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小葡萄,如何變身為扶貧“造血幹細胞”

8月4日早晨5點不到, 無為縣赫店鎮秋歌農業開發公司的負責人董俊早早來到了他的果園。 上午8點記者見到他時, 董俊正在葡萄園裡剪枝, 他已幹了快3個小時。 一串串即將熟透的夏黑葡萄, 用白紙細密地包裹起來, 安靜地掛在藤蔓上。 “把枝蔓修剪一下, 是為了方便遊客採摘, 現在正是葡萄銷售的視窗期, 一點也不能耽誤。 ”董俊笑著說。

與普通的葡萄園不同, 秋歌農業開發公司還有一個別稱——赫店鎮秋歌產業扶貧基地示範園。 這個位於赫店鎮宏林村、黃墩村交界處的扶貧基地, 不僅承載了董俊和公司員工的希望,

還關係到周邊幾十家貧困戶的收益。

當下, 無為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關鍵期。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 各項扶貧政策精准實施, 逐步落實到村、到戶、到人。 產業扶貧是幫助農戶脫貧、貧困村出列的主要舉措。 其深遠意義在於不斷增強貧困村和貧困戶自身的“造血功能”, 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並能有效改善農村的產業格局以及村民的思想理念。

秋歌產業扶貧基地成立於2014年, 目前用工45人, 其中有10人來自貧困戶家庭, 每人年收入近萬元;8戶貧困戶土地託管分紅, 每畝每年收入550元;按照分貸統還模式, 戶貸企用, 貸款100萬元惠及20戶貧困戶, 每戶增收3000元。 這還不包括產業示範基地在當地發揮的帶動效應、示範效應、鼓舞效應和長遠效應。

村裡負責扶貧工作的人半開玩笑地告訴董俊, 在“吃貨”眼裡, 這滿園的葡萄是上好的水果, 但是對於貧困村和貧困戶而言, 它們更像是扶貧的“造血幹細胞”。

董俊認可這一說法。 秋歌產業扶貧基地一期開發220畝, 投資約400萬元。 他說:“別看我這基地不大, 卻能影響和幫助近40戶人家穩步實現脫貧。 從這點來說,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企業經營, 而是一種具有社會公益性的行為。 ”正因如此, 董俊和公司的員工們無比重視基地裡的每項工作。 三年多時間來, 他幾乎天天和員工吃喝在一起, 不懼寒暑, 勤耕細作, 科學種養。 在大家的用心努力下, 培育的葡萄和獼猴桃長勢喜人, 今年均實現了豐產。

不久前蕪湖遭遇罕見的極端高溫天氣, 董俊和員工們每天淩晨2點起床進果園澆水, 連續奮戰十幾天, 終於盼來了枝頭一串串成熟誘人的夏黑葡萄。

按照市場預計, 今年秋歌產業扶貧基地的銷售收入可能達到200萬元以上。 遺憾的是, 由於果園是首次進入豐果期, 銷售管道並不健全。 如何將成熟的葡萄在較短的時間裡賣出去, 成為擺在董俊面前的一道難題。 現在秋歌產業扶貧基地的葡萄銷售主要靠三種方式:第一, 市民自駕前來採摘;第二, 設點銷售, 地點位於附近馬路邊;第三, 微信行銷。 董俊坦言, 三種方式都屬於管道比較陳舊的行銷方式, 效果一般。 果園裡有1萬多公斤上等的夏黑葡萄待售, 8月底前如果不能賣掉, 肯定遭遇損失。

農村的種養業最怕兩點, 一怕遭遇各種災害減產, 二怕雖然豐產了卻銷售不掉。 秋歌產業扶貧基地目前遇到的便是第二種情況——銷售遇滯的燃眉之急!

“困難肯定很大, 我有這個心理準備。 我們正在積極通過各種辦法來推銷我們的葡萄, 盡最大努力讓果園渡過這一難關。 ”董俊說, 一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對秋歌產業扶貧基地非常關心, 周邊村民特別是入股的貧困戶對這裡更是抱著很高期望, 把“秋歌”發展好, 把扶貧基地做大做強, 使之成為延續性強的扶貧“造血機器”, 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圖為董俊正在給葡萄剪枝。

記者 張申尚 文/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