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鑒第二十七期:水族

1

水族由來

水族, 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 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台)語支, 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相容的特色。

水族自稱“睢(suǐ)”, 關於水族的來源, 有殷人後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 水書是夏商文化的孑遺, 屬水族的精神支柱。 魚是水族的圖騰, 飯稻羹魚是水族的重要社會習俗。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

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 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 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以及雲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佈。

2

水族風俗

【飲食習慣】

水族以大米為主食, 喜愛糯食, 此外, 水族還種植一些小麥、包穀、小米、紅稗、紅薯及飯豆等雜糧作輔助糧。 糯米飯是節慶主食, 也用於祭祀, 故又戲稱“鬼米”。 水族農民不善種菜, 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 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 此外有酸醃肉、酸醃菜等。 水族比較重視養殖業和漁業, 因此, 各種牲畜禽及水產品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類食物。 水族喜愛喝酒, 家家都會烤制米酒。 逢年節、慶典或親朋來訪, 都離不開以酒待客。 最喜歡的還是傳統佳釀“九阡酒”。

水族美食科普貼

魚包韭菜:猶喜吃魚, 吃法獨特, 水族婦女泡制的“魚包韭菜”是端節酒席上必備的佳餚。 相傳此菜原用於治病, 如今已失去了用來治病的意義,

保留了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願。 其做法是將鮮魚從脊部剖開, 洗淨後塗抹多種調味料, 再用韭菜、栗仁填充魚腹, 用米草綁牢或清蒸。

煮活魚:將活魚放入有花椒葉或大蒜的水中促其瀉吐雜物, 然後將整條活魚投入配好佐料的滾鍋中煮沸,

魚熟後撈出剔除骨刺及內臟。 這道菜肴吃時加佐料, 魚味清香, 湯汁鮮美。

酸湯:水族酸湯極有特色, 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番茄製成)、魚酸(魚蝦製成)、臭酸(豬、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種。 其中以辣酸為最常用。 辣酸用新鮮紅辣椒加工製成。 其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紅辣椒淘洗乾淨, 加水用磨子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飯),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經發酵,即成美味酸湯。

【民族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曆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水族在服飾上禁忌紅色和黃色,特別禁忌大紅、大黃的熱調色彩,而喜歡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他們不喜歡色彩鮮豔的服裝,相反,他們喜歡色彩淺淡素雅,認為這才是美的。這表達了水族獨特的單一的服飾審美觀,那就是樸素、大方、實用。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製,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

【民族禮儀】

客人來到,要盡力招待,一般客人待以葷菜,重要的親友殺雞鴨招待,貴賓則殺小豬款待。入席之後,先用筷子蘸一滴酒點在桌子上,表示先敬奉祖宗與神靈,然後再享用。以雞頭、鴨頭敬客,是水族重要的禮節。

交杯酒、肝膽酒是待客敬酒難得的禮儀。水族待客以酒為貴,並有“客人不醉不甘休”的不成文規矩。水族喝交杯酒形式特殊,讓席間所有飲者聯臂舉杯,右手端著自己酒杯向右側的飲者伸去,而左手則接過左側飲者遞來的杯子,使席間形成一個封閉圓圈的互飲形式。通常由長者、尊者或客人先飲,其餘的人則高呼三聲“耶--”的祝賀聲助興。

殺豬待客通常有肝膽酒的禮儀,就是將附著苦膽的整葉豬肝,用火子燒結膽管口,煮熟後一道供祭。飲用時,把膽汁注入酒裡。肝膽酒表示主人真心誠意待客,象徵肝膽相照、苦樂與共。加上苦膽有清火明目、降低血壓和幫助消化的功效,適量飲服肝膽酒對身體有裨益。

3

水族傳統節日

(1)瓜節

端節,又叫瓜節,水族人稱之為“藉端”,“借”就是水語“吃”的意思,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等地的絕大多數水族地區都過這一節日,與漢族的春節相似。

水族有自己的曆法,“端節”是以水書水曆推算出來的。就選擇在水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曆八月至十月),每逢亥(豬)日,各地依傳統分批過節。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曆的年末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區分,而且各地區過節的先後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關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內外套地區,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原先約定好,豐收後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後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弟弟過卯節。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

(2)水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縣水族節日,時間在農曆八月十五到十八日。

節日裡家家戶戶都殺豬宰鴨,做豆腐,準備節日的食物。這一天外出的兒女都要回家。因為此時正值漢族的中秋節,所以午飯後,水族人也分食月餅。按照傳統習俗,已出嫁的女兒大年夜不准在娘家住,距夫家近的由兄弟送回,遠的就在祠堂的廂房裡安鋪。節日當晚用過的餐具也要清洗乾淨,不能粘油,大年初一吃素,開飯前,大年夜留下的雞腿或鴨腿,第二天要給最小的小孩吃。傳說水族祖先生活艱苦,有一年過節時,全家的葷菜只有一隻雞,長者出於疼愛,就把一隻雞腿留給孩子。後來,子女們都跟父母勤勞持家,日子才一年比一年好起來。為了不忘記過去艱苦的日子,保持勤儉持家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來,在大年初一都吃素,這種習慣一直傳到今天。

4

水族人物

鄧恩銘:(1901-1931),又名恩明,字仲堯,男,貴州荔波人,水族。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回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1920年11月,他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抨擊社會現狀。1921年春,鄧恩銘參與發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共產黨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2月8日,組織領導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1928年12月,鄧恩銘在濟南被捕,1931年4月於緯八路刑場就義。2009年9月,鄧恩銘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加水用磨子磨成漿,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飯),放入泡菜壇中密封,經發酵,即成美味酸湯。

【民族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曆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水族在服飾上禁忌紅色和黃色,特別禁忌大紅、大黃的熱調色彩,而喜歡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他們不喜歡色彩鮮豔的服裝,相反,他們喜歡色彩淺淡素雅,認為這才是美的。這表達了水族獨特的單一的服飾審美觀,那就是樸素、大方、實用。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製,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

【民族禮儀】

客人來到,要盡力招待,一般客人待以葷菜,重要的親友殺雞鴨招待,貴賓則殺小豬款待。入席之後,先用筷子蘸一滴酒點在桌子上,表示先敬奉祖宗與神靈,然後再享用。以雞頭、鴨頭敬客,是水族重要的禮節。

交杯酒、肝膽酒是待客敬酒難得的禮儀。水族待客以酒為貴,並有“客人不醉不甘休”的不成文規矩。水族喝交杯酒形式特殊,讓席間所有飲者聯臂舉杯,右手端著自己酒杯向右側的飲者伸去,而左手則接過左側飲者遞來的杯子,使席間形成一個封閉圓圈的互飲形式。通常由長者、尊者或客人先飲,其餘的人則高呼三聲“耶--”的祝賀聲助興。

殺豬待客通常有肝膽酒的禮儀,就是將附著苦膽的整葉豬肝,用火子燒結膽管口,煮熟後一道供祭。飲用時,把膽汁注入酒裡。肝膽酒表示主人真心誠意待客,象徵肝膽相照、苦樂與共。加上苦膽有清火明目、降低血壓和幫助消化的功效,適量飲服肝膽酒對身體有裨益。

3

水族傳統節日

(1)瓜節

端節,又叫瓜節,水族人稱之為“藉端”,“借”就是水語“吃”的意思,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等地的絕大多數水族地區都過這一節日,與漢族的春節相似。

水族有自己的曆法,“端節”是以水書水曆推算出來的。就選擇在水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曆八月至十月),每逢亥(豬)日,各地依傳統分批過節。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曆的年末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區分,而且各地區過節的先後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關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內外套地區,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原先約定好,豐收後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後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弟弟過卯節。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

(2)水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縣水族節日,時間在農曆八月十五到十八日。

節日裡家家戶戶都殺豬宰鴨,做豆腐,準備節日的食物。這一天外出的兒女都要回家。因為此時正值漢族的中秋節,所以午飯後,水族人也分食月餅。按照傳統習俗,已出嫁的女兒大年夜不准在娘家住,距夫家近的由兄弟送回,遠的就在祠堂的廂房裡安鋪。節日當晚用過的餐具也要清洗乾淨,不能粘油,大年初一吃素,開飯前,大年夜留下的雞腿或鴨腿,第二天要給最小的小孩吃。傳說水族祖先生活艱苦,有一年過節時,全家的葷菜只有一隻雞,長者出於疼愛,就把一隻雞腿留給孩子。後來,子女們都跟父母勤勞持家,日子才一年比一年好起來。為了不忘記過去艱苦的日子,保持勤儉持家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來,在大年初一都吃素,這種習慣一直傳到今天。

4

水族人物

鄧恩銘:(1901-1931),又名恩明,字仲堯,男,貴州荔波人,水族。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回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1920年11月,他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抨擊社會現狀。1921年春,鄧恩銘參與發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共產黨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2月8日,組織領導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1928年12月,鄧恩銘在濟南被捕,1931年4月於緯八路刑場就義。2009年9月,鄧恩銘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