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武漢追完成都追,成都追完武漢追,你們到底在比什麼

當年, 伴隨著一聲巨響, 武漢展覽館拆除, 計畫在原地重建一個新館。 但合作方臺灣東聯集團因東南亞金融危機而撤資, 新館重建計畫被擱淺。 自此, 武漢會展業發展進入了停滯期……

《支點》記者 蔣李

武漢國際博覽中心。

作為中西部兩個經濟強市, 成都、武漢整體經濟體量相當。 但在會展業上, 成都似顯更強。

2016年, 成都以一年舉辦了20場被ICCA顧問張凡, 曾是湖北省直機關的一位處級幹部, 2000年開始涉足會展行業。 他自稱是一位“半路出家”的會展人。

當時, 正是中國會展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會展業最早一批民營從業者出現在廣州, 大多是外地前往務工的農村知識青年, 做銷售起家。 這群人回流家鄉創辦公司後, 也促進了各地會展業的發展。 ”張凡說。

2008年, 湖北好博展覽公司與英國塔蘇斯集團, 合資成立了中西部首個合資展覽公司——好博塔蘇斯。

張凡擔任好博塔蘇斯高管,

兼任武漢廣告技術與設備展覽會。

2005年, 成都會展業再次提速, 建成室內展覽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 這是當時中西部建築規模最大、集合會議展覽功能的展館。

武漢會展業追逐的腳步也從未停止。 2011年10月15日, 武漢國際博覽中心(以下簡稱“武漢國博”)投入使用, 室內展出面積達15萬平方米。

廣東鴻威國際會展集團, 是入駐武漢國博的展覽公司之一。 這家公司去年共組織舉辦國際性展會50多場, 展覽面積超過45萬平方米。

“2014年我們來到武漢, 就是看到了這裡的發展潛力, 目前我們發展最好的項目是遊樂展和艾妮動漫遊戲展。 ”廣東鴻威國際會展集團旗下武漢鴻威國博會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威國博”)總經理陳生福對《支點》記者說。

如今, 武漢已有武漢國博、武漢國展、文化博覽中心、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四個定位不同的大型專業展館。 《2016年中國展覽資料統計報告》顯示, 武漢展覽場館室內展出面積達21.9萬平方米, 高於成都的15.7萬平方米。

不過, 近年來成都也深感展館面積不足, 並在2012年開工建設室內展出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 今年6月7日, 該博覽城已正式投用, 預計2017年成都展覽場館室內展出面積又將超過武漢。

成都用卡梅倫餐、默克爾菜招攬顧客

單純對比展館面積, 沒有太大意義。

“武漢近年會展業發展的確不錯, 在展館面積、展覽數量等指標上都與成都呈並駕齊驅之勢。 ”張凡說, 但一個城市的會展實力,

不僅僅是由展館面積與會展數量決定的。

平均規模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展覽水準, 《2016年中國展覽資料統計報告》顯示, 去年成都展覽平均規模比武漢更高。

“對武漢來說, 失去了先機, 追趕自然也需要一個過程。 且客觀而言, 成都做會展業有其得天獨厚之處。 ”張凡說。

比如, 氣候狀況是影響會展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 全年氣候濕潤、溫差較小, 有利於縮短會展淡季;而武漢則是冬冷夏熱, 溫差大。

此外, 成都美食眾多、旅遊景點豐富, 看熊貓、品川菜、賞川劇、逛寬窄巷子、遊覽武侯祠……對參展參會人員的吸引力更大。 相對而言, 武漢市內景點少於成都, 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專案開發不夠。

值得一提的是, 成都國際影響力提升對會展業國際化具有積極作用。

截至7月12日, 成都有278家世界500強企業分支機搆, 武漢則為247家。 對外交往方面, 成都外國領事機構數量也比武漢多。

“成都、西安這兩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 往往是外國政要訪問中國時, 除北京、上海之外的優先選擇之地。 ”張凡說。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德國總理默克爾都曾在成都世紀城會展中心附近餐館用餐, 於是產生了卡梅倫餐、默克爾菜來招攬顧客。 在武漢, 這樣生動的國際化故事顯然還是少了些。

不過, 武漢也有其獨特優勢。

“地方產業實力, 是會展業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武漢工業基礎好、商貿活躍, 這都為會展業的迅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餘征業說。

會展業尤其是會議業需要大量學者專家參與, 高校林立的武漢在這方面具備較大優勢——截至去年底,武漢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包括7所211院校,而成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其中211院校4所。

交通優勢,則是武漢會展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武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距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

“武漢交通十分便利,是我們集團重要的戰略佈局地,未來集團部分部門會遷至武漢。”陳生福說。

鴻威國博承辦武漢遊樂展時曾做過調查,發現大多西部地區的觀眾知道廣州有同類會展,但他們還是願意到武漢參觀採購,因為在這能節省50%的時間及物流成本。

2017年5月12-14日,第四屆鴻威遊樂展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展館B區舉辦,圖為活動現場。

創不創新無所謂,不挨駡就是最好結果?

在會展經濟的競爭大潮中,體制機制的活力是“看不見的競爭力”。

“會展活動涉及交通、安保、消防、食藥監等多個部門聯動,政府頂層設計和部門協調配合十分重要,成都的做法值得武漢學習。”武漢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對《支點》記者說。

成都是全國最早成立城市會展管理機構的城市。1987年,成都首次舉辦全國糖酒會,為此成立國內首個會展專業服務機構——成都商品交易會辦公室。

2003年,成都在全國最早提出建設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會展之都”。同年,成都商品交易會辦公室、成都市貿促會合併為成都會展業發展辦公室。

2010年,成都又率先在副省級城市中為會展業設立政府職能機構——成都市博覽局。在正局級的博覽局牽頭下,30多個政府部門分工配合,大大提升了辦展辦會的便利性和承接國內大型會展活動的能力。

真金白銀的支持也不可忽視——2011年,成都市政府設立扶持會展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據悉,目前該筆資金每年預算已超過1億元。

為促進武漢會展業發展,武漢市相關部門曾前往包括成都在內的全國會展業發達城市考察,並將先進經驗逐一落地。

2014年,武漢市商務局加掛“武漢市人民政府會展辦公室”,統籌協調全市會展工作,市商務局局長兼任會展辦主任。

2014年,武漢市出臺《武漢市人民政府關於建設全國重要會展中心的意見》和《武漢市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安排專項補貼資金2000萬元,用於鼓勵、扶持會展業發展。

經過幾年探索與實踐,武漢會展政務服務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

相對於地方性展覽,在全國各地輪流舉辦的展覽被稱作巡迴展。因政務服務工作成效顯著,巡迴展中國國際農機展覽會組委會曾給武漢市會展辦贈送錦旗。這是農機站組委會首次給政府部門送出錦旗。

“未來,在機構設置上可再進一步參考成都經驗,正式設立武漢市博覽局並增加人員編制,專門統籌武漢會展業發展。”上述武漢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瞭解,成都博覽局內設會展服務、資訊宣傳、會展開發、國際合作等多個處室,已有80餘人辦公。與之相比,武漢會展辦工作人員不足15人。

張凡也贊同這一構想,“會展辦雖然在商務局掛牌,但對外協調能力有限,且商務局更多局限在展覽業,建立博覽局後便能統籌會議、展覽資源。”

此外,一位資深會展人告訴《支點》記者,武漢不少會展都由政府主辦,部分具體負責官員有這種心態:創不創新無所謂,不挨駡就是最好結果。

原因不難理解:辦會展既要擔心安全事故,又擔心老百姓不買帳,還得擔心媒體輿論。做好了往往成不了政績,做不好就一身麻煩。

在張凡看來,以上問題都與政府重視程度不夠有關。

“武漢近年一直抓招商引資,會展業不就是招商引資的有效管道嗎?以會議業為例,成都財富全球論壇一口氣就吸引了大量世界500強代表聚集。所以關鍵還是要創新思維,從體制機制入手,營造敢擔當、敢作為的氛圍。”張凡說。

陳生福也同樣表示,如果武漢在理念、服務方面再提升一些,成為中西部會展之都“並非很遙遠的事兒”。

圖為在武漢洪山體育館舉行的大型人才招聘會。

真正有價值的資源一定是專業觀眾

政府只能營造發展氛圍,要真正提升武漢會展業層次,關鍵還要靠企業。

以展覽業為例,參與企業主要有展館運營方與承展企業。展館配套設施不健全,一直是武漢的現實困擾之一。

“展館需要相關配套來支撐,參展商除展覽外還要召開各種會議,代表要住酒店,還有休閒、娛樂、品味當地文化民俗的需求。”張凡說。

成都早已踐行這一理念。以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為例,展館落成時便佈局了具備會議功能的星級酒店、餐飲娛樂類設施。

《支點》記者曾多次前往該中心,全季酒店、天堂洲際酒店、順興老茶館、蜀九香火鍋都在步行10分鐘範圍之內。

“相比之下,現在的武漢國博,雖比最初開館時不通地鐵、周邊全是工地的狀況已有很大提升,但周邊配套服務業的佈局與建設仍然滯後。”張凡說。

針對承展企業,採訪對象均表示,現在展覽業競爭激烈,除打造原創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將已有展覽做得更好,或將外地成熟模式複製到武漢。

鴻威國博推出的武漢遊樂展就是典型案例。

“我們在廣州辦了多年國際電玩展,做起遊樂展來也得心應手。”陳生福說。

從2014年到2017年,鴻威國博連續四屆舉辦武漢遊樂展,展出面積從5000平方米擴展到4.5萬平方米,年參展觀眾從5000多人增長到8萬人。

此外,張凡還建議武漢承展企業要更加重視觀眾資料庫的建立及邀約工作。

“參展商資訊很容易獲取,參加幾個同類展覽就能‘一網打盡’,但真正具有價值的資源一定是專業觀眾。”張凡說。

接手武漢廣告展時,張凡為徵集專業觀眾可是傷透了腦筋。

做廣告展,要展示大量數位印刷噴繪技術設備、噴繪機、印表機,那就一定要有大量列印店參與,可列印店一般不上黃頁和網路地圖,查詢難度很大。

於是,張凡組織公司員工在武漢用“掃街”方式開發客戶,並在展覽前後一再電話確認,入場時也詳細進行登記。

“展覽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因為參展商最關心的就是觀眾品質。這一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大量觀眾資料庫,再辦時壓力大大降低。”張凡說。

可惜的是,武漢不少承展企業還沒有這種意識,依然是重銷售、輕邀約。往往在賣出展位元的那一刻,服務就斷了。

“而且,重邀約的機制在會議業也同樣適用。現在一些會展業發達城市的專業會議也都是這一模式,讓會議聽眾更為精准。”張凡說。

高校林立的武漢在這方面具備較大優勢——截至去年底,武漢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包括7所211院校,而成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其中211院校4所。

交通優勢,則是武漢會展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武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距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

“武漢交通十分便利,是我們集團重要的戰略佈局地,未來集團部分部門會遷至武漢。”陳生福說。

鴻威國博承辦武漢遊樂展時曾做過調查,發現大多西部地區的觀眾知道廣州有同類會展,但他們還是願意到武漢參觀採購,因為在這能節省50%的時間及物流成本。

2017年5月12-14日,第四屆鴻威遊樂展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展館B區舉辦,圖為活動現場。

創不創新無所謂,不挨駡就是最好結果?

在會展經濟的競爭大潮中,體制機制的活力是“看不見的競爭力”。

“會展活動涉及交通、安保、消防、食藥監等多個部門聯動,政府頂層設計和部門協調配合十分重要,成都的做法值得武漢學習。”武漢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對《支點》記者說。

成都是全國最早成立城市會展管理機構的城市。1987年,成都首次舉辦全國糖酒會,為此成立國內首個會展專業服務機構——成都商品交易會辦公室。

2003年,成都在全國最早提出建設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會展之都”。同年,成都商品交易會辦公室、成都市貿促會合併為成都會展業發展辦公室。

2010年,成都又率先在副省級城市中為會展業設立政府職能機構——成都市博覽局。在正局級的博覽局牽頭下,30多個政府部門分工配合,大大提升了辦展辦會的便利性和承接國內大型會展活動的能力。

真金白銀的支持也不可忽視——2011年,成都市政府設立扶持會展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據悉,目前該筆資金每年預算已超過1億元。

為促進武漢會展業發展,武漢市相關部門曾前往包括成都在內的全國會展業發達城市考察,並將先進經驗逐一落地。

2014年,武漢市商務局加掛“武漢市人民政府會展辦公室”,統籌協調全市會展工作,市商務局局長兼任會展辦主任。

2014年,武漢市出臺《武漢市人民政府關於建設全國重要會展中心的意見》和《武漢市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安排專項補貼資金2000萬元,用於鼓勵、扶持會展業發展。

經過幾年探索與實踐,武漢會展政務服務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

相對於地方性展覽,在全國各地輪流舉辦的展覽被稱作巡迴展。因政務服務工作成效顯著,巡迴展中國國際農機展覽會組委會曾給武漢市會展辦贈送錦旗。這是農機站組委會首次給政府部門送出錦旗。

“未來,在機構設置上可再進一步參考成都經驗,正式設立武漢市博覽局並增加人員編制,專門統籌武漢會展業發展。”上述武漢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瞭解,成都博覽局內設會展服務、資訊宣傳、會展開發、國際合作等多個處室,已有80餘人辦公。與之相比,武漢會展辦工作人員不足15人。

張凡也贊同這一構想,“會展辦雖然在商務局掛牌,但對外協調能力有限,且商務局更多局限在展覽業,建立博覽局後便能統籌會議、展覽資源。”

此外,一位資深會展人告訴《支點》記者,武漢不少會展都由政府主辦,部分具體負責官員有這種心態:創不創新無所謂,不挨駡就是最好結果。

原因不難理解:辦會展既要擔心安全事故,又擔心老百姓不買帳,還得擔心媒體輿論。做好了往往成不了政績,做不好就一身麻煩。

在張凡看來,以上問題都與政府重視程度不夠有關。

“武漢近年一直抓招商引資,會展業不就是招商引資的有效管道嗎?以會議業為例,成都財富全球論壇一口氣就吸引了大量世界500強代表聚集。所以關鍵還是要創新思維,從體制機制入手,營造敢擔當、敢作為的氛圍。”張凡說。

陳生福也同樣表示,如果武漢在理念、服務方面再提升一些,成為中西部會展之都“並非很遙遠的事兒”。

圖為在武漢洪山體育館舉行的大型人才招聘會。

真正有價值的資源一定是專業觀眾

政府只能營造發展氛圍,要真正提升武漢會展業層次,關鍵還要靠企業。

以展覽業為例,參與企業主要有展館運營方與承展企業。展館配套設施不健全,一直是武漢的現實困擾之一。

“展館需要相關配套來支撐,參展商除展覽外還要召開各種會議,代表要住酒店,還有休閒、娛樂、品味當地文化民俗的需求。”張凡說。

成都早已踐行這一理念。以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為例,展館落成時便佈局了具備會議功能的星級酒店、餐飲娛樂類設施。

《支點》記者曾多次前往該中心,全季酒店、天堂洲際酒店、順興老茶館、蜀九香火鍋都在步行10分鐘範圍之內。

“相比之下,現在的武漢國博,雖比最初開館時不通地鐵、周邊全是工地的狀況已有很大提升,但周邊配套服務業的佈局與建設仍然滯後。”張凡說。

針對承展企業,採訪對象均表示,現在展覽業競爭激烈,除打造原創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將已有展覽做得更好,或將外地成熟模式複製到武漢。

鴻威國博推出的武漢遊樂展就是典型案例。

“我們在廣州辦了多年國際電玩展,做起遊樂展來也得心應手。”陳生福說。

從2014年到2017年,鴻威國博連續四屆舉辦武漢遊樂展,展出面積從5000平方米擴展到4.5萬平方米,年參展觀眾從5000多人增長到8萬人。

此外,張凡還建議武漢承展企業要更加重視觀眾資料庫的建立及邀約工作。

“參展商資訊很容易獲取,參加幾個同類展覽就能‘一網打盡’,但真正具有價值的資源一定是專業觀眾。”張凡說。

接手武漢廣告展時,張凡為徵集專業觀眾可是傷透了腦筋。

做廣告展,要展示大量數位印刷噴繪技術設備、噴繪機、印表機,那就一定要有大量列印店參與,可列印店一般不上黃頁和網路地圖,查詢難度很大。

於是,張凡組織公司員工在武漢用“掃街”方式開發客戶,並在展覽前後一再電話確認,入場時也詳細進行登記。

“展覽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因為參展商最關心的就是觀眾品質。這一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大量觀眾資料庫,再辦時壓力大大降低。”張凡說。

可惜的是,武漢不少承展企業還沒有這種意識,依然是重銷售、輕邀約。往往在賣出展位元的那一刻,服務就斷了。

“而且,重邀約的機制在會議業也同樣適用。現在一些會展業發達城市的專業會議也都是這一模式,讓會議聽眾更為精准。”張凡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