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天一首古詩詞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 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 進入了夢鄉。

夜深了, 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 今夜, 明月當空, 人們都在賞月,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注釋

⑴十五夜:指農曆八月十五的晚上, 即中秋夜。 杜郎中, 名杜元穎。

⑵中庭:即庭中, 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⑷鴉:鴉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盡: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 這裡指懷人的思緒。

⑻落:在, 到。

鑒賞

題中的“十五夜”, 結合三、四兩句來看, 應指中秋之夜。 詩題, 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 此處以《全唐詩》為准。 杜郎中, 名不詳。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 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 蕭森的樹蔭裡,

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 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 先後進入了睡鄉。 詩人寫中庭月色, 只用“地白”二字, 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 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 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 而不是看到的。 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 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 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 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樹棲鴉”這三個字, 樸實、簡潔、凝煉, 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 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 這句詩讓人聯想到冷氣襲人,

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於夜深, 秋露打濕庭中桂花。 如果進一步揣摩, 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這是暗寫詩人望月, 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 仰望明月, 凝想入神, 絲絲寒意, 輕輕襲來, 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 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 這樣, “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 就顯得更悠遠, 更耐人尋思。 他選取“無聲”二字, 細緻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 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 那樹下的玉兔, 那揮斧的吳剛, 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 也是如此。 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

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 於是, 水到渠成, 吟出了這兩句。 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 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 前兩句寫景, 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 而且推己及人, 擴大了望月者的範圍。 但是, 同是望月, 那感秋之意, 懷人之情, 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 因而由月宮的淒清, 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 在表現的時候, 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 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 就是“誰”, “家”是語尾助詞, 無實義)。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
偏偏說“秋思落誰家”, 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 表現得蘊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 別人儘管也在望月, 卻並無秋思可言。 這真是無理之極, 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 手法確實高妙。 後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 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 這樣便有言外之意, 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 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煉字上, 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 末句的“在”作“落”字。 徐竹心認為, “落”字新穎妥貼, 不同凡響, 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 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 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全唐詩》錄此詩, “落”字作“在”, 就顯得平淡寡味, 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 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 豐美的想像,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 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歎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歎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