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在日本亂扔垃圾有多嚴重?坐5年牢,罰1000萬!

每到夏天, 臨街擼著烤串喝著啤酒, 那自然是一種無比舒適的享受, 可是一陣晚風吹過, 捎來了濃郁的垃圾氣味, 久久揮之不去, 更不要提午夜過後滿街的速食泡沫盒、竹簽和紙巾......

夏天, 大概是城市垃圾最無所遁形的季節, 一個城市乾淨不乾淨, 聞聞味道就能辨別。

而城市垃圾處理的最好的國家, 便是我們的鄰國日本, 那麼日本是如何解決垃圾圍城問題的呢?

強大的治理能力無不源自於曾經慘痛的歷史, 就如水俁病教會了日本建設更強大的地下排水系統一樣, 1960年, 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備受城市垃圾污染之苦。

日本環境省曾經做過一個統計:日本國內一年的垃圾製造量多達5億噸。

日本的國土面積不過37.8萬平方千米, 不到中國1/25, 竟然產生了接近中國一半的垃圾量。 可以說, 日本的垃圾污染比中國更嚴重。

不過日本人迅速的做出了反應, 為了應對“垃圾圍城”,

日本提出了關於垃圾處理的“3R行動”, 即Refuce(源頭減量)、Reuse(物盡其用)、Recycle(回收利用)。

其中, 最核心、最基礎的措施, 便是垃圾分類。

日本垃圾分類, 細緻到變態, 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分類標準, 有的精細到60多種。

總體來說, 生活垃圾基本上分為以下七大類: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粗大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家電和臨時性大量垃圾,

而這七大類中, 每類還有細分的小類。

譬如可燃垃圾中, 紙製品中餐巾紙之類的屬於不可再生紙類, 但是, 面積大於明信片的紙張不屬於此類, 則被歸為“資源垃圾”, 需要回收。

一種垃圾, 是否可以回收, 不僅取決於垃圾本身, 更取決於所在城市的垃圾終端處理環節。 如果能對玻璃瓶進行回收處理, 玻璃瓶就屬於“可回收”的, 否則就是“其他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類, 就是以處理方式為導向, 每一類垃圾都有著明晰的處理路徑。

而且日本人扔垃圾有專用的垃圾袋, 我們中國許多地方的垃圾袋是黑色的, 日本規定的垃圾袋必須是要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

這樣可以讓收集垃圾的工人看清裡面裝的是什麼, 也可以讓鄰居相互監督。

不僅垃圾分類細緻到可怕, 扔垃圾之前還要對垃圾進行必要的“清理”。

是的, 你沒看錯, 垃圾也是需要清理的。 比如扔一個礦泉水瓶, 先要把瓶蓋取下來, 然後把瓶身上的塑膠紙撕下來,

接著把瓶子洗乾淨、踩扁, 最後分別投送到相應的垃圾分類中。

剩下的液體容器, 譬如醬油瓶、油瓶、飲料瓶、啤酒罐等等, 都必須清洗乾淨才可以扔棄。

牛奶盒等紙質容器, 要洗淨、拆開、晾乾、折疊以後再扔, 牛排盒的包裝上也會注明清洗的步驟。

另外的一些細節還有:打碎的玻璃陶器、碎玻璃、剃鬚刀片等危險物品,要用報紙包好後,寫上“危險”二字;電池燈管這些東西要帶到超市或者便利店裡統一回收;噴霧劑罐等危險物品,要紮一個孔,確保沒有殘餘氣體;紙類和衣物布匹類垃圾,要分類用繩子捆紮好......

而最讓你頭大的,是大件的傢俱,你想想看,一件傢俱裡又是木材又是布料還有皮革……所以就需要聯繫回收公司並交納費用......

在扔這些大型垃圾之前,需要到便利店購買一定面值的垃圾處理券,填上名字和電話,貼在大型垃圾上,再聯繫專門的回收公司上門回收。

如果不交費就沒人收,垃圾放在門口時間長了就會有人過問。

在東京扔一個雙人沙發1600日元、一個餐桌900日元、一個自行車600日元、一個皮包300日元......

舊電器、舊傢俱等垃圾,在中國,可以賣錢,在日本,卻需要花錢才能丟掉。兩者之間的差別,讓人深思。

清理了還不算完,在日本,連扔垃圾也是個技術活。

日本每一類垃圾的回收都有著嚴格的時間,如果錯過扔的時間了,那就只能拿回家臭上幾天,等下次才能扔了。

垃圾中轉運輸站等機構每年年初都會給責任區內的每一個家庭發放垃圾收集掛曆,每天收運什麼垃圾,在掛曆上都有文字圖案標明,一目了然。

即使沒有掛曆,居民也可以通過市報、政府官方網站等途徑瞭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體資訊。

日本垃圾處理實行的是地方自治制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規定。有的地方比較寬鬆,只要分7、8類,令人髮指的地方則要分20多類。

比如在京都的中野區,大方面可分為可燃垃圾,星期一、四早上8點前扔;不可燃垃圾,星期六早上8點前扔;報刊書籍紙箱、瓶瓶罐罐類星期四早上八點半前扔;陶器金屬玻璃類的,第一、三周的星期二早上8點前扔。

凡此種種“奇葩”又細緻的規定,簡直讓人眼花繚亂,然而這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垃圾能更好的被回收和利用。

垃圾分類清理似乎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的一種本能,那麼是什麼讓日本形成了如此“變態”的垃圾回收、分類習慣的呢?

在日本幾乎沒有職業歧視,會被鄰居看不起的是沒有處理好垃圾分類的人。

所以每當新搬家的住戶去市役所進行登記後,首先就會發一本這個市垃圾分類的說明。很厚的一本,裡面幾乎都概括了家庭所有會可能產生的垃圾的分類辦法。

如果你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有幸”分錯了垃圾,那麼你會得到一份大禮包,上面貼著一張黃牌警告,這份大禮包就是你分錯的垃圾……

不止如此,如果不按規定處理垃圾,還會在社區公告牌上被點名批評,這樣你可能會受到周圍人的白眼,甚至遭到鄰居排擠。

當然了,只靠民眾的自覺性是遠遠不夠的,日本還立法對違反者進行懲罰。

在日本隨地扔垃圾懲罰最高的罪名是“廢棄物非法投放罪”,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將會被處以5年以下徒刑,並處罰金1000萬日元(59萬人民幣)。

真的是,自己製造的垃圾,跪著也要處理好。

除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外,政府的引導也是至關重要的。

日本的垃圾焚燒廠,乃至與垃圾相關的產業,要麼是政府單獨投資,要麼是政府與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

東京都港清掃工廠(垃圾處理廠),裡面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公務員。

保障垃圾處理廠的利益和員工的生活品質,也是保障城市垃圾高效處理的基石。

另外就是政府對於民眾在垃圾分類處理方面的教育,可謂是不遺餘力。

從幼稚園到高中,學校都會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垃圾處理廠,告訴學生們每天得有多少垃圾送到處理廠裡、每天處理能力是多少、如果沒有做好垃圾分類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尤其是在日本小學裡,孩子們都要集體吃午餐(日本稱為“給食”),午餐中一定會有一盒紙包裝的牛奶,每個小朋友把牛奶喝完後,要自己負責把牛奶紙盒洗乾淨,而且還不能用自來水洗,這樣浪費水,而是排隊在一個水桶裡洗。

洗好後,放在通風透光的地方去晾曬,到第二天,把前一天曬好的牛奶紙盒,用剪刀把它剪開攤平,以方便打包收集。

這樣日復一日,在學校和政府共同的教育和引導之下,垃圾分類的概念逐漸的刻在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裡。

垃圾分類做到了極致,緊接著,垃圾的迴圈利用日本同樣也是全世界的典範。

日本的火力發電、蒸汽熱能、金屬原料就有一部分源於垃圾能源。東京的成田機場、台場等場所也是用垃圾填海而成。

到過東京灣台場的網友們不知有沒有注意過那裡的一個造型優美的直線型建築,那就是垃圾焚燒廠的煙囪。

由於日本的垃圾焚燒已經做到了零排放,所以,即使在這麼重要的商務區和風景區,這個煙囪不冒煙,也不發臭,對環境沒有污染。

相反的,利用垃圾燃燒產生的熱能建造的一個溫水游泳池,成了附近居民和公司白領們的健身中心。

說了這麼多,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在日本生活,實在是太不自由了,扔個垃圾還有這麼多繁瑣的規矩。

其實,日本在剛執行垃圾分類制度之時,家庭主婦們也抱怨連天,扔個垃圾還要這麼麻煩!太不自在了!

經過40多年的堅持,垃圾分類已深入日本的每一個家庭,內化為日本國民的生活習慣、生存技能。

那麼,你想要什麼樣的自由呢?

是“自由”地扔垃圾,出門便被垃圾困得無立錐之地?

還是“不自由”地分類垃圾,自由地呼吸新鮮空氣、徜徉青山綠水?

東京都幾乎每一條街道,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在這樣的地方,不管你有沒有經過訓練,你都不會、不敢亂扔垃圾。因為就算別人不說你,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就像進了一個五星級賓館裡面,你絕對不會在裡面亂吐痰一樣。

城市的乾淨,既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有力監督,也需要民眾的公德心和廉恥心,這兩者都依賴於法律法規和教育的健全。

而日本的教育教養原點,就在於儒家忠孝公德文化,想想這些東西,我們才是本家。日本人拿去了,創造出一個令人更有尊嚴的環境,真是令人唏噓。

本文由海外眼整合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另外的一些細節還有:打碎的玻璃陶器、碎玻璃、剃鬚刀片等危險物品,要用報紙包好後,寫上“危險”二字;電池燈管這些東西要帶到超市或者便利店裡統一回收;噴霧劑罐等危險物品,要紮一個孔,確保沒有殘餘氣體;紙類和衣物布匹類垃圾,要分類用繩子捆紮好......

而最讓你頭大的,是大件的傢俱,你想想看,一件傢俱裡又是木材又是布料還有皮革……所以就需要聯繫回收公司並交納費用......

在扔這些大型垃圾之前,需要到便利店購買一定面值的垃圾處理券,填上名字和電話,貼在大型垃圾上,再聯繫專門的回收公司上門回收。

如果不交費就沒人收,垃圾放在門口時間長了就會有人過問。

在東京扔一個雙人沙發1600日元、一個餐桌900日元、一個自行車600日元、一個皮包300日元......

舊電器、舊傢俱等垃圾,在中國,可以賣錢,在日本,卻需要花錢才能丟掉。兩者之間的差別,讓人深思。

清理了還不算完,在日本,連扔垃圾也是個技術活。

日本每一類垃圾的回收都有著嚴格的時間,如果錯過扔的時間了,那就只能拿回家臭上幾天,等下次才能扔了。

垃圾中轉運輸站等機構每年年初都會給責任區內的每一個家庭發放垃圾收集掛曆,每天收運什麼垃圾,在掛曆上都有文字圖案標明,一目了然。

即使沒有掛曆,居民也可以通過市報、政府官方網站等途徑瞭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體資訊。

日本垃圾處理實行的是地方自治制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規定。有的地方比較寬鬆,只要分7、8類,令人髮指的地方則要分20多類。

比如在京都的中野區,大方面可分為可燃垃圾,星期一、四早上8點前扔;不可燃垃圾,星期六早上8點前扔;報刊書籍紙箱、瓶瓶罐罐類星期四早上八點半前扔;陶器金屬玻璃類的,第一、三周的星期二早上8點前扔。

凡此種種“奇葩”又細緻的規定,簡直讓人眼花繚亂,然而這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垃圾能更好的被回收和利用。

垃圾分類清理似乎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的一種本能,那麼是什麼讓日本形成了如此“變態”的垃圾回收、分類習慣的呢?

在日本幾乎沒有職業歧視,會被鄰居看不起的是沒有處理好垃圾分類的人。

所以每當新搬家的住戶去市役所進行登記後,首先就會發一本這個市垃圾分類的說明。很厚的一本,裡面幾乎都概括了家庭所有會可能產生的垃圾的分類辦法。

如果你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有幸”分錯了垃圾,那麼你會得到一份大禮包,上面貼著一張黃牌警告,這份大禮包就是你分錯的垃圾……

不止如此,如果不按規定處理垃圾,還會在社區公告牌上被點名批評,這樣你可能會受到周圍人的白眼,甚至遭到鄰居排擠。

當然了,只靠民眾的自覺性是遠遠不夠的,日本還立法對違反者進行懲罰。

在日本隨地扔垃圾懲罰最高的罪名是“廢棄物非法投放罪”,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將會被處以5年以下徒刑,並處罰金1000萬日元(59萬人民幣)。

真的是,自己製造的垃圾,跪著也要處理好。

除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外,政府的引導也是至關重要的。

日本的垃圾焚燒廠,乃至與垃圾相關的產業,要麼是政府單獨投資,要麼是政府與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

東京都港清掃工廠(垃圾處理廠),裡面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公務員。

保障垃圾處理廠的利益和員工的生活品質,也是保障城市垃圾高效處理的基石。

另外就是政府對於民眾在垃圾分類處理方面的教育,可謂是不遺餘力。

從幼稚園到高中,學校都會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垃圾處理廠,告訴學生們每天得有多少垃圾送到處理廠裡、每天處理能力是多少、如果沒有做好垃圾分類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尤其是在日本小學裡,孩子們都要集體吃午餐(日本稱為“給食”),午餐中一定會有一盒紙包裝的牛奶,每個小朋友把牛奶喝完後,要自己負責把牛奶紙盒洗乾淨,而且還不能用自來水洗,這樣浪費水,而是排隊在一個水桶裡洗。

洗好後,放在通風透光的地方去晾曬,到第二天,把前一天曬好的牛奶紙盒,用剪刀把它剪開攤平,以方便打包收集。

這樣日復一日,在學校和政府共同的教育和引導之下,垃圾分類的概念逐漸的刻在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裡。

垃圾分類做到了極致,緊接著,垃圾的迴圈利用日本同樣也是全世界的典範。

日本的火力發電、蒸汽熱能、金屬原料就有一部分源於垃圾能源。東京的成田機場、台場等場所也是用垃圾填海而成。

到過東京灣台場的網友們不知有沒有注意過那裡的一個造型優美的直線型建築,那就是垃圾焚燒廠的煙囪。

由於日本的垃圾焚燒已經做到了零排放,所以,即使在這麼重要的商務區和風景區,這個煙囪不冒煙,也不發臭,對環境沒有污染。

相反的,利用垃圾燃燒產生的熱能建造的一個溫水游泳池,成了附近居民和公司白領們的健身中心。

說了這麼多,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在日本生活,實在是太不自由了,扔個垃圾還有這麼多繁瑣的規矩。

其實,日本在剛執行垃圾分類制度之時,家庭主婦們也抱怨連天,扔個垃圾還要這麼麻煩!太不自在了!

經過40多年的堅持,垃圾分類已深入日本的每一個家庭,內化為日本國民的生活習慣、生存技能。

那麼,你想要什麼樣的自由呢?

是“自由”地扔垃圾,出門便被垃圾困得無立錐之地?

還是“不自由”地分類垃圾,自由地呼吸新鮮空氣、徜徉青山綠水?

東京都幾乎每一條街道,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在這樣的地方,不管你有沒有經過訓練,你都不會、不敢亂扔垃圾。因為就算別人不說你,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就像進了一個五星級賓館裡面,你絕對不會在裡面亂吐痰一樣。

城市的乾淨,既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有力監督,也需要民眾的公德心和廉恥心,這兩者都依賴於法律法規和教育的健全。

而日本的教育教養原點,就在於儒家忠孝公德文化,想想這些東西,我們才是本家。日本人拿去了,創造出一個令人更有尊嚴的環境,真是令人唏噓。

本文由海外眼整合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