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陸葡萄是怎樣擦亮品牌的 成嘉定一張“活名片”

這幾天, 第十七屆上海馬陸葡萄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未來三個月, 夜間葡萄採摘、中晚熟葡萄交流品鑒、葡萄主題攝影繪畫評選展示等一系列活動將在馬陸鎮輪番亮相。 串起這些活動的關鍵字, 是馬陸葡萄這張“地域名片”。

自從2014年“馬陸葡萄”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註冊為地理標誌商標後, 這顆小小的葡萄可是身價倍增:馬陸葡萄的價格是市面上普通葡萄的五倍之多, 優質品種平均每串50元, 且供不應求, 儼然成為嘉定區的一張“活名片”。

從栽種到成為一張“地域名片”, 馬陸葡萄走過了36年的探索道路。

馬陸葡萄創始人單傳倫對其中的曲折歷程感慨萬千。 他說, 最初馬陸葡萄追求的是量產效益, 但很快碰到了市場瓶頸。 “1989年, 馬陸葡萄第一次出現賣不掉的尷尬, 每斤二角仍無人問津, 甚至出現‘大年虧, 小年賺’的怪現象。 ”

1992年, 馬陸鎮成立上海馬陸葡萄研究所, 由單傳倫帶頭進行技術攻關, 控制產量, 調整品種結構, 葡萄種植轉為品質效益為上。

對於品牌效益的重視從2000年以後才開始。 單傳倫告訴記者, 2002年研究所就註冊了馬陸葡萄商標。 當時的馬陸鎮開始思考, 除了商品商標之外, 有沒有更高的臺階來引領區域經濟發展?

從商品商標到地理標誌商標的這一步, 馬陸葡萄探索了十餘年。 嘉定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陸海英介紹,

困擾馬陸葡萄註冊地標商標的癥結, 在於地理標誌商標是集體擁有, 必須要從商標持有人手中拿出來, 這個轉讓過程並不容易。 2008年, 在工商嘉定分局指導下, 馬陸葡萄研究所將“馬陸”商標轉讓給現在的馬陸鎮農業服務中心, 並許可給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專用。 2013年, “馬陸葡萄”正式申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又碰到問題:按照規定, 申報前, “馬陸”商標必須註銷, 上海工商部門與國家工商總局反復溝通, 才得以在核准完成前保留住原有的“馬陸”商標, 讓兩個商標得以平穩銜接。

在獲得地理標誌商標這一更高層次的身份標誌後, 馬陸葡萄換上了統一的“新裝”, 馬陸鎮農民成為共同致富的受益者。 單傳倫透露了一個資料,

上世紀90年代, 馬陸鎮葡萄種植面積為8000畝, 產值在3000萬至4000萬元, 現在種植面積收縮至4000畝, 總產值達1億元。 在這個集體商標的庇護下, 一批品質出眾的子品牌孕育而生, 形成了正向的推動作用。

如今, 馬陸葡萄的公眾認可度和核心競爭力提升了, 連周邊地區的居民都慕名駕車前來馬陸葡萄公園, 馬陸鎮又開始探索加入休閒文化元素。 單傳倫告訴記者, 現在馬陸鎮能接待遊客的農戶已接近20家, 種葡萄的農民換了一批又一批, 年輕人也主動加入進來, 給了馬陸葡萄不斷傳承的希望。

記者 徐晶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