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醫大師何任:能做到這些,不想學好中醫都難

出處/何任研討會的博客

校對/高向晶

導讀:何任, 首屆“國醫大師”, 當代中醫發展史上有兩次著名的“十老上書”、“八老上書”, 何任均列其中。

何老是著名中醫教育家、臨床家, 特別是對中醫高等教育, 一直都很關注。 本文講的就是關於何老回復青年中醫如何學習中醫、鑽研文獻的文章, 值得大家借鑒學習。

近來接到各地青年中醫同志函詢學習中醫、鑽研文獻的經驗, 未能及時覆信為歉。 因為體會淺薄, 更談不到經驗。 回憶二十年前, 我寫過一篇《談治學》的短文, 談了認真讀書的重要性, 勤奮學習刻苦鑽研, 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熟讀才能精思, 日積月累精深廣博;踏踏實實堅韌不拔, 理論聯繫實際, 邊學邊做等方面的內容。 現在重溫此文, 所說的幾點仍可參考, 但覺得還可補充一些內容, 乃不揣譾陋, 再談幾點個人看法, 俾供青年中醫參考。

治學的目的

談到學習目的,

看來似乎是老生常談, 其實,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根本問題。 我們知道, 封建時代有所謂, “十年窗下無人間, 一舉成名天下聞”的儒生哲學。 那時的認真讀書顯然是為了榮宗耀祖。 而我們呢, 讀書治學是為了中醫這門科學發展的需要, 為了更好地為廣大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 為了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治學, 不僅要學習前人今人的學術成就、經驗而且也要有取捨地學習古今學者的高貴品德。 比如我們研究華佗的有關學術內容, 也要學習他高尚的品德。 據說沛縣有一座華祖廟, 廟裡有一副對聯, 上聯第一句是“醫能刳腹”, 下聯第一句是“士貴潔身”, 概括地反映了人民永遠懷念這一位既有傑出的醫療技能,

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的偉大醫生的心情。

我們中醫工作者, 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 除了不斷鍛煉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外, 還須堅定學習的決心與恒心。 清代名醫陳修園, 以醫術高、著述多聞名於世。 他年青時家徒四壁, 窮困不堪, 但嗜學不倦。 他找了一個僻靜的房間, 不出庭戶, 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攻《傷寒論》等名著。 他作《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等之所以能深入淺出地闡發其奧旨, 實得力於專攻之恒心。 學習要持之以恆, 我們的條件比古人優越千萬倍。 古人讀書常碰到書籍來得不易, 文具紙張缺少, 尋師困難等阻礙。 我們現在各種書籍浩如煙海, 文具簡便易得, 名師學校隨處可覓。 撫古瞻今使我們感到確是身在幸福之中,

下決心堅持學習的大好辰光已在眼前。 但是要做學問, 必定先要對讀書鑽研學問發生興趣, 這主要是養成喜讀書的習慣, 久而久之樂趣就產生了。 學習得越深越久, 興趣亦越來越高。 古人在描寫讀書做學問到了樂不可言“入迷”的境界時, 就有所謂“信手拈來”, “如探囊取物”, “落花水面皆文章”等感受。 讀書多了, 久了, 理解能力也由於熟能生巧而提高, 對各方面所得的知識自能融會貫通, 左右逢源, 還能反過來提高研究思考認識能力。

治學的方法

談到治學的方法, 實際上與治學的目的, 治學的態度密切相聯, 不可分割。 從古到今, 治學方法眾多, 有宜有忌。 以我所見, 約為五宜三忌。

先說說五宜

一、宜堅實基礎

就是將中醫重要的文獻著作(當然先是《靈樞》《素問》《難經》《傷寒論》《金匾要略》再及各家),

基本上由流覽到較好的領會其實質內容。 做到清人程國彭所主張的:“凡書理有未貫徹者, 則晝夜追思, 恍然有悟則援筆而識之。 ……此道精一, 思貴專一, 不容淺嘗者問津, 學貴沉潛, 不容浮躁者涉獵。 ”鑽研一個問題要融會貫通它, 要專心一致的深沉的探討, 反覆瞭解, 對這個問題的知識就堅實;若是淺薄浮躁的“一目十行”, 不深不透、華而下實, 並無益處。

二、宜博采精思

這既是治學方法, 又是洽學態度。 我們熟悉張仲景的治學方法是“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他除了勤求《素問》、《九卷》(《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訓”外, 還“博采眾方”, 廣泛搜集古今治病效方、民間驗方和針刺、灸烙、溫熨、膏摩等多種治法。 不僅如此,他還對古今的各種資料,加以精密的思考。他的同時代人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張仲景既博采,又精思,所以有所創造。他的《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疾病的原因、症狀、進程、轉歸和處理方法確立了傷寒的六經分類的辨証施治原則。它的治法方劑,至今還是為人們所採用。可見廣博採集資料,精細的分析思考而有所創造,其學術成果是何等的巨大。

清代的大考據家戴東原是以精思善問的治學態度聞名於世的。研究中醫,同樣要精深的探索,窮本溯源,互相參証,然後恰當地注釋。研究中醫古籍更應如此。

三、宜熟讀背誦

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叫做“三到”、是根據朱熹的話“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來的。學文,學醫,甚至學手藝,無不以此為收效速,易記憶的好方法。心到當然第一重要,眼到是直接觀察,而口到能達到熟讀背誦的程度、乃十分有益於領會。元遺山《論文詩》說:“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未足。”這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治學經驗。“百過 " 是一百遍)當然是指的讀得純熟才有效益的意思。讀得熟,要大體能成誦,成誦才能使豐富的知識為我所用,這是一個學醫的傳統好方法。比如老醫生收徒,一般規定學《內經》、《傷寒論》、《本草》等外,多先指定幾本易於背誦的如《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脈訣》、《藥性賦》、《內經知要》等(北方多採用《醫宗金鑒》)自讀自背。熟讀背誦似乎是一種機械記憶的方式,但又不像眼到那樣可以忽略過去。而必須字字句句,上下連貫,尋求語氣語調,這樣就包含了理解的成分。因此在熟讀背誦了較多的醫書後,遇到臨診、寫作、講學時,很自然的就能喚起記憶,分出聯想。理、法、方、藥也多能湧現於腦海,馳騁於腕底了。

四、宜兼及他學

我以前在《談治學》裡曾講到“對一個中醫學術問題往往要從中醫理論:臨床實踐,甚至從古代的文、集、經、史,或者是其他科學、哲學等方面去搜集資料,加以深入研討,才能說明問題。”比如拿藥物的知識來說,藥物包括飲片、形物及加工等知識,亦應有所瞭解,能辨認草藥,又能識得飲片,便有利於臨診運用。至於炮製加工,簡單的如:陳皮是如何將它分成為橘紅、橘白的;精細的如:老藥工選研六神丸原料後,如何在手指上蘸上燒酒製作芥子大的小丸的;膏方如何煎成膏滋藥,步驟怎樣等等,如果能得知這方面的知識,也都是有益臨診治療的。

我們中醫工作者,僅僅懂中醫藥固然也可以臨診治病,但著能廣泛學一些直接、間接有關中醫的其他知識,確是有助於鑽研中醫的。當然,不是什麽都去學。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比如說,我們研討中醫古籍,就應該大致懂一點古書版本的賞識。陸深的《儼山外集》記載了明代名醫戴思恭到南京,見一醫家,求診的病人很多,一次,戴思恭發現這醫生將“鍚”字和“錫”字弄錯了。原來醫書版本有誤,這醫生不加核實,以訛傳訛也跟著錯了。版本刻誤,醫生不如細辨,輕則貽誤後學,重則害人生命。當然我們不是要求像考據家、收藏家那樣去收集判別古籍版本,但是如果發現書籍有不解的地方,就得多找些版本核實。懂些版本正訛的辨別方法是有益的。

五、宜珍惜寸陰

凡是讀過徐靈胎的《洄溪道情》的,都知道那首《題山莊講讀圖》。它說:“終日遑遑,總沒有一時閒蕩。嚴冬雪夜,擁被駝綿,直讀到雞聲三唱;到夏月蚊多,還要隔帳停燈映未光。只今日,目暗神衰,還不滿把筆兒輕放。”這位名醫徊溪老人是一個最最珍惜光陰的人。正是有了這種孜孜研讀,楔而不捨的治學精神,才使他為醫學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似水流年”等話都是痛借浪費時間之可悲。“生命等於時間”,這句話很有道理。青年中醫同志們現在都在抓緊時間,補償十年動亂中喪失的寶貴歲月。就是像我們這樣的老年醫生,也常常感到虛擲光陰之可怕。做學問要珍惜時間,除了休息外,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上面講治學應做的五宜。

下面講對治學有礙的三忌

一、忌道聼塗説

遇事沒有親自眼見,沒有調查分析,就隨聲附和,人云亦云,這是做學問的人切忌的。孫思貌明確指出:“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聼塗説,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也。”假如我們引証醫書上的一句話、一節書,就必須親自找到原書加以核對。如果不符,再找一個版本核對,總之要取得第一手材料。切忌聽人一說就不加分析,或從其它書刊中轉載轉引,不加覆核就用。

中醫治學上還有一種情況,當看到別人用某法、某方、某藥治好某病時,首先要弄清別人經驗的本質,他是在何種情況下,以何種辨証特點才用這種方法,明確病人物件屬何類型等等。弄懂弄通,掌握實質後,才能真正學到手。切忌邯鄲學步,生搬硬套。

二、忌淺嘗輒止

對一門學問,一本中醫書籍,要有一定的基本理解。不能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做學問要有踏實、堅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如果對某一個問題只是不深不透表面的瞭解一下,那所得的知識,肯定是不會多的。淺嘗輒止的原因,山是對治學缺乏決心,沒有恒心,懶散隨便;二是自認為什麽都知道,盲目自滿所致。古語說:“學然後知不足”,越學才越覺不夠。懶散自滿,淺嘗輒止,這是治學的大忌。

三、忌貪多務得

看來這似乎與博采有矛盾,其實不然。博采各家學說並兼及醫學以外知識,都是指的長久的積累的治學方法。這裡指的是一時企望學得很多,結果卻是走馬觀花,不深不透。甚至會像“廣原搏兔”致網羅多面大獲少。比如學《金匱》注本,應有所選擇,如徐彬的《論注》,沉明宗的《編注》,尤怡的《心典》、魏荔彤的《本義》四種,逐個專攻,大體已夠。不宜一下看得過多,否則各書的特點,不易深刻瞭解,收穫就有限了。

因為知識要隨時抓,材料要平時積。一本好醫書,也決不是草率可以寫成功,更不是走馬看花能掌握通透的,它比文學作品有多一層實踐驗証的要求。西晉名作《三都賦》,是當時人們競相傳抄,乃致有 " 洛陽紙貴”的佳話。它的作者左太沖花了整整十年之久,經過反覆構思積累文句才寫成的。寫一篇文章,寫一部書,要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要讀通掌握作品的內容,當然也有一個漸進過程,應當逐本的讀深度透,切忌貪多務得。

治學貴在實踐

理論的認識來源於實踐。我們熟知李時珍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上萬卷的醫書,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甚至敦煌的經史巨作,古代大詩人的全集都讀遍了,並仔細鑽研。他既得到了豐富的知識,也發現了很多疑團,無法解釋。他除了在臨診治病中証實了古書講的藥性應用外,也發現了古書記載中很多謬誤。他又花了長時期深入實際進行調查,走遍了山川村野,不恥下問,還對藥草作了親自採摘鑒別、剖析比較。歷經無數寒暑歲月,才寫成了《本草綱目》。它既驗証了過去古醫書上的正訛,又從實踐中充實了新的理論知識。

治學貴在實踐。我們學習鑽研中醫著作,就要在實踐中反覆分析它的理、法,反覆運用它的方、藥。知識學活了,體會也就深了。比如醫書上說麻黃能發汗,又能治水氣。我們在臨床上若單用麻黃,就很少能見到發汗的。若以麻黃與其他發汗藥配合用,發汗就很明顯;以麻黃與其他利水藥配合用,尿亦增多。從這些實例中就說明鑽研書本理論是重要的,但如學用結合,勤于實踐,治學效果就更堅實,理論認識就更透徹。

上面這些是為青年同志寫的。青年時開始認真治學堅持下去,成效必顯。葉天士自小就學《素問》《難經》及漢唐諸名家著作,“孤幼且貧”。十二歲的葉天士一面開始行醫,一面拜師學醫,到了年長時,名聲大了,仍毫不矜持的鑽研。”學無止境”,老年人刻苦學習,老而彌篤也是為數不少的;如有名的思想家李贄,到七十多歲,還不放棄讀書和寫作。他說,“寸陰可惜,喝敢從容”,至今為人所稱頌。中醫史上到老還勤奮學習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位“目暗神衰”,還不肯放筆的洄溪老人外,很多中醫都是從幼學到老,一生學習的。有的在病中還著書立說。

清代名醫尤怡,就是在“抱病齋居,勉謝人事”的情況下對《全匱》舊本“重加尋繹”而完成《金匾心典》一邊部出色的注本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專心治學是能克服條件、天資等備種差異,又不受年齡、體力的絕對限制。只要明確我們治學是為了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目標,掌握好治學的適當方法,勤於實踐,一定能得到預期的收穫。

還是兩句老話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END——

推薦閱讀

劉渡舟: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值得收藏並反復閱讀)

劉渡舟:寫給初學者的信,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

劉力紅:認識中醫,樹立新的健康觀念(上)

14張圖揭秘名老中醫成長經歷,學好中醫就該這樣!!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特別聲明:《✎ 何為精氣,何為陰陽,讀完此文你就明白了!》出處應為:仁普養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taojushi,特此聲明,感謝原創作者的支持。

不僅如此,他還對古今的各種資料,加以精密的思考。他的同時代人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張仲景既博采,又精思,所以有所創造。他的《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疾病的原因、症狀、進程、轉歸和處理方法確立了傷寒的六經分類的辨証施治原則。它的治法方劑,至今還是為人們所採用。可見廣博採集資料,精細的分析思考而有所創造,其學術成果是何等的巨大。

清代的大考據家戴東原是以精思善問的治學態度聞名於世的。研究中醫,同樣要精深的探索,窮本溯源,互相參証,然後恰當地注釋。研究中醫古籍更應如此。

三、宜熟讀背誦

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叫做“三到”、是根據朱熹的話“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來的。學文,學醫,甚至學手藝,無不以此為收效速,易記憶的好方法。心到當然第一重要,眼到是直接觀察,而口到能達到熟讀背誦的程度、乃十分有益於領會。元遺山《論文詩》說:“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未足。”這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治學經驗。“百過 " 是一百遍)當然是指的讀得純熟才有效益的意思。讀得熟,要大體能成誦,成誦才能使豐富的知識為我所用,這是一個學醫的傳統好方法。比如老醫生收徒,一般規定學《內經》、《傷寒論》、《本草》等外,多先指定幾本易於背誦的如《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脈訣》、《藥性賦》、《內經知要》等(北方多採用《醫宗金鑒》)自讀自背。熟讀背誦似乎是一種機械記憶的方式,但又不像眼到那樣可以忽略過去。而必須字字句句,上下連貫,尋求語氣語調,這樣就包含了理解的成分。因此在熟讀背誦了較多的醫書後,遇到臨診、寫作、講學時,很自然的就能喚起記憶,分出聯想。理、法、方、藥也多能湧現於腦海,馳騁於腕底了。

四、宜兼及他學

我以前在《談治學》裡曾講到“對一個中醫學術問題往往要從中醫理論:臨床實踐,甚至從古代的文、集、經、史,或者是其他科學、哲學等方面去搜集資料,加以深入研討,才能說明問題。”比如拿藥物的知識來說,藥物包括飲片、形物及加工等知識,亦應有所瞭解,能辨認草藥,又能識得飲片,便有利於臨診運用。至於炮製加工,簡單的如:陳皮是如何將它分成為橘紅、橘白的;精細的如:老藥工選研六神丸原料後,如何在手指上蘸上燒酒製作芥子大的小丸的;膏方如何煎成膏滋藥,步驟怎樣等等,如果能得知這方面的知識,也都是有益臨診治療的。

我們中醫工作者,僅僅懂中醫藥固然也可以臨診治病,但著能廣泛學一些直接、間接有關中醫的其他知識,確是有助於鑽研中醫的。當然,不是什麽都去學。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比如說,我們研討中醫古籍,就應該大致懂一點古書版本的賞識。陸深的《儼山外集》記載了明代名醫戴思恭到南京,見一醫家,求診的病人很多,一次,戴思恭發現這醫生將“鍚”字和“錫”字弄錯了。原來醫書版本有誤,這醫生不加核實,以訛傳訛也跟著錯了。版本刻誤,醫生不如細辨,輕則貽誤後學,重則害人生命。當然我們不是要求像考據家、收藏家那樣去收集判別古籍版本,但是如果發現書籍有不解的地方,就得多找些版本核實。懂些版本正訛的辨別方法是有益的。

五、宜珍惜寸陰

凡是讀過徐靈胎的《洄溪道情》的,都知道那首《題山莊講讀圖》。它說:“終日遑遑,總沒有一時閒蕩。嚴冬雪夜,擁被駝綿,直讀到雞聲三唱;到夏月蚊多,還要隔帳停燈映未光。只今日,目暗神衰,還不滿把筆兒輕放。”這位名醫徊溪老人是一個最最珍惜光陰的人。正是有了這種孜孜研讀,楔而不捨的治學精神,才使他為醫學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似水流年”等話都是痛借浪費時間之可悲。“生命等於時間”,這句話很有道理。青年中醫同志們現在都在抓緊時間,補償十年動亂中喪失的寶貴歲月。就是像我們這樣的老年醫生,也常常感到虛擲光陰之可怕。做學問要珍惜時間,除了休息外,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上面講治學應做的五宜。

下面講對治學有礙的三忌

一、忌道聼塗説

遇事沒有親自眼見,沒有調查分析,就隨聲附和,人云亦云,這是做學問的人切忌的。孫思貌明確指出:“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聼塗説,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也。”假如我們引証醫書上的一句話、一節書,就必須親自找到原書加以核對。如果不符,再找一個版本核對,總之要取得第一手材料。切忌聽人一說就不加分析,或從其它書刊中轉載轉引,不加覆核就用。

中醫治學上還有一種情況,當看到別人用某法、某方、某藥治好某病時,首先要弄清別人經驗的本質,他是在何種情況下,以何種辨証特點才用這種方法,明確病人物件屬何類型等等。弄懂弄通,掌握實質後,才能真正學到手。切忌邯鄲學步,生搬硬套。

二、忌淺嘗輒止

對一門學問,一本中醫書籍,要有一定的基本理解。不能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做學問要有踏實、堅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如果對某一個問題只是不深不透表面的瞭解一下,那所得的知識,肯定是不會多的。淺嘗輒止的原因,山是對治學缺乏決心,沒有恒心,懶散隨便;二是自認為什麽都知道,盲目自滿所致。古語說:“學然後知不足”,越學才越覺不夠。懶散自滿,淺嘗輒止,這是治學的大忌。

三、忌貪多務得

看來這似乎與博采有矛盾,其實不然。博采各家學說並兼及醫學以外知識,都是指的長久的積累的治學方法。這裡指的是一時企望學得很多,結果卻是走馬觀花,不深不透。甚至會像“廣原搏兔”致網羅多面大獲少。比如學《金匱》注本,應有所選擇,如徐彬的《論注》,沉明宗的《編注》,尤怡的《心典》、魏荔彤的《本義》四種,逐個專攻,大體已夠。不宜一下看得過多,否則各書的特點,不易深刻瞭解,收穫就有限了。

因為知識要隨時抓,材料要平時積。一本好醫書,也決不是草率可以寫成功,更不是走馬看花能掌握通透的,它比文學作品有多一層實踐驗証的要求。西晉名作《三都賦》,是當時人們競相傳抄,乃致有 " 洛陽紙貴”的佳話。它的作者左太沖花了整整十年之久,經過反覆構思積累文句才寫成的。寫一篇文章,寫一部書,要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要讀通掌握作品的內容,當然也有一個漸進過程,應當逐本的讀深度透,切忌貪多務得。

治學貴在實踐

理論的認識來源於實踐。我們熟知李時珍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上萬卷的醫書,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甚至敦煌的經史巨作,古代大詩人的全集都讀遍了,並仔細鑽研。他既得到了豐富的知識,也發現了很多疑團,無法解釋。他除了在臨診治病中証實了古書講的藥性應用外,也發現了古書記載中很多謬誤。他又花了長時期深入實際進行調查,走遍了山川村野,不恥下問,還對藥草作了親自採摘鑒別、剖析比較。歷經無數寒暑歲月,才寫成了《本草綱目》。它既驗証了過去古醫書上的正訛,又從實踐中充實了新的理論知識。

治學貴在實踐。我們學習鑽研中醫著作,就要在實踐中反覆分析它的理、法,反覆運用它的方、藥。知識學活了,體會也就深了。比如醫書上說麻黃能發汗,又能治水氣。我們在臨床上若單用麻黃,就很少能見到發汗的。若以麻黃與其他發汗藥配合用,發汗就很明顯;以麻黃與其他利水藥配合用,尿亦增多。從這些實例中就說明鑽研書本理論是重要的,但如學用結合,勤于實踐,治學效果就更堅實,理論認識就更透徹。

上面這些是為青年同志寫的。青年時開始認真治學堅持下去,成效必顯。葉天士自小就學《素問》《難經》及漢唐諸名家著作,“孤幼且貧”。十二歲的葉天士一面開始行醫,一面拜師學醫,到了年長時,名聲大了,仍毫不矜持的鑽研。”學無止境”,老年人刻苦學習,老而彌篤也是為數不少的;如有名的思想家李贄,到七十多歲,還不放棄讀書和寫作。他說,“寸陰可惜,喝敢從容”,至今為人所稱頌。中醫史上到老還勤奮學習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位“目暗神衰”,還不肯放筆的洄溪老人外,很多中醫都是從幼學到老,一生學習的。有的在病中還著書立說。

清代名醫尤怡,就是在“抱病齋居,勉謝人事”的情況下對《全匱》舊本“重加尋繹”而完成《金匾心典》一邊部出色的注本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專心治學是能克服條件、天資等備種差異,又不受年齡、體力的絕對限制。只要明確我們治學是為了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目標,掌握好治學的適當方法,勤於實踐,一定能得到預期的收穫。

還是兩句老話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END——

推薦閱讀

劉渡舟: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值得收藏並反復閱讀)

劉渡舟:寫給初學者的信,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

劉力紅:認識中醫,樹立新的健康觀念(上)

14張圖揭秘名老中醫成長經歷,學好中醫就該這樣!!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特別聲明:《✎ 何為精氣,何為陰陽,讀完此文你就明白了!》出處應為:仁普養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taojushi,特此聲明,感謝原創作者的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