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警示」“來者不善”的“善心匯”扯下“畫皮”後的真面目是怎樣的?

近日, 按照公安部統一部署, 紹興警方對“善心匯”涉嫌特大傳銷案展開集中打擊查處。 目前, 已刑拘32名涉案者。 然而, 是什麼讓他們一步步走向違法深淵?連日來,

記者深入採訪, 揭開騙局背後的真相。

噩夢驚醒

52歲的張阿姨是柯橋區福全人, 下崗在家, 丈夫是一名殘疾人, 在一家福利廠上班, 兒子讀初中。 一家人日子過得清苦但還算安穩踏實。 可是, 這一切, 被一個突如其來的“賺錢機會”攪翻了。

事情發生在今年5月。 “好妹子, 你最近好吧?”那天, 張阿姨接到一個電話,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親切的聲音, 這人不是別人, 正是張阿姨的發小片兒, 丈夫在上海開公司, 自己帶兩個孩子住在紹興市區。 “只要碰到一起, 她就跟我說, ‘善心匯’多麼多麼賺錢。 ”沈阿姨說, 千千直接把她拉進“善心匯”微信群。 但微信群裡的內容, 沈阿姨看了“很不舒服”。

“15天至60天之內, 就能獲得本金5%~50%不等的收益。

”沈阿姨坦言, 自己從事保險業10多年, 一天到晚跟收益打交道, 這麼高的收益率, 她很清楚背後是什麼——只有皮包公司能做到。

“憑藉身份證和銀行卡, 加入‘善心匯’賺大錢, 這事想想都不靠譜。 ”沈阿姨竭力勸說千千不要癡迷, 但千千根本不聽。 沈阿姨在“善心匯”微信群裡質問, 要是銀行卡裡錢全轉光了, 我找誰去要?第二天, 千千直接把她“踢”出了微信群。

讓沈阿姨稍感欣慰的是, 那段時間, 另一個好友也向她推薦“善心匯”。 在沈阿姨苦口婆心勸說下, 這位好友最終沒有繼續參與。 “前兩天, 她特地打來電話說多虧我的提醒, 要不然, 這會兒已經被抓進去了。 ”

“‘善心匯’, 一聽就讓人覺得富有愛心和公益精神, 沒想到竟是一個黑心組織!”紹興某高校退休教授憤憤地說。

今年初, 她和老伴雙雙加入“善心匯”。 “一開始, 有賺頭, 但到後來, 越拖越久。 到上月為止, 仍虧數千元。 ”採訪結束後, 她叮囑記者, 千萬不要真名報導, 實在羞愧。

揭開“畫皮”

在與“善心匯”受害人員交流時, 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 “‘善心匯’是做慈善的, 是自己富起來後幫助別人的平臺。 ”直到被刑拘, 有些市民還是覺得“張天明是個有愛心的慈善家”。

那麼, 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每天晚上, 雷打不動, 媽媽捧著手機聽宣講。 ”說起每晚突然將興趣從看電視轉向看手機的母親, 小王很是納悶。 後來才知道, 這是“善心匯”的“家規”:每晚8時30分, 學習“善心匯”。

“我們國家既有嗷嗷待哺的貧困人口, 也有不知道錢怎麼花的富裕階層,

這兩個群體非常需要一個有公信力的平臺進行勾兌……你說我們現在從事的事業不偉大嗎?”從2016年年初直至不久前被抓獲, 張天明於每週一至週五(節假日除外)晚8點30分, 都會通過微信群面向所有會員“宣教”。

在此過程中, 他會一遍遍宣揚自己正帶領大家從事著“慈善互助”“扶貧濟困”的“偉大事業”, 分享其“修身養性”“求真向善”等心得體悟, 將經濟誘惑、偽慈善和精神蠱惑相結合。

據公安部門通報, 經初步查明, 相較于張天明非法獲利的10餘億元, 其累計捐獻、援助的金額就是九牛一毛, 而且他是拿著靠傳銷從“會員”那圈來的錢去做“慈善包裝”。 與美其名曰的“慈善”相比, 張天明自己消費可謂窮奢極欲, 據張天明交待, 他曾一次性花費2.2億元購置了一整棟樓。

“不少‘會員’在微信群裡都稱呼張天明為‘張天師’, 他巧立名目, 為自己罩上‘慈善家’‘得道大師’等光環, 通過反復的洗腦宣傳, 穩固既有群體, 開拓新進‘會員’, 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獲取更多非法利益。 ”專案組民警說。

警鐘長鳴

“他(張天明)真是讓人非常、非常失望……”家住袍江馬山鎮的張先生是一位殘疾人, 3個多月前, 他加入了“善心匯”。 這幾天, 從各大媒體瞭解真相後, 他一聲長歎。

“它(善心匯)之所以能吸引這麼多人, 險惡之處在于, 利用慈善哄騙別人加入傳銷。 ”市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副主任章東江認為, 這幾年, 紹興慈善已經進入了大眾需求的階段, 而這些非法組織恰恰利用了這一點。

“慈善就是無私的奉獻。 如果含有任何功利目的,便不是慈善。”“點亮一盞燈”公益組織發起人董國光是一名民間慈善人,他結合自身經歷,深有體會地說,2009年冬天,他偶然幫人裝了一盞燈後,慢慢地走上慈善的道路。從一開始一個人做,到現在3800多人一起做,他和團隊創建的網站做成了全省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所有經手人員都是志願服務、無償服務,錢款保證全額進和全額出,而且每一筆全部向社會公開。

對此,紹興市民政局副局長、市慈善辦主任、市慈善總會秘書長張愛武認為,參與“善心匯”的許多人其實是弱勢群體,有老年人也有殘疾人。這部分群體往往資訊管道閉塞,容易中招。這事也說明,我們要對家中的老年人、身邊殘疾人給予更多的關注。

心理學家、諮詢專家王強曾參與杭州市退伍老兵心理諮詢工作,他說,每個人都有被關注、被認同的需求,當家庭缺失這一部分時,人往往從外界尋求心理支持,這也為非法機構“打而不死,死灰復燃”提供了土壤。“無論是為了金錢加入‘善心匯’,還是為了‘慈善’加入‘善心匯’,其內在的渴望是為了獲得歸屬感、幸福感。”

如果含有任何功利目的,便不是慈善。”“點亮一盞燈”公益組織發起人董國光是一名民間慈善人,他結合自身經歷,深有體會地說,2009年冬天,他偶然幫人裝了一盞燈後,慢慢地走上慈善的道路。從一開始一個人做,到現在3800多人一起做,他和團隊創建的網站做成了全省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所有經手人員都是志願服務、無償服務,錢款保證全額進和全額出,而且每一筆全部向社會公開。

對此,紹興市民政局副局長、市慈善辦主任、市慈善總會秘書長張愛武認為,參與“善心匯”的許多人其實是弱勢群體,有老年人也有殘疾人。這部分群體往往資訊管道閉塞,容易中招。這事也說明,我們要對家中的老年人、身邊殘疾人給予更多的關注。

心理學家、諮詢專家王強曾參與杭州市退伍老兵心理諮詢工作,他說,每個人都有被關注、被認同的需求,當家庭缺失這一部分時,人往往從外界尋求心理支持,這也為非法機構“打而不死,死灰復燃”提供了土壤。“無論是為了金錢加入‘善心匯’,還是為了‘慈善’加入‘善心匯’,其內在的渴望是為了獲得歸屬感、幸福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