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熟悉而陌生的巴鐵:在巴基斯坦鄉村,換親占了婚配的三分之一

兩家各有一男一女, 相互婚配湊成兩對, 叫換親(巴基斯坦稱watta-satta)。 在巴基斯坦鄉村, 換親占了婚配的三分之一。

Jacoby和Mansuri利用2004-2005年, 巴基斯坦全國各地171個農村5000多對夫妻的調查資料,

研究了換親情況下女孩的生活狀況。

整體來看:財富水準與是否換親關聯不大;換親更多發生在地位相當的家庭;換親的雙方常常有親緣關係, 或居住在同一個村落。

在巴基斯坦, 女方出嫁的嫁妝數額並不高, 平均占家庭年收入的18%。 因此, 經濟狀況很難解釋廣泛存在的換親現象。

作者的主要發現:

比起其它方式的婚姻, 換親改善了出嫁女兒的狀況。

原因在於:換親為雙方提供了可信的懲罰機制。 如果對方對自己的女兒太差, 這邊也不會給對方的女兒好臉色看。

在實地調查中, 確實有家庭表示:如果對方虧待自己的女兒, 自己也要把對方的女孩趕回娘家[1]。

為檢驗這一點, 作者選擇了同時存在換親和其它婚姻的家庭的資料, 研究結果[2]顯示:換親情況下, 女性回娘家的概率下降63%, 家暴幾率下降74%, 抑鬱[3]幾率下降49%。

不過, 對這一結果應謹慎解讀:首先, 這一機制可能懲罰了無辜的人;其次, 換親本身常常伴隨著對重男輕女的風氣, 以及對女性自主權利的侵犯。

[1] 巴基斯坦有些類似傳統的中國:出嫁女兒從夫居, 除非爭執很嚴重, 平時一般不回娘家。 總回娘家也會為兩家人帶來輿論壓力。 因此, 回娘家是婚姻和諧狀況很好的指標。

[2] 原文控制了家庭狀況、結婚年齡, 夫妻個人狀況、雙方家庭關係等多種因素, 同時用精巧的方法解決了內生性問題。 具體可以參見原文, 需要一些計量經濟學知識。

[3] 問卷中有專門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設計的問題。

參考文獻:Jacoby H G, Mansuri G. " Watta Satta": Bride Exchange and Women's Welfare in Rural Pakista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 100(4): 1804-1825.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