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遠離中國,死傷幾百萬,損失幾千億美金的戰爭,中國卻賺了大錢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 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 因此雙方衝突不斷。

1980年9月22日晨, 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 23日淩晨2時, 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 1200餘輛坦克, 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 從1982年3月起, 伊朗軍隊轉入反攻。 1982年6月29日, 伊拉克宣佈已將其軍隊撤出所占伊朗領土, 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1982年7月13日, 伊朗集中10萬軍隊, 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 從10月開始, 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 深入伊拉克境內, 對巴格達造成威脅。 1983年2月以後, 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 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 至1984年3月底, 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裡, 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 至1988年7月, 伊朗所占伊拉克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 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 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 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 結果兩敗俱傷。 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 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 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畫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爆發後, 由於伊朗和伊拉克兩國自身的國防工業薄弱, 雙方均大量購買了中國的武器裝備。 這場遠在西亞的戰爭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軍工來說, 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 80年代初, 國家進入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時期, 不得不大量縮減軍備, 提出軍隊要忍耐。 這時候因為兩伊戰爭而送來的軍火訂單對於當時困難的中國軍工廠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對於交戰雙方中國比較公平, 基本上一碗水端平。 伊拉克有的, 伊朗也都有。 兩伊戰爭打了八年, 中國也賣了八年的裝備給這兩個互相廝殺的難兄難弟。 當時, 中國生產武器和彈藥的企業都發了大財。 617廠廠史記載, 80年代短短幾年間, 617廠靠出口外貿坦克就創匯10多億美元。80年代,中國出口的武器十有八九是要賣給伊朗和伊拉克的。當時各個工廠紛紛通過各種管道進口蘇聯的武器,然後仿製出來,等著兩伊來訂貨。

617廠靠出口外貿坦克就創匯10多億美元。80年代,中國出口的武器十有八九是要賣給伊朗和伊拉克的。當時各個工廠紛紛通過各種管道進口蘇聯的武器,然後仿製出來,等著兩伊來訂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