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請做出一個能發聲的熊貓牌電視機……那些難得讓家長都尷尬的作業

團團說

你印象中幼稚園和小學生的作業是什麼樣子的?畫畫寫字過家家?NO!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小朋友的作業已經進入了全面“拼爹媽”時代。 全家老少一起上陣還不夠, 尋找朋友圈找外援更是常態。

那些難得讓家長也尷尬的作業題

“從現在開始, 請你每晚7點至9點之間觀察1次月亮, 把看到的月亮形狀畫下來, 堅持28天。 ”這是上海某小學一年級《暑假生活》的一項作業。 這道題難倒了上海天文學會的秘書長, 因為天氣等原因, 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 晚上7點到9點是根本看不到月亮的。

這樣的題目, 出題人的想法也許是好的,

讓孩子仰望星空, 觀察, 並且畫下來。 如果父母願意幫忙, 和孩子一起仰望星空, 那也是很好的親子體驗。 但是, 在完成過程中卻未必有預想的那麼順利。

作業“畫月亮”

畫月亮其實並不算什麼, 先來道一年級的作業題做預熱吧~~~

一年級已經這麼高的水準了嗎?這簡直就是公務員的邏輯推理題嘛。

再來一道乘法題……

家長看了, 只想“嗚嗚嗚嗚嗚嗚……”

再來一道觀察題,

誰是外星人?, 會慢慢發現父母的“無能”。 正是在“全能父母”形象逐漸坍塌的過程中, 孩子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價值體系, 慢慢獲得心理的獨立。

有文章稱, “一些難度太大的作業讓父母的威嚴蕩然無存, 最重要的是, 這個災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發生了。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 家長都要請教別人, 這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危機。 一個七歲的孩子發現父母很‘無能’, 他會產生相當大的困惑, 會喪失一部分安全感, 也會影響到自我的建設。 ”

有責任心和能力的家長, 會盡力維持自己的“權威形象”, 因此, 不少父母雖然無比辛苦, 仍在努力學習各種技能, 以便孩子做作業有需求時, 自己真的能夠幫上忙。

這樣的人會發展成為一種“全能型”父母。 明明自己從小就動手能力差, 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體, 還要學手工。 明明自己當初就不愛數學, 卻不得不重學數學知識。

還有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作業, 持一種蒙混過關的態度。 非常幸運的是, 我們有了網路, 手機上也有各種幫做作業的應用, 要相信,沒有多少題是老師原創的,都是可以找到現成答案的。

這樣,父母又面臨著一個道德困境:這種做法,是不是對老師的一種欺騙?老師讓我陪孩子一起思考,這種抄作業真的好嗎?

老師、專家怎麼說

老師:其實要求不高,家長有所誤解

“這些作業到底是佈置給學生的,還是考家長的?”有網友拋出問題。

“當然是針對學生的,”小楊是成都某小學一年級班主任,她說,佈置給班裡小朋友手抄報的作業,初衷只是要學生塗塗鴉、寫寫拼音就行,篇幅大小也沒要求,但沒想到家長誤會了老師的意思,以為是要出版物的水準,交上來的作業簡直就是專業報紙的水準。

“三年級做PPT也是,其實最粗淺的就行。我們對一些手工作業的要求不高,只要孩子動手就行,有時是家長之間的比較,人為提高了作業難度。”小楊說。

專家:孩子作業應在“最近發展區”

“其實,‘奇葩’作業是一個說淺也深的問題。”教育學博士侯中太表示,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學校是大班教學,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所以分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精力就少,在這種客觀條件限制下,學校通過作業將一些教學責任轉移到家長身上,用父母的個別化教學,提高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增進兩代人之間的交流。

“這種需要家長協作的作業,隔三差五來一次,自然會影響到作業效果。”侯中太介紹,在作業的安排上,教育學有個專門的概念,叫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俗點說,就是老師佈置的作業應該是學生踮踮腳、努努力就能完成的,而不是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侯中太表示,如何精准判斷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對老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網友有話說

◆ 一件事讓我重新思考佈置這些作業的意義

面對著每週兩三次的幼稚園作業,當媽的我幾度不堪其擾、煩不勝煩。但在罵罵咧咧半年後,我突然有了新發現。

一天,兒子帶回來偌大一本立體書,幼稚園要求小朋友拼完後第二天帶回。不用說,這又是我的事了。諾大一本立體書要照圖組裝成一列長達1125px的火車,別說一個三歲寶寶,連我都覺得有些撓頭。我讓他自己先琢磨著,自己去洗澡,想著洗澡出來再慢慢帶他做。而等我這顆“出水葫蘆”出浴後,被眼前的情景震動到,也感動到了——

小傢伙可能自己也覺得無從下手,需要我幫忙,但是不好意思甩給我來做,於是,他用心的,盡己所能的,把所有零件都先從書上摳下來,一樣一樣歸類擺好,等著我去組裝。地上整整齊齊的擺了一摞火車輪子、一摞車窗、一摞軌道、一摞煙囪……全部歸類,絲毫不差。

他奶奶告訴我,從我進去洗澡到出來,他整整半個鐘頭專心致志坐在地上,小屁股都沒有挪一下。這樣的專注力和責任心,讓我著實吃驚。問他,他說:“我怕我們來不及,老師說明天早上就要交了!”。

這件事,讓我重新思考了幼稚園佈置作業的意義。

回想孩子入園以來做作業的過程(懵懂——被動參與——主動參與——有責任感),我突然明白了一些從前忽視的道理。

幼稚園作業之所以超出孩子能力,本來就不是讓孩子一力完成的,而是要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甚至情商。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作業都超出了孩子的年齡段,而正是這樣的挑戰性,讓孩子不得不學會向家長求助,與家長配合。孩子從小學會與父母溝通,適當地尋求家人幫助,對他今後客觀、冷靜地分析處理問題具有極大的幫助,也培養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參與度、配合度。

◆ 家庭作業是孩子“金點子”的孵化器,可以促使孩子讓腦子轉起來

不知道寶媽們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觸:

一件事情,不去“逼”一下孩子,他就會陷入慣性思維,而不會主動想辦法去解決。

比如:夠不著按電梯,如果不急著回家玩玩具,他就不會想辦法去夠。我曾經嘗試過在兒子很想回家見爸爸的時候,不幫他按電梯。小傢伙扭著胖屁股去搬了個水桶來墊著,硬是按下了上樓鍵。幼稚園曾經佈置過一份作業,讓孩子學消防知識。小寶在懂得了各種消防常識和儀器名稱後,硬是學不會分清電話按鍵哪個是“1”,哪個是“9”。後來,他自己找出一支蠟筆,把“119”的鍵給塗綠了。我在旁邊看著,真是為他這個小腦袋驚喜!

◆ 辛苦勞作之後,是另一番寶貴的收穫

辛苦完成的作業面臨第二天的交換、分享,甚至損毀,可以鍛煉孩子“由零歸零”哲學眼界,以及“千金複來”的豁達心胸。

我幫孩子做過一份家庭作業,用吸管和氣球做了一根大棒棒糖。在佈置作業時老師就已交代清楚,氣球作業第二天是要帶進園與小朋友們一起分享的。第二天正好是家長接待日,我們看著孩子們把早上視若珍寶捧進教室的“作業”,全部“貢獻”到操場上,大家一起玩氣球玩到瘋,笑聲直沖雲霄。遊戲結束,孩子們一身汗,地上全是踩癟了的破氣球皮。沒有一個孩子為此哭泣,寶貝們都獲得了極大滿足,家長心裡泛起感動。

生命重在體驗。學會分享,學會重視過程而不執著結果,學會“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豁達,是我們能夠引導孩子獲得的重要智慧。

這些作業其實算得上是老師對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探索,但也看得到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實踐是相當複雜的工程,需要家長和社會的配合和支援,也需要老師對學生能力的精准判斷,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讓學生從作業中有所收穫。

你身邊的小朋友

有什麼樣讓人為難的作業嗎?

作業太“奇葩”,你怎麼看?

-THE END-

- 歡迎團子們下方留言 轉發 -

責任編輯丨麅子君 校對審稿丨江湖人稱力哥

要相信,沒有多少題是老師原創的,都是可以找到現成答案的。

這樣,父母又面臨著一個道德困境:這種做法,是不是對老師的一種欺騙?老師讓我陪孩子一起思考,這種抄作業真的好嗎?

老師、專家怎麼說

老師:其實要求不高,家長有所誤解

“這些作業到底是佈置給學生的,還是考家長的?”有網友拋出問題。

“當然是針對學生的,”小楊是成都某小學一年級班主任,她說,佈置給班裡小朋友手抄報的作業,初衷只是要學生塗塗鴉、寫寫拼音就行,篇幅大小也沒要求,但沒想到家長誤會了老師的意思,以為是要出版物的水準,交上來的作業簡直就是專業報紙的水準。

“三年級做PPT也是,其實最粗淺的就行。我們對一些手工作業的要求不高,只要孩子動手就行,有時是家長之間的比較,人為提高了作業難度。”小楊說。

專家:孩子作業應在“最近發展區”

“其實,‘奇葩’作業是一個說淺也深的問題。”教育學博士侯中太表示,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學校是大班教學,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所以分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精力就少,在這種客觀條件限制下,學校通過作業將一些教學責任轉移到家長身上,用父母的個別化教學,提高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增進兩代人之間的交流。

“這種需要家長協作的作業,隔三差五來一次,自然會影響到作業效果。”侯中太介紹,在作業的安排上,教育學有個專門的概念,叫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俗點說,就是老師佈置的作業應該是學生踮踮腳、努努力就能完成的,而不是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侯中太表示,如何精准判斷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對老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網友有話說

◆ 一件事讓我重新思考佈置這些作業的意義

面對著每週兩三次的幼稚園作業,當媽的我幾度不堪其擾、煩不勝煩。但在罵罵咧咧半年後,我突然有了新發現。

一天,兒子帶回來偌大一本立體書,幼稚園要求小朋友拼完後第二天帶回。不用說,這又是我的事了。諾大一本立體書要照圖組裝成一列長達1125px的火車,別說一個三歲寶寶,連我都覺得有些撓頭。我讓他自己先琢磨著,自己去洗澡,想著洗澡出來再慢慢帶他做。而等我這顆“出水葫蘆”出浴後,被眼前的情景震動到,也感動到了——

小傢伙可能自己也覺得無從下手,需要我幫忙,但是不好意思甩給我來做,於是,他用心的,盡己所能的,把所有零件都先從書上摳下來,一樣一樣歸類擺好,等著我去組裝。地上整整齊齊的擺了一摞火車輪子、一摞車窗、一摞軌道、一摞煙囪……全部歸類,絲毫不差。

他奶奶告訴我,從我進去洗澡到出來,他整整半個鐘頭專心致志坐在地上,小屁股都沒有挪一下。這樣的專注力和責任心,讓我著實吃驚。問他,他說:“我怕我們來不及,老師說明天早上就要交了!”。

這件事,讓我重新思考了幼稚園佈置作業的意義。

回想孩子入園以來做作業的過程(懵懂——被動參與——主動參與——有責任感),我突然明白了一些從前忽視的道理。

幼稚園作業之所以超出孩子能力,本來就不是讓孩子一力完成的,而是要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甚至情商。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作業都超出了孩子的年齡段,而正是這樣的挑戰性,讓孩子不得不學會向家長求助,與家長配合。孩子從小學會與父母溝通,適當地尋求家人幫助,對他今後客觀、冷靜地分析處理問題具有極大的幫助,也培養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參與度、配合度。

◆ 家庭作業是孩子“金點子”的孵化器,可以促使孩子讓腦子轉起來

不知道寶媽們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觸:

一件事情,不去“逼”一下孩子,他就會陷入慣性思維,而不會主動想辦法去解決。

比如:夠不著按電梯,如果不急著回家玩玩具,他就不會想辦法去夠。我曾經嘗試過在兒子很想回家見爸爸的時候,不幫他按電梯。小傢伙扭著胖屁股去搬了個水桶來墊著,硬是按下了上樓鍵。幼稚園曾經佈置過一份作業,讓孩子學消防知識。小寶在懂得了各種消防常識和儀器名稱後,硬是學不會分清電話按鍵哪個是“1”,哪個是“9”。後來,他自己找出一支蠟筆,把“119”的鍵給塗綠了。我在旁邊看著,真是為他這個小腦袋驚喜!

◆ 辛苦勞作之後,是另一番寶貴的收穫

辛苦完成的作業面臨第二天的交換、分享,甚至損毀,可以鍛煉孩子“由零歸零”哲學眼界,以及“千金複來”的豁達心胸。

我幫孩子做過一份家庭作業,用吸管和氣球做了一根大棒棒糖。在佈置作業時老師就已交代清楚,氣球作業第二天是要帶進園與小朋友們一起分享的。第二天正好是家長接待日,我們看著孩子們把早上視若珍寶捧進教室的“作業”,全部“貢獻”到操場上,大家一起玩氣球玩到瘋,笑聲直沖雲霄。遊戲結束,孩子們一身汗,地上全是踩癟了的破氣球皮。沒有一個孩子為此哭泣,寶貝們都獲得了極大滿足,家長心裡泛起感動。

生命重在體驗。學會分享,學會重視過程而不執著結果,學會“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豁達,是我們能夠引導孩子獲得的重要智慧。

這些作業其實算得上是老師對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探索,但也看得到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實踐是相當複雜的工程,需要家長和社會的配合和支援,也需要老師對學生能力的精准判斷,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讓學生從作業中有所收穫。

你身邊的小朋友

有什麼樣讓人為難的作業嗎?

作業太“奇葩”,你怎麼看?

-THE END-

- 歡迎團子們下方留言 轉發 -

責任編輯丨麅子君 校對審稿丨江湖人稱力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