附近的揚子江大道隧道口, “減速慢行、限速70公里”的顯示幕十分醒目。

雖然還不到高峰時間, 車輛仍如流水一般從城市的四面八方湧入。

作為南京的第6條過江通道, 去年1月1日通車的揚子江隧道雖然開通才19個月, 日均車流量已達11萬輛, 超過2010年開通的緯七路隧道。

中交隧道局的張英明每次經過這裡, 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 作為揚子江隧道的專案經理, 他人生中有5年多的光陰都在此度過, 親眼見證了這條7000多米長的隧道如何從圖紙變成現實, 因此對於這裡的每一處, 他都非常清楚:“這裡是明挖敞開段, 這裡是明挖暗埋段……”“你看, 兩側裝飾板中部的腰線, 剛才是黃色, 現在是藍色。 ”他提示記者, “這表明, 隧道的上方已經從陸地段變成了水面段, 也就是盾構段。 ”

揚子江隧道被譽為“江底70米深處的世界級工程”,

張英明職業生涯中的許多“之最”都在這裡產生。 揚子江隧道有兩個與眾不同的地方:一是隧道分為上下兩層;二是隧道在江北一個入口, 而在江南連接了揚子江大道、定淮門大橋兩個出口。 “這一特別的設計叫雙管雙層。 ”張英明介紹, 這也決定了在建設時, 它的盾構必須是超大直徑。

“直徑12米以上的超大型盾構機, 以前一直被國外壟斷。 ”張英明說, 經過創新、自主研製和改造, 中交隧道局擁有18項智慧財產權、9項發明專利的“天和號”和“天和一號”在揚子江隧道施工中投入使用, 這種盾構機直徑15.02米, 有5層樓房那麼高。 這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刀盤, 機器總重近5000噸, 狀似摩天輪的巨型五彩刀盤上有717把刀具。

張英明對當年遇到的重重困難記憶猶新:施工中承受的最高水壓達0.72兆帕,

岩層段石英含量高達65%;江底隧道覆土厚度淺, 局部隧道覆土厚度只有9米;隧道沿線穿越地層複雜多變, 需長距離穿越卵石層、砂岩層, 同時盾構還將4次穿越長江大堤, 並存在孤石、枯木、鐵錨、沉船等不明障礙物等等, 都是世界級的難題。

“比如, 有的地方上軟下硬, 下層有七八米厚的岩層, 非常硬, 而上方則是鵝卵石和砂礫層, 對刀盤和滾刀的考驗相當大。 就像平常米飯裡有個砂子, 吃到時會把牙硌一下甚至硌壞, 盾構機的刀和刀盤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這種情況下工作。 ”張英明說。

隧道一路暢通, 說話間, “隧道怎麼這麼窄”的感覺也越來越明顯。 “這還是和隧道分為南北兩條線、上下兩層分別都有4個車道有關。

”張英明介紹, 揚子江隧道的直徑和緯七路隧道一樣, 但緯七路是單洞3車道, 而揚子江隧道多了1個車道, 空間雖然略擠, 但通行能力增加了1/3。

張英明是重慶人, 這麼多年他跟著項目全國跑, 去過不少大城市, 但做完揚子江隧道工程後, 他下決心把家遷到了南京, “生活便利、交通發達、風景優美, 在南京這5年, 我已經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 不想走了。 ”

家住江北明發濱江新城的沈邱林說, 揚子江隧道是目前距離他家最近的免費過江通道, “在不堵車的情況下, 5分鐘就可以過江, 非常方便。 ”不過他也表示, 這段時間由於長江大橋在維修, 揚子江隧道早晚高峰也開始堵了, 車子的速度上不來。

南京市交通運輸局有關人士介紹, 為了提高車輛的通行速度, 揚子江隧道江北連接線的快速化改造正在進行中, 本月內就可完成隧道主體部分的建設。 建成後, 揚子江隧道至江北大道將實現無信號燈通行, 從江南到江北, 將越來越方便。

本報記者 談潔 本報實習生 劉薛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