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除了《戰狼2》,《龍之戰》也讓人燃起了民族自豪感!

在感受了《建軍大業》、《戰狼2》的熱血後, 小編迷上了這種讓人心潮澎湃的節奏。 為了延續這種民族榮譽感, 特買了張歷史戰爭片《龍之戰》的票一看。 一聽這名字, 就知道片子多正統、大氣……這是小編去看電影前的初印象。 在看完預告片後, 更確定了這將是一次“老生常談”的愛國教育, 畢竟人設老、臺詞晚清風格、連打鬥都是大刀長矛。

但是觀影過程中, 小編為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 只剩深鎖的眉頭和吧嗒吧嗒的眼淚。 左邊男性觀眾在哭, 右邊男性觀眾也在抹淚。 劇本精雕細琢, 且是一部根正苗紅的中國風電影。

電影《龍之戰》由成龍擔任藝術總監, 高峰執導, 劉佩琦、曹雲金、羅昱焜領銜主演, 歷時三年時間籌備。 影片取材於中國近代史上的“鎮南關大捷”戰役, 這也是這場戰役首次被搬上大銀幕。 影片講述了萃帥馮子材(劉佩琦 飾)率領廣西狼兵頑強抗擊法軍, 最終取得勝利的英雄故事。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 馮子材憑藉其軍事謀略和過人膽識, 打贏了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而這場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勝仗, 也對當時的中法戰局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

以歷史真實為原則弘揚民族自豪感

“鎮南關大捷”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歷史記載:“‘鎮南關大捷’是中法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極大地鼓舞了中越兩國軍民的鬥志, 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法戰爭的形勢。 消息傳至巴黎, 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

“老將馮子材身先士卒, 並顯示出高超的用兵藝術。 他採取堅固防禦陣地待敵, 爾後轉入反攻的作戰方針, 激勵官兵奮勇殺敵, 並採用主動出擊、陣前伏擊、近戰殲敵、夜襲、包抄迂回、連續追擊等靈活有效的戰術, 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 斃傷敵軍精銳近千人, 繳獲了大量槍炮和乾糧。 ”

據瞭解, 編劇邢原平為了盡可能保證劇本的歷史真實性, 特地去馮子材的家鄉收集素材, 用兩年時間打磨劇本。 “當地史料保存得非常完整, 從馮子材的家世, 到戰爭打的步驟, 有多少兵馬、多少將領, 馮子材給朝廷的奏摺等都記錄得很清楚。 ”在素材上保證堅實基礎的同時, 影片對特定情境的交代也摒棄了之前“說好避壞”的官宣風氣, 以真實性為原則再現歷史。 中法戰鬥力量的對比, 民生凋零、國格不存的戰爭背景, 人性被考驗後暴露的陰暗面……全部展現在觀眾面前。

將士鞭打戰壕中士氣大敗的士兵們以強迫其迎戰, 馮子材的兒子馮相賢(曹雲金 飾)在鎮守關隘時碰到脫逃的軍隊而選擇槍殺……這些情節都將戰爭的殘酷和人性被考驗的部分攤開給觀眾看, 也渲染了戰爭的悲劇意味。與其他過度弘揚英雄正面形象、只展現歷史可被敘說部分的影片相比,這部電影對歷史的還原性都值得稱讚。

不僅歷史事件真實還原,人物的英雄化也讓位於真實性。“馮某雖辭官鄉里,但戎馬一生,實難吞咽。雖勝算不大,但求決死”,這句高度概括的臺詞不僅交代了人物的親民背景和直率性情,也毫不避諱其固執己見的性格特點。

真實的英雄是流淚且流汗的。馮子材不是假大空的人設,而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民族英雄。他不是在武力上能以一敵百的神奇人物,他有的只是一份不懼犧牲的孤勇。他不是一個神算子,只是一個在合理分析情境基礎上做出與自己風格相符合的決定的軍事家。他也有軟肋,他也有“堅決不用洋火”的愚昧,有誤判敵情的失誤。人物真實感拉近了電影與觀眾的距離,削弱了觀眾對電影教育意義的抵觸感。

象徵 、音畫對位……臺詞細膩含蓄

電影中多處設置了象徵意味的戲劇情境。開篇馮子材要率領親信去法軍軍營贖回兒子馮相賢,在和迎面包圍而來的巨鱷抗爭途中,我們見識了鱷魚的兇殘,也窺見了一路人馬對於鱷魚的驚恐。法軍的侵略就如鱷魚的侵襲一樣讓他們毫無防備,兇殘至極。而我們也在馮子材從鱷魚嘴下救出部下的舉動中,探尋到了馮子材的內心世界——對惡勢力心有餘悸,但不計生死。

還有一處妙筆在於法軍將領尼格裡對阮月(羅雲琦 飾)肉體的態度,中國的國土在法軍看來就如女人的身體——豐腴而精細。而尼格裡對阮月霸道式的佔有更象徵著法軍對中國土地的瘋狂式侵略。

除了象徵手法,電影對於音畫對位手法的運用也值得一提,不僅節省了鏡頭語言,也預示了劇情的發展。馮子材及部下在家打造兵器的畫面搭配朝廷重臣們對馮子材“四不能戰”的論述,不僅預示了朝廷對馮子材殺敵時的種種阻撓,也交代了國格不存的戰爭背景,加重了馮子材的悲劇色彩。

村寨男女在河邊打漁的安樂景象搭配著法軍屠寨時村民的悲慘音效,預示著年輕男女眼前的景象只是短暫的太平,也渲染了戰爭的災難意味。此外,法軍“屠一寨,得百里”的戰略與馮子材“勝一戰,鼓士氣”的訴求更是遙相呼應。

馮子材堅決一對一與法軍統領較量的戲份,一個到了花甲之年的黃種人對抗年輕且身型遠超過自己的黑人,力量對比懸殊看得人捏了一把汗。這場較量不僅讓觀眾們領略了中國傳統武術的的風姿,其中馮子材對法軍統領的冷靜觀察和沉著應對,也將馮子材內心縝密的人設用簡潔含蓄的鏡頭語言交代清楚,使得朝廷大臣對其“有勇無謀”的說法不攻自破。同時,將整場戰爭“法夷可殺,並非神魁”的口號傳遞出來。

同時,影片的戲劇情境也設置得十分巧妙:臺詞細膩,鏡頭語言克制,靠著象徵、音畫對位等含蓄的藝術表達手法來傳遞資訊,而不是臺詞的大段堆砌和直接資訊輸出。這便保持了影片的可觀性,同時也是對歷史高度還原的表現。晚清朝代的設定,決定了傳統的含蓄文風;朝臣之間的溝通,更是諱莫如深。

情感克制,特效節制,商業讓位於故事

不僅臺詞克制,在最容易體現商業性的感人戲份和特效方面,本片也做得恰到好處。

哭倒半排觀眾的戲份便是一位在戰爭中負重傷的士兵在臨死時拉住馮子材的手,想認其做父的情節。馮子材一句“孩子你叫啥,爹記住了”,再配上馮子材的一滴眼淚,愣是弄哭了半排觀眾(可憐小編一邊哭還要一邊計算哭的人比例)。沒有大量的氣氛鋪墊,沒有大場面和音樂的渲染,也就20秒的戲份,便完成了承包觀眾淚點的任務。靠的是啥?是戲劇情境的巧妙設置,是老戲骨的精湛演技,是精煉細膩的臺詞!

同時,畫面語言也頗具觀賞性。壯族女孩在水中戰鬥的畫面宛如美人魚,對廣西壯族風情的描繪也著實秀麗。當然最可圈可點的還是末尾的“火龍”特效。千年酒窖化身奔騰的火龍,至此,小編才明白了片名“龍之戰”的意義。一條火龍迎面襲來,在綿連不絕的山脈間遊弋,既雄偉壯觀又充滿流動的詩意感。

“火龍出山,法軍必敗”,成龍的片尾曲響起,我只有一個信念:我可是龍的傳人。最後再以象徵性的鏡頭語言收尾。對了,片尾還有個彩蛋。這個彩蛋著實會讓人心頭一震,這裡小編就不劇透了。但是不得不說這個彩蛋又提升了好感度,因為小編感覺畫面式的詮釋是比其他影片那種打上兩行字交代後續更適合電影本體藝術的表現手法。

有的觀眾為了廣西的地域情懷去看這部片子,有的因為愛國情懷,但是在有《建軍大業》《戰狼2》兩部極具愛國情懷的大片同期上映情況下,《龍之戰》的排片卻不容樂觀,在上映首日只拿到1.5%的排片。

除卻其實愛國情懷,這部片子也有很強的觀賞性。這是一部商業讓位於歷史、人物讓位于故事、明星讓位于電影的片子,也是一部在文本性和電影鏡頭語言方面都很精緻的用心之作,更是一部具有中華傳統含蓄風格的主旋律電影。小編認為值得一看。如果非要說它的不足之處,那就是,作為一部愛國教育片,限制級鏡頭有點多,弄得小編前座的小女孩一直被媽媽捂著眼睛,擾亂觀影氛圍……

【文/三步之遙】

版權聲明

微信公眾號【影藝獨舌】的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藝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評論,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須征得我們同意並注明出處及作者。(請回復“轉載”,瞭解具體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對影像和藝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評價

也渲染了戰爭的悲劇意味。與其他過度弘揚英雄正面形象、只展現歷史可被敘說部分的影片相比,這部電影對歷史的還原性都值得稱讚。

不僅歷史事件真實還原,人物的英雄化也讓位於真實性。“馮某雖辭官鄉里,但戎馬一生,實難吞咽。雖勝算不大,但求決死”,這句高度概括的臺詞不僅交代了人物的親民背景和直率性情,也毫不避諱其固執己見的性格特點。

真實的英雄是流淚且流汗的。馮子材不是假大空的人設,而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民族英雄。他不是在武力上能以一敵百的神奇人物,他有的只是一份不懼犧牲的孤勇。他不是一個神算子,只是一個在合理分析情境基礎上做出與自己風格相符合的決定的軍事家。他也有軟肋,他也有“堅決不用洋火”的愚昧,有誤判敵情的失誤。人物真實感拉近了電影與觀眾的距離,削弱了觀眾對電影教育意義的抵觸感。

象徵 、音畫對位……臺詞細膩含蓄

電影中多處設置了象徵意味的戲劇情境。開篇馮子材要率領親信去法軍軍營贖回兒子馮相賢,在和迎面包圍而來的巨鱷抗爭途中,我們見識了鱷魚的兇殘,也窺見了一路人馬對於鱷魚的驚恐。法軍的侵略就如鱷魚的侵襲一樣讓他們毫無防備,兇殘至極。而我們也在馮子材從鱷魚嘴下救出部下的舉動中,探尋到了馮子材的內心世界——對惡勢力心有餘悸,但不計生死。

還有一處妙筆在於法軍將領尼格裡對阮月(羅雲琦 飾)肉體的態度,中國的國土在法軍看來就如女人的身體——豐腴而精細。而尼格裡對阮月霸道式的佔有更象徵著法軍對中國土地的瘋狂式侵略。

除了象徵手法,電影對於音畫對位手法的運用也值得一提,不僅節省了鏡頭語言,也預示了劇情的發展。馮子材及部下在家打造兵器的畫面搭配朝廷重臣們對馮子材“四不能戰”的論述,不僅預示了朝廷對馮子材殺敵時的種種阻撓,也交代了國格不存的戰爭背景,加重了馮子材的悲劇色彩。

村寨男女在河邊打漁的安樂景象搭配著法軍屠寨時村民的悲慘音效,預示著年輕男女眼前的景象只是短暫的太平,也渲染了戰爭的災難意味。此外,法軍“屠一寨,得百里”的戰略與馮子材“勝一戰,鼓士氣”的訴求更是遙相呼應。

馮子材堅決一對一與法軍統領較量的戲份,一個到了花甲之年的黃種人對抗年輕且身型遠超過自己的黑人,力量對比懸殊看得人捏了一把汗。這場較量不僅讓觀眾們領略了中國傳統武術的的風姿,其中馮子材對法軍統領的冷靜觀察和沉著應對,也將馮子材內心縝密的人設用簡潔含蓄的鏡頭語言交代清楚,使得朝廷大臣對其“有勇無謀”的說法不攻自破。同時,將整場戰爭“法夷可殺,並非神魁”的口號傳遞出來。

同時,影片的戲劇情境也設置得十分巧妙:臺詞細膩,鏡頭語言克制,靠著象徵、音畫對位等含蓄的藝術表達手法來傳遞資訊,而不是臺詞的大段堆砌和直接資訊輸出。這便保持了影片的可觀性,同時也是對歷史高度還原的表現。晚清朝代的設定,決定了傳統的含蓄文風;朝臣之間的溝通,更是諱莫如深。

情感克制,特效節制,商業讓位於故事

不僅臺詞克制,在最容易體現商業性的感人戲份和特效方面,本片也做得恰到好處。

哭倒半排觀眾的戲份便是一位在戰爭中負重傷的士兵在臨死時拉住馮子材的手,想認其做父的情節。馮子材一句“孩子你叫啥,爹記住了”,再配上馮子材的一滴眼淚,愣是弄哭了半排觀眾(可憐小編一邊哭還要一邊計算哭的人比例)。沒有大量的氣氛鋪墊,沒有大場面和音樂的渲染,也就20秒的戲份,便完成了承包觀眾淚點的任務。靠的是啥?是戲劇情境的巧妙設置,是老戲骨的精湛演技,是精煉細膩的臺詞!

同時,畫面語言也頗具觀賞性。壯族女孩在水中戰鬥的畫面宛如美人魚,對廣西壯族風情的描繪也著實秀麗。當然最可圈可點的還是末尾的“火龍”特效。千年酒窖化身奔騰的火龍,至此,小編才明白了片名“龍之戰”的意義。一條火龍迎面襲來,在綿連不絕的山脈間遊弋,既雄偉壯觀又充滿流動的詩意感。

“火龍出山,法軍必敗”,成龍的片尾曲響起,我只有一個信念:我可是龍的傳人。最後再以象徵性的鏡頭語言收尾。對了,片尾還有個彩蛋。這個彩蛋著實會讓人心頭一震,這裡小編就不劇透了。但是不得不說這個彩蛋又提升了好感度,因為小編感覺畫面式的詮釋是比其他影片那種打上兩行字交代後續更適合電影本體藝術的表現手法。

有的觀眾為了廣西的地域情懷去看這部片子,有的因為愛國情懷,但是在有《建軍大業》《戰狼2》兩部極具愛國情懷的大片同期上映情況下,《龍之戰》的排片卻不容樂觀,在上映首日只拿到1.5%的排片。

除卻其實愛國情懷,這部片子也有很強的觀賞性。這是一部商業讓位於歷史、人物讓位于故事、明星讓位于電影的片子,也是一部在文本性和電影鏡頭語言方面都很精緻的用心之作,更是一部具有中華傳統含蓄風格的主旋律電影。小編認為值得一看。如果非要說它的不足之處,那就是,作為一部愛國教育片,限制級鏡頭有點多,弄得小編前座的小女孩一直被媽媽捂著眼睛,擾亂觀影氛圍……

【文/三步之遙】

版權聲明

微信公眾號【影藝獨舌】的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藝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評論,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須征得我們同意並注明出處及作者。(請回復“轉載”,瞭解具體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對影像和藝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評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