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尋找“幸運之源”:徐志磊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① 2015年8月26日, 採集小組成員實地走訪寧波市鄞州區檔案館, 在管理人員的協助下, 查閱鄞縣縣誌等史料。

②2015年8月31日, 採集小組成員實地走訪上海機床廠, 圖為採集小組成員查詢徐志磊院士檔案資料。

③2015年9月1日, 採集小組成員實地走訪徐志磊院士現居住地, 圖為採集小組成員與徐志磊院士交談場景。

■姜洋 湯淼 張東傑 淩晏

2017年2月的某一天, 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作微信群裡發來一張圖片, 上面有四川省採集小組的最終評定結果, 徐志磊院士採集小組獲得雙優(採集:優, 寫作:優), 我迫不及待地轉發圖片到內部群裡, 並寫道:兩年的採集工程終於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兩年的採集工作, 採集團隊一路跌跌撞撞, 一起經歷風風雨雨,

有過大悲, 亦有喜悅。 我全程參與了徐志磊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在採集工程中負責資料採集、整理, 也做過間接訪談, 並主筆完成了大事年表和資料長編編制工作, 我深刻領會到採集工程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 涉及的部門、單位、人員、學科眾多。 細細思量, 採集, 我們到底為了什麼?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累並快樂著”是我對採集的一大感受。 雖然採集佔用了我們大量的業餘時間, 即便是半夜兩點多, 我們仍興奮地採集著。 樂此不疲, 我學習了專業的採集知識, 積累了採集專案管理經驗, 感受了團隊協作的力量, 鍛煉了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驀然回首, 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 ”採集, 讓老科學家們更加“接地氣”,

通過零距離接觸, 院士們的形象更加鮮活, 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就這麼通過採集一點點被挖掘、呈現, 團隊成員都默契地成為徐院士的Fans。 通過採集, 我們找到了所謂“他只是運氣比較好”的“幸運之源”。

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一些機遇, 徐志磊似乎比其他人更加幸運, 在很多關鍵的時刻總能脫穎而出, 有人說他運氣好, 有人說他有貴人相助, 但探究其一生, 時刻勤奮的學習鑽研, 永無停歇的奮鬥才是這真正的“幸運之源”。 在面臨一些關鍵選擇時, 他似乎都不是通過自身的爭取去獲得, 在面對指責、冤枉時他也不會表現出積極抗爭, 很多時候他的選擇是被動的, 是“服從組織安排”的, 他一步一步堅實的腳印也印證了“崇高的事業造就傑出的人才”這個樸素的道理。

是幸運嗎?是的, 能夠有幸加入到宏偉的核事業中, 他的確幸運。 是偶然嗎?也不是, 偶然之中有必然。 機遇從不垂青沒有準備之人。 採集, 讓這一切偶然、幸運鋪展開來, 我們何其有幸, 能進入其中探究一二。

1937年8月13日, 淞滬會戰爆發, 隆隆的炮聲打亂了人稱“繁華之都”的上海正常的秩序, 日軍在老城廂燃起戰火。 繁華與蕭條, 徐志磊的童年也清晰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在1937年前後的鮮明對比。

歷經戰亂, 徐志磊一家原本幸福的小日子也變得艱辛、困苦和擔驚受怕, 儘管家庭社會地位低、經濟拮据, 大人們仍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希望徐志磊這個長子長孫能光耀門楣。 幾十年後, 徐志磊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走向了國家級學術高峰,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學術榮譽。

1936~1952年,萬竹小學—私塾—私立阜春小學(原萬竹小學)—上海滬新中學(原江蘇省立上海中學)—私立大同大學,這是徐志磊的求學歷程,從小學到大學,似乎一切都很順利,但似乎也有些許不如意,他甚至沒有一張大學畢業證書。但他卻依然成為了我國機械設計領域一名大師級人物,這些理所應當的成績背後是幸運嗎?

我想著,之所以徐志磊能夠從一名普通技術人員成長為我國戰略核武器的總設計師,並且成為我國核武器研製領域從事機械設計的唯一一名院士,與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有莫大的關係。

惜時。儘管才8歲,讀小學三年級的徐志磊就會充分利用時間。當時語文老師規定背課文,他早上從家中到學校的路上邊走邊背,背不出的地方就拿出課本看一下,到學校就能把課文背出來,這種不浪費時間的學習方法讓他一直受益匪淺。

好學。小學和初中階段,徐志磊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培養了對文學的愛好,文學興趣已初露端倪。他小學時創辦過《新蕾》小刊物,中學時又與幾個年長同學一道創辦了文學團體“曙光學術研究社”,自己油印刊物《曙光》,曾寫過短篇小說,那時候他給自己取的筆名為“雲峰”。也許是出於對新知識的渴求,也許是因為學業壓力不算太大而閒置時間較多,也許是夢想成為一名作家與文人來改變家國命運,也許是對於現實的無奈讓他尋求幻想中的慰藉,少年徐志磊養成了熱愛讀書的習慣,此後的一生他都和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手不釋卷地讀書成為他終生的習慣。進入上海機床廠後,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機床設計師,徐志磊如饑似渴地學習,買了大量的外文資料進行自學,瞭解世界機床設計最新進展,虛心向工人師傅請教。1963年,徐志磊作為國家為加強核武器研製選調的技術專家之一調入二機部九局工作,從事核裝置結構設計。此時距離中央確定的在1964年進行我國第一次核爆炸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徐志磊明白,只有拼命地學習和工作,與時間賽跑,才能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重要使命。於是,他一方面向專家和比自己早到九院的同事請教,儘快瞭解、熟悉核裝置設計相關技術,同時,積極主動地學習核子物理及爆轟物理方面的知識。那時的他隨身都帶著一本《近代物理學進展》,只要有空隙時間,就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埋頭鑽研。不管任務多重,時間多緊,壓力多大,徐志磊每天都要擠出時間閱讀各種文獻資料,並定期到圖書館查閱最新科技期刊。雖然由於“文革”動亂,數次搬家,散失了一部分筆記本,但現在可以找到的筆記本仍然有100多本。這些筆記本上不僅有他從閱讀的資料中摘錄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還有徐志磊在此領域的深入思考。活到老學到老,已是87歲高齡的徐志磊,仍然持續關注世界科技發展動向,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創新追求。

探究。在中學階段,徐志磊對於無線電的興趣濃厚,他自己動手製作礦石機,把一個礦石做成的裝置加裝一個天線,加上一個耳機就能收到廣播。他也學會了製作電子管收音機,有些同學製作得更好,他就經常到同學家去學習,與同學一起研究、揣摩。大學期間,徐志磊還參加“中國業餘無線電協會”。雖然少年徐志磊並沒有明確的在遊戲中學習知識的想法,但他對於科學的興趣、對於未知事物的鑽研精神卻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萌芽、發展。在上海機床廠工作的短短幾年時間,他就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機床設計工程師,並且擔任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平面磨床M7120A主任設計師,又負責對東德設計的齒輪磨床進行改進設計,擔任了Y7125型齒輪磨床的主任設計師。他突破了高精度分度精、高精度蝸輪蝸杆、傳動鏈精度剛度、精度製造方法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克服了沒有專用設備和恒溫條件等許多困難,土法上馬,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仿造設計和製造成功了Y7125型齒輪磨床。

擔當。1975年,徐志磊提任十一所副總工程師時,正是我國核武器定型的關鍵階段,任務重而且困難問題不少。徐志磊不但親自負責了三個型號的工程設計任務,而且還統籌全部型號的工程設計工作。徐志磊憑藉扎實的業務功底和敢於擔當的情懷,忘我地工作,不僅全面完成了自己承擔的工程設計任務,而且多次參與解決核武器定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在核武器定型階段,徐志磊對兩彈結合處預緊力的設計,特殊材料的理化性能,電纜的合理佈局等等都提出了改進建議。徐志磊還及時地總結了定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為我國核武器定型發揮了重要作用。

奉獻。徐志磊在上海本有一份工作舒適、家庭幸福的甜蜜生活,但他服從組織安排,毅然奔赴高原、戈壁、深山,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與妻兒過著分隔兩地的生活,將畢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核武器事業而無怨無悔。進入耄耋之年的徐志磊依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他努力在為發展科技和服務地方經濟而奔忙。而且他不顧年邁,多方奔走,還期望能為建設製造強國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大事業出大人才,這是歷史早已證明的真理。晚年徐志磊在回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時,曾十分感歎地說:非常慶倖自己有機會參與我國核武器研製事業,找到了實現自己夢想的最好平臺,成就了自己人生引以自豪的事情;還很慶倖能夠與鄧稼先成為同事,成為朋友,鄧稼先院長精深的學術造詣和高尚的情操給了他巨大的影響。

在徐志磊的人生歷程中,總是受到一些導師級人物的影響,上海機床廠的雷天覺,九院的鄧稼先、周光召、陳能寬、程開甲、龍文光、方正知、俞大光、錢晉等等,他們對待科學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給了他極大的薰陶。他們身上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在為學和為人方面影響著他的一生。多年後,他也成了他們。

毛澤東曾經說過: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同樣,要對某事物保持關注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保持關注,但徐志磊做到了。他的人生不可複製,但他帶給社會的精神財富卻影響深遠。他身上那種真正科學家的精神,就像原子彈裂變反應一樣傳遞著無窮的能量,這就是他的“幸運之源”!

采薇擷集,歲月留香。

挂一漏萬,窺探一二。

④2015年10月18日,採集小組與周勤之院士及家人合影。

⑤2015年10月19日,採集小組訪談徐志磊上海機床廠同事王隆西、童義求後,與王隆西、童義求合影。

⑥2015年11月1日,採集小組成員向徐志磊確認有關實物原件來源和出處。

⑦採集小組在上海訪談徐志磊的兒女,圖為訪談結束後徐志磊與兒女合影。

《中國科學報》 (2017-08-07 第8版 印刻)

走向了國家級學術高峰,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學術榮譽。

1936~1952年,萬竹小學—私塾—私立阜春小學(原萬竹小學)—上海滬新中學(原江蘇省立上海中學)—私立大同大學,這是徐志磊的求學歷程,從小學到大學,似乎一切都很順利,但似乎也有些許不如意,他甚至沒有一張大學畢業證書。但他卻依然成為了我國機械設計領域一名大師級人物,這些理所應當的成績背後是幸運嗎?

我想著,之所以徐志磊能夠從一名普通技術人員成長為我國戰略核武器的總設計師,並且成為我國核武器研製領域從事機械設計的唯一一名院士,與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有莫大的關係。

惜時。儘管才8歲,讀小學三年級的徐志磊就會充分利用時間。當時語文老師規定背課文,他早上從家中到學校的路上邊走邊背,背不出的地方就拿出課本看一下,到學校就能把課文背出來,這種不浪費時間的學習方法讓他一直受益匪淺。

好學。小學和初中階段,徐志磊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培養了對文學的愛好,文學興趣已初露端倪。他小學時創辦過《新蕾》小刊物,中學時又與幾個年長同學一道創辦了文學團體“曙光學術研究社”,自己油印刊物《曙光》,曾寫過短篇小說,那時候他給自己取的筆名為“雲峰”。也許是出於對新知識的渴求,也許是因為學業壓力不算太大而閒置時間較多,也許是夢想成為一名作家與文人來改變家國命運,也許是對於現實的無奈讓他尋求幻想中的慰藉,少年徐志磊養成了熱愛讀書的習慣,此後的一生他都和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手不釋卷地讀書成為他終生的習慣。進入上海機床廠後,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機床設計師,徐志磊如饑似渴地學習,買了大量的外文資料進行自學,瞭解世界機床設計最新進展,虛心向工人師傅請教。1963年,徐志磊作為國家為加強核武器研製選調的技術專家之一調入二機部九局工作,從事核裝置結構設計。此時距離中央確定的在1964年進行我國第一次核爆炸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徐志磊明白,只有拼命地學習和工作,與時間賽跑,才能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重要使命。於是,他一方面向專家和比自己早到九院的同事請教,儘快瞭解、熟悉核裝置設計相關技術,同時,積極主動地學習核子物理及爆轟物理方面的知識。那時的他隨身都帶著一本《近代物理學進展》,只要有空隙時間,就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埋頭鑽研。不管任務多重,時間多緊,壓力多大,徐志磊每天都要擠出時間閱讀各種文獻資料,並定期到圖書館查閱最新科技期刊。雖然由於“文革”動亂,數次搬家,散失了一部分筆記本,但現在可以找到的筆記本仍然有100多本。這些筆記本上不僅有他從閱讀的資料中摘錄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還有徐志磊在此領域的深入思考。活到老學到老,已是87歲高齡的徐志磊,仍然持續關注世界科技發展動向,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創新追求。

探究。在中學階段,徐志磊對於無線電的興趣濃厚,他自己動手製作礦石機,把一個礦石做成的裝置加裝一個天線,加上一個耳機就能收到廣播。他也學會了製作電子管收音機,有些同學製作得更好,他就經常到同學家去學習,與同學一起研究、揣摩。大學期間,徐志磊還參加“中國業餘無線電協會”。雖然少年徐志磊並沒有明確的在遊戲中學習知識的想法,但他對於科學的興趣、對於未知事物的鑽研精神卻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萌芽、發展。在上海機床廠工作的短短幾年時間,他就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機床設計工程師,並且擔任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平面磨床M7120A主任設計師,又負責對東德設計的齒輪磨床進行改進設計,擔任了Y7125型齒輪磨床的主任設計師。他突破了高精度分度精、高精度蝸輪蝸杆、傳動鏈精度剛度、精度製造方法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克服了沒有專用設備和恒溫條件等許多困難,土法上馬,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仿造設計和製造成功了Y7125型齒輪磨床。

擔當。1975年,徐志磊提任十一所副總工程師時,正是我國核武器定型的關鍵階段,任務重而且困難問題不少。徐志磊不但親自負責了三個型號的工程設計任務,而且還統籌全部型號的工程設計工作。徐志磊憑藉扎實的業務功底和敢於擔當的情懷,忘我地工作,不僅全面完成了自己承擔的工程設計任務,而且多次參與解決核武器定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在核武器定型階段,徐志磊對兩彈結合處預緊力的設計,特殊材料的理化性能,電纜的合理佈局等等都提出了改進建議。徐志磊還及時地總結了定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為我國核武器定型發揮了重要作用。

奉獻。徐志磊在上海本有一份工作舒適、家庭幸福的甜蜜生活,但他服從組織安排,毅然奔赴高原、戈壁、深山,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與妻兒過著分隔兩地的生活,將畢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核武器事業而無怨無悔。進入耄耋之年的徐志磊依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他努力在為發展科技和服務地方經濟而奔忙。而且他不顧年邁,多方奔走,還期望能為建設製造強國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大事業出大人才,這是歷史早已證明的真理。晚年徐志磊在回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時,曾十分感歎地說:非常慶倖自己有機會參與我國核武器研製事業,找到了實現自己夢想的最好平臺,成就了自己人生引以自豪的事情;還很慶倖能夠與鄧稼先成為同事,成為朋友,鄧稼先院長精深的學術造詣和高尚的情操給了他巨大的影響。

在徐志磊的人生歷程中,總是受到一些導師級人物的影響,上海機床廠的雷天覺,九院的鄧稼先、周光召、陳能寬、程開甲、龍文光、方正知、俞大光、錢晉等等,他們對待科學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給了他極大的薰陶。他們身上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在為學和為人方面影響著他的一生。多年後,他也成了他們。

毛澤東曾經說過: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同樣,要對某事物保持關注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保持關注,但徐志磊做到了。他的人生不可複製,但他帶給社會的精神財富卻影響深遠。他身上那種真正科學家的精神,就像原子彈裂變反應一樣傳遞著無窮的能量,這就是他的“幸運之源”!

采薇擷集,歲月留香。

挂一漏萬,窺探一二。

④2015年10月18日,採集小組與周勤之院士及家人合影。

⑤2015年10月19日,採集小組訪談徐志磊上海機床廠同事王隆西、童義求後,與王隆西、童義求合影。

⑥2015年11月1日,採集小組成員向徐志磊確認有關實物原件來源和出處。

⑦採集小組在上海訪談徐志磊的兒女,圖為訪談結束後徐志磊與兒女合影。

《中國科學報》 (2017-08-07 第8版 印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