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評論】“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丟掉的不只是“麵包”

7月初, 一則福建籍姐妹在橫濱遇害的消息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也引發了一輪關於日本社會治安的討論。 近年來, 隨著赴日遊學旅行以及企業赴日並購數量的增加,

有關日本的熱門話題已不只是飯後談資和鍵盤“論戰”, 更是關係到已經走出去或即將走出去的中國人的切身利益。

要重新審視日本, 繞不過“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在此期間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得到又失去了什麼?我們對日本又有哪些認識“錯覺”?

“失去的二十年”這個概念是用來描述日本自1991年泡沫危機以來, 經濟陷入增長乏力的停滯狀態。 經歷過昭和(1926-1989)與平成(1989年至今)兩個“朝代”的人, 一定能體會到日本社會的變遷。 但對比昔日的昭和榮光, 碌碌無為的平成時代丟掉的遠不止是資料上體現的經濟下滑。

這是一個正常國民心態“失去的二十年”。 對於日本人來說, 近30年來最大的心理衝擊除了自身的江河日下之外,

最強烈的刺激就是中國的崛起。 上到政界下到普通民眾, 都沒有擺脫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心態。 安倍內閣外交政策以遏制中國為綱, 使其喪失了對外政策的靈活性;而隨著日本輿論環境的逐年惡化, 絕大多數日本民眾也只能被動地緊盯中國霧霾與問題食品, 卻錯過了瞭解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面對中國社會的崛起, 日本人把預設的“不情願”變成了思考問題的起點, 心態失衡也就在所難免。

這是一個社會責任心“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的傳統當中, 對集體充滿了敬畏, 整個社會充滿了極強的連帶感, 而一旦被集體拋棄, 可能就意味著自身一切均被否定, 日語與日本文化中的“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正是這種心理的投射。

然而近年來, 日本的社會責任意識正在被稀釋。 面對日益嚴峻的日本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 年輕一代的日本人不僅抗拒繳納養老金, 更是拒絕結婚生子。 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報告顯示, 2015年日本男女的“終生未婚率”均創下新高, 50歲以上仍未結婚的男性接近四分之一。 目前日本生育率接近1.4, 而要達人口平衡所需的生育率為2.1。 截至2016年, 日本總人口已連續六年負增長, 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勞動力不足, 拖累經濟。 與此同時, 職場裡的日本人再也沒有他們父輩那種“奮鬥者”的精神, 留給時代的影視記憶也由《阿信》變成了《寬鬆世代又如何》。

這是一個對外部世界興趣“失去的二十年”。 明治時期,

日本靠著第一批遠赴歐洲的留學生帶回了先進的知識, 最終完成了明治國家的建設;戰後初期, 日本又一次依靠大批留美學生, 憑藉極小的投入, 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大規模學習, 最終實現了日本的再次騰飛, 進階發達國家行列。 “學習型國家”一直是日本的立國之本與生命線, 然而遺憾的是, 如今的日本年輕人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正在“喪失殆盡”。 而民間所流行的“日本最好(日本一級棒)”論調, 更是頗似一種坐井觀天的美好願望。 日本文部省專項撥款, 每年推出的鼓勵大學生留學專項支援竟然都面臨用不完的尷尬。 同時, 經濟的停滯還導致日本家庭每一筆開銷都需要精打細算, 自費留學的比例也呈顯著下降的趨勢。
更重要的是, 日本社會對“海歸”的包容度有限, 讓更多日本人不得不在出國前就要考慮“是否回得來”的問題。

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社會的受挫感和無力感蔓延, 也讓我們印象中的日本變了模樣。 在英國經濟與和平學會發佈的2016年安全指數報告中, 日本的排名已經下滑到世界第九位,而在2010年,日本還位列全球第三。儘管初到日本的留學生會驚歎于學校食堂裡學生用手機占座的畫面,體驗一把“路不拾遺”,但統計資料提醒人們,在包括偷盜在內的犯罪案件數量總體下降的同時,自2000年以來,老年人犯罪卻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05年開始,老年人犯罪都在4萬件以上,其中盜竊犯罪占四分之三。2015年的一項統計顯示,老年人犯罪自1989年以來首次超過青少年。還有分析指出,從1991年到2014年,作案六次以上的老年“慣犯”數量激增460%,這成了近年來引起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2011年3·11大地震時期,日本民眾有序排隊相互扶持的畫面給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學過日語的人也很熟悉日語表達中無處不在的“秩序感”。不過,常被吐槽的“中國式過馬路”同樣存在於日本,而來自日本交通廳的資料還顯示,近年來被檢舉的無證駕駛案件每年都有2萬起以上。對於旅日的國人來說,對交通安全的警惕同樣不可放鬆。

在環境問題上,有短暫赴日經歷的人或許會感歎日本街道如動漫般的乾淨整潔。但生活久了會發現,每座城市都有兩面。雖然日本堪稱世界上垃圾分類的典範,但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監管死角”湧現,公園裡垃圾遍地的圖片同樣不時見諸報端。一些久居日本的朋友會感慨,一代人的時間,日本的環境大不如前。

誠然,或許相比不少國家,日本在安全、社會秩序以及環境上仍然有著巨大的競爭力,但如果縱向比較過去的幾十年,日本人難免要經歷些失落。特別要提到的是,造成上萬人死亡的3·11大地震和海嘯也同時產生了2000萬噸災害廢物和1000萬噸海嘯廢棄物垃圾,至今沒有處理完。對於福島核污染問題,日本政府一直沒有給民眾一個滿意的解釋,雖然潛在的環境污染影響仍需進一步審慎觀察,但民眾的不安與恐懼情緒已然形成,難以撫平。

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不斷“變異”的日本社會也呼喚著強力的政治人物。2009年政權交替後,當時的民主黨政權由於執政經驗不足出現了許多失策,對此失望不已的日本民眾又把注意力放在自民黨身上。2012年12月,自民黨在大選中擊敗民主黨重新執政。而這一屆安倍政府為了實現修憲,利用社會中右翼保守勢力不斷控制言論,特別是在新聞自由方面明顯萎縮,民主黨政權時代的日本新聞自由度是全球第11名,而安倍執政後新聞自由度迅速下滑,2015、2016年連續兩年居第72名,在G7國家中排名最後。這對於強調“價值觀外交”的安倍內閣來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1970年代,社會學家傅高義先生為了警示美國社會,寫了傳世佳作《日本第一》,至今仍被讀者熱議。然而時代的變化之快可能遠超他當年的認知,或許我們已經到了要“改革”對日本社會認知框架的時刻了。

(本文作者關照宇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從事國際關係研究;日吉秀松是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政治與國際關係。)

日本的排名已經下滑到世界第九位,而在2010年,日本還位列全球第三。儘管初到日本的留學生會驚歎于學校食堂裡學生用手機占座的畫面,體驗一把“路不拾遺”,但統計資料提醒人們,在包括偷盜在內的犯罪案件數量總體下降的同時,自2000年以來,老年人犯罪卻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05年開始,老年人犯罪都在4萬件以上,其中盜竊犯罪占四分之三。2015年的一項統計顯示,老年人犯罪自1989年以來首次超過青少年。還有分析指出,從1991年到2014年,作案六次以上的老年“慣犯”數量激增460%,這成了近年來引起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2011年3·11大地震時期,日本民眾有序排隊相互扶持的畫面給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學過日語的人也很熟悉日語表達中無處不在的“秩序感”。不過,常被吐槽的“中國式過馬路”同樣存在於日本,而來自日本交通廳的資料還顯示,近年來被檢舉的無證駕駛案件每年都有2萬起以上。對於旅日的國人來說,對交通安全的警惕同樣不可放鬆。

在環境問題上,有短暫赴日經歷的人或許會感歎日本街道如動漫般的乾淨整潔。但生活久了會發現,每座城市都有兩面。雖然日本堪稱世界上垃圾分類的典範,但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監管死角”湧現,公園裡垃圾遍地的圖片同樣不時見諸報端。一些久居日本的朋友會感慨,一代人的時間,日本的環境大不如前。

誠然,或許相比不少國家,日本在安全、社會秩序以及環境上仍然有著巨大的競爭力,但如果縱向比較過去的幾十年,日本人難免要經歷些失落。特別要提到的是,造成上萬人死亡的3·11大地震和海嘯也同時產生了2000萬噸災害廢物和1000萬噸海嘯廢棄物垃圾,至今沒有處理完。對於福島核污染問題,日本政府一直沒有給民眾一個滿意的解釋,雖然潛在的環境污染影響仍需進一步審慎觀察,但民眾的不安與恐懼情緒已然形成,難以撫平。

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不斷“變異”的日本社會也呼喚著強力的政治人物。2009年政權交替後,當時的民主黨政權由於執政經驗不足出現了許多失策,對此失望不已的日本民眾又把注意力放在自民黨身上。2012年12月,自民黨在大選中擊敗民主黨重新執政。而這一屆安倍政府為了實現修憲,利用社會中右翼保守勢力不斷控制言論,特別是在新聞自由方面明顯萎縮,民主黨政權時代的日本新聞自由度是全球第11名,而安倍執政後新聞自由度迅速下滑,2015、2016年連續兩年居第72名,在G7國家中排名最後。這對於強調“價值觀外交”的安倍內閣來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1970年代,社會學家傅高義先生為了警示美國社會,寫了傳世佳作《日本第一》,至今仍被讀者熱議。然而時代的變化之快可能遠超他當年的認知,或許我們已經到了要“改革”對日本社會認知框架的時刻了。

(本文作者關照宇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從事國際關係研究;日吉秀松是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政治與國際關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