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半年,83億!——南京法院執行到位標的額大幅增長背後

接到線索︐執行法官們趕赴現場尋人找物

“今年上半年, 全市兩級法院共受理執行實施案件3.5萬餘件, 同比增長21.50%;執行到位標的額83.69億元,

同比增長10.50億元, 增幅14.35%……”7月25日,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佈會, 宣佈我市法院在執行工作中首創“執行調查令”制度, 並通報全市法院上半年執行情況。

2016年, 最高人民法院明確提出“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 引發社會普遍關注和廣泛共鳴。 近兩年, 南京不斷加大執行力度、創新執行手段, 扎實推進“基本解決執行難”, 盡最大努力實現勝訴當事人合法權益,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鐵腕”執行, 打出“組合拳”

“滾!讓我坐一年牢我也不還錢!”

“我一分錢都不會給!”

7月20日, 高淳區人民法院, 一名女子一邊推搡執行法官, 一邊罵罵咧咧。 一旁有親戚朋友勸她, 女子直接脫下拖鞋, 照著來人的身上沒頭沒腦地砸過去……

女子姓李, 此前跟丈夫因為田裡作物歸屬問題和親戚發生矛盾, 幾個人扭打成一團, 親戚被打傷。 後來, 親戚將兩人訴至高淳法院, 要求賠償損失。 經過兩審法院判決, 李某和丈夫需要賠償原告損失8000元。

當天上午9點多, 高淳法院執行人員上門。 李某聽聞來意後, 情緒變得非常激動, “我們是被冤枉的, 這錢你們不應該找我老公來要!”

執行人員讓其冷靜並對其明理釋法, 李某並不配合, 還一邊大聲喊叫, 一邊推搡執行人員。 鑒於執行暫時無法繼續, 執行人員強制將其帶回法院。 在法院, 李某仍態度蠻橫, 以頭撞地。 執行人員為防止李某受傷, 用手替她墊擋, 手臂被撞得烏青。 中午, 李某家中姐妹、小姑子來到法院輪番勸說,

都被其用拖鞋趕出來。

鑒於李某阻礙執行的行為, 法院依法決定對其拘留15日, 並處以2000元罰款。 李某被拘後, 其妹妹帶著8000元來到法院, 希望能提前釋放李某。 經家人不斷勸說、執行人員教育, 在羈押室中的李某逐漸冷靜下來, 最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寫下悔過書, 表示以後再也不會阻礙法院執行。

7月25日, 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 一處四層廠房的強制清空執行工作正在進行。 40℃的高溫炙烤著大地, 執行人員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豆大的汗珠不斷從額頭滲出, 順著臉頰滴灑在地上。 歷經一整天, 約1.5萬雙鞋子、1.5萬件衣服終於搬離, 搬遷任務圓滿完成。

近兩年, 我市兩級法院強化運用搜查、拘傳、拘留、罰款等手段, 集中開展“現場執行”“淩晨執行”“假日執行”,

鐵腕執行, 打出“組合拳”, 取得明顯成效。

“立體”執行, “合力”顯威力

﹃執行110﹄接到線索 執行法官隨即出發趕往現場

去年底, 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支持人民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的實施意見》, 要求各區各部門結合實際,

支持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

《意見》明確, 法院網路執行查控系統、執行指揮系統、案件資訊錄用系統等解決執行難工作的基礎建設專案納入財政預算。 完善由黨委政法委負責牽頭、相關單位參加的南京市解決法院執行難聯席會議制度, 幫助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 協調處理重大事件。 加強正面引導法治宣傳, 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推動形成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一個立體執行、展現“合力”的執行體系正在形成。

拒執違法, 法院公安聯動“找人”

陳某是一起運輸合同糾紛的被執行人, 欠6萬元運輸費一直拒不給付, 長期躲避在外。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 南京警方向法院通報, 陳某正在浦口某處。 法院連夜出動,將陳某拘傳至法院。懾于法律威力,陳某終於還清了欠款。此案是南京法院聯動公安成功執行的其中一例。

去年10月,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市公安局聯動下發《關於建立快速查詢資訊共用及網路執行查控協作工作機制的實施細則》,聯動執行共同破解執行難。

查人找物一直是困擾法院執行的難題。在進入執行程式的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被執行人跟法官玩“躲貓貓”遊戲,許多被執行人法官打電話不接,發出的傳票被退回,執行資訊很難通知到位。

同時,從全市法院申請執行的案件看,執行標的在20萬元以內的占到73%,這些案件量大面廣,群眾反映呼聲最強烈,只要找到人,有極大可能將案件執結。《實施細則》明確,對決定司法拘留被執行人但其下落不明的,由市法院向市公安局提供執行法院加蓋電子簽章的拘留決定書等文書材料,委託公安協助查找被執行人。

協助查找車輛也是《實施細則》規定協助執行的內容之一。針對車輛難找,大量被查車輛仍在路上行駛的情況,聯合下發的《實施細則》要求,對被法院查封的車輛公安要在辦理車輛年檢、轉移登記和執勤執法等方面配合協查。今年以來,此舉已經使部分被查封的車輛實現實際執行到位。

法院發“懸賞”,壓縮失信者社會生活空間

在執行中,很多執行案件無法推進下去,主要是被執行人逃避履行債務,法院通過網路查控系統等常規查詢手段,無法查找到被執行人財產和下落,即“找人難”和“查財產難”。為解決這一難題,今年,我市兩級法院聯合推出執行懸賞工作機制,定期發佈執行懸賞資訊。

“這些年我雖生意照做,但度日如年,在銀行貸不到款,外出坐不了飛機,每次法院開展執行行動,我都緊張得吃不好、睡不好……”法院執行懸賞公告發佈後,“榜上有名”、失蹤2年的“老賴”朱某出現在鼓樓區人民法院,主動表示願意履行義務,並說出了上面的話。

3月9日,南京市中級法院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在全市範圍開展“執行懸賞”,並公佈20名“老賴”資訊,市民提供線索説明找人、查找“老賴”財產線索或協助執行成功者,均可獲得一定獎勵。

市中院執行局指揮中心介紹,資訊發佈第二天,法院就收到數十個舉報電話,涉及十餘起案件;另有4名一度“失蹤”的“老賴”現身,表示願意履行義務,希望能跟申請執行人“談談”。

2017年3月以來,市中院聯合基層法院召開5次新聞發佈會,向社會集中發佈執行懸賞公告,公告內容包括被執行人姓名、照片、居民身份證號碼、執行標的、懸賞條件、理由及舉報電話,鼓勵知情人提供線索。

執行案件首創“繁簡分流”,提高執行效率

去年初,秦淮法院在我市率先試點執行案件“繁簡分流”改革,變傳統“包案制”為“流水辦案”。執行法官被分為快執、強執和處置3個小組,按案件辦理難易程度、時間流程進行專職分工,簡單案件最先辦,疑難案件重點辦,房產處置專職辦,將以往執行案件辦理的“包案制”變革為“流水辦案”。

改革前,執行法官需要全程參與案件處理,一旦涉及房產拍賣,執行週期就會拉長,工作效率也會降低。因為,“賣房子”中調查權屬、進行評估、解押過戶等均需法官到相關部門現場辦理,每一項耗時少則半天,出差的話則需兩三天。而此時,一名法官手上基本上還有100多件執行案件,只能等出差結束後依次處理。

改革後,“賣房”由專門法官負責,快執組的法官們可集中精力、快速辦結標的額在5萬元以下、被執行人有財產可查或有穩定工作的簡單案件。強執組則在“執行力度”上下工夫,如發現老賴有虛假報告財產、抗拒執行等行為,發現其下落後法院將直接採取司法拘留手段。

據悉,該法院的執行案件“繁簡分流”改革目前已獲得省高院、市中院的認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向全市推廣。

“基本解決執行難”呼喚信用社會

執行法官依法對被執行人住所進行搜查,並將查得物品登記造冊。

在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執行局負責人劉紅兵看來,“基本解決執行難”有幾個“硬指標”:確保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案件得到全部執行;以往消極、回避執行的情況得到有效整治;部分執行不能案件退出執行程式;最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對法院的執行工作有獲得感。

劉紅兵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市兩級法院共受理執行實施案件3.5萬餘件,同比增長21.50%;執行到位標的額83.69億元,同比增長10.50億元,增幅為14.35%。不過,他指出,在“基本解決執行難”的攻堅之路上,依然期待社會信用體系發揮更多作用。

網路時代,法官還在趕往銀行的路上,“老賴”卻能輕鬆通過手機銀行將錢轉走,這是一直以來困擾執行法官的難題。近年來,我市法院探索“網路執行”雖然取得基本成效,破解了部分“‘老賴’動動手、法官‘跑斷腿’”的難題,但隨著手機銀行、各類網路金融理財產品的推廣,仍有部分失信者得以藏匿財產。

劉紅兵說,隨著南京信用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法院的失信被執行人情況資訊已經逐步納入城市信用平臺庫。目前,我市正不斷拓展對失信被執行人聯合信用懲戒的範圍和深度,在出行、投資、置業、消費、網路等各領域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信用懲戒,最大限度擠壓失信被執行人的活動空間。

(張源源)

法院連夜出動,將陳某拘傳至法院。懾于法律威力,陳某終於還清了欠款。此案是南京法院聯動公安成功執行的其中一例。

去年10月,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市公安局聯動下發《關於建立快速查詢資訊共用及網路執行查控協作工作機制的實施細則》,聯動執行共同破解執行難。

查人找物一直是困擾法院執行的難題。在進入執行程式的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被執行人跟法官玩“躲貓貓”遊戲,許多被執行人法官打電話不接,發出的傳票被退回,執行資訊很難通知到位。

同時,從全市法院申請執行的案件看,執行標的在20萬元以內的占到73%,這些案件量大面廣,群眾反映呼聲最強烈,只要找到人,有極大可能將案件執結。《實施細則》明確,對決定司法拘留被執行人但其下落不明的,由市法院向市公安局提供執行法院加蓋電子簽章的拘留決定書等文書材料,委託公安協助查找被執行人。

協助查找車輛也是《實施細則》規定協助執行的內容之一。針對車輛難找,大量被查車輛仍在路上行駛的情況,聯合下發的《實施細則》要求,對被法院查封的車輛公安要在辦理車輛年檢、轉移登記和執勤執法等方面配合協查。今年以來,此舉已經使部分被查封的車輛實現實際執行到位。

法院發“懸賞”,壓縮失信者社會生活空間

在執行中,很多執行案件無法推進下去,主要是被執行人逃避履行債務,法院通過網路查控系統等常規查詢手段,無法查找到被執行人財產和下落,即“找人難”和“查財產難”。為解決這一難題,今年,我市兩級法院聯合推出執行懸賞工作機制,定期發佈執行懸賞資訊。

“這些年我雖生意照做,但度日如年,在銀行貸不到款,外出坐不了飛機,每次法院開展執行行動,我都緊張得吃不好、睡不好……”法院執行懸賞公告發佈後,“榜上有名”、失蹤2年的“老賴”朱某出現在鼓樓區人民法院,主動表示願意履行義務,並說出了上面的話。

3月9日,南京市中級法院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在全市範圍開展“執行懸賞”,並公佈20名“老賴”資訊,市民提供線索説明找人、查找“老賴”財產線索或協助執行成功者,均可獲得一定獎勵。

市中院執行局指揮中心介紹,資訊發佈第二天,法院就收到數十個舉報電話,涉及十餘起案件;另有4名一度“失蹤”的“老賴”現身,表示願意履行義務,希望能跟申請執行人“談談”。

2017年3月以來,市中院聯合基層法院召開5次新聞發佈會,向社會集中發佈執行懸賞公告,公告內容包括被執行人姓名、照片、居民身份證號碼、執行標的、懸賞條件、理由及舉報電話,鼓勵知情人提供線索。

執行案件首創“繁簡分流”,提高執行效率

去年初,秦淮法院在我市率先試點執行案件“繁簡分流”改革,變傳統“包案制”為“流水辦案”。執行法官被分為快執、強執和處置3個小組,按案件辦理難易程度、時間流程進行專職分工,簡單案件最先辦,疑難案件重點辦,房產處置專職辦,將以往執行案件辦理的“包案制”變革為“流水辦案”。

改革前,執行法官需要全程參與案件處理,一旦涉及房產拍賣,執行週期就會拉長,工作效率也會降低。因為,“賣房子”中調查權屬、進行評估、解押過戶等均需法官到相關部門現場辦理,每一項耗時少則半天,出差的話則需兩三天。而此時,一名法官手上基本上還有100多件執行案件,只能等出差結束後依次處理。

改革後,“賣房”由專門法官負責,快執組的法官們可集中精力、快速辦結標的額在5萬元以下、被執行人有財產可查或有穩定工作的簡單案件。強執組則在“執行力度”上下工夫,如發現老賴有虛假報告財產、抗拒執行等行為,發現其下落後法院將直接採取司法拘留手段。

據悉,該法院的執行案件“繁簡分流”改革目前已獲得省高院、市中院的認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向全市推廣。

“基本解決執行難”呼喚信用社會

執行法官依法對被執行人住所進行搜查,並將查得物品登記造冊。

在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執行局負責人劉紅兵看來,“基本解決執行難”有幾個“硬指標”:確保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案件得到全部執行;以往消極、回避執行的情況得到有效整治;部分執行不能案件退出執行程式;最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對法院的執行工作有獲得感。

劉紅兵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市兩級法院共受理執行實施案件3.5萬餘件,同比增長21.50%;執行到位標的額83.69億元,同比增長10.50億元,增幅為14.35%。不過,他指出,在“基本解決執行難”的攻堅之路上,依然期待社會信用體系發揮更多作用。

網路時代,法官還在趕往銀行的路上,“老賴”卻能輕鬆通過手機銀行將錢轉走,這是一直以來困擾執行法官的難題。近年來,我市法院探索“網路執行”雖然取得基本成效,破解了部分“‘老賴’動動手、法官‘跑斷腿’”的難題,但隨著手機銀行、各類網路金融理財產品的推廣,仍有部分失信者得以藏匿財產。

劉紅兵說,隨著南京信用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法院的失信被執行人情況資訊已經逐步納入城市信用平臺庫。目前,我市正不斷拓展對失信被執行人聯合信用懲戒的範圍和深度,在出行、投資、置業、消費、網路等各領域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信用懲戒,最大限度擠壓失信被執行人的活動空間。

(張源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