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過埠客|張貝勒: 《長生殿》《連環記》幕後師生緣

2001年, 青年昆曲演員張貝勒第一次看蔡正仁演出《長生殿·哭像》, “不知不覺就喜歡上了這齣戲, 那幾年還沒有MP3、電腦等電子產品, 只有每晚聽著CD機裡放老師錄製的【叨叨令】和【脫布衫】入睡。 原來, 一個人在喜歡某件事物的時候, 真的會長久地堅持, 我和昆曲小生的不解之緣也是因為對這齣戲的喜愛而一發不可收拾了。 ”3月12日, “萬里巡行 雅音新賞”丁酉年上海站演出, 張貝勒將領銜主演《長生殿》。

蔡正仁

張貝勒演出的《長生殿》是一個全新版本, 在蔡正仁指導下, 以經典折子戲《聞鈴》《哭像》為基礎, 重新整理改編而成的後半本《長生殿》, 從《冥追》開始, 到《雨夢》結束, 共六折戲。 《聞鈴》和《哭像》兩折並存, 已是對張貝勒大冠生唱功的極大考驗, 《雨夢》一折更是首次在上海舞臺演出, 這一版本的珍貴不言而喻。

“每到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我會習慣性地打開音訊回味老師的唱段,

這是伴隨我成長、拼搏、努力的聲音, 也是激勵我繼續堅持的聲音。 再苦再難, 也會覺得老師的唱腔是多麼悅耳動人。 ”張貝勒回憶, 2011年夏天, 自己第一次登臺演《聞鈴》, 是在全國青年昆曲演員展演中, “一向沒有什麼自信且心理素質極差的我, 上臺以後拋卻所有牽絆, 在【武陵花】跌宕起伏的唱腔裡將往日憂愁和苦悶‘一瀉千里而後快’, 第一次感到淋漓盡致的舒暢。 ”展演後, 張貝勒從北京飛到上海, 跟隨蔡正仁從頭學習《哭像》, “我清晰地記得那天到了上海, 從地鐵站出來時, 古稀之年的老師在細雨中推著自行車來接我。 受寵若驚的我, 一時竟瞠目結舌站在那裡無法動彈, 臉頰上濕潤的水滴不知是天空中飄來的雨點還是眼眶裡止不住的淚珠。
”蔡正仁給張貝勒規定了許多“死數”的要點, “細緻到哪一個音必須用陽調, 哪一個音必須‘直給’地步, 剛開始唱, 幾乎是要把嗓子給拗折的感覺。 ”

11日的《連環記》是昆曲大師周傳瑛的代表劇碼, 唱念並重, 身段十分繁複, 要求演員有扎實的武功基礎, 具有很高的難度, 以致這一版本的《連環記》已闊別舞臺數十年。 此次演出的小全本《連環記》, 是張貝勒得周傳瑛大師長子周世瑞親授, 在唱念上再由蔡正仁指點加工而成。 他力圖在這部雉尾生看家戲中, 將“周家做”和“俞家唱”融合, 呈現出昆曲雉尾生的文武兼備、剛柔並濟。 張貝勒表示, “《連環記》, 尤其是《梳妝 擲戟》是周家兩代人的心血澆灌而成。 周傳瑛的‘三副翎子’支撐著傳字輩中的雉尾生家門,

尤其在其鼎盛時期做了對《梳妝》整理、傳授的工作;周世瑞老師通過舞臺、導演、教學總結的經驗, 根據家學傳授, 編著《周傳瑛身段譜》, 以精確、精准的方式記錄、傳承著昆曲雉尾生高難度的經典老戲。 到我們這代人去學這齣戲時, 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去領略昆曲的高層次藝術審美。 ”

周世瑞

上海站演出, 畢業於昆大班的老藝術家陸永昌演出王允, 與張貝勒飾演的呂布有精彩的對手戲。 老藝術家張洵澎的學生張冉也將在恩師指導下, 分別在兩部戲中出演貂蟬和楊貴妃。 張貝勒表示, 這次演出受各界前輩恩澤和呵護頗多。 著名表演藝術家藍天野除擔任《長生殿》藝術顧問外, 還親筆為《連環記》《長生殿》題寫劇名。 中央電視臺資深導演王冼平跨界執導《長生殿》, 也是值得期待的亮點。

張洵澎

藍天野題詞。

文/諸葛漪

張洵澎

藍天野題詞。

文/諸葛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