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自媒體怎樣賺錢?這三張圖不要錯過

一、不同類型的自媒體走向何方

自媒體即將開始分流

任何新生商業形態的繁榮, 必定是對新型消費需求的規模化滿足, 而自媒體的大發展, 本質上就是滿足時間碎片化場景裡的即時性資訊需求。

從2014年至今, 大部分自媒體在做一件什麼事情?用新聞資訊類資訊填充大眾的無聊時間。 2017年開始, 短視頻熱度上升, 但就目前看來, 絕大部分還處在填充無聊時間這條線上。 但這條線已經過度擁擠,

如果碎片化場景的趨勢不變, 必定會出現一條新的分流線:滿足“即時性學習需求”的自媒體。

這對眾多乾貨原創自媒體來說, 是非常利好的走勢。

(參照上圖)填充無聊時間的資訊, 可歸為資訊類輕內容;滿足即時性學習需求的資訊, 我把它歸為乾貨類內容;兩條線大體會呈現如下走向:

(1)資訊類輕內容

特點:熱點回應速度+高頻次+批量生產。

獨行俠類自媒體不可能是組織型自媒體的對手, 即便偶然有爆文、高流量視頻, 可持續性也會比較差。

優秀的組織型自媒體會通過特色資訊脫穎而出, 成為平臺流量的金字塔頂層, 相當於平臺的戰略合作夥伴, 除了流量變現的錢以外, 他們還會聯合開展其他業務賺錢。

當然, 走同樣路線的小型搬運工未來堪憂, 隨著平臺的限制和優質原創的擠壓, 空間會越來越小。

而堅持資訊類輕內容的獨行俠, 唯一可行的路子就是走個性評論路線。 說白了, 你做的不再是新聞資訊, 而是提供獨特視角的評論, 熱點資訊本身對獨行俠沒有價值, 但是對熱點的個性評論可以帶來品牌累積, 只有品牌累積才是獨行俠的出路。 ——堅持原創刷流量的同學們, 請認真考慮我的分析。

(2)乾貨類重內容

從目前看, 資訊流量還是各平臺的主要利益來源, 新商業模式尚在醞釀過程中, 所以表面看平臺對重內容比較淡漠, 但改變一定會發生。 所需要觀察的, 就是哪個平臺會率先改變自己:今日頭條?企鵝?UC?一點?有原創乾貨本領的同學們,

一定要睜大眼睛盯緊了。

我所談及的乾貨類內容不只是開個專欄, 那麼粗糙的事門戶網站時代就有了。 平臺極有可能發生的改變, 就是圍繞三類乾貨內容提供方打造商業模式:無形產品創作者(深度乾貨+重度搬運)、有形產品創作者(比如圍繞電商+內容升級)、非創作型組織(本質上是小平臺)。

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最容易出現?極有可能是平臺對重內容的服務程度加深、服務緯度擴大。 比如:

無形產品創作者, 原來需要自己開發資源、組織粉絲授課或者提供解決方案, 今後這些工作全部由平臺完成, 創作者只需要提供內容即可;又或者, 原來有形產品創作者, 既需要自己創作內容, 又需要管理進貨賣貨,

平臺可以為優秀的創作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更純粹的分工合作, 也許會最先出現。 (與平臺給部分頂層創作者投資不同, 新商業模式應該更具規模效應)

二、自媒體不同發展階段的關鍵動作

1、原始積累階段

實現原始積累有一件事最重要:實現“平臺-粉絲-屬性”的高度契合。

首先要和平臺契合,今日頭條、企鵝號、UC、一點、網易…..它們之間的差異必須考慮好,你的文章可能並非適合全部平臺,雖說平臺允許一稿多投,但實際上首發不首發差別還是很大的,很有必要給自己制定一個投放組合模式。

自身屬性、粉絲定位,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李論姿勢就是職業提供品牌行銷服務的,正式發佈的文章屬性一定是品牌行銷領域的乾貨,這類文章不會所有人都喜歡看,閱讀量肯定比不上娛樂新聞,但我不在乎,只要有這方面需求的同學們看到了、點贊了、收藏了、轉發了,我就會很滿足。

2、實現自給自足階段

這階段最難跨越,有點類似於中產陷阱,看似粉絲量不少,但問題是怎樣實現自給自足——不管再怎麼有情懷,人總是要養家糊口的。

此時的關鍵還在於前期積累的粉絲品質,互粉的路子可能有助於我們過新手期,但對於第二階段的幫助不會太大。能夠自給自足,收益無非來自於三方面:流量、補貼,以及延展收益。

那些靠資訊流量賺錢的我們暫且不論,只說每天辛苦原創的作者們,如果粉絲對你的內容沒有強需求,關注了以後根本不會去看你的作品,粉絲對流量的貢獻恐怕很小,而且粉絲閱讀比例太低,恐怕還會影響原創補貼;至於延展收益就更難了,比如你想開個培訓課,想給人提供一些解決方案,或者想做內容收費、想賣產品,粉絲對你完全沒有信任,變現目標又怎麼可能實現呢?

我們需要互粉,同時更需要思考清楚,自身到底滿足了讀者什麼樣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否存在變現的可能?除了流量和補貼以外,可延展的空間在哪裡?

3、商業模式成型階段

走到這一步,就算到了豐收的季節了。

不論你在原始積累階段是不是獨行俠,所有成功的自媒體都會走向組織形態,也許是三五個人的工作室,也許是幾十幾百人的公司。可能繼續保持獨立性,也可能得到投資或者被收購,不管怎樣,走向成功的自媒體一定會延展出商業模式:比如羅振宇,搞收費社群+賣書+APP等;比如陳翔六點半,延伸出網路劇,向影視發展;比如李論姿勢,一直在給企業賣方案。

自媒體的內容創作,實際上是對未來的引子,流量費和原創補貼是第一步,品牌影響力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圍繞品牌影響力打造商業模式,歸根結底,自媒體要靠商業模式來賺錢。所以,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這個問題在自媒體運營的初期就需要思考。

三、跟上自媒體平臺的成長走向

記得馬雲曾說過,大家都看到的機會不是機會,未來會發生的機會才是機會。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不要只看它現在和以前,還要對未來有所判斷。我發現很多獨行俠自媒體在跟風刷流量,覺得很有必要提醒大家,這不僅是在拿雞蛋碰石頭,還會讓你丟掉真正的機會。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跡可循,自媒體平臺的發展走向再清晰不過了,起步期、青春期、成熟期,現在正處於中間的青春期。

平臺起步期什麼特點?從零開始,“連接”大於一切。比如前兩年的今日頭條,智慧演算法只是個工具,快速連接規模使用者和規模內容是本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放棄對高品質內容的要求。看以前頭條的內容品質,再對比現在的提升幅度,差距非常明顯,原來何曾對搬運工有過什麼嚴厲的限制,現在呢?

機會之所以是機會,正因為現在我們放眼望去,全都是輕內容的汪洋大海,有船隊的可以去衝浪,沒船隊的不妨關注重內容。2017年將是自媒體內容從輕轉重的起點,成熟期的自媒體平臺,一定是快與慢、輕與重、廣與細各占半邊天的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至少需要五年到八年,所以自媒體創作者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敬請關注李論姿勢下期內容,希望各位讀者點贊支援、轉發分享,或者在文章下方提出自身運營疑惑,李論姿勢會綜合大家的問題在後續文章中給予解答。

首先要和平臺契合,今日頭條、企鵝號、UC、一點、網易…..它們之間的差異必須考慮好,你的文章可能並非適合全部平臺,雖說平臺允許一稿多投,但實際上首發不首發差別還是很大的,很有必要給自己制定一個投放組合模式。

自身屬性、粉絲定位,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李論姿勢就是職業提供品牌行銷服務的,正式發佈的文章屬性一定是品牌行銷領域的乾貨,這類文章不會所有人都喜歡看,閱讀量肯定比不上娛樂新聞,但我不在乎,只要有這方面需求的同學們看到了、點贊了、收藏了、轉發了,我就會很滿足。

2、實現自給自足階段

這階段最難跨越,有點類似於中產陷阱,看似粉絲量不少,但問題是怎樣實現自給自足——不管再怎麼有情懷,人總是要養家糊口的。

此時的關鍵還在於前期積累的粉絲品質,互粉的路子可能有助於我們過新手期,但對於第二階段的幫助不會太大。能夠自給自足,收益無非來自於三方面:流量、補貼,以及延展收益。

那些靠資訊流量賺錢的我們暫且不論,只說每天辛苦原創的作者們,如果粉絲對你的內容沒有強需求,關注了以後根本不會去看你的作品,粉絲對流量的貢獻恐怕很小,而且粉絲閱讀比例太低,恐怕還會影響原創補貼;至於延展收益就更難了,比如你想開個培訓課,想給人提供一些解決方案,或者想做內容收費、想賣產品,粉絲對你完全沒有信任,變現目標又怎麼可能實現呢?

我們需要互粉,同時更需要思考清楚,自身到底滿足了讀者什麼樣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否存在變現的可能?除了流量和補貼以外,可延展的空間在哪裡?

3、商業模式成型階段

走到這一步,就算到了豐收的季節了。

不論你在原始積累階段是不是獨行俠,所有成功的自媒體都會走向組織形態,也許是三五個人的工作室,也許是幾十幾百人的公司。可能繼續保持獨立性,也可能得到投資或者被收購,不管怎樣,走向成功的自媒體一定會延展出商業模式:比如羅振宇,搞收費社群+賣書+APP等;比如陳翔六點半,延伸出網路劇,向影視發展;比如李論姿勢,一直在給企業賣方案。

自媒體的內容創作,實際上是對未來的引子,流量費和原創補貼是第一步,品牌影響力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圍繞品牌影響力打造商業模式,歸根結底,自媒體要靠商業模式來賺錢。所以,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這個問題在自媒體運營的初期就需要思考。

三、跟上自媒體平臺的成長走向

記得馬雲曾說過,大家都看到的機會不是機會,未來會發生的機會才是機會。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不要只看它現在和以前,還要對未來有所判斷。我發現很多獨行俠自媒體在跟風刷流量,覺得很有必要提醒大家,這不僅是在拿雞蛋碰石頭,還會讓你丟掉真正的機會。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跡可循,自媒體平臺的發展走向再清晰不過了,起步期、青春期、成熟期,現在正處於中間的青春期。

平臺起步期什麼特點?從零開始,“連接”大於一切。比如前兩年的今日頭條,智慧演算法只是個工具,快速連接規模使用者和規模內容是本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放棄對高品質內容的要求。看以前頭條的內容品質,再對比現在的提升幅度,差距非常明顯,原來何曾對搬運工有過什麼嚴厲的限制,現在呢?

機會之所以是機會,正因為現在我們放眼望去,全都是輕內容的汪洋大海,有船隊的可以去衝浪,沒船隊的不妨關注重內容。2017年將是自媒體內容從輕轉重的起點,成熟期的自媒體平臺,一定是快與慢、輕與重、廣與細各占半邊天的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至少需要五年到八年,所以自媒體創作者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敬請關注李論姿勢下期內容,希望各位讀者點贊支援、轉發分享,或者在文章下方提出自身運營疑惑,李論姿勢會綜合大家的問題在後續文章中給予解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