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天,一場冷暖空氣的鏖戰

王安石曾經用這樣一首詩描述春季天氣的變化多端:“春日春風有時好, 春日春風有時惡, 不得春風花不開, 花開又被風吹落。

”這正印證此詩。 春天的天氣為何如此不讓人省心?

其實, 春季天氣主要看冷氣團和暖氣團拉鋸戰的情況。 冷空氣和暖空氣也像兩個小孩子, 冷不丁地, 你打我一拳, 我踢你一腳。 不過, 有逐漸加強的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給暖濕氣流撐腰, 冷空氣的堅強後盾——冷高壓步步後退, 這場戰役的勝利方註定屬於暖空氣。 在你來我往的過程中, 他們是怎樣碰撞出了春天多變的天氣?

北方多大風 南方多降雨

第一回合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 初春陸地仍盤踞有較強的高壓系統, 海洋上形成低壓系統。 水準氣壓梯度力會促使大氣由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 而暖濕氣流勢力尚弱, 時不時在南方與冷氣團來場遭遇戰。

雖然氣壓帶、風帶開始向北移動, 但是副高的勢力還不是很強。 當陸地上的高壓勢力變強就會對暖氣團控制地方進行反攻。

冷氣團迅速南下, 替代了原來暖氣團的位置, 所以會使得氣溫驟降, 而冷鋒移動速度較快, 常常帶來大風。

這時北方的大風還不同于強對流天氣中的雷暴大風, 主要由高壓系統控制, 具有大風次數多、範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特點。 一般來說, 大風頻繁的情況在進入4月後才逐漸好轉。

一次次大風在帶來降溫的同時, 也降低了空氣濕度, 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等。 由於影響範圍廣, 大風天氣會給交通、水運和設施農業等帶來嚴重影響。

相比之下, 南方通常是接連幾天甚至十幾天的陰雨連綿、陽光寡照的寒冷天氣, 又稱低溫連陰雨。 這是因為冷氣團將戰線拉得過長, 在南方勢力減弱, 與暖氣團相當。 無論是冷氣團還是暖氣團都不能打敗對方,

對壘的陣線一直維持在南方地區, 造成雨水連綿不絕。

此時, 南方正處於春耕春播的關鍵時期, 低溫陰雨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有較大影響。 水稻是喜溫作物, 最高氣溫在12℃以上、最低氣溫在5℃以上的晴好天氣有利於水稻的齊苗壯秧, 而低溫陰雨天氣不僅不利於水稻生長, 還會助長病蟲害的發展。

強對流天氣和春旱來襲

第二回合

隨著春天的步伐深入內陸地區,4月前後,副高增強,副高北部的暖濕氣流更為活躍,而北方也不斷有弱冷空氣南下,冷暖氣團交匯頻繁。當兩者交匯時,由於密度不同,暖氣團會有上升運動,冷氣團有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較為強烈,易形成雷電、雷暴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與南方雨水豐沛相比,北方則容易出現春旱。尤其是西北、華北地區,有“十年九春旱”和“春雨貴如油”之說。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使得地表升溫迅速,但地表空氣只能得到地表的熱量,卻得不到水汽,因此較為乾燥,不易成雲致雨。此時暖空氣雖然開始活躍,但一般在南方地區活動,難深入到北方地區,不利於北方旱情的緩解。

春旱是北方地區春季常見的災害,一般發生在3月至5月。冬小麥在返青後對缺水的情況變得敏感,若遇上春旱持續時間長、上一年冬季雨雪少的情況,容易影響長勢。

此外,由於前階段北方地區降水偏少,地面乾燥,土壤抗風蝕能力弱,大風來襲時,北方還容易出現沙塵天氣。特別是在晴空少雲的情況下,中午前後近地面大氣受熱處於不穩定狀態,十分有利於空氣對流發展和上下動量、能量的交換,更容易帶起沙塵粒子。若此時有冷暖氣團交綏的鋒面過境,鋒區附近強烈的抬升作用很容易引發沙塵暴。從我國北方地區各月沙塵暴日數占全年的百分比來看, 4月沙塵暴最多,5月次之。

華南前汛期初露頭角 倒春寒來偷襲

第三回合

到了春末夏初,副高逐漸強大起來,作為影響我國天氣和氣候的主要天氣系統,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副高的位置隨季節而變化,一般在北緯10°至40°之間活動。冬季,副高脊線位於北緯15°附近,隨著季節轉換,脊線緩慢地向北移動。4月至5月,副高脊線在北緯15°至20°間移動。當副高脊線移動到北緯20°附近時,我國雨帶將維持在華南地區,也就是華南前汛期。

有副高的撐腰,暖濕氣流源源不斷地吹向內陸,內陸地區的人們也倍感暖濕之意。與此同時,隨著西北氣流逐漸衰弱,冷氣團也向北撤退。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北方的天氣就此開始平穩,冷氣團還會時不時南下騷擾。一般來說,進入冬春過渡季節後,北方氣溫逐漸上升。但有的年份,冬末比較溫暖,入春後,常因較強的冷空氣入侵導致氣溫急劇下降而低於常年同期平均值,這種持續性低溫天氣達到一定標準便可稱為倒春寒。倒春寒不常出現,一旦出現,將嚴重危害農業生產。對北方地區而言,倒春寒主要影響冬小麥生長發育。若冬末或早春氣溫較高,小麥提早返青,春末氣溫又突然下降,小麥將難以招架,易出現凍害,嚴重時還會造成小麥死苗。

冷空氣南下越晚、越強,降溫範圍越廣,出現大規模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一階段,北方的人們對冷空氣的警惕性也相對較低,乍暖還寒的天氣容易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尤其是對於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要注意“春捂”。

隨著副高進一步加強,其範圍幾乎可占整個北半球面積的1/5至1/4。到6月中旬,副高脊線越過北緯20°,在北緯20°至25°間徘徊,極鋒雨帶將到達長江流域,形成梅雨。這時,北方各地的五日滑動平均氣溫也陸續穩定通過22℃,也就意味著春季逐漸離我們遠去,夏季開始。

強對流天氣和春旱來襲

第二回合

隨著春天的步伐深入內陸地區,4月前後,副高增強,副高北部的暖濕氣流更為活躍,而北方也不斷有弱冷空氣南下,冷暖氣團交匯頻繁。當兩者交匯時,由於密度不同,暖氣團會有上升運動,冷氣團有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較為強烈,易形成雷電、雷暴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與南方雨水豐沛相比,北方則容易出現春旱。尤其是西北、華北地區,有“十年九春旱”和“春雨貴如油”之說。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使得地表升溫迅速,但地表空氣只能得到地表的熱量,卻得不到水汽,因此較為乾燥,不易成雲致雨。此時暖空氣雖然開始活躍,但一般在南方地區活動,難深入到北方地區,不利於北方旱情的緩解。

春旱是北方地區春季常見的災害,一般發生在3月至5月。冬小麥在返青後對缺水的情況變得敏感,若遇上春旱持續時間長、上一年冬季雨雪少的情況,容易影響長勢。

此外,由於前階段北方地區降水偏少,地面乾燥,土壤抗風蝕能力弱,大風來襲時,北方還容易出現沙塵天氣。特別是在晴空少雲的情況下,中午前後近地面大氣受熱處於不穩定狀態,十分有利於空氣對流發展和上下動量、能量的交換,更容易帶起沙塵粒子。若此時有冷暖氣團交綏的鋒面過境,鋒區附近強烈的抬升作用很容易引發沙塵暴。從我國北方地區各月沙塵暴日數占全年的百分比來看, 4月沙塵暴最多,5月次之。

華南前汛期初露頭角 倒春寒來偷襲

第三回合

到了春末夏初,副高逐漸強大起來,作為影響我國天氣和氣候的主要天氣系統,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副高的位置隨季節而變化,一般在北緯10°至40°之間活動。冬季,副高脊線位於北緯15°附近,隨著季節轉換,脊線緩慢地向北移動。4月至5月,副高脊線在北緯15°至20°間移動。當副高脊線移動到北緯20°附近時,我國雨帶將維持在華南地區,也就是華南前汛期。

有副高的撐腰,暖濕氣流源源不斷地吹向內陸,內陸地區的人們也倍感暖濕之意。與此同時,隨著西北氣流逐漸衰弱,冷氣團也向北撤退。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北方的天氣就此開始平穩,冷氣團還會時不時南下騷擾。一般來說,進入冬春過渡季節後,北方氣溫逐漸上升。但有的年份,冬末比較溫暖,入春後,常因較強的冷空氣入侵導致氣溫急劇下降而低於常年同期平均值,這種持續性低溫天氣達到一定標準便可稱為倒春寒。倒春寒不常出現,一旦出現,將嚴重危害農業生產。對北方地區而言,倒春寒主要影響冬小麥生長發育。若冬末或早春氣溫較高,小麥提早返青,春末氣溫又突然下降,小麥將難以招架,易出現凍害,嚴重時還會造成小麥死苗。

冷空氣南下越晚、越強,降溫範圍越廣,出現大規模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一階段,北方的人們對冷空氣的警惕性也相對較低,乍暖還寒的天氣容易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尤其是對於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要注意“春捂”。

隨著副高進一步加強,其範圍幾乎可占整個北半球面積的1/5至1/4。到6月中旬,副高脊線越過北緯20°,在北緯20°至25°間徘徊,極鋒雨帶將到達長江流域,形成梅雨。這時,北方各地的五日滑動平均氣溫也陸續穩定通過22℃,也就意味著春季逐漸離我們遠去,夏季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