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奇葩:印度本來男多女少,為什麼寡婦這麼多?

1。 男多女少是事實。

印度統計普查總署公佈2011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顯示, 印度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 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至2016年終, 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26億,

性別比例失調造成社會惡果。 印度平均每3分鐘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 每22分鐘就 發生一起強姦案。 首都德里甚至被冠以“強姦之都”的惡名。

2。 重男輕女、女方倒貼也是事實。

這個是印度的文化傳統, 攀高枝(高種姓)比闊氣之風盛行。 這僅是表面現象, 實質是勢利眼在作怪, 女兒的嫁妝越豐厚, 女兒及女方家庭在丈夫家的地位就越高。

男女比例失衡, 尤其在重男輕女的貧困地區情況更糟, 男女比例甚至達到10:6。 貧困地區的新娘也拿不出太多嫁妝, 新郎臉上難掩失望神情。 嫁妝是女性在夫家的經濟基礎, 沒有經濟基礎就不會受尊重。

(這位胖小夥很幸運娶到了漂亮又有錢的新娘, 一夜暴富)

另外, 印度女性嫁到男方家後, 一般都不再出去工作, 都甴男方工作養家, 所以嫁妝的豐厚與否往往決定了新娘往後在夫家的命運。

正因為如此, 印度嫁女兒要準備很多的嫁妝, 如果家裡有幾個女兒的話, 有些家庭還要為了嫁妝傾家蕩產。

3。 女性被視為丈夫的一半,

家中的奴僕。

在印度, 妻子在世間唯一的神就是她們的丈夫, 她們唯一的工作就是順服丈夫, 討丈夫歡心, 主要作用就是輔佐丈夫一生平安, 長命百歲。 不論他有任何缺陷。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與回教, 而這兩種宗教都歧視女性。

在印度教與回教這兩種宗教的影響下, 印度女性無異家中的奴僕, 很少機會受教育, 也難以獨立謀生。 終其一生, 她都是某個男子的女兒, 妻子, 母親或祖母, 沒有自己的身份。 在傳統的印度家庭, 丈夫對妻子的稱謂通常是:「兒子的娘。 」

4。 丈夫一死, 妻子也等於死了一半, 失去丈夫的婦女往往不能再婚, 導致老老少少寡婦人數與日俱增。

印度《覺醒日報》 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 印度全國寡婦總數目前已達4000萬人, 由於印度的童婚習俗, 有些5歲~15歲的孩子就成了寡婦。 這意味著平均每4戶人家就有1個寡婦。 與此同時, 由於傳統觀念對印度人的影響根深蒂固, 歧視寡婦的現象仍然相當普遍, 因而造成印度寡婦的再婚率極低, 以至寡居的婦女人數與日俱增。

印度教規定, 人一出生, 從高到低被分為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 等級越高, 離神越近。 此外還有開除出種姓的賤民, 稱為“不可接觸者”。 寡婦就屬於賤民階層。

丈夫如果不幸離世, 妻子也就喪失了教義賦予她的地位認同, 甚至被認為是造成丈夫早死的元兇, 同時她們本人, 甚至她們的影子都會給人們招來厄運。

不少年輕寡婦被淩令禁止再婚, 雖然不同過去會被活火化, 但因為被視作不吉祥物會被趕出家門, 甚而年過半百的老嫗也難逃噩運, 但老者大多是因為受到子女的驅逐。

5.。 據分析, 印度寡婦再婚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傳統偏見的影響。印度教徒認為婦女是其丈夫的私有財產,這一性質並不因丈夫死亡而發生改變。

其二,宿命思想的影響。印度人相信命運,往往把女子成為寡婦歸因於其“與生俱來”的噩運,即“女人是禍水”。

其三,種姓制度的影響。在印度仍被種姓制度控制的一些地區,寡婦若要再嫁,將被逐出所屬種姓;孩子也會因此而受族人歧視。

6。寡婦成為社會的另類,被迫穿起寡婦裝。

作為寡婦的象徵,她們會被迫削髮,象徵女性身份的手鐲會被砸碎,額頭上表明已婚的朱砂印記會被抹掉,餘生只能穿白色的紗麗,因為鮮豔的顏色會引起其他男人的注意,不能使用香料,因為那樣會“激起她們內心的欲望”,總之要用各種手段說明,“這個女人失去了丈夫”。

7。寡婦的女性,其命運比普通女性更加悲慘。

被家人趕走,被社區拒絕,被社會歧視…印度的寡婦有家卻不能回,沒有生存技能和社會環境,唯一的選擇,在“寡婦院”裡自我囚禁贖罪。

女人在丈夫離世後,只有三種命運:為亡夫殉葬;嫁給亡夫的弟弟;在“寡婦院”裡自我囚禁贖罪。

人性就是這樣無情。既然不能夠選其二,就只有最後一項選擇。印度婦女如果失去丈夫,還要失去這個家,甚至整個村莊人都排斥驅逐她,哪怕做奶奶,外婆照樣要趕出去。 在這樣的環境中,寡婦門不論年輕還是年老都被迫遠離人群。

生活在“寡婦院”的寡婦,不僅被剝奪了所有財產,還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能出席任何社會活動,只能靠每天不停地誦經,換取僅能充饑的一小碗米飯,有的還被迫以神的名義賣淫給高等級種姓的權貴們享樂。她們悲慘地生活,絕望地等死。

8。冠冕堂皇的傳統掩蓋醜惡,欲性高於人性。

所謂宗教的理義,不過是貴族們為自己的私心所設定的堂而皇之的藉口,而其中全不顧會有多少犧牲和苦痛。印度的陋習把寡婦逼著殉葬(沒有完全絕跡)、把寡婦趕出家,表面是宗教的理由,其實只是為了遺產的瓜分、、省下一個人的衣食,全是出於對物質利益的考慮。

這就是一個宗教國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非宗教國的人們難於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陳規陋習面臨挑戰,印度電影《月亮河》臺詞中所說:“之前我以為神就是真理,現在我才明白,其實真理才是神。”

其一,傳統偏見的影響。印度教徒認為婦女是其丈夫的私有財產,這一性質並不因丈夫死亡而發生改變。

其二,宿命思想的影響。印度人相信命運,往往把女子成為寡婦歸因於其“與生俱來”的噩運,即“女人是禍水”。

其三,種姓制度的影響。在印度仍被種姓制度控制的一些地區,寡婦若要再嫁,將被逐出所屬種姓;孩子也會因此而受族人歧視。

6。寡婦成為社會的另類,被迫穿起寡婦裝。

作為寡婦的象徵,她們會被迫削髮,象徵女性身份的手鐲會被砸碎,額頭上表明已婚的朱砂印記會被抹掉,餘生只能穿白色的紗麗,因為鮮豔的顏色會引起其他男人的注意,不能使用香料,因為那樣會“激起她們內心的欲望”,總之要用各種手段說明,“這個女人失去了丈夫”。

7。寡婦的女性,其命運比普通女性更加悲慘。

被家人趕走,被社區拒絕,被社會歧視…印度的寡婦有家卻不能回,沒有生存技能和社會環境,唯一的選擇,在“寡婦院”裡自我囚禁贖罪。

女人在丈夫離世後,只有三種命運:為亡夫殉葬;嫁給亡夫的弟弟;在“寡婦院”裡自我囚禁贖罪。

人性就是這樣無情。既然不能夠選其二,就只有最後一項選擇。印度婦女如果失去丈夫,還要失去這個家,甚至整個村莊人都排斥驅逐她,哪怕做奶奶,外婆照樣要趕出去。 在這樣的環境中,寡婦門不論年輕還是年老都被迫遠離人群。

生活在“寡婦院”的寡婦,不僅被剝奪了所有財產,還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能出席任何社會活動,只能靠每天不停地誦經,換取僅能充饑的一小碗米飯,有的還被迫以神的名義賣淫給高等級種姓的權貴們享樂。她們悲慘地生活,絕望地等死。

8。冠冕堂皇的傳統掩蓋醜惡,欲性高於人性。

所謂宗教的理義,不過是貴族們為自己的私心所設定的堂而皇之的藉口,而其中全不顧會有多少犧牲和苦痛。印度的陋習把寡婦逼著殉葬(沒有完全絕跡)、把寡婦趕出家,表面是宗教的理由,其實只是為了遺產的瓜分、、省下一個人的衣食,全是出於對物質利益的考慮。

這就是一個宗教國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非宗教國的人們難於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陳規陋習面臨挑戰,印度電影《月亮河》臺詞中所說:“之前我以為神就是真理,現在我才明白,其實真理才是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