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2%打開率,小馬宋、和菜頭等大V紛紛唱衰,公眾號真的要衰落了嗎?

漲粉困難, 閱讀疲軟, 近一年來業界人士開始紛紛哀歎閱讀量的下滑局面, 甚至出現的“5+2”行業趨勢預估, 即行業平均閱讀率(閱讀率=閱讀量/粉絲數)滑至5%左右, 打開率(打開率=公眾號會話的人數/粉絲數)則為2%左右。 也就說在你的100個粉絲中, 有戳開文章意圖的人可能只有2人。

不僅如此, 業界又順勢刮起了公眾號的衰落之風, 先有@小馬宋的《憂桑, 公眾號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後有@和菜頭《也談公眾號的衰落》, 再就是@魏武揮、@馮大輝、@三表等行業大V也紛紛發文加入討論, 唱衰公眾號可謂越演越烈。 難道公眾號真的不行了嗎?自媒體人將何去何從?驚恐萬分的梅小花趕緊扒開大V的文章, 來, 一起看看都說了啥?

1、公眾號數據下滑已成不爭事實

只有西門自己心裡知道, 公眾號的打開率已經越來越低了, 甚至在粉絲增長了4倍之後, 10萬加還只是10萬加, 既沒有變成40萬加,

也沒有變成20萬加, 依然還是10萬加。

在《憂桑, 公眾號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的文章開頭, @小馬宋虛擬一個叫做西門的人物, 他相信粉絲增長而閱讀不變對於很多大V已是一個普遍的現狀, 同時他表示自己轉發文章的打開率也在下滑。

公眾號的打開率其實一直在下降, 更要命的是, 我最近發現, 轉發文章的打開率也在下降。 以我的公號為例, 以前一個轉發大概能帶來10個閱讀, 現在可能都不到5個了。

@馮大輝表示, 好久沒仔細看後臺資料的他, 也發現資料下降了不少。 漲粉量、閱讀量、轉發量紛紛走低:

有不少朋友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投廣點通, 不知道你們的效果有沒有下降? 不管你們效果下降與否, 我這邊看到的微信公眾號數據是下降的。

有些日子沒仔細看資料, 今天一看, 資料下降不少。 新增讀者量放緩, 文章閱讀量也不高, 而且, 轉發量走低, 這意味著文章觸及不到新用戶, 自然也不會帶來新的訂閱。

@魏武揮也表達的相同的感受:

所有做微信公號的運營者, 可能都有這種感覺:打開率正在下滑。 打開率的下降, 可能導致內容創業專案估值的下降, 更有可能形成內容運營者的挫敗感。

2、公眾號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小馬宋:讀者是善變的, 公號衰落不可避免

所有做內容的, 宿命都是衰落。 就像傳統媒體、傳統圖書出版、傳統的電視節目那樣, 小馬宋認為公眾號的宿命可能就是衰落。

公號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公號很可能會在幾年內就快速衰落(也許是兩年吧),

大部分公號不但會陷入增長乏力, 甚至會進入衰退的階段。

觀眾的口味在變, 而你即使還是幽默如昨, 也已經是昨日黃花。 即使觀眾口味不變, 別人也會做出比你更好的更特別的節目, 然後觀眾的口味就變了, 他們不是不喜歡你了, 只是因為有了更好的, 不要怪他們。

@馮大輝:互聯網生態豐富, 使用者注意力轉移

除了內容品質的下滑和作者不願意寫這兩個原因, @馮大輝提出《王者榮耀》等互聯網應用的興盛, 也在轉移用戶注意力, 成為用戶休閒時間的一大殺手。

還有可能是到了放暑假時間, 讀者裡有一部分是大學生, 回到家裡就不想看資訊。 也有可能讀者的閒暇時間都用來玩《王者榮耀》了。 這一條和上一條理由略有重疊,
也可能是學生到了暑假都去玩王者榮耀了。

@三表:微信平臺自身的裹足不前

@三表稱這個鍋還是得微信自己背, 微信自身裹足不前, 雖然新增了部分功能, 但完全沒給用戶帶來良好體驗。

搜一搜、看一看功能虛設

今年推出的微信指數、搜一搜、看一看, 人們也早已忘卻了, 就我來說, 用都不帶用的。 又如「定時發送」這功能, 有啥用?你文章「定時」了, 但我人是「釘死」的, 我得文章發出後第一時間互動啊。

呼聲很高的微信公眾平臺APP一度是呼之欲出, 現在看來是一命呼呼, 不打算推出了。 再說付費閱讀這種事就更不見蹤影了。

廣點通智能匹配並不智能

再說廣點通智能匹配這事。 一篇批「羅輯思維」的文章, 下面惶然匹配的是「羅輯思維」的廣告, 好尷尬呢。

“朋友圈三日可見”傷害分享率

我看近來微信就是開倒車,「朋友圈三日可見」則屬於踩油門開倒車。朋友圈是公眾號閱讀的一個重要來源,現在倒好,互相傷害吧,都三日可見。發朋友圈、分享文章到朋友圈的熱情抖降,公眾號能不蕭條嗎?

@魏武揮:資訊過剩,優質內容稀缺,養號蔚然成風

公眾號先天的特徵就是短平快,@魏武揮指出,人們在碎片時間的閱讀,推動了公號走短平快的路線。然而大量出現的短平快內容,反過來會給大家帶來刻板印象,即公號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養分,從此惡性循環。

同時@魏武揮認為,作為內容創業者,也要為公眾號的衰落背上必要的責任,養號拼稿蔚然成風,時間久了,使用者對內容也有了免疫力及篩選能力,想要忽悠讀者顯然不可行。3、自媒體人何去何從?

公眾號衰落了,然後呢?大V們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小馬宋:公眾號提供的內容及服務順勢改變。

對於自然界來說,物種需要進化或衍生物種來延續生命,對於公眾號來說同樣適用。

杜紹斐的公眾號,開始了定制男裝的嘗試;

剽悍一隻貓的公號,衍生出剽悍晨讀和收費社群;

餐飲老闆內參,開始涉足培訓業務;

十點讀書,在做電商和內容付費;

連嶽的公號,衍生出新公號“會讀書的人”;

新世相在嘗試將逃離北上廣IP化,還有他們的圖書館服務;

和菜頭的公號在推他的群裡有事和月經小程式;吳曉波頻道在走向內容付費。

@和菜頭:加強“技術”捲入

在傳統的選題操作中,編輯通常會憑藉多年的個人經驗來選擇每日選題,經驗是支撐媒體的不二法門。然而正如小馬宋提出的,讀者是善變的,人心容易變,那麼問題來了觀眾的口味變了怎麼辦?

網路、智慧手機、微信乃至微信公眾號,都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技術進步帶來變化,微信公眾號適應技術帶來的變化的正解依然是技術本身,而不是所謂對內容形態上的微調。

內容創作同樣需要升級,尤其是在微信公眾號的領域內。需要理科生,尤其是技術人員的捲入,需要他們提供新的生產工具,需要他們提供新的創造方式。

@魏武揮:有野心的內容創業者應該考慮app

我承認,單從閱讀角度出發,公號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取代APP。哪怕你就是打算搞內容電商,公號+微店,技術上沒什麼不可行的。

但這裡有個場景問題。小菜場也是能賣LV包的,技術上有什麼不可行嗎?不就是開個門店,擺個攤也可以賣啊。但總覺得畫風不對,場景錯亂。

大膽跨出去一步做自己的app吧——這話並不是要讓你完全拋棄公號。

你的公眾號打開率也在下降嗎?背後的原因有哪些?未來自媒體的出路在哪?歡迎下方留言與我們互動,梅小花線上等~

·END·

本文為梅花網原創文章,非經授權請勿轉載,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回復“轉載”瞭解須知。

好尷尬呢。

“朋友圈三日可見”傷害分享率

我看近來微信就是開倒車,「朋友圈三日可見」則屬於踩油門開倒車。朋友圈是公眾號閱讀的一個重要來源,現在倒好,互相傷害吧,都三日可見。發朋友圈、分享文章到朋友圈的熱情抖降,公眾號能不蕭條嗎?

@魏武揮:資訊過剩,優質內容稀缺,養號蔚然成風

公眾號先天的特徵就是短平快,@魏武揮指出,人們在碎片時間的閱讀,推動了公號走短平快的路線。然而大量出現的短平快內容,反過來會給大家帶來刻板印象,即公號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養分,從此惡性循環。

同時@魏武揮認為,作為內容創業者,也要為公眾號的衰落背上必要的責任,養號拼稿蔚然成風,時間久了,使用者對內容也有了免疫力及篩選能力,想要忽悠讀者顯然不可行。3、自媒體人何去何從?

公眾號衰落了,然後呢?大V們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小馬宋:公眾號提供的內容及服務順勢改變。

對於自然界來說,物種需要進化或衍生物種來延續生命,對於公眾號來說同樣適用。

杜紹斐的公眾號,開始了定制男裝的嘗試;

剽悍一隻貓的公號,衍生出剽悍晨讀和收費社群;

餐飲老闆內參,開始涉足培訓業務;

十點讀書,在做電商和內容付費;

連嶽的公號,衍生出新公號“會讀書的人”;

新世相在嘗試將逃離北上廣IP化,還有他們的圖書館服務;

和菜頭的公號在推他的群裡有事和月經小程式;吳曉波頻道在走向內容付費。

@和菜頭:加強“技術”捲入

在傳統的選題操作中,編輯通常會憑藉多年的個人經驗來選擇每日選題,經驗是支撐媒體的不二法門。然而正如小馬宋提出的,讀者是善變的,人心容易變,那麼問題來了觀眾的口味變了怎麼辦?

網路、智慧手機、微信乃至微信公眾號,都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技術進步帶來變化,微信公眾號適應技術帶來的變化的正解依然是技術本身,而不是所謂對內容形態上的微調。

內容創作同樣需要升級,尤其是在微信公眾號的領域內。需要理科生,尤其是技術人員的捲入,需要他們提供新的生產工具,需要他們提供新的創造方式。

@魏武揮:有野心的內容創業者應該考慮app

我承認,單從閱讀角度出發,公號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取代APP。哪怕你就是打算搞內容電商,公號+微店,技術上沒什麼不可行的。

但這裡有個場景問題。小菜場也是能賣LV包的,技術上有什麼不可行嗎?不就是開個門店,擺個攤也可以賣啊。但總覺得畫風不對,場景錯亂。

大膽跨出去一步做自己的app吧——這話並不是要讓你完全拋棄公號。

你的公眾號打開率也在下降嗎?背後的原因有哪些?未來自媒體的出路在哪?歡迎下方留言與我們互動,梅小花線上等~

·END·

本文為梅花網原創文章,非經授權請勿轉載,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回復“轉載”瞭解須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