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墨脫徒步,一場雪山峽谷雨林的盛宴

|| 墨脫概況

西藏東南部, 喜馬拉雅山脈末端,

在雄偉的南迦巴瓦峰和滾滾的雅魯藏布江的環抱裡, 隱藏著一方神秘之地——墨脫

▲墨脫地理位置圖

墨脫, 在藏傳佛教經典中稱“博隅白瑪崗”, 意為“隱藏著的蓮花”。

藏人認為世上有隱秘勝境十六處, 最美之處為白瑪崗。

因獨特的自然環境, 造就了這裡豐富多彩、千姿百態、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觀。 短短幾個小時便可體驗從雪山茫茫到熱帶雨林那種極度的錯落景致, “一山有四季, 十裡不同天”。

墨脫徒步, 曾被評為中國十大徒步線路之首, 是驢友心中嚮往的徒步聖地, 因路況複雜, 氣候多變, 不可預測風險多等, 有墨脫歸來不言路之稱。

墨脫徒步尊為國內第一線路, 並不僅指它路線的難度, 更多是精神層面的意義。

《大藏經》裡寫到:“佛之淨土白瑪崗, 聖地之中最殊勝”, “森林彌漫數千里, 花木遍山”。 被視為佛樂勝境

人生是一場旅行,

更是一場修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世外桃源, 而墨脫就是我的圓夢之地……

Ⅱ 徒步路線及過程

⒈徒步路線圖

2.徒步過程

D0:6月11日,

拉薩~米拉山口~林芝(八一)~派鎮

▲ 整裝待發

早8點,拉薩出發至派鎮,

全程約530公里,用時9個鐘,下午5點到派鎮,入住客棧。

▲派鎮.兄弟客棧

今天全程沿著天路318國道逆行,尼洋河婉轉相伴,

藍天白雲相隨,雪山埡口相間,美景自在心中。

▲林芝段雅魯藏布江風光(微微供圖)

D1:6月12日

派鄉(海拔3170米)~松林口(海拔3730米)~多雄拉山口(海拔4221米)~拉格(海拔3250米)。

全程27公里,累計拔高約600米,下降約1100米。

▲松林口.中國第一徒步路線牌

派鄉至松林口約9公里是簡易機耕路,

其後是山野馬幫小道,

積雪埡口路跡不明顯,

需借助導航定位設備並結合現場探查確定前進方向。

從松林口開始,地貌、植被隨著海拔變化依次為:原始森林、高山亂石、積雪埡口、飛流瀑布、峽谷草甸等。

此段風險主要有高原反應、低溫寒冷、山路濕滑、落石滑坡等,需小心謹慎

▲雪山,杜鵑叢中迷途的人

▲登頂在望

▲登山不僅是體力,也是意志的考驗。(張琪供圖)

▲不明動物屍骸,餘威猶存

▲登頂多雄拉山埡口

▲埡口回望,壯麗的多雄拉山主峰(圖來自網路)

六月天氣變暖,雪山融化,又落雨。下山,一路都在瀑布溪水中穿行

過了小橋,拉格就快到了

樹林掩映處,拉格客棧

衣服鞋子全濕,拉格海拔超過三千米,溫度大約10度,很冷

客棧老闆是個當地門巴族女人,自述祖輩從不丹遷來。先後有過兩次婚姻,對象都是當地駐軍,轉業後分手。兩段婚姻育有五個孩子,都留下來由老闆娘獨自撫養,生活很是艱辛,獨自一人在這荒山野嶺經營客棧,靠驢友和過往馬幫為生

萬里之外邊陲,荒山野嶺,圍著火塘烤火,聽聽客棧老闆娘的故事,終生難忘的經歷。

▲徒步墨脫每晚必做功課,烤衣服,烤鞋子

D2,6月13日

拉格(海拔3250米)~大岩洞(海拔2850米)~小岩洞(海拔2600米)~漢密(海拔2240米)

全程28公里,無拔高,全程下降約1000米

冒雨出發,溯溪而行,9個鐘頭,到漢密

▲ 漢密馬幫客棧

拉格到漢密是雪山埡口往亞熱帶雨林過渡,全程都在原始森林穿行,路途長,一路下降

▲塌方區

沿途地貌植被、路況主要是:原始森林、溪水河流瀑布、濕滑亂石馬道

此段路風險主要有路況濕滑、亂石溪流多,小心扭傷滑倒滑墜,要注意保護膝蓋,另外隨著海拔降低,原始森林裡潮濕悶熱,要小心毒蛇、野獸及螞蝗叮咬

墨脫徒步一線偏僻原始,人跡罕至,生態環境良好。有不少動物在此生存繁衍,如黑熊、孟加拉虎等,蛇類尤其繁多,且以眼鏡蛇和眼鏡王蛇常見

▲邊防戰士抓的眼鏡王蛇(無語供圖)

▲墜崖而亡的驢子

峽谷兩旁壁立的雪山,以及沿著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逆流而上豐富的印度洋水汽,給墨脫這個神秘的高原孤島帶來了大量的水資源,也孕育了這片國內罕見的亞熱帶原始森林。

▲奇異的根莖,神奇的造型

▲恐龍時代的桫欏,橫臥的枯木

▲一棵棵參天大樹,高聳不見其端

D3:6月14日

漢密(海拔2240米)~老虎嘴(棧道)~1號橋~2號橋~3號橋~塌方區~4號橋~解放大橋~背崩(海拔900米)

本日行程約32公里,海拔下降約1300米

漢密到3號橋之間即墨脫著名的螞蟥區

用時9個鐘,到達背崩,晚住宿在此

▲背崩鄉,充滿珞瑜風情的邊陲小鎮(圖來自網路)

▲軍人操練,背崩距麥克馬洪線已不遠,戰備緊張

漢密到背崩段路況主要是原始森林、過河、溯溪、棧道、滑坡塌方、螞蟥區等

主要風險是老虎嘴棧道小心滑墜,滑坡區小心落石、塌方等

▲1號橋,又稱阿尼橋

▲2號橋 已廢棄,徒步不過此橋

▲3號橋,兩邊木板已腐爛不堪

▲4號橋,兩端都是大滑坡

解放大橋建在雅魯藏布江和多雄拉河交匯處,由軍方投資建設。大橋左岸背崩端橋頭處,有軍人守護。過往此橋檢查甚嚴,身份證、邊防證齊備才予放行,並需持證拍照留檔備查。

原計劃在解放大橋處,沿著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右岸,往下游途徑地東、希讓村寨,徒步到麥克馬洪線。因此處屬邊境軍事管理區,管理嚴格,遺憾沒能成行

▲驢友拍攝的麥克馬洪線附近風光-1

▲驢友拍攝的麥克馬洪線附近風光-2

老虎嘴是在多雄拉河峽谷半山腰人工開鑿的棧道,寬則米餘,窄則僅容一腳位,是墨脫通往林芝的唯一必經通道。遠遠望去,彎曲的棧道絕壁上怪石懸空,仿佛張開大嘴的虎口,其下是湍急的多雄拉河。

棧道山頂常年化雪融水,道路濕滑,塌方、落石頻發,需小心謹慎,認真觀察通過

▲棧道標誌點-老虎嘴

▲濕滑的棧道

墨脫徒步讓人終生難忘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螞蝗揪心 ,再一個滑坡要命。

螞蝗叮咬除了引發心理緊張、噁心外,一般不會導致生命危險。滑坡事故多年來則把十多位驢友永遠留在了墨脫。

墨脫螞蝗主要分佈于海拔1300米-2000米範圍,尤以海拔1600米向陽坡為多。樹葉上,草叢裡密密麻麻。

螞蟥區穿越,儘量加速通過,無故不要逗留。

百密一疏,難逃一劫。臉上咬的更厲害,半邊都是血

螞蝗的防治:

1.過螞蟥區用膠帶把褲腳紮緊,上衣束進褲腰,儘量避免螞蝗鑽進衣服。

2.驅趕殺死螞蝗最有效的方法是食鹽,用手指蘸食鹽或濃鹽水,往螞蝗身上塗抹,片刻螞蝗則自動脫落死亡。原因是食鹽可使螞蝗體表細胞滲透壓增高,導致螞蝗體內大量脫水死亡。

3.螞蝗上身,切忌生拉硬扯,這樣螞蝗口器容易斷在身體裡,留下後遺症。

4.也不要用打火機燒烤,實踐證明,往往皮膚燒傷,螞蝗還沒脫落。

一隻剛吸飽血的螞蝗,在食鹽作用下,身體爆裂而亡

墨脫滑坡區主要有三處

其一位於老虎嘴附近,比較小。

另兩處位於4號橋兩端,滑坡面積大,邊坡陡,十分危險,隊員之間要彼此幫助觀察通過

▲滑坡區-1

▲滑坡區-2

▲滑坡區-3 (圖來自網路)

▲4號橋右岸滑坡區,路線示意圖

過此處,隊友野草一不小心,登山杖掉進激流,人幸好有驚無險

漢密到背崩段,不僅險、虐,景致也更加原始美麗,一派熱帶風光

▲多雄拉河風光-1

▲多雄拉河風光-2

▲冰消雪融,瀑布成群

▲茂密的原始森林,林間飛瀑

▲背崩大瀑布

▲野生真菌

▲古道依舊,馬幫匆匆 (張琪供圖)

至背崩,墨脫徒步路段就已結束,後面的路,坐車或步行皆可出去。

墨脫地形東、西、北三面環山,

西面是多雄拉山和南迦巴瓦峰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北面是嘎隆拉山;東面和南面緊鄰麥克馬洪線印控區。

內地進出墨脫,一是北向翻越海拔4700米的嘎隆雪山,通聯波密;

或西向翻越海拔5300米的多雄拉山,通聯林芝。

完整的墨脫徒步線路即林芝方向翻越多雄拉山至墨脫,然後翻越嘎隆山到達波密,全程約200公里,翻越兩座地形複雜、氣候惡劣的雪山,用時約10天

▲墨脫區位地形圖,明顯看出高原孤島交通閉塞

背崩至墨脫縣城,距離約28公里,沿著雅魯藏布江左岸,公路已修通。

▲半山回望,背崩一角

14日晚,到達背崩。

向當地獵人瞭解麥克馬洪線事宜,因背崩靠近邊境,邊防嚴,去麥線很難。

獵人說,從墨脫縣城後面翻越兩座海拔4500米雪山去麥線,沒人盤查,但來回要六天時間,且沿途是深山老林無人區,需重裝露營。據說此處去麥線,邊境附近有一高山聖湖,風景特靚,湖底寶藏無數。

此行本沒考慮重裝,帳篷等露營裝備沒帶,再加上下雨,翻山越嶺風險也大,只好作罷。希望下次有機會,再來圓夢

▲背崩段雅魯藏布江風光

15日上午,背崩閒逛。

邊境前線,軍營比比皆是,管制甚嚴,軍營、訓練場、後勤基地可以近看,敏感地方禁止拍照。

早訓練後,部分軍人,手推肩抗,種菜施肥,喂豬養雞。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優良革命傳統,在這萬里之遙的邊疆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部隊蔬菜大棚

下午,趕去墨脫縣城。沿著雅魯藏布江左岸上行,風光怡人。

途中,參觀遊覽著名的德興藤橋及雅魯藏布江果果糖大轉彎。

所謂藤橋,顧名思義是以藤條為主材料架設的橋。

西南邊陲山區歷史上經濟落後,交通閉塞,藤橋可就地取材架設,曾是山民過河主要橋樑形式之一。

人走在軟軟的藤橋上,牛羊等牲畜則綁在木架上抬過去,腳下是奔騰的雅魯藏布江,眼前是搖晃的藤條,仿佛一曲危險的舞蹈

▲ 德興藤橋

雅魯藏布江在大峽谷果果糖盤了一個彎,當地人稱蛇形彎。大拐彎因其俯瞰像一個棒棒糖,因此得名果果糖大轉彎。

公路開通短短幾年,墨脫縣城已發展的頗具現代化,街景和內地城鎮無異。經濟要發展,生活水準要提高,不可避免,一些傳統風俗元素註定也會消失。

▲街景一隅

2013年10月,墨脫縣城向北通往大山外的公路(墨脫至波密紮木鎮,即紮墨公路)全線貫通,墨脫徹底結束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歷史,蓮花秘境也逐漸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目前,東西向的派墨公路(基本沿墨脫徒步線路走)正抓緊施工,完工後,墨脫徒步這一經典線路因少人行走,無人維護修復地質災害導致的路線損壞,也終將被廢棄走進歷史。

▲墨脫徒步路線及對外交通示意圖

16日,墨脫至波密。雖然號稱紮墨公路,連內地鄉村公路也不如。路面坑坑坑窪窪,間或塌方落水。短短120公里,越野車竟用了八個小時。

▲沿途橋樑按野戰標準搭建

千百年來,海拔4700米的嘎隆拉山,

在墨脫和山外的繁華紅塵之間,劃下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

隧道開通前,每年都有兩位數以上的來往行客,意外長眠在這雪山之巔。

當車吃力地盤延在婉轉的嘎隆拉山雪線之上,穿過嘎隆拉隧道,

再回首,雲霧裡,墨脫漸行漸遠.....

< 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31cb0002da80dd399a8c">

▲嘎隆拉雪山

翻越嘎隆拉山的路上,

紅牆白塔、金頂碧瓦的嘎隆拉寺,

是茫茫雪海中最鮮豔的色彩。

這座藏傳佛教寺廟,

寄託著來往行人對平安的殷殷期待,

也超度著那些不幸的孤魂……

再一次轉起經筒,

曾經多年的蓮花秘境追夢,伴著經聲,飄向遠方.....

內容整理自:戶外Or旅行

▲ 整裝待發

早8點,拉薩出發至派鎮,

全程約530公里,用時9個鐘,下午5點到派鎮,入住客棧。

▲派鎮.兄弟客棧

今天全程沿著天路318國道逆行,尼洋河婉轉相伴,

藍天白雲相隨,雪山埡口相間,美景自在心中。

▲林芝段雅魯藏布江風光(微微供圖)

D1:6月12日

派鄉(海拔3170米)~松林口(海拔3730米)~多雄拉山口(海拔4221米)~拉格(海拔3250米)。

全程27公里,累計拔高約600米,下降約1100米。

▲松林口.中國第一徒步路線牌

派鄉至松林口約9公里是簡易機耕路,

其後是山野馬幫小道,

積雪埡口路跡不明顯,

需借助導航定位設備並結合現場探查確定前進方向。

從松林口開始,地貌、植被隨著海拔變化依次為:原始森林、高山亂石、積雪埡口、飛流瀑布、峽谷草甸等。

此段風險主要有高原反應、低溫寒冷、山路濕滑、落石滑坡等,需小心謹慎

▲雪山,杜鵑叢中迷途的人

▲登頂在望

▲登山不僅是體力,也是意志的考驗。(張琪供圖)

▲不明動物屍骸,餘威猶存

▲登頂多雄拉山埡口

▲埡口回望,壯麗的多雄拉山主峰(圖來自網路)

六月天氣變暖,雪山融化,又落雨。下山,一路都在瀑布溪水中穿行

過了小橋,拉格就快到了

樹林掩映處,拉格客棧

衣服鞋子全濕,拉格海拔超過三千米,溫度大約10度,很冷

客棧老闆是個當地門巴族女人,自述祖輩從不丹遷來。先後有過兩次婚姻,對象都是當地駐軍,轉業後分手。兩段婚姻育有五個孩子,都留下來由老闆娘獨自撫養,生活很是艱辛,獨自一人在這荒山野嶺經營客棧,靠驢友和過往馬幫為生

萬里之外邊陲,荒山野嶺,圍著火塘烤火,聽聽客棧老闆娘的故事,終生難忘的經歷。

▲徒步墨脫每晚必做功課,烤衣服,烤鞋子

D2,6月13日

拉格(海拔3250米)~大岩洞(海拔2850米)~小岩洞(海拔2600米)~漢密(海拔2240米)

全程28公里,無拔高,全程下降約1000米

冒雨出發,溯溪而行,9個鐘頭,到漢密

▲ 漢密馬幫客棧

拉格到漢密是雪山埡口往亞熱帶雨林過渡,全程都在原始森林穿行,路途長,一路下降

▲塌方區

沿途地貌植被、路況主要是:原始森林、溪水河流瀑布、濕滑亂石馬道

此段路風險主要有路況濕滑、亂石溪流多,小心扭傷滑倒滑墜,要注意保護膝蓋,另外隨著海拔降低,原始森林裡潮濕悶熱,要小心毒蛇、野獸及螞蝗叮咬

墨脫徒步一線偏僻原始,人跡罕至,生態環境良好。有不少動物在此生存繁衍,如黑熊、孟加拉虎等,蛇類尤其繁多,且以眼鏡蛇和眼鏡王蛇常見

▲邊防戰士抓的眼鏡王蛇(無語供圖)

▲墜崖而亡的驢子

峽谷兩旁壁立的雪山,以及沿著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逆流而上豐富的印度洋水汽,給墨脫這個神秘的高原孤島帶來了大量的水資源,也孕育了這片國內罕見的亞熱帶原始森林。

▲奇異的根莖,神奇的造型

▲恐龍時代的桫欏,橫臥的枯木

▲一棵棵參天大樹,高聳不見其端

D3:6月14日

漢密(海拔2240米)~老虎嘴(棧道)~1號橋~2號橋~3號橋~塌方區~4號橋~解放大橋~背崩(海拔900米)

本日行程約32公里,海拔下降約1300米

漢密到3號橋之間即墨脫著名的螞蟥區

用時9個鐘,到達背崩,晚住宿在此

▲背崩鄉,充滿珞瑜風情的邊陲小鎮(圖來自網路)

▲軍人操練,背崩距麥克馬洪線已不遠,戰備緊張

漢密到背崩段路況主要是原始森林、過河、溯溪、棧道、滑坡塌方、螞蟥區等

主要風險是老虎嘴棧道小心滑墜,滑坡區小心落石、塌方等

▲1號橋,又稱阿尼橋

▲2號橋 已廢棄,徒步不過此橋

▲3號橋,兩邊木板已腐爛不堪

▲4號橋,兩端都是大滑坡

解放大橋建在雅魯藏布江和多雄拉河交匯處,由軍方投資建設。大橋左岸背崩端橋頭處,有軍人守護。過往此橋檢查甚嚴,身份證、邊防證齊備才予放行,並需持證拍照留檔備查。

原計劃在解放大橋處,沿著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右岸,往下游途徑地東、希讓村寨,徒步到麥克馬洪線。因此處屬邊境軍事管理區,管理嚴格,遺憾沒能成行

▲驢友拍攝的麥克馬洪線附近風光-1

▲驢友拍攝的麥克馬洪線附近風光-2

老虎嘴是在多雄拉河峽谷半山腰人工開鑿的棧道,寬則米餘,窄則僅容一腳位,是墨脫通往林芝的唯一必經通道。遠遠望去,彎曲的棧道絕壁上怪石懸空,仿佛張開大嘴的虎口,其下是湍急的多雄拉河。

棧道山頂常年化雪融水,道路濕滑,塌方、落石頻發,需小心謹慎,認真觀察通過

▲棧道標誌點-老虎嘴

▲濕滑的棧道

墨脫徒步讓人終生難忘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螞蝗揪心 ,再一個滑坡要命。

螞蝗叮咬除了引發心理緊張、噁心外,一般不會導致生命危險。滑坡事故多年來則把十多位驢友永遠留在了墨脫。

墨脫螞蝗主要分佈于海拔1300米-2000米範圍,尤以海拔1600米向陽坡為多。樹葉上,草叢裡密密麻麻。

螞蟥區穿越,儘量加速通過,無故不要逗留。

百密一疏,難逃一劫。臉上咬的更厲害,半邊都是血

螞蝗的防治:

1.過螞蟥區用膠帶把褲腳紮緊,上衣束進褲腰,儘量避免螞蝗鑽進衣服。

2.驅趕殺死螞蝗最有效的方法是食鹽,用手指蘸食鹽或濃鹽水,往螞蝗身上塗抹,片刻螞蝗則自動脫落死亡。原因是食鹽可使螞蝗體表細胞滲透壓增高,導致螞蝗體內大量脫水死亡。

3.螞蝗上身,切忌生拉硬扯,這樣螞蝗口器容易斷在身體裡,留下後遺症。

4.也不要用打火機燒烤,實踐證明,往往皮膚燒傷,螞蝗還沒脫落。

一隻剛吸飽血的螞蝗,在食鹽作用下,身體爆裂而亡

墨脫滑坡區主要有三處

其一位於老虎嘴附近,比較小。

另兩處位於4號橋兩端,滑坡面積大,邊坡陡,十分危險,隊員之間要彼此幫助觀察通過

▲滑坡區-1

▲滑坡區-2

▲滑坡區-3 (圖來自網路)

▲4號橋右岸滑坡區,路線示意圖

過此處,隊友野草一不小心,登山杖掉進激流,人幸好有驚無險

漢密到背崩段,不僅險、虐,景致也更加原始美麗,一派熱帶風光

▲多雄拉河風光-1

▲多雄拉河風光-2

▲冰消雪融,瀑布成群

▲茂密的原始森林,林間飛瀑

▲背崩大瀑布

▲野生真菌

▲古道依舊,馬幫匆匆 (張琪供圖)

至背崩,墨脫徒步路段就已結束,後面的路,坐車或步行皆可出去。

墨脫地形東、西、北三面環山,

西面是多雄拉山和南迦巴瓦峰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北面是嘎隆拉山;東面和南面緊鄰麥克馬洪線印控區。

內地進出墨脫,一是北向翻越海拔4700米的嘎隆雪山,通聯波密;

或西向翻越海拔5300米的多雄拉山,通聯林芝。

完整的墨脫徒步線路即林芝方向翻越多雄拉山至墨脫,然後翻越嘎隆山到達波密,全程約200公里,翻越兩座地形複雜、氣候惡劣的雪山,用時約10天

▲墨脫區位地形圖,明顯看出高原孤島交通閉塞

背崩至墨脫縣城,距離約28公里,沿著雅魯藏布江左岸,公路已修通。

▲半山回望,背崩一角

14日晚,到達背崩。

向當地獵人瞭解麥克馬洪線事宜,因背崩靠近邊境,邊防嚴,去麥線很難。

獵人說,從墨脫縣城後面翻越兩座海拔4500米雪山去麥線,沒人盤查,但來回要六天時間,且沿途是深山老林無人區,需重裝露營。據說此處去麥線,邊境附近有一高山聖湖,風景特靚,湖底寶藏無數。

此行本沒考慮重裝,帳篷等露營裝備沒帶,再加上下雨,翻山越嶺風險也大,只好作罷。希望下次有機會,再來圓夢

▲背崩段雅魯藏布江風光

15日上午,背崩閒逛。

邊境前線,軍營比比皆是,管制甚嚴,軍營、訓練場、後勤基地可以近看,敏感地方禁止拍照。

早訓練後,部分軍人,手推肩抗,種菜施肥,喂豬養雞。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優良革命傳統,在這萬里之遙的邊疆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部隊蔬菜大棚

下午,趕去墨脫縣城。沿著雅魯藏布江左岸上行,風光怡人。

途中,參觀遊覽著名的德興藤橋及雅魯藏布江果果糖大轉彎。

所謂藤橋,顧名思義是以藤條為主材料架設的橋。

西南邊陲山區歷史上經濟落後,交通閉塞,藤橋可就地取材架設,曾是山民過河主要橋樑形式之一。

人走在軟軟的藤橋上,牛羊等牲畜則綁在木架上抬過去,腳下是奔騰的雅魯藏布江,眼前是搖晃的藤條,仿佛一曲危險的舞蹈

▲ 德興藤橋

雅魯藏布江在大峽谷果果糖盤了一個彎,當地人稱蛇形彎。大拐彎因其俯瞰像一個棒棒糖,因此得名果果糖大轉彎。

公路開通短短幾年,墨脫縣城已發展的頗具現代化,街景和內地城鎮無異。經濟要發展,生活水準要提高,不可避免,一些傳統風俗元素註定也會消失。

▲街景一隅

2013年10月,墨脫縣城向北通往大山外的公路(墨脫至波密紮木鎮,即紮墨公路)全線貫通,墨脫徹底結束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歷史,蓮花秘境也逐漸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目前,東西向的派墨公路(基本沿墨脫徒步線路走)正抓緊施工,完工後,墨脫徒步這一經典線路因少人行走,無人維護修復地質災害導致的路線損壞,也終將被廢棄走進歷史。

▲墨脫徒步路線及對外交通示意圖

16日,墨脫至波密。雖然號稱紮墨公路,連內地鄉村公路也不如。路面坑坑坑窪窪,間或塌方落水。短短120公里,越野車竟用了八個小時。

▲沿途橋樑按野戰標準搭建

千百年來,海拔4700米的嘎隆拉山,

在墨脫和山外的繁華紅塵之間,劃下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

隧道開通前,每年都有兩位數以上的來往行客,意外長眠在這雪山之巔。

當車吃力地盤延在婉轉的嘎隆拉山雪線之上,穿過嘎隆拉隧道,

再回首,雲霧裡,墨脫漸行漸遠.....

< 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31cb0002da80dd399a8c">

▲嘎隆拉雪山

翻越嘎隆拉山的路上,

紅牆白塔、金頂碧瓦的嘎隆拉寺,

是茫茫雪海中最鮮豔的色彩。

這座藏傳佛教寺廟,

寄託著來往行人對平安的殷殷期待,

也超度著那些不幸的孤魂……

再一次轉起經筒,

曾經多年的蓮花秘境追夢,伴著經聲,飄向遠方.....

內容整理自:戶外Or旅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